03.05 哪篇文章的文采可以媲美或超越《滕王閣序》?

clover_ATS


提起《滕王閣序》,其中一句很有名的寫景名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人記憶猶新,詞句寫出了長天與秋水相輝映,連成一片廣闊的視覺背景。

《滕王閣序》通過對滕王閣壯麗,近景及眺望遠景的描繪,寫出了很多精美的句子,被世人傳頌,其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從描寫滕王閣上升到對宇宙人生的探討,提高了《滕王閣序》的境界。

與之相似的《岳陽樓記》,兩部都是中國歷史上寫景古文的巔峰之作,與《滕王閣序》相比。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更多是憂國憂民的情懷,這樣的情懷可能還年輕的王勃難以體會到,而范仲淹用一張描繪洞庭湖的秋景圖,寫下了這篇驚世佳作,而范仲淹並沒有見到岳陽樓,僅憑一幅圖就寫下了千古名篇。

在《岳陽樓記》中很多描寫景的名句,僅僅只有幾個字,堪稱絕唱。例如“銜遠山,吞長江”“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寫出了壯闊、氣勢磅礴的特點,用雨、晴作做鋪墊,渲染悲涼的氣氛。寫景狀物,詞藻華麗,堪稱典範,我想能與《滕王閣序》媲美的當屬《岳陽樓記》。



文與文學



蘇軾的《前赤壁賦》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都遠遠超越《滕王閣序》。

剛參加工作時,我就對這篇文章倒背如流。在人生最低谷時,鬼使神差的我找到了蘇軾的《前赤壁賦》,觀後恍然大悟,一切困惑、失意和彷徨隨即消散。我明白了些許人生的道理。我終於找回了自己。


《前赤壁賦》片段欣賞: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前赤壁賦》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都是千古第一文章。文如其人,通過《前赤壁賦》可知,蘇東坡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而王勃僅僅是一位文學家。

我還有個背誦《前赤壁賦》的視頻。發在了優酷。過些天發到今日頭條。大家可以先和關注我。


楊朱學派


那些把《滕王閣序》奉為神作的大多是初高中生水平,還在蛋殼之中,不知天地之大,不知我中華文章之豐美。

《滕王閣序》之所以影響巨大,主要是因為系即興口賦成篇,王勃才氣,的確驚人。但論到氣勢宏大錦繡燦爛比之司馬相如《上林賦》、《子虛賦》不如,論到思想藝術價值距東坡《前赤壁賦》、歐陽公《秋聲賦》也差之遠矣。前答者有提《莊子》者,誠然,《莊子》中多篇均恣肆汪洋大氣恢闊,亦不是《滕王閣序》能比。其他滄海明珠,強於《滕王閣序》者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滕王閣序》差在一是用典太多,有堆砌羅列之感,致使內容顯得空洞;二是描寫景物順序不整,忽遠忽近忽東忽西,拖沓重複;三是文章結構不佳,略顯前重後輕,虎頭蛇尾;四是因為迎承之作,難免阿諛之辭,令人不爽。但總體仍不失為佳作,為古時學寫文章者入門參考。


執鉞漁父


沒有,絕對沒有。

就漢字體系之內的文章來講,單純就文章的文采來說,《滕王閣序》就是那座珠穆朗瑪,巍峨聳立在那裡,讓人歎為觀止。

可能會有其他的高山,其他的高原,本文單純就文采講,《滕王閣序》: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上天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

所以,在王勃寫出《滕王閣序》之後不久,就巧妙的安排他死去。因為上天也知道,他已經無力再恩賜給我們更高的山了。

王勃的英年早逝,與其說是一場悲劇,又何嘗不是一個完美結局呢?

我們不接受《滕王閣序》之後的王勃,處於平庸。

年輕的王勃,也不可能甘於一輩子只吃老本。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王勃的英年早逝,實在是恰如其分,適得其所。

就文章其他角度來看,當然有比《滕王閣序》更佳者。

比如以書法而聞名於世的《蘭亭集序》。比如以憂國憂民為著名的《岳陽樓記》,再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陶淵明也很淵博,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和他的《桃花源記》,闡述了古文人、仁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世外桃源的憧憬。

應該講,包括唐宋八家,包括前後文豪,其作品各有千秋,其觀點百花齊放。

但是,單就文采本身來講,這些作品真的是很難逾越《滕王閣序》。

對於所有碼字的人來講,誰也別吹牛,包括那個傻乎乎說出“恥於王后,愧於盧前”,同樣被排進“初唐四傑”老二的楊炯,距離《滕王閣序》都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滕王閣序》,傲視群山,高山仰止。

在文采的角度來看:

所有其他的名篇,總體成就了那滿天落霞,而《滕王閣序》,就是那一隻高飛的孤鶩。

其他所有的名篇,共同匯聚成那一池秋水,惟《滕王閣序》,獨撐那一片浩瀚的長天。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個句子,用於定位《滕王閣序》的文采,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關注行學組,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行學組


大家看清題主的問題,是隻論文采而言,《滕王閣序》絕對最優,還有人又提到思想境界,哪篇能和《勸學》相比,都是弟弟。讓我帶你們重溫一下高中必背課文。領略一下思想境界的最高點。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海志


就像題目中所說的,那一篇文章的文采可以超過滕王閣序。

首先我們要了解《滕王閣序》屬於駢文。

駢文興盛於南北朝時期,古文運動後稍稍衰落,在明清時期稱為絕響。

駢文有什麼特點呢?駢文中以四六句為主,講究對仗,由於對仗的特點,也就是語句工整,看似兩碼齊驅一樣,名之為駢文,駢文講究平仄去入,韻味悠長。修辭上注重詞藻和用典,藝術特點極強。

由於獨特的藝術形式,賦予了駢文,語句優美,朗朗上口,典故豐富,委婉傳神的特點,所以這也令駢文的文采斐然,下面我們說文采。

關於文采,多指文章中出現典雅豔麗,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有優美的語言表現出來。而駢文《滕王閣序》恰恰符合了這個特點,縱觀全文,優美的語句隨處可見,譬如著名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這種優美語句的錘鍊,不是一般文章能夠達到的高度。其當之無愧稱之為駢文中的表率。

論及文采,就可以淘汰大部分的作品。不妨就從駢文中找尋。

曹植著名的《洛神賦》可與之相提並論。

《洛神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興盛時期的代表作,其中還被引用一部分改編成我們熟悉的驚鴻舞“翩若游龍,婉若驚鴻。榮曜秋菊 華茂春松 彷彿兮 若輕雲之蔽月 飄颻兮 若流風之迴雪 遠而望之 皎若太陽昇朝霞 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淥波”

在我看來,其語言的優美程度不亞於《滕王閣序》如果單單從文采角度來說,他們兩個可以並駕齊驅!


傳統書屋


如果要提誰的嘉文能夠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相媲美?近代常有人提出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可以一爭。但認真閱覽後,我覺得無論范仲淹寫下此文的文采不足與王勃之妙文相媲美。若要深入閱讀其他美文後,只有秦李斯的《諫秦王》一文。

王勃在滕王閣上參加了眾多學者喝酒寫詩後的文集上揮筆留下了詩集的序言,引經據典地描寫了鄱陽湖中的這一座名樓的地理位置,古今風采,名人志士的所領風騷外,還用重墨詳細地向後人介紹了此樓周邊的景色。與此同時,他還為自己所遭際遇道出了很明顯的不平。此文一氣呵成,讓閱讀者閱讀此文時朗朗上口,蕩氣迴腸之感覺隨之而生。此外,出於文采超群,此文還給後人留下了眾多成語名句。

李斯出於自身是一個秦國外的人士,來秦國只是為了謀生外,也為了證明自己的所學才華。但外來人士一再擠著秦國貴族的利益。於是,這些貴族們巧借了一個有利的機會,向秦始皇獻言說:這些外來人才宗教信仰是如何與他們大秦不同,一旦時機有利於他們的母國,就可能置秦國利益於不顧,必須給予較大的清除出去,才能保證秦國的安全。恰巧此時的秦國正好有某些外籍官員做出了一些不符合秦國的事情。於是,秦始皇下詔把李斯等朝中非秦出身的高中級官員全部驅逐。李斯在離開秦國之際,出於心懷不甘,給秦皇留下這麼一篇美文。文中詳細引論了外來物品給秦國增添了風采,外來的文化給秦人改變了風俗,外來的人才為秦國做出的貢獻。否則,能有今天的秦國之強盛嗎?此文也是李斯一氣呵成,引經據典,立意高遠,文采流利地介紹了秦國從弱小的公爵發展到今天的王爵,甚至高架於六國之上,外來人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人閱讀後,從內心深深地給予震撼:在遠古的中華民族都能感覺到外來文化與人才的作用,為何千百年來的儒學這個中華民族代表文化卻不遺餘力地排斥同民族的其他學派呢?更何況談論引進外國先進文化了。李斯的《諫秦王》一文雖然論述了同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人才流動與使用問題,比《西遊記》的文化與人才引進地域窄了許多,但他的發揮優秀人才不論國籍的觀點卻早了許多。

因此,我認為只有李斯的《諫秦王》一文可以媲美王勃的《滕王閣序》。


用戶上坪農夫


字說字話來回答:

題主問的很明確,文采,哪篇文章的文采可以媲美或超越《滕王閣序》?

單就文采而言,楚辭,漢賦,皆以華麗著稱,這裡推薦江淹的《別賦》,個人認為可與《滕王閣序》一比。

江淹,何許人也?此人就是“江郎才盡”的江郎本尊。江淹和王勃一樣,都是神童,敏而好學,都是6歲就能寫詩作文,驚豔四方。

江淹的這篇《別賦》,特別之處,就是身在華靡之勢盛行的大賦文風中,江淹開創了一個新的小賦品類,不在單純的以辭藻絢麗、技巧壓過內容來做文章,而是藉助環境的烘托,心理的刻畫,或者情緒的渲染來抒情言志,避免了形式的空洞。還是先來欣賞一段: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悽惻。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于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居人愁臥,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

儻有華陰上士,服食還仙。術既妙而猶學,道已寂而未傳。守丹灶而不顧,鍊金鼎而方堅。駕鶴上漢,驂鸞騰天。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桑中衛女,上宮陳娥。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群英,賦有凌雲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

江淹特別善於在酣暢淋漓的語詞快感中創造一種反差,這種反差來源於隱藏在文字中的一種內在心裡節奏,快感中浸透著些許“悲涼”的意境和氛圍,這成了江淹作品標誌性的符號和特色。江淹另一個本事就是他善於在恣意的文字中創造了架構和邏輯,這種“五指山”似的文本結構,發射出一種形散神聚的效果,感覺無所不包,一切盡在掌握的大氣

比如這篇《別賦》中首來一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調性已定,可遣萬詞,簡約而不簡單,真是令人黯然銷魂。文中轉乘開合,一句“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境界大開,任意鋪陳,盡歸於此,最後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打破時空的方法歸結,別乃人之共情,以悲為美。才華滾滾,猶如滔滔江水,將你我瞬間淹沒,可不簡稱“江淹”。


字說字話,願與您一起交流


字說字話


我認為可以與《滕王閣序》相媲美的是莊子的《逍遙遊》。

1、《逍遙遊》是《莊子》開宗明義的第一篇,說明人生意義和目的在於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逍遙遊”的意思是,順遂自然之性,適應天地之變, 不依賴於外界任何條件,遨遊於天地之間;泯滅物我界限,不要名聲,進到忘我的境界,無所拘束,自由自在。這在哲學上就是絕對自由。體現了莊子肯定一切事物的相對存在與發展變化的觀點。也表示了對功名富貴的鄙棄。但是,逍遙遊畢竟是虛無縹緲的幻想,實際上並不存在,是脫離現實,自我陶醉的精神追求。

2、本文說明萬物均有所待,都有侷限,都不是逍遙遊。逍遙遊是無所依賴,無所侷限,遨遊於天地之間的絕對自由。然後依次說明“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即逍遙遊境界的三個不同層次。文理相生,引人入勝。

3、鯤鵬變化,堯與許由,射山的神人,宋人資章甫,龜手之藥,均為寓言,其中有民間故事也有神話傳說,議論方法富於形性,又與眾不同。


香風飄玉蕙


《滕王閣序》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脫胎於漢賦(漢賦的源頭是楚辭離騷),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到唐朝中期已漸行式微。在韓愈柳宗元等發起的“古文運動”後,成了革命對象,遭到猛烈批判,駢體文最終沒落。因此,在《滕王閣序》最後輝煌之後,駢體文再無後來者。雖然後來巨擘名作浩若煙海,但不是一樣的文體,也就不具可比性。

那我們只能向源頭找對照,南朝劉宋時有個牛人,那就是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是一個才情與狂妄,齊天等身的人物,從來只讓人看其鼻孔,卻對曹子建敬仰有加。他說,“天下才氣如果能裝成一石的話,子建獨佔八斗,我嘛也得一斗,剩下一斗,就讓從古至今的天下人來分吧”!由此可見,他對曹子建是由衷折服。

曹子建即曹植,曹操第三子,他的七步詩早就聞名於世,由於爭帝位失敗,轉而致力於文學創作,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洛神賦》在文采方面,是後世公論的最高峰。現擷取部分段落與大家分享: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於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

於是洛靈感焉, 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如果你也想有點文采,不妨也讀讀《洛神賦》,如能得子建靈氣之萬一,至少在頭條可橫行無忌,圈粉無數,我等只有望爾項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