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同意和日本谈判,那时的日本能把清朝灭了吗?

我想淹死在学海里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同意和日本谈判,那么日本政府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日本当时的实力是不可能把清朝灭了的。甲午战争后的清朝如果不同意与日本谈判,那么清朝与日本也就只有僵持下去。为什么日本不能把清朝灭了?一是因为那时的日本并没有消灭清朝的强大国力,日本也并没有继续战争的能力,二是因为清朝拥有辽阔的领土和丰富的人力,三是因为西方列强为了在华利益不允许日本消灭清朝政府。当然,这是在西方列强没有得寸进尺的夺取更多利益的前提下才能用的办法。然而,清朝政府是一定会同意和日本谈判的。为什么呢?不仅是因为对东南沿海的保护,还是因为清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从表面上看,甲午中日战争是输在军事上,从实质上看,甲午战争是输在政治上。清朝腐朽的统治阶级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为什么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不同意谈判,日本也灭不了清朝?其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超过清朝,日本当时只是在发展模式上领先于清朝。甲午中日战争实际上是日本的一次赌博。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消灭另一个国家?只有综合国力极其强大才能做到,只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完全碾压另一个国家才能做到。当时的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当时的日本虽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日本虽然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当时日本的综合国力并没有完全超过清朝。所以,日本当时并没有消灭清朝的力量。

日本在发展模式上领先于清朝,日本发展的是资本主义模式,而清朝发展的则是封建主义模式。然而,发展模式的先进并不能快速的转变为强大的国力。先进的发展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对其他国家的领先。日本领先于中国吗?模式领先,实力上并没有,尤其是日本在海军方面并没有完全领先清朝。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想要侵略其他国家就只能依靠海军,但1894年的日本海军并不比清朝的北洋舰队强大。作为岛国的日本,既没有强大的国力也没有强大的海军,怎么灭亡清朝?!

第二,清朝应有辽阔的领土和丰富的人力,这意味着清朝有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潜力。日本呢?节衣缩食且资源贫乏的日本有继续战争的能力吗?没有。

如果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不谈判,清政府不屈服,那么日本要取得利益就必须继续进行战争。然而,日本并没有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刚刚完成明治维新的日本,既没有丰富的战争资源,也没有充足的财政。日本的舰队还是靠天皇和日本人民的节衣缩食才造出来的,其固然反映了日本的进取精神,但也反映了日本在物质上的匮乏。

战争打的是什么?战争打的就是物资的消耗。日本有继续进行战争的物资吗?日本储备的物资能够支持另一次的对清朝的战争吗?当然是不能。生于地震频繁的环境中的日本人喜欢赌博,生死定于一掷之间。甲午战争就是日本人的一次掷骰子的行为。

清朝虽然发展模式落后,但清朝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人力。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清朝应有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和充足的兵员。清朝就是不谈判,那就能一直打下去,左右是亡不了国。

第三,西方列强不会允许日本消灭清朝。如果日本消灭了清朝,那么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毕竟,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是与清朝签订的。

西方列强大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需要的是利益。通过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利益,这些利益是西方列强无法割舍的。如果哪一个国家损害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那么哪一个国家就有可能被西方列强打压。

日本虽然已经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的国力与西方列强相比差得很远。国力的悬殊,必然会让日本在清朝问题上束手束脚。既然日本不敢损害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那么日本也必然没有胆量消灭清朝。这不是日本敢不敢的问题,这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的悬殊的国力导致的。

日本不敢挑战强大的西方列强,日本也就不敢消灭清朝。如果清朝的甲午战争后不与日本谈判,日本也只能忍着。

令人无奈的是清朝一定会与日本谈判,清朝也一定会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为什么清朝一定会同日本谈判?因为清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因为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第一,在统治者看来,国家利益丧失也就丧失了,个人权利却绝对不能丧失。

慈禧太后可以忍受国家领土和国家财富的大量丧失,但慈禧太后绝对不能忍受其权利被光绪皇帝夺走。如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胜了,那么光绪皇帝的权威就有可能凌驾于慈禧太后的权威之上,那么慈禧太后就有可能失去权力。这如何能忍?这坚决不能忍。

第二,中国的精华在于东南沿海,如果清朝不与日本谈判,那么日本就有可能摧毁中国东南沿海的近代化的成果。

清朝的损失会同样惨重,而且中国会失去应对其他西方列强的资本。西方列强的确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利益,但清朝不得不防御西方列强的贪婪。当时的清朝也是内外交困,左右为难。虽是有不得已的成分在内,但仍不能作为妥协的借口。

第三,清朝的民族政策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慈禧太后说:宁赠友邦,勿与家奴。在这种民族政策下,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清朝政府宁愿出卖国家利益,也不愿意给予其他民族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如此反动的清朝,才会做出以出卖国家利益而苟延残喘的举动。

总而言之,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与日本谈判,那么清朝也会受到巨大损失,但不会如《马关条约》中损失那么大。清朝在甲午战争后的妥协失去的是民心!无论是清朝雄厚的潜力还是日本的难以持续,甚或是西方列强的利益存在都能保证清朝的统治。然而,清朝还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虽然有保存东南沿海的长远考虑在内,但仍然预示了清朝的灭亡。清朝对日本的妥协不仅反映出了清朝的腐朽,也反映出了家国观念的没落,更反映出了个人利益对国家利益的侵害。先有国后有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历史纬度


导语:甲午战争后期,清朝政府如果坚决不与日本和谈,把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日本不但不能灭了清朝,反而会被清朝拖垮的。

其实,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期,日本已经承受不住战争的巨大压力。

虽然日本军队在海上、陆上战场连战连捷,清军望风而逃,但是,战争对财力物力的庞大消耗,压得日本政府和日本民众喘不过气来。

战前,日本天皇一天少吃一顿饭,带头号召日本民众简衣缩食,积攒财力物资,来应对即将到来的侵华战争。而这些好不容易集聚起来的财物,在甲午战争的进行过程中,很快就消耗完毕;为了把战争进行下去,日本政府迫不得已,只能加重赋税,压榨日本国民,掠夺日本人民的血汗钱,来维持战争的开支。

日本人民已经无法承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当时日本各地纷纷爆发农民暴动,给日本政府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日本的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因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首先开口,要求与清朝政府进行和谈。

此时,清政府如果洞察日本的国情,采取强硬的态度,必然能够在谈判桌上取得优势,签订不那么丧权辱国的和谈条约。

可惜的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主要统治者都是井底之蛙,毫无政治远见。战前,他们盲目自大,认为日本不过是弹丸小国,一定是不堪一击;而在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军队连连获胜之后,他们又惊慌失措,吓破了胆;一味想着赶紧割地赔款,结束中日之间的战争,以便自己继续去享受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

因此,当日本政府一提出和谈,清政府立刻受宠若惊,喜不自胜;当日本在谈判桌上提出了讹诈条件之后,清政府也满口答应,随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结语:就本题来讲,甲午战争时候的日本,实力远远不及二战时期的日本。如果清政府坚持不谈判,它一定会寻找借口,讹诈清政府一些赔款,然后就坡下驴,主动结束战争的。它根本就没有进攻中国腹地,消灭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品茗读史


如果其他列强不干涉,真的能,而且还是非常轻松愉快的那种。

通过对比一鸦、二鸦,以及后面的八国联军侵华,非常容易就能得出这个结果。甲午战争中的日军,可以把十个清朝加一起灭了。

比如说一鸦,英军7000人在江浙登陆,清朝想尽了一切办法,各省联军,地方部队,八旗全都不要命的往上填,愣是拿对面一点办法没有。最后英军一路打到南京,不说灭掉清朝吧,起码肢解没问题。

后面的二鸦就更不得了了,英法联军两万人,直接打到了北京。八里桥之战,法军撇下英军单独击溃了僧格林沁的满蒙联军。哪有什么还手之力?

后面的八国联军侵华,联军真正参战打入北京的部队也就16000人,其中8000人是日本人。直接把首都都占了,慈禧和光绪伪装成苦力从东华门出逃。

甲午战争的时候,清朝还没学习德、日进行陆军改革(所以说袁世凯真的很厉害,近中国近代陆军之父),陆军的战斗力说是“东亚病夫”都是在夸他。和列强的军队交战,哪怕人数是对面的十倍,战争局势依然是一边倒。不,那都不能算是战争,可以形容为单方面的屠杀。可以去看一下清法战争,冯子材三万多人的部队,依托着防御工事,在两千多法军面前照样只能被动挨打。

封建军队,哪怕拿着火枪他依旧是封建军队,在近代军队面前不具备任何抵抗能力。可以了解一下一鸦中英国人的刺刀战,清军可以冒着火炮冲锋,但只要英军拿出刺刀前进,清军立刻崩溃。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陆军,足足有二十多万。武器就不说了,各有千秋。但日军战术、机动能力、作战意志都远远超过清军。所以当时清朝最精锐的淮军在朝鲜一路溃退,跑到了鸭绿江边上才算完。中间光绪还派了他舅舅带兵去救援,刚到山海关,就集体开溜了。

北洋舰队覆灭后,日军完全可以走当初英法联军走过的老路。带上两万人从北塘登陆,进攻大沽炮台,拿下天津。天津没了,还想守北京?开玩笑呢?事实上,日本当年也是这么威胁清政府的。

清政府不是傻子,两亿两白银做点啥不香?好端端的能赔给昔日看不上的小国,完全是因为不赔的后果承担不起。政权在,钱迟早能再从底下捞回来。政权没了,那真的是什么都没了。

至于说列强的态度,甲午战争的时候光绪低三下四的召见在北京的各国使节,没用。清朝狂妄自大惯了,临时抱佛脚,想什么呢?但是呢,列强可以允许日本从清朝身上割肉,却绝不会允许他覆灭清朝。沙俄的三国还辽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还有,不要以为日本在二战时是轴心国国就很厉害。在当时资本主义的主要强国里,日本依旧是弟中弟,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都领先他一大截。真正坐庄的还是英法美俄德,都有各自的小心思,清朝站队自保还是很容易的。比如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法战争,清朝都是站英国这边,损失都是微乎其微。甲午战争之后又站队沙俄(这个保护伞明显不靠谱,居然想黑吃黑)......永远有队伍站,无非就是割肉而已。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先要清楚甲午战争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背景是中国进行洋务运动近三十年,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刚好近三十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本质是日本资本主义化道路之后想入侵中国进行的一次试探性战争,当时日本并没有直接威胁中国,而是通过入侵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向中国进行挑衅。

所以通过背景分析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很强大,毕竟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过不到三十年,所以在这场战争之初日本是没有信心的,它们没有敢直接入侵中国,而是通过入侵朝鲜对中国进行试探性的挑衅。

以当时双方的军事实力来说,其实清政府已经进行洋务运动三十几年了,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化进程差不多,但是日本是从本质上进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革新化,而清政府只是重金购买的西方淘汰装备和战舰,清政府愚昧的认为购买西方武器就可以革新除弊,实际上就是因为请政府的本质观念没有改变,所以造成了同样是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清政府只是买到了西方先进装备的皮毛,而日本是从本质上进行了改变,通过新制度革新了科技和装备技术。

再有就是清政府对日本海军不够重视,其实在甲午海战之前,台湾巡抚刘铭传、两江总督沈葆桢等有识之士就已经上书朝廷,希望清政府重视日本海军力量,而刘铭传和沈葆桢上书清政府之时,日本是在举全国之力发展军备,当时的日本着重发展军备尤其是海军力量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侵略小小的朝鲜半岛吗?很明显那是不可能的,日本的野心和胃口就是想吃掉中国,但是愚昧的清政府和败家老娘们慈禧却不把刘铭传和沈葆桢等人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借口经费开支紧张削减了军费支出,而在经费紧张期间,败家老娘们过大寿可从来没简朴过,都是从奢侈为主。

所以在日本一心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力量的时候,清政府还不重视日本的发展,反而还削减了军费支出,这样一来一往,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实力如何能和日本海军相比?

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不重视日本的海军力量,清政府中央权力阶层腐朽堕落,虽然洋务运动搞了近三十年,但是军费开支的重要性总会排在老佛爷等王公贵族享受比如过大寿后面,导致清政府的战舰和装备比日本海军力量差了很多;

其二就是清政府中央内部权力派系纷争,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对洋务派为首的李鸿章进行攻击,施加压力,由于翁同龢是光绪帝老师,所以光绪帝是力挺翁同龢,甲午战争很多战略失误都是由中央混乱的指挥所构成,而这些战略失误可以说都是党派争端而带来的;

其三就是清政府没有从本质上进行革新变法,洋务运动只是徒有其表,学的西方的皮毛,没有在本质上进行改变,所以战败。

分析完甲午海战,再来看看如果甲午海战清政府拒绝赔款的话,那么日本能灭掉清政府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可能。

你可以想象一下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军事力量要比甲午海战时期厉害得多,但是它灭掉了民国政府了吗?同样道理,中国幅员辽阔,日本军队真想灭亡清政府,它需要很长的补给线和很多的兵力,日本没有这个力量。

如果清政府拒绝赔款,继续硬挺着,日本真拿它没办法,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一旦日本军队登陆的话涉及到补给和兵员问题,日本是很难彻底灭掉清政府的,所以清政府真拒绝赔款的话日本顶多继续侵占中国制海权,然后入侵中国的港口城市。

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权力阶层对列强已经是害怕极了,本来只怕西方列强,这回发现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在日本面前不堪一击,所以他们又开始害怕这个东方列强,他们只想求破财免灾,息事宁人。

说白了甲午战争赔款完全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成就了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列强,要知道在甲午战争三十多年以前日本也是和中国一样饱受西方列强侵略,日本险些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果不是出现了明治天皇,那日本可能比朝鲜还惨。

而清政府懦弱无能让同样备受西方欺凌的日本一跃翻身,在甲午海战之后西方列强终于认可了日本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军事强国的地位,其实西方列强很好奇同样学习三十多年的中国和日本谁究竟能成为下一个列强,很可惜无能的清政府只需到了皮毛,也正是因为甲午海战以后西方列强越来越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对中国的侵略和勒索更加的肆无忌惮。这就是人必自侮而后被人侮之,自己都不图振作自强,那么别人还会对你手软吗?

即使战败后清政府的权力阶层也从来没有反思过为何洋务运动三十年打不过同样资本主义化三十年的日本,因为他们是不想像日本一样从根本上改变本质,历史不是没给过中国人和清政府自强的机会,而是当权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去珍惜,所以在甲午海战之后就注定了清政府必将走向败亡之路。


小岛知风


甲午之战是1894年。

朝鲜称之为清日战争,西方史学界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之战是1894年。

朝鲜称之为清日战争,西方史学界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同意和日本谈判,那时日本就能把清朝灭了吗?

我的答案是可以的。

甲午战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并在丰岛海战中恶意击毁清军船舰,造成清军死伤1100余人,而日方无一人伤亡。

我们要问,为什么日本有底气去随意凌辱清朝。

第一: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打击清朝一直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国策。这时候的日本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先后经历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内外交困。

第二:军事上日本已经建立近代化军队,进行武士道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

而清军军事方面几乎一败涂地。领导层并不统一,几乎处于各自为战的程度。朝堂之上,李鸿章和左宗棠针对海防和陆防争辩不休。军队管理一塌糊涂,北洋舰队去日本时被日本人发现在炮筒上晾晒衣物。军事疲惫,几乎无法进行全国军事力量的统一调度、统一动员、统一指挥。

综上所述,我觉得如果当时清朝统治者在外无强援、内无有力抵抗下坚决不同意和谈。极有可能大清政权会被日本人消灭掉。当然,无论清廷是否存在。中国都不会亡。


田子长


我是莫地方,我来回答。

我认为日本没办法灭亡清朝,毕竟清朝这块太大,日本吃不下,还有就是列强也不会允许日本灭亡清朝。

鸦片战争要清朝知道自己和世界差距,为了自救从而学习西方各项技术,派出留学生全面学习,只为改变落后挨打局面,满清政府对武器和设备迷恋,并未打算深度改革国内政治,这要洋务运动从未本质上改变中国。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日本脱胎换骨,有足够实力对外叫板,

日本为了可以要国家更好发展,就必须对外发展。日本国参谋本部也制定了“清国征讨策”,作为战争指导手册,可以看出,日本为了可以和清朝一战做了完全准备。

明治天皇为了可以买军舰一天吃一顿,慈禧为了给自己修园子,动员海军军费,导致北洋舰队没钱买弹药,从最高统治者态度看,清朝这一战凶多吉少。

中日必有一战,大清凶多吉少

我认为甲午战争清政府虽惨败,如果不同意和日本谈判,日本不能灭亡清政府。

北洋舰队失败了,南洋舰队还在,如清政府调其北上理论上还能同日本一战,还有就是日本进攻山海关后就不敢在进攻中国内陆,就是国内的经济已经承受不住了,及时和谈获得最大利益方为上策,日本怕清政府继续打,一旦继续下去,日本必败。

清政府虽败,可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有不少战略重地,日本贸然进攻内陆,必会和八年抗战一样,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日本只能见好就收,否则自己必然承担不了持久战,从清政府手中获得最大利益方为上策。

清政府之所以和谈,他们害怕北京失守,这样对清政府统治又及其严重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只能和日本和谈,赔款、割地也在所不惜。

综合所述,清政府如果坚决不和日本和谈,日本灭亡不了清政府,最多就是换个政府继续打,日本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肯定不能打,就是和谈。


莫地方


抗战时,中日差距达到了历史最大,结果,日本也没赢。

抗战时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国,能生产航母、飞机、汽车、以及先进的大口径火炮。而那时候的中国,上面那些都要靠进口,航母更是做梦都不敢想。而且,基础工业生产能力也有天壤之别。日本钢产量是我们的145倍,石油是我们的129倍!

然而,我军就是在连最基础的制式步枪都配不起的前提下,顶住了日本人的进攻!

甲午战争时,日本没有能力吃掉中国。

甲午战争时,中日差距其实不太大。日本人有的武器,我们也有。只是,满清腐败内斗,才有了甲午战争的惨败。不过,日军的损失也不小。

当时,日军全国也就24万兵力,发动了17万人打仗,死伤1.3万来人(日本人耍流氓,说有一万人是病死的。。。)。

清廷在每场战斗中的兵力都不占优:平壤之战,日军15000人,清军16000人;鸭绿江之战,日军30000人,清军28000人。清军最后死伤约2.5万人。

日本和清廷的交换比为:1比2!抗战时,1比6,日军都没赢。所以,甲午战争时,日军真要坚持打下去,肯定也赢不了。

不过,我说的是中国不会亡。至于大清,肯定会被日本人灭掉的!

在议和前,日军已经开进辽西走廊、兵临山海关、占领山东威海卫了!按照之后八国联军进北京,和之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势头,日军打进北京城不是难事。

而且,清廷早就不得民心了,肯定不会得到老百姓支持的。日本人只要赖着不走,跟抗战时表现一样,大清国肯定会灭亡的。之后,老百姓在汉族地主和进步人士的率领下,会继续跟日本人战斗到底的。不久之后,中国会再次由南向北展开统一全国的战争。

总之,清廷会亡,中国不会亡!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政府不何谈。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日本是有实力灭掉清政府的,但是日本没有吞并全中国的实力。

甲午战争后,清朝还有能力和日本继续开战吗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占据了朝鲜半岛,台湾和东北部分地区,沿海部分地区也被日本占领,对北京形成兵临城下的局势。战前日本预算1亿6千万两白银,停战时刚花了一半。大清战前政府拿出了18万两白银,开战后才开始各种借款各种税费各种骗捐,一直到失败,凑了不足3000万两白银。

当时最精锐的北洋海军都全军覆没,还能指望缺乏训练的大清陆军顽强抵抗日本?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18000英法联军,号称清朝最后精锐的人数众多的僧格林沁都抵挡不住。甲午战争时期清朝虽说有110万八旗绿营官兵,却不中看也不中用,能战的新军只有2万5千人,而日本却有12万机动作战部队。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继续和日本开战会怎么样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全民参战,全面捐款,财政上已经捉襟见肘。所以说日本有吞并中国的野心,却没有这个实力。日本则是在赌,清政府会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不敢继续开战,选择投降。结果显而易见,日本赌对了。

清朝的军力与工业水平和日本相差不大,战略纵深更是超出日本,如果打下去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差就差在政治制度和领导水平上。慈禧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不停战,是灭满族统治的这个国家,停战,是保住满族对这个国家的统治。赔款割地,当然很难过,但是满人依然统治着中国,这已经是让满清统治者做梦都可以笑醒的结果了。

继续打下去,中国虽然还在,但是清政府肯定是没有了


班副讲历史


甲午战争可以说是清朝所有对外战争的最大耻辱了,被一个自己一直瞧不上的国家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而且还是在自己拥有亚洲第一舰队的情况下,这应该是当时除了日本人认为可以胜利,别人都没有想到的。但是失败了,败的还很彻底,耗费十几年心血打造的亚洲第一舰队全部覆没,实在令人痛惜。那么甲午战争后,清朝不同意与人本谈判,日本能把清朝消灭么?我说这是不可能的。

战争打的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国力一个国家的国民意志,那么在当时清朝(应该是大清帝国)和日本的是什么情况呢?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的后期北洋水师已经被打残了,日本已经在在山东登路,并且也已经占领了北洋水师的大本营威海卫,解除了北洋水师的武装。完全控制了附近所有的炮台,日本陆军完全可以和海军配合向南进攻北京。在北方的战争主要是路上的战争日本已经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尤其是占领了坚固的旅顺要塞。这个要塞是清政府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打造的拱卫京师的一座坚固要塞,与对面山东的登州共同构成了渤海湾的一道屏障。旅顺要塞的陷落完全打开了进入渤海湾的通道,日本联合舰队可以毫无阻拦的进入渤海直到天津。如果战争继续推进的话,应该是一路日军从北面攻打锦州山海关,进入关内。南面日军应该会从山东进攻。日本的联合舰队会在水上配合或者直接进攻大沽炮台。

但是日军的进攻态势完全缓和了,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2月日本完全占领辽东半岛,短短半年的时间日军就从汉城打到了东北的营口,转战一千多公里的战线占领了朝鲜以及辽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的一部分,兵力损耗以及补给线都很难为计。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建立起了自己的现代化军队,但在当时也就是有6个常备师团以及一个近卫师团和20多万的预备役部队。在整个战争中也只是投入了17万部队,面对广大的占领区这点部队很快就捉襟见肘。还有后勤保障,由于这么长的战线后勤到现代都是一个难题,有人会说怎么不在占领区掠夺。在当时的东北可没有后来张作霖的时候那么富裕,当时东北也就是刚刚在开发中。由于清政府的“柳条边”政策东北地区在清政府入关以后都没有进行开发,在当时中国还是属于落后地区估计要不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早就让清政府割让出去了。中国的主要财富还是集中在东南地区,因此日本捞不到什么好处。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危机。

日本为了打这场战争已经耗费了一亿两白银,这其中还有很多的外国借款,虽然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有了很大的发展,积累了很厚的家底但是面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还是很寒酸的。日本用在战争上的开支基本上是自己3年的财政收入综合,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如果继续打下去就要大量借外债了,经济就会被外国人所控制,中国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到现在地步的,日本是不会看到那个局面。只能暂缓进攻,正好这时候中国也做出了服输的姿态,顺水推舟。

加入日本一直打下去的话,他是不会灭掉清朝的,还会自损八百。清朝即使失去了首都,还有很大的战略后方,只不过相当于八国联军事件早了几年发生吧了,本来八国联军也是以日本人为主力。到时候清朝会依托东南的财力还有各处的援军继续与日本战斗。估计日本早就因为兵力以及经济原因崩溃了,因此日本不能把清朝灭亡。


天堂暴雨


甲午战争,如果清朝坚决不与日本谈判,日本能把清朝灭了吗?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与清朝在陆上已经从朝鲜打到了东北,在海上已经歼灭了北洋海军,正在准备进攻北京,开展直隶大决战。接着打下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局面将提前上演,天津和北京肯定无法守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可能逃亡山西或者蒙古。

但日本也不能灭掉清朝,日本兵力已经用尽,无力扩大战果,经济也面临崩溃,再打下去,日本也会难以为继。所以日本会主动收缩战线,巩固日占区,极大可能会在东北华北扶植成立自治政府,而且政府将以汉人为主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还有人主动欢迎跪拜新主子,中国从来不缺仰仗侵略者作福作威的汉奸,汪精卫式的政府会提前成立。

在这个过程中,光绪皇帝将取得真正的权力,慈禧将彻底失势。但接下去,由于清政府撤到汉族核心区域,远离东北龙兴之地,汉族官僚将逐渐掌握主动,袁世凯式的人物将提前出现,要么清政府彻底汉化,要么主动退位或者被推翻。


而在南方,由于汉族官僚已经牢固的掌握了地方实权,数年后敢于组织东南互保,当时也很有可能会组织成立汉人为主体的自治政府。这样,中国有可能分裂为至少三个实体政权,即日本人扶植的傀儡政权、清政府、南方政府,这样真的是“国将不国”了。

所以,作为清政府,能够割地赔钱搞定的事情,一定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即使能救中国,大清却要先完了。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既昧于世界大势,不知己也不知陂,战前盲目乐观,狂妄自大,战中举止失措,一溃千里,和谈则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以为办洋务经济发展颇有成就,可思想政治制度不变革,经济发展再好也是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