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引子

太子即位,年八岁,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资治通鉴》魏纪六·景初三年正月


导读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前往洛阳外的高平陵祭拜之际,突然实施了蓄谋已久的政变,一举控制了曹魏的政治中枢,而后铲除曹爽,司马氏顺利接替曹氏,这也为后来的以晋代魏的历史进程正式拉开序幕。

曹氏掌魏已历经多年,且名正言顺,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睿去世之后,司马懿更是直接被曹爽架空实权,予以太傅虚职,直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已经被实际架空整整十年。

饶是司马懿计谋多端多年来韬光养晦,但十年间远离曹魏政府核心,看来并不具备突然发动政变的条件,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底气支持着古稀之年的他放弃安享晚年的富贵生活,赌上了身家老小的性命敢于发动如此惊天骇人的事件呢?

本文旨在分析司马懿在政变之时的细节解析及延伸考究,为大家呈现一个不一样的高平陵政变。


第一节:政变之根本硬实力

司马师与他的武装力量

无论是政变还是造反,最基本的硬性条件一定要具备,即军事力量或者说是武装力量。

在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事件中,这一基础力量的负责人是时任中护军并掌控着一定禁军军权的司马师。

曹爽的霸权众所周知,那么为什么他会让司马师一个外人担任如此要职呢?

曹爽虽然腐败,但在曹睿时代毕竟是担任过禁军中的高级要职“武卫将军”的人,所以作为曹魏中枢命脉之保障的禁军,曹爽还是知道其重要性的。

故而中护军一职一直由曹氏掌权,在司马师之前由夏侯玄担任,毕竟曹氏夏侯本一家。

那么为何还是让司马家染指禁军体系呢?

司马懿在关中地区日久,势力影响极大,曹爽想要要消除司马懿在关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为关中注入曹氏一族的血液,当时名望极佳的夏侯玄是入主关中的最佳人选,当然为了能够顺利接替关中而获得司马懿的默许,就必定会让对方也打入一颗棋子到曹魏的中枢系统中来,在夏侯玄前往关中赴任之后,其空下的中护军之位便由司马师接任,如此一来司马懿与曹爽都得偿所愿。

曹爽之所以敢如此胆大的将掌控部分禁军的权利交给司马师,主要是他认为自己对曹魏的中心势力已把控严格,略有放权也无关紧要。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当然你要认为曹爽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就大错特错,正始四年(公元243),夏侯玄在关中对蜀国发动“骆谷之役”,虽然失利,但曹爽的目的达到了,在关中发动军事行动,与军队各方力量包括将领步卒都有了深入的共事交流,如此可大大的削弱司马懿的影响力,至于战果,成功更好,失败了曹爽也丝毫不在乎。

在曹爽的目的达成后,下一步就是回头收拾已经属于司马家的中护军。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曹爽改中护军建制,将其权利架空并集权于自己的弟弟曹羲之手。

所以说你能说曹爽蠢吗?不,相反关于禁军他有这方面的经历,对这种事情他格外的精明。

虽然被曹爽架空,但司马师只是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禁军兵力,并不真的就是个光杆司令。

另外作为中护军的司马师依然拥有选举禁军武官的权利,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可以很大程度上为自己招揽人才,培养自己的心腹力量,比如后来晋朝的开国元勋石苞就是司马师任中护军时所提拔的人才。

《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职官表: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

如果光是依靠被削弱后的禁军势力是肯定不够的,所以暗地里司马师还秘密的培养着另一股势力——三千死士,这是除去有限的禁军之外,发动政变的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

《晋书·卷二·景帝纪》:“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关于司马师的三千死士数量,三千应为虚数,不过保守估计即使对半也有一千五百人,实为政变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至于对此事为史学家杜撰之说,笔者认为应该确有其事,首先如此大规模的培养死士在曹爽的眼皮地下肯定不能明目张胆,而在禁军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阴养死士也符合司马懿的政变需要,或者说也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如果此事为杜撰,那么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司马懿是成功了,他拿什么成功,仅靠有限的禁军而且还是分兵多处的情况下?

肯定不可能,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司马师确实阴养了大量的死士,另外养死士在三国战乱的时代应该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同时代的姜维早就这么做过。

裴松之注《三国志·姜维传》: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

至于司马师手中的禁军为何会跟着司马师一起政变,这就涉及到政变另外一个关键人物——蒋济。


第二节:稳定人心的软实力

老臣的威望——蒋济、高柔与王观

在有了基本的军事力量之后并不代表就可以直接发动政变,这只是第一步而已,除了武装力量司马懿需要的还有其他高层人士的支持,用来提高自己政变的威望与声势,一来可长己方志气,二来也可安抚人心,或者说是争取人心。

三朝元老实力派——蒋济

蒋济最早是曹操的丞相府主簿,在曹丕时代蒋济任相府长史,蒋济与司马懿相交很可能源于此时。蒋济军事才能突出,曹丕时代曾与大司马曹仁征吴,曹睿时代又与大司马曹休征皖城,颇有军事韬略,可谓文武双全。蒋济作为文武双全的三朝老臣在曹魏政治圈极有威望。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直到曹芳时代的正始三年(公元242年)被曹爽架空实权迁任太尉,太尉与司马懿的太傅一样是个有名无实的闲职。

蒋济之所以被架空是因为在此之前他在禁军圈的影响力太大,在曹睿为帝时就已就任中护军、护军将军等禁军要职,到了曹芳继位直接升任领军将军,也就是说从曹睿到曹芳,蒋济在禁军系统中已经担任了十多年的领导者,对于禁军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但伴随着曹芳的继位曹爽也一步登天,深知禁军重要性的他不出意外的架空了蒋济,与后来架空司马师一样依然是集权与其弟曹羲之手。

蒋济支持政变一方面他与司马懿多年交好,另一方面就是他个人对曹爽专权不满。

参与政变的核心人员不在少数,对于司马懿来说若论重要性,司马师排第一那蒋济绝对排第二,一来是其名望巨大,二来就是其对禁军系统的影响力。

可以毫不夸张说蒋济对于整个禁军系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高于司马师和曹羲,甚至是高于曹爽的。

《晋书·王浑传》:公孙宏说玮曰“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司马师手里有限的禁军能跟着上任不久的他一起造反,你以为是他们看出来司马师是日后接替曹爽的新老板?错了,就因为知道造反的队伍中有他们的老领导蒋济而已。

法理名门——高柔

高柔为陈留人,高氏一族为陈留名门望族,与汝南袁氏关系密切,高柔的从父高干就是袁绍的外甥,而他的父亲高靖还曾经做过蜀郡的都尉。

《三国志·高柔传》: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父靖,为蜀郡都尉。柔从兄幹,袁绍甥也。

注:据裴松之考证《陈留耆旧传》与《后汉书》的记载,此处的从兄当为陈寿误载,应以从父也就是伯父为准。

在袁曹之战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柔投袁不成最终成了曹操的人。高氏一族皆精于法理并以此为传承,据裴注《三国志》记载时人曾评其子高光“少习家业,明练法理”。可见高氏一族皆以法理为世承之业。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在加入曹操阵营后被任命菅县县长之职,结果刚一上任,县里的贪官污吏知其大名纷纷辞职。

《三国志·高柔传》: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再后来已经投靠了曹操的高干造反,高柔自然也受到影响,曹操本想杀他但又爱惜其才华,故因才施用的贬去做了一名专管司法事物的刺奸令史,结果这对于法理世家出身的高柔来说简直是得心应手,因其“处法允当,狱无留滞”。爱才的曹操最终选择相信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内部阵营。

《三国志·高柔传》:高幹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

此后,正式在曹营扎根的高柔一直勤勤恳恳的从曹操时代干到了曹芳时代,是个不折不扣的曹魏老臣。

再加上高氏一族自身的名望,所以司马懿必须拉他下水。

在政变行动中奉太后诏让其接理曹爽旧职,持假节行大将军事,当然这肯定是司马懿的意思无疑。可以看出高柔作为曹魏的三朝元老,司马懿十分看中他的影响力,也只有让高柔这种人品口碑都为上佳的曹魏老臣暂接曹爽之权,才能堵住朝野众人之口。

《三国志·高柔传》:太傅司马宣王奏免曹爽,皇太后诏召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傅谓柔曰:“君为周勃矣。”爽诛,进封万岁乡侯。


司马家的自己人——王观

王观与高蒋二人一样都是三朝元老,但无论是名望还是仕途都不能与高蒋二人相提并论,王观出身贫下,在司马懿任太尉时才提拔他做事中郎。

《三国志·王观传》:太尉司马宣王请观为从事中郎,迁为尚书,出为河南尹,徙少府。

但他与司马懿私交甚好,故而也在政变行动中被司马懿安排担当重要角色。

《三国志·王观传》: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

在这三人中,高柔名门望族法理世家,在名人圈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蒋济是朝廷重臣,对曹魏政治圈有一定的话语权,相比之下王观名望与实力都有不如,但架不住与司马懿关系要好,正因于此他也是在高平陵政变之后三人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第三节:政变的必要条件

反曹的群众基础——曹爽之恶行种种

注意,这里说的反曹不是反曹氏,而是单指反曹爽!

在曹芳继位后曹爽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已位极人臣的他开始过起了骄奢淫逸放浪形骸的生活,不仅衣食住行与天子类似,甚至将曹睿的才人纳为自己的妻妾。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毕竟都是曹爽的个人作风问题,无关他人。

但曹爽当权之后大肆任用亲人朋党,且任由其放肆作为,极大的影响朝廷制度以及旧臣自身利益。

《资治通鉴》: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某种意义上来说任用亲朋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有能力选贤应是不避亲的,但问题是曹爽选的这些人个个都是极品,早先的曹睿就已经看出何、邓、丁之流是什么货色,虽有名声在外但一直都没有录用。

《资治通鉴》: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恶其浮华,皆抑而不用。

但到了曹爽这里他是“素与亲善,及辅政,骤加引擢,以为心腹。”如此行径只能说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者干脆就是臭味相投罢了。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由于曹爽的任用,这些人一时间是鸡犬升天无法无天,“晏等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内外望风,莫敢忤旨”。

摆明了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

那么曹爽的这群狐朋狗友具体都干了什么,惹得群情如此激愤?

1:割田占地盗取官物

《三国志·曹爽传》: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

2:随意罢免官员更改制度

《资治通鉴》:黄门侍郎傅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躁,銛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免嘏官。

《三国志·曹爽传》: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

《资治通鉴》: 时尚书何晏等朋附曹爽,好变改法度。

3:软禁太后

《晋书·宣帝纪》: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

4:架空司马懿

《资治通鉴》:丁谧为爽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

随意任用和罢免,扰乱朝廷制度,极大的影响了朝臣的自身利益,搞的人人自危不敢大喘气,一个个敢怒不敢言。

软禁太后以下犯上的大不敬,架空托孤元老司马懿使得曹爽一人独大,胡乱的任用又会导致随意的罢免,如此没完没了恶性循环。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说我要打到曹爽,杀尽他的狐朋狗党,你说还会有人反对吗?

答案是他们会举双手赞成,虽然这种赞同仅仅是对推翻曹爽个人而已,但这对于司马懿来说已经够了,只要你们关键时刻不添乱反谁都行。


第四节:成功的政变需要完美的计划

调兵谴将——司马懿的最佳安排

在一切准备妥当时机成熟之后,“卧病在床”多年的司马懿突然“垂死病中”惊坐起,他终于要动手了,为了这一刻他已隐忍多年!

司马懿对于整个政变过程具体安排如下:

1:由司马懿亲自带队攻占武库

《三国志·曹爽传》: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

2:其弟司马孚与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

《晋书·宣帝传》: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

《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及宣帝诛爽,孚与景帝屯司马门

3:司马昭负责控制二宫

《晋书·文帝传》:及诛曹爽,帅众卫二宫

4:高柔以太后诏行大将军事,领曹爽兵营

《晋书·宣帝传》: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

5:王观行中领军事,领曹羲兵营

《晋书·宣帝传》: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

6:在以上诸事顺利的情况下,司马懿与蒋济屯兵洛水浮桥。

《晋书·宣帝传》: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

以上行动看似人多事乱,其实都是经过精心策划之后的最合理的安排。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前两条,即攻占武库、屯兵司马门,从人员安排上可以看出,攻占武库由司马懿亲自带队,而屯兵司马门则是由有着丰富行军领兵经验的司马师,以及多年从政经验的司马孚二人负责,一文一武的双人组合,这在整个政变行动中安排中是唯一的例外。

其他诸事能否顺利完成都取决于这“三马”的行动能否顺利的实施。

攻占武库

首先是攻占武库,这是司马懿最看重的一项行动也是由他亲自出马参与。

占领武库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己方政变人马能够尽早获得武器以应对行动中可能发生的冲突,司马师阴养死士可以秘密进行,但三千人的武器以及甲胄却很难私藏,而且私藏兵器容易暴露,在古代私藏兵甲会被视为有欺君篡位之嫌,一旦泄露便是谋逆大罪死路一条。

《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为胁君。

二来也可消除除司马师掌控禁军之外其他禁军反抗的可能性,从史料来看,在禁军系统中除巡逻、值守兵士之外,其他禁军一般是没有兵器在手的,所用兵器皆统一放置武库,所以一旦武库被占领,禁军则失去反抗的能力。

《毋丘俭讨司马师表》: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


屯兵司马门

史书上所说的汉置司马门多是泛称,司马门细分应分为:司马门、司马殿门、殿司马门,名字貌似有点绕口…

但只要记住司马门是是宫城的最外门,司马门之后是司马殿门,等过了殿司马门之后便到了宫内。

除司马门外另外两门属于宫内门,巡值守卫只负责宫内治安,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战斗力都弱于宫外司马门,司马门是整个宫城的命脉咽喉,与宫内两门相比司马门规模巨大,且门数众多,兵士精良。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但到了曹魏时期司马门的精兵制度发生了变化,负责守卫司马门的执金吾、卫尉等职皆变成了闲职,失去了汉时精兵良将守重门的严苛作风,这也一定程度上为司马懿政变大大的减轻了负担。

成功的控制司马门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隔绝宫城内外的消息沟通,如果宫内的消息传不出去,那么宫外的曹爽以及曹羲的军事力量就无法干涉司马懿在宫内的所作所为,即使消息泄露也可凭司马门之特殊性进行暂时性抵挡。

总之司马懿要的就是能够顺利进宫,在成功的控制司马门后由司马昭负责控制郭太后,而后司马懿以太后诏再控制并接替曹爽与曹羲的军事力量,如此则大事可成。

至于屯兵洛水浮桥则是大局已定之后的事,洛阳城南的洛水浮桥虽也是咽喉要道,但彼时的司马懿早已是名正言顺全副武装的静候曹爽这个失败者到来的状态了。

《方舆纪要》:汉有洛水浮桥,在故洛阳城南五里。


第五节:政变的合理借口

师出有名——完美的助攻郭太后

古人造反讲究顺应天意师出有名,司马懿此时虽然没有打算谋朝篡位,但毕竟通过军事手段搬倒曹爽是件惊天大事,曹爽虽然霸权乱政不得人心,但若仅以此为由就发动政变的话难免会师出无名落人口舌,最后只能让司马家变成乱臣贼子。如果此时能获得皇室高层的支持那性质就大不相同,奉诏行事师出有名,发动政变时台面上也说得过去。

郭太后是曹睿的第二任皇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睿去世,随后“太子即位,年八岁,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

司马懿政变时需要以太后诏书来正名行事,与影视剧中不同的是,在求诏的过程中并没有对郭太后进行威逼胁迫,这一点无论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郭太后当时应是认同司马懿的所作所为。

那么身为当时曹魏的帝母,郭太后为何会支持司马懿政变呢?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依据目前的史料来看,郭太后当时之所以支持司马懿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曹爽,在何晏、丁谧的怂恿下,为了更好的专制朝权的曹爽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之中,比起失去实权的司马懿,连行动都受到监阻的郭太后显然更恨曹爽。

《资治通鉴》魏纪七: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

郭太后出身西平郡的河西大族,后来西平郡发生叛乱,曹丕在平乱之后受到牵连的郭氏一族也被迁押到洛阳,再后来曹睿对郭氏一见钟情于是将其纳入后宫。

如果说郭氏对于曹魏还有那么一点感情的话也只因为曹睿,奈何曹睿早逝,两人仅仅做了十来年的夫妻。

郭氏早年被曹丕弄得背井离乡,肯定心生怨恨,不过后来又找到个皇帝老公,也算因祸得福,但还没恩爱几年老公就没了,没了不说新皇帝还不是亲儿子,不是亲儿子就算了,这个不知是亡夫弟弟还是哥哥的家伙曹爽竟然还软禁自己!这你说谁能受得了?

现在有个跟自己同病相怜的司马懿跟自己说要搬倒曹爽,你说郭太后怎么可能会拒绝呢?

至于郭太后与司马懿的关系如何,目前史学界对此仅有推测但尚无定论,只能确定的是二人并无交恶的理由与记载。

反之,也可能因为曹爽都对二人进行过政治制裁,或许有点同病相怜的感情在里面,当然这都是猜测而已。


第六节:神一样的队友与猪一样的对手

曹爽之死——不作死就不会死

最后一节来说说曹爽这个人,曹爽其人笔者觉得陈寿以“德薄位尊”四字总结的最好,这里的德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还包含了智与勇在其中,他道德败坏,双商不高又缺乏为将之勇略,但像他这样无能的人偏偏又地位尊崇。

德薄而位尊,如此矛盾的结合体早晚都会因自己的无知而玩火自焚。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爽德薄位尊,沈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

所谓无知者无畏说的就是曹爽,身为大将军却毫无军事敏感性,曹爽以及曹羲等兄弟经常一起出门游玩,大司农桓范就提醒他,你们兄弟手握皇城重兵,全部都出城而无人留守,如果这时有人造反而关闭城门,你们还怎么进去呢?

我们看桓范所说的话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城门关闭,城内任有千军万马你都无法调度,这和司马懿控制司马门是同样的道理,结果人家曹爽听完直接来了句:“谁敢这么干!”

《资治通鉴》: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

至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后来的司马懿还真就这么干了…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曹爽的狐朋狗友众多,唯一能值得一说的也桓范一人而已,大司农桓范作为曹爽的死忠真可谓全心全意,奈何有个道理他始终不明白,那就是烂泥始终是扶不上墙的。

在司马懿控成功的制宫城后,“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

如此险境桓范仍然惦记着曹爽,不得不让人敬佩。桓范走后蒋济担心的对司马懿说曹爽的智囊要去找曹爽了,事情可能变得严重了,而司马懿却丝毫不担心的说到,以曹爽的智商他肯定不会听桓范的话。

《晋书》: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在司马懿控制宫廷后,一面向天子上书声讨曹爽之恶行种种,一面又使人劝降曹爽,承诺仅以罢官为惩,仍旧保全其荣华富贵。

在桓范赶到后,先是对曹爽说让天子移驾许昌,再招以四方勤王之兵反抗司马懿,结果曹爽迟疑不语…

桓范见劝曹爽不成便又对曹羲说,曹爽白痴你是个读书人难道还不明白吗,平头百姓还知道挟持个人质以求活命,你们手里有个皇帝以此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结果两兄弟一起迟疑不语……

桓范还不甘心又继续说,你的一支军队就在洛阳城南,城外还有洛阳的屯田部队,只要你们一声令下便可召之即来,现在到许昌不过半天的时间,而且许昌的武库兵器众多,至于粮草你们不用担心,掌管粮草的大司农印章还在我身上。

结果两兄弟仍旧迟疑不语………

看到这里你以为曹爽的内心真的就没有犹豫吗?

桓范的一席话曹爽其实是听进去了,只不过他依然在犹豫,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挣扎,从半夜一直想到天亮,在此期间手中的钢刀一直被他紧紧的握着,冷峻的刀光硬照在他坚毅的脸上。

天亮了,曹爽看着手中的锋利的钢刀,他想通了!

解析:被曹爽架空十年的司马懿,他哪来的底气发动高平陵政变?

只见他突然将手中握了一夜的刀用力的扔到地上,大声说到:老子投降了,投降了老子还是能做个有钱人!

面对此情此景,精神崩溃的桓范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得叫骂,曹真英明一世,怎么生出你们这样的兄弟,简直就是头蠢猪!大家一起等着被灭族吧。

最后的结果正如桓范所言,投降之后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飚、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一干牵涉人员全部诛夷三族!

《资治通鉴》: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不死,从最初的荒淫乱道,到后来的宠任朋党专权霸政,没有基本的军事素养,缺少临危不乱勇武果敢的军人气概,对于曹爽来说这一切只能怪他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在德薄而位尊的情况下,如果还看不清自己几斤几两,那就真是离死不远了。


结语:

高平陵政变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司马懿处心积虑的巧妙的安排,纵观整个政变过程,司马懿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以我们后来人的角度看来,唯一的危险因素就是假如曹爽不会乖乖就范,而是选择挟天子以抗司马的话,这样一来司马懿的下场真的就吉凶难料,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司马懿已经吃透了曹爽的脾性,连他的一切想法都已经不出意外的在司马懿的意料之内了。

至于曹爽,虽说曹爽是自己作死怨不得人,但如果曹爽非要怨谁的话,我想或许他还可以去怨曹操,怨他好好的非要作什么诗,作诗就作诗吧非要作什么《龟虽寿》,里面偏要写什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类的话,这下好了,一下让司马懿迷上了这首诗,以至于他还真就亲身实践的演示了一把什么叫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稀之年还对曹家干出这么一档子事,真可谓讽刺之极…

—全文结束—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