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不給他筷子,其中有什麼玄機?

心無止境ghyo


【米瑞君】的觀點:周亞夫是漢朝有名的大將,他是西漢開國功臣周勃的次子,為周亞夫揚名立萬的事件當屬他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周亞夫為拯救大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他官至丞相,一時間風光無量。可是,權高位重的周亞夫為什麼被設了一局“鴻門宴”,漢景帝請他吃飯,卻又不給他筷子,為什麼要這樣難為他呢?周亞夫經得住漢景帝的考驗了嗎?這都要從周亞夫的性格以及他對一些事件的態度說起。

周亞夫不懂變通,執拗倔強,具有老頑固的做派,在對待匈奴問題上,他的固守殘缺沒有意義

在漢景帝時期,已經和西漢建國之初的勢態完全不同,匈奴只是小規模在邊境搗亂,完全沒有實力去挑釁漢景帝的中央政權。有七個部落首領還主動投降漢朝。漢景帝當然欣喜若狂,不用打仗,還有人主動來歸順,好事啊,於是,他就想封這七個首領為侯。但丞相周亞夫卻堅決反對,他說: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

周亞夫認為七個首領的投降是沒有節操的行為,可是,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化干戈為玉帛,這比節操實際多了,漢景帝沒有聽周亞夫的,堅持封了那七個王。漢景帝從政治謀略的角度封七個王完全沒有問題,而周亞夫的反對,實際是一種固守武力解決矛盾的思維意識。

漢景帝請客讓周亞夫吃整塊肉,不給筷子,實際上是對周亞夫性格的考驗,看看他是否有所收斂和明白自己臣子的身份,但周亞夫沒有通過這個考驗

結果,周亞夫還以為是官吏們忘了給他準備筷子,趕忙就催促起來。皇上一看,這個周亞夫還是那麼莽撞,不懂得人情世故,身為一國丞相,上傳下達,理應起到聯通皇上和百官的作用。但是,周亞夫在自我了。漢景帝心想:“我是你的主人,我不給你筷子,你就不能變個法吃嗎?傻不傻啊,還以為是官吏們的疏忽。哎,周亞夫,你如何輔佐少子呢?”

正好太子劉徹對周亞夫沒有什麼好印象,對漢景帝表達出不喜歡周亞夫的意思,於是,漢景帝就開始蓄謀找個理由把他殺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漢景帝果然做到了,後來,忠心護國的一代丞相周亞夫在獄中含冤而死。

耿直倔強本是美好品質,可是,一味地不懂疏通,就只能讓自己吃虧了。在封建王權社會里,一切都是皇上說了算,當皇上看不上你的時候,應該趕緊示弱才行,還和皇上對著幹,給皇上好看,哎,哪有好下場啊。


我是米瑞君,精讀兩漢史。品大漢風尚,析盛世風情。歡迎關注“米瑞談歷史”!


米瑞談歷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

漢景帝請丞相周亞夫去吃飯,面前給他放了一大塊沒切開的肉,又沒有放筷子。周亞夫不高興,讓管事拿筷子。漢景帝笑著說:“這麼大一塊肉,還不夠你吃麼?”周亞夫被批評,滿臉通紅,跪地謝恩。漢景帝剛說一個“起”字,周亞夫就站起來,轉身怒衝衝走了。漢景帝很不高興地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不給他放筷子,這事兒有什麼玄機?我們一會兒再說。我們先來說一說周亞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亞夫出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他一生主要打了兩場大仗:一場是和匈奴作戰,打敗匈奴入侵;一場是用三個月的時間平定“”。而這兩場大戰,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們有多麼大的戰績,而是另外一些東西。

第一場大戰,讓周亞夫出名的,是“細柳閱兵”。去細柳閱兵,周亞夫對漢文帝作了嚴格的要求,要求漢文帝,就算是,也得遵守軍營的紀律。因為這一點,讓他在軍中,軍隊的紀律性非常高。

對軍隊紀律性的要求都很高,為了強調紀律,殺了吳王的兩個妃子。但像周亞夫這樣,要求皇帝也要遵守軍營紀律的,古今還是他獨一個。

第二場大戰周亞夫得以出名的,是他嚴格執行作戰計劃。叛軍對進行猛攻,梁王讓周亞夫前往救援,周亞夫卻不去救。周亞夫不去救的原因,是他因為他是以十萬中央軍打五十萬地方叛軍。如果直接去救,和叛軍打消耗戰,肯定打不贏。他的策略是先斷叛軍的糧道,再用“示弱”的方法,讓叛軍驕傲鬆懈,最後設伏奇襲叛軍。這套策略要能成功,就必須以梁王為棋子,讓梁王堅持死守以拖住敵人。但這話不能對梁王說,畢竟人家是王,所以只能那樣讓梁王誤解。最後證明這一套組合連環拳非常有效,因而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

周亞夫做的這兩件事,雖然做得非常好,讓他成為一代名將,為漢朝江山國內外的長治久安,立下了。不過,其實也出現了一些隱憂:一是他讓皇帝產生猜疑。漢文帝雖然表揚周亞夫,但是,如果軍隊連皇帝都不當回事,只聽將軍的,一旦將軍想造反,可就太危險了。所以漢景帝要把周亞夫從將軍提為宰相。明在提他,實際上也是剝奪他的兵權。二是他得罪了梁王等皇室成員,讓周亞夫在政治上樹了敵,這也為他當宰相埋下隱患。

周亞夫當了宰相後,顯然他很不適應這個角色,他把在軍營裡的那一套,嚴格用在朝堂上,講規矩,講紀律。漢景帝要廢黜太子,他按規矩堅決反對;竇想封哥哥為侯,他按規矩堅決反對;漢景帝想拉攏分化匈奴,封投降過來的五人為侯,他按規矩堅決反對。最後,漢景帝實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有上面咱們講到的,請周亞夫吃飯不給筷子的事件。

漢景帝做這件事,是想告訴周亞夫什麼呢?

我認為,漢景帝是想告訴周亞夫,你今天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榮耀(一塊大肉),都是我們皇家給你的。你既然得到這份榮耀,就要按咱們皇家的規矩來辦。不錯,傳統吃飯的方法是要有筷子,是要切了吃。但是我當皇帝偏不按這樣的規矩,我就要你這樣吃,而且是手拿著吃。你要是聽我的規矩,你就拿起來啃著吃吧。周亞夫最後沒有明白漢景帝的打的啞謎,他只是感覺漢景帝是在羞辱他,所以,一謝恩,站起來就走。

那麼,漢景帝為什麼又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因為這個少主劉徹是漢景帝立的,是周亞夫反對的。既然周亞夫反對,一心只按規矩辦事的周亞夫,肯定會看劉徹不順眼,他當然不會盡心輔佐他了。

漢景帝決定不用周亞夫,也不能留著他。畢竟他在軍隊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個理由(周亞夫兒子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今亞夫葬禮上用),把他下獄。當週亞夫解釋說“這些都是葬禮用的東西,不可能造反”時,廷尉竟然說,那是你準備到陰間去造反。這種荒唐的理由說明,廷尉是明白漢景帝心思的,所以一心要定周亞夫的罪。結果氣得周亞夫自殺。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的立場來看,其實,周亞夫是做得一點兒也沒錯的。後世也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都為他設廟。破壞規矩的是漢景帝。不過在人治的皇權社會,怎麼可能有周亞夫存在的空間呢?





歷史的影子


周亞夫是漢朝文帝、帝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他最大的成就是隻用了三個月內即平定了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拯救了漢室江山,可謂居功至偉。

後來,周勃進位丞相,有一次,漢景帝請大臣們吃飯,周勃也在被邀請之列。在這次宴會上,漢景帝故意沒有給周亞夫上餐具,引起了周亞夫不快。

周亞夫是大功臣,又擔任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漢景帝為何要這麼對待他呢?

周亞夫性格耿直,不善於迎合領導

周亞夫天性耿直敢言,對原則固執己見,不願意向任何人低頭示弱,他治軍非常嚴厲,打仗也很有謀略,但是情商卻不高。

有一次,漢文帝去周亞夫的細柳營去勞軍鼓舞士氣,一路上其他營寨的軍隊見到天子儀仗都紛紛讓路。

然而來到細柳營漢文帝卻碰了壁,他被告知這裡只接受周亞夫的將領,天子的詔令在軍營裡不好使,必須要經過周將軍的軍令才可以進去。

後來,漢文帝派出使者拿著天子的令符去通報後周亞夫才打開營門迎接他進營。

如果是心胸狹隘的皇帝,看到軍隊不聽自己的聖旨,估計會被嚇出一身冷汗。然而漢文帝畢竟是一代明君,面對此情此景,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周亞夫的治軍嚴格大加讚賞。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周亞夫治軍的確有一套,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周亞夫耿直、不懂變通、不善於迎合領導的性格。就是這個性格特點,日後給他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漢景帝與周亞夫的衝突

平定三國之亂後,周亞夫被任命為丞相,漢景帝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想拿回軍權,經過平定七國之亂,周亞夫在軍中的威望很高,在加上他傲氣沖天,不服領導,軍隊放在他手裡,漢景帝不放心。

任丞相初期,漢景帝對他十分信任,很多重要的事情都與他商量。但是由於周亞夫性格耿直,對於有關原則的事情固執己見,多次與漢景帝發生衝突。

漢景帝打算廢掉太子劉榮,而周亞夫卻以劉榮無過錯不能無故廢立為由而堅決反對,二人鬧得很不愉快。

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周亞夫由於要執行切斷吳軍後路的戰略沒有及時救援被叛軍圍困的梁國而得罪了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劉武每次進京都要對漢景帝說周亞夫的壞話,漸漸的,漢景帝開始厭惡常常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周亞夫了。

又有一次,匈奴的幾個將軍來投降,漢景帝非常高興,要封這五個人為侯,以吸引匈奴其他將領來投降。周亞夫又站出來堅決反對,認為投降的行為很可恥,沒有什麼值得讚譽的。

漢景帝非常生氣,斥責他的思想迂腐。然後不顧周亞夫反對封那五人為侯。

周亞夫得知後,竟然賭氣撂挑子不幹了,稱病辭去丞相之位,漢景帝順勢就批准了他的辭呈。

周亞夫就是這麼一個不知趣的人,總是跟領導對著幹,受到批評還賭氣撂挑子,你把領導置於何地?這樣的人即使再能幹,也早晚會引起領導的反感。

漢景帝為何不給周亞夫筷子

1、試探他的脾氣是否有所改變

在漢景帝看來,批准了他的辭呈,就等於給了周亞夫一個警示,他應該從這件事情中吸取教訓,改一下那令人討厭的臭脾氣,好好學會如何做一個臣子。

2、告訴他誰才是老大

通過此舉,漢景帝是想要告訴他,儘管你功勞很大,但是這些功勞都是我給你的,如同今天這頓飯,我給你吃你才能吃,不給你吃你就不能吃。你應該知道誰才是老大,應該懂規矩。不要因為自己有功勞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誰也不服,誰也管不了。

然而,周亞夫的表現卻大大出乎漢景帝的意料。

看到自己坐席上沒有筷子,周亞夫當庭就大叫起來,叫嚷著讓侍從拿筷子。

漢景帝失望的對他說:“你以為這是你家啊,大呼小叫的!”

周亞夫聽了很不樂意的向景帝跪下謝罪,漢景帝剛剛說了一個“起”,周亞夫立即起身頭也不回的回家去了。

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這樣的人怎麼能夠輔佐少主呢!”

周亞夫最終的結局

後來,周亞夫的兒子私下買了500副兵甲,準備在周亞夫去世時使用,後來被人告發。

在漢朝,私買兵甲是大罪,周亞夫被逮捕下到廷尉的監獄,被問以“某反罪”。

周亞夫不堪受辱,最終絕食五日而死,對漢朝立有大功勞的一代名將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我有觀點


漢景帝與周亞夫吃飯,卻不給他筷子,其中有什麼玄機?這還早從漢景帝劉啟與周亞夫的關係說起。

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即位之後,在晁錯等人的攛掇下,一改漢文帝劉恆“溫水煮青蛙”式的削藩策略,開始尋找各種理由和藉口削弱劉姓諸侯王的實力,動輒削去幾個縣、甚至整郡地削除諸侯國的封地!更重要的是,漢景帝在這一粗暴削藩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一碗水不端平”——將主要目標設定為了小宗旁支之後,對於自己的親弟弟梁孝王劉武,漢景帝非但沒有削弱,還在適當加強他的實力。後來劉武能夠作為“人肉盾牌”、為漢景帝抵擋吳楚聯軍的第一波強大攻勢,與此不無關係。

漢高祖劉邦的侄兒吳王劉濞一看,這還得了?你先一棋盤砸死了我兒子,這會兒又要來削我的封地,這是想要我的老命啊!與其等你來殺,倒不如先下手為強——要想不被欺負,只有當欺負人的那位!於是,劉濞糾集了自己叔叔楚元王劉交的後代、堂弟齊悼惠王劉肥的一些後代,順帶著捎上了另一位堂弟趙幽王劉友的兒子,總共八個劉姓諸侯國共同舉起了“誅晁錯、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漢廷!

漢景帝為了爭取準備時間,犧牲了晁錯、將其腰斬於市。但劉濞是衝著皇位而來,哪裡肯就此罷兵?好在漢景帝削藩期間沒有對自己的胞弟梁孝王劉武下手,作為關中屏障的梁國為漢景帝充當了“人肉盾牌”、阻滯了吳楚聯軍的第一波強勢進攻,最終為漢景帝贏得了幾個月的寶貴準備時間。後來,在周亞夫的帶領下,漢軍轉守為攻、一舉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周亞夫也因為“挽狂瀾於既倒”,建立了不世功勳!

不知進退的周亞夫

周亞夫這個人在軍事上是一個天才,但在政治上,差不多等同於一個“白痴”!有他父親周勃的前車之鑑,周亞夫居然還沒有吸取教訓。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借丞相陶青“病退”,學當年漢文帝對待周亞夫的父親周勃那樣、玩了一出明升暗降,將周亞夫任命為丞相,繼而收回了他手中的兵權。在此之後,漢景帝對周亞夫還是相當尊重的,如果周亞夫能夠“激流勇退”、哪怕是當一尊廟堂裡的泥菩薩,漢景帝多半都不會太為難周亞夫。

只可惜,周亞夫根本不識趣。漢景帝要廢黜皇太子劉榮,周亞夫表示了激烈反對!竇太后想讓漢景帝封繼后王氏(漢武帝劉徹生母)的哥哥王信為列侯,周亞夫也表示了反對!漢景帝想封匈奴降將為列侯,周亞夫同樣表示了反對!總之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違逆漢景帝的意思。這樣一個人身處丞相之位,又在軍中根基深厚,試問漢景帝還如何容得下他?

如果僅僅如此,漢景帝或許還會覺得周亞夫只是一心為公而已。可就在漢景帝批評了周亞夫幾句,自己直接將幾個匈奴降將封為列侯之後,周亞夫的“大少爺脾氣”卻上來了,索性撂挑子不幹了!向漢景帝請辭,漢景帝一看,這人還能留嗎?索性免去了他的丞相之職,讓他回去養老了。

筷子事件

不久之後,著名的“筷子事件”發生了。與其說這是漢景帝在故意刁難周亞夫,倒不如說是漢景帝在給周亞夫最後的機會。周亞夫“大少爺脾氣”上來,連漢景帝的臉子也照甩不誤!試想,如果漢景帝去世了,新皇帝還能鎮得住他嗎?彼時的漢景帝身體已經一天不如一天,他必須為自己的身後之事作出一些安排了,而“筷子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本來周亞夫已經被“退休”了,這場宴會漢景帝完全可以不請他。但漢景帝請了,實際上這就是漢景帝刻意為之。而且,漢景帝刻意命人沒有在周亞夫的餐桌上放筷子。周亞夫一見這待遇,頓時火冒三丈、找侍者要筷子。漢景帝見狀,語帶雙關地表示:“難道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言外之意,我對你已經仁至義盡了,難道這樣你還不滿意嗎?)周亞夫聽聞後,頗不情願地跪地謝罪。漢景帝剛說了一個“起”,話還沒完周亞夫便起身揚長而去!自此,漢景帝對周亞夫徹底“絕望”了,默默說了句:“這樣的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從漢景帝這句話也能看得出,漢景帝的這場宴會實際上就是在給周亞夫最後的機會。如果周亞夫經歷了之前的事情,收拾鋒芒、擺出一副“人畜無害”的謙卑姿態,即便漢景帝忌憚他在軍中的影響力不再重用他,但起碼不會丟掉性命。只可惜,周亞夫遺傳了他父親周勃的智商,卻沒有遺傳周勃的情商!周勃直到服軟、知道示弱,甚至不惜行賄漢文帝的親孃舅,但周亞夫不知道,他一味地與漢景帝硬剛,最終只能說落得個不得好死的下場。個人甚至認為,漢景帝甚至還有挫平周亞夫稜角、留給兒子繼續用的打算。但是,經過“筷子事件”後,這一切都成了泡影,漢景帝只能犧牲周亞夫了。以他在軍中的影響力和這樣的性格,將來兒子根本鎮不住他!

周亞夫的結局

有人說是漢景帝殺了周亞夫,其實不然。漢景帝給周亞夫的待遇基本上就是漢文帝當年對周勃的翻版。藉助小事發難,以“謀逆罪”下廷尉獄,幾乎如出一轍。誰又能說,這不是漢景帝在再一次給周亞夫機會呢?畢竟他的父親周勃最終活著走出了牢獄,不是嗎?

周亞夫到底不是他那吹鼓手出身的父親,列侯家少爺從小養尊處優的生活造就了周亞夫寧折不彎的性格。周勃可以想辦法疏通一切關係,甚至連獄吏都花錢打點,但周亞夫卻一臉不買賬,死不服軟!為了表達內心的不滿,周亞夫居然玩起了絕食。自此,漢景帝留給周亞夫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沒有了……五天之後,周亞夫吐血身亡。一代名將就這樣憋屈地死了,到底怪誰呢?恐怕只能怪周亞夫自己了。

綜上所述,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不給他筷子,看似是一件小事,但確是漢景帝刻意下的一步棋,為的就是試探周亞夫有無收斂鋒芒的可能性,同時也是在給周亞夫最後的機會。但周亞夫的表現顯然讓漢景帝非常失望,一個在軍中影響力深厚的將軍、一副桀驁不馴的性格,將來一旦與自己的兒子意見相左,兒子還能鎮得住他嗎?恐怕很難!身體已經越來越差的漢景帝不得不提前除害。這不是漢景帝刻薄寡恩,而是時勢使然,換了任何一位皇帝,恐怕都很難容得下週亞夫,周亞夫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給作死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就是一場政治考驗,若是這個考驗成功了,漢景帝就會讓周亞夫輔佐自己的兒子漢武帝。

但是,若是考驗失敗了,周亞夫也只有死路一條了。

畢竟周亞夫是一個武將,武將若是不能為己所用的話,只有除掉了,也只有這樣才能防患於未來。

皇家做事情,歷來都是這樣做的。

那麼,周亞夫到底通過考驗了嗎?

下面我們先說一下,漢景帝是如何考驗周亞夫的吧?

那時候周亞夫被漢景帝趕回家好多年了,周亞夫一直在家待業。突然有一天周亞夫收到漢景帝的邀請,說漢景帝要請他吃飯。

這時候周亞夫想的就是,是不是漢景帝又開始要重新用自己了。

他急急忙忙地來到了漢景帝的家裡。

當時,漢景帝準備的是大塊的肉,讓周亞夫來吃。

但是,這個肉是一整塊的,沒有刀叉,也沒有筷子。周亞夫看到漢景帝也沒有讓人拿刀叉的意思,很顯然沒有刀叉,自己是吃不到肉的。

於是,周亞夫就自己做主了,他自己向漢景帝的下人要了刀叉和筷子。

這一舉動讓漢景帝十分的不滿,漢景帝說,我請你吃肉難道你還不滿足嗎?

周亞夫一聽漢景帝的語氣不好,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看來周亞夫還是像之前一樣傲慢。之前漢景帝把他趕回家,就是因為他經常和漢景帝對著幹。

周亞夫走了,漢景帝十分氣憤地說道,此人絕不是輔佐少主的人。

那麼漢景帝不給周亞夫刀叉,又請人家吃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漢景帝就是想讓周亞夫告訴漢景帝,求陛下賜我刀叉,要不臣下沒法吃肉。也就是說,周亞夫若是想要做一件事,必須要經過漢景帝的同意。只有漢景帝,才能讓他做成任何一件想要做的事情。

漢景帝給你你就拿著,不給你你就受著。

但是,周亞夫沒有明白漢景帝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我不通過你漢景帝,自己討要刀叉也是可以吃肉的。

這樣漢景帝當然不高興了。

但是,若是周亞夫這樣說,求陛下賜刀叉,漢景帝肯定也就給他了。這說明他的眼裡是有皇帝的。

這樣周亞夫也算是通過了考驗。但是,事實上週亞夫並沒有這樣做。

所以,周亞夫沒有通過漢景帝的考驗。最後漢景帝找了一個藉口,就把周亞夫給抓到了監獄裡,然後周亞夫就被冤枉致死了。


漢史趣聞


周亞夫,和漢高祖劉邦同為沛縣人,作為西漢時期著名的將領,以軍紀嚴明在部隊著稱,但是太過於嚴苛,甚至於他連皇帝也不放過,只要在軍隊中,他就是老大,毫無任何商量的餘地,本來歷史上關於君臣權利的問題,始終都存在爭議,顯然,周亞夫如此之舉,對於漢景帝來說,那可就極為尷尬了。

從周景帝的角度來看,當然不可能任由周亞夫如此肆意妄為的

畢竟將來他要是不起兵造反還好說,但要是真出現問題,那漢景帝腦袋相當於放在了周亞夫褲腰帶上,那這怎麼可以,所以漢景帝也就有了自己的應對之策。

話說有一天,周亞夫應漢景帝之約,到朝廷赴宴,可是周亞夫到了才發現,漢景帝這頓飯確實有點讓自己難以接受,就給了一大塊肉,連筷子等餐具也沒有,難道就要抱起來啃嗎?這在周亞夫看來,簡直就是對他極大的侮辱,看漢景帝的意思,也遲遲沒有叫人給周亞夫切肉,給筷子,本來周亞夫還以為漢景帝忘了,所以就叫人拿,哪裡想到漢景帝開口了。

漢景帝笑著對周亞夫說:“難道這麼大一塊肉,還不夠愛卿吃麼 ?”聽起來略帶調侃的意思,而此時的周亞夫當然更加鬱悶了,所以只能吃個啞巴虧,但是還不得不跪地謝恩,屬實有點憋屈,好歹也是國之宰相,豈能被如此戲耍呢?所以也就在漢景帝讓周亞夫起來之後,周亞夫也去意已決。扭頭就走,就連桌上的肉看都不看一眼。

看著周亞夫如此傲氣,漢景帝當然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此人怎麼能夠輔佐少主呢?其實這也算是對於剛才周亞夫舉動,表達了極大地不滿,其實本來按照漢景帝的意思,無非就是想告訴周亞夫,在他的地盤裡,也應該按照他的規矩辦事,不給筷子,無非就是想讓周亞夫用簡單粗暴地方式,直接抱起啃就得了,但是這深層的含義,當時的周亞夫哪裡有那閒工夫考慮。

其實漢景帝與周亞夫的矛盾,也由來已久,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周亞夫在軍隊紀律嚴明,確實是好事,能夠嚴格按照標準辦事,但是他同樣存在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不懂得變通,同樣也不喜歡別人和他開玩笑,就拿漢景帝不給周亞夫筷子一事,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就是因為周亞夫眼裡揉不得半顆沙子,所以就用極端的態度,回敬了漢景帝。

君臣關係就是如此,正是因為周亞夫太過於強勢,反而讓漢景帝感到擔憂

所以也就無奈出此下策,本來想測試一下週亞夫,這下可好,搞得雙方都不愉快,更加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矛盾,本來周亞夫在軍隊中,大將軍當的好好的,但是漢景帝為了能夠削弱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就想讓他出任宰相,在政治鬥爭中磨練 ,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周亞夫實際上對於複雜的政治鬥爭,沒有足夠的應對能力。

按規矩辦事,這才是周亞夫應有的風格

但要是處處受人掣肘,而且需要不斷地溜鬚拍馬,涉及人情禮儀,這就讓周亞夫有點尷尬了,周亞夫公然在漢景帝面前,講起自己的道理規矩,顯然漢景帝也不會好受,而且當時在立儲君之時,周亞夫干涉有點過度了,對於漢景帝的決定,表示反對不說,當然也對少主劉徹並沒有什麼好臉色,這就尷尬了,即使漢景帝能夠放過他,到劉徹繼位,想必周亞夫定然不會好過。

果不然,最終周亞夫被治罪,純粹也就是被冤枉誣陷,但是沒有辦法,恰好周亞夫的兒子給周亞夫買了死後陪葬的甲冑,但是卻被以造反的名義論處,確實就有點過於嚴苛了,但是既然周亞夫與漢景帝合不來,君要臣死,臣又有什麼反駁的理由呢?


歷史紅塵


周亞夫依仗著平定了七國之亂,所以飄飄然忘乎所以。漢景帝卻不給他筷子,就是明確告訴他:雖然肉已經擺在你面前,但我不讓你吃你還是吃不到,只有聽皇帝的話才能長保富貴。可惜周亞夫倔得跟毛驢一樣,不理解漢景帝的苦心,最後還是送了命。



說起周亞夫的命運,就不得不提一個奇女子,那就是當時有名的預言家許負。這個女人極不尋常,劉邦、蕭何等人都曾找她算過命,而且她還在呂后那裡說情,讓她放過了漢文帝的母親薄姬,後來被漢文帝拜做了乾媽。許負很早就預言過,周亞夫能封侯拜相,但最後一定會餓死。

周亞夫是漢初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本來周勃的侯爵是由他的大哥繼承,但是後來他的哥哥獲罪,所以侯爵才落到了周亞夫身上。周亞夫此人性格耿直,說的好聽是堅持原則,說的不好聽就是一根筋認死理兒,即便是在皇帝面前也依然如此。他在他軍細柳營時,漢文帝到軍營視察工作,但卻被擋在軍營外進不去。士兵告訴皇帝:軍營裡只聽將軍的命令。



漢文帝進入軍營之後,看到士兵們士氣旺盛精神飽滿,而且令行禁止無人違背,隊伍戰鬥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漢文帝是識貨的,認識到周亞夫治軍絕對是高手,於是後來在臨終前,告訴兒子漢景帝:如果將來發生危難之事,周亞夫必然會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

漢景帝當了皇帝之後,採用了老師晁錯的建議,對各地諸侯採取強硬手段削藩,結果引起了七國之亂,漢景帝慌亂之中砍了自己老師的腦袋,可是各地諸侯還是不依不饒,他猛然想起老爹臨死前的話,啟用周亞夫去平叛。

周亞夫在平叛過程中,顯示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但也給自己留下了終極隱患。叛軍猛攻梁國時,他沒有從正面去救援,反而要抄叛軍的後路,致使梁國的情況十分危急,梁王劉武差點小命不保。劉武是何許人?那可是漢景帝一奶同胞的親弟弟、竇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啊!後來周亞夫雖然擊潰了叛軍,但在竇太后和梁王心中,他已經是個死人了。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漢景帝讓他做了丞相,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周亞夫難免有些飄飄然忘乎所以,再加上性格使然,他更加不顧一切地“堅持原則”,即便是漢景帝的面子也不給,在給皇后的哥哥和匈奴降將封侯這兩件事上,都把皇帝頂了回去。

漢景帝對於周亞夫無疑是不滿意的,但那畢竟是有功之臣,於是決定給他些教訓,就這樣發生了請吃飯不給筷子的橋段。周亞夫上了酒桌,發現自己面前沒筷子,看著肉吃不到嘴裡去,當時就大呼小叫著向服務人員要筷子,漢景帝眼看著周亞夫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苦心,當時就很不高興地說:難道現在這樣你不滿意嗎? 周亞夫顯然並沒有理解皇帝的意思,反而認為是皇帝故意為難他,所以在向漢景帝請罪的時候,仍然是氣哄哄的心緒難平。

漢景帝意識到,周亞夫自然有才能但的確桀驁不馴,就如同一把雙刃劍,能傷敵人也能傷自己,自己在的時候還能制約他,如果自己去世,繼位的後世之君是否能駕馭他,可就很難說了。為了除掉後患,漢景帝對周亞夫下了殺手。


亂子出在周亞夫兒子的身上。這位仁兄是孝子但卻摳門,他知道自己老爸戎馬一生,所以決定買五百副甲盾到時候給老爸陪葬,讓他在地下也過過帶兵的癮。但他又十分摳門,沒有先付給工匠們錢,結果被人舉報到了官府。當時買賣甲盾是國家明令禁止的,所以周亞夫也因此被下獄。

周亞夫根本不知道兒子的舉動,所以覺得自己十分委屈,認為是皇帝故意整他,心中氣憤難平。負責審訊的官員問他:買甲盾是不是要謀反?他說:那些都是陪葬品,怎麼可能謀反?審訊的官員說:那你是要到地下去謀反嗎?周亞夫覺得自己遭受了屈辱,一氣之下絕食自盡了!

許負說的話果然應驗了!


李飛叨


這件事可能被後人過度解讀了,又結合周亞夫後來的結局,以為不放筷子是有意為之,但這種說法已經被古人批駁過。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立了大功,又是文帝交代給景帝的武將,至此功高至大,官至太尉丞相,群臣相處出現了幾件不如意的事,筷子事件是一個推動力。說的是景帝召周亞夫入宮,賜食,君臣坐下,在他席上擺上一大盤肉,卻是沒有切割的整塊肉,旁邊又沒有筷子。周亞夫看了,很不高興,叫旁邊的侍者取筷子來。景帝便笑著對他說,這些不合你的心意嗎?

“此不足君所乎”

周亞夫見皇帝問話,起來行禮並摘下帽子以示認罪,但景帝說的這句話,未必有其他用意,沒有放置筷子可能是疏忽。三國時的孟康認為有意的“設胾無箸者,此非不足滿於君所乎?嫌恨之”。與他同時期的如淳和唐朝司馬貞的索隱則認為是無意的“非故不足君之食具也,偶失之”。理由是,如果是有意的,則對周亞夫說的話不應是這一句,應該另有說詞。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不放筷子看不出有什麼微言大義。倒是周亞夫之後的反應,加重了君臣二人的對立情緒,周亞夫行禮之後,景帝也站起來,史書沒有交代皇帝是要出去還是要扶他起來。就在這時,周亞夫見皇帝起身,他也起身,一言不發快步走出皇宮。這種欠當的做法,引來了景帝非常有份量的一句話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景帝目送他離開後,很不爽說,這個人不適合當年輕皇帝的臣子。殺機在此時有所流露。(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件事要結合前後看才有點份量,之前周亞夫平七國之亂,認為梁王得人心,能堅守,所以不聽皇命沒有及時救援,讓梁國拖住叛軍,他多方施策破局,亂雖平,卻為梁王所嫉恨,屢次在竇太后和景帝面前中傷他。而他武夫性格在朝堂,作為丞相,與皇帝配合沒有默契,反對封竇太后孃家人和匈奴降王唯徐盧等五人為侯,一舉得罪了太后皇帝,景帝一聽一不聽,過後以他身體有病讓他罷相歸家。在朝堂與景帝的衝突時有發生,更甚者是參與立太子之爭,雖然身為丞相,國之大事無法置身事外,反對廢掉慄太子劉榮,又站到景帝的對立面。多件事結合,景帝早就對他心存不滿。而他在宴席上應對失當,加速了衝突至於惡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隨後便是周亞夫兒子為父親置辦陪葬品的事,兒子為了盡孝道,也知道周亞夫喜歡武器之類,就不顧國家禁令,偷偷買了五百副甲盾,準備在他去世時陪葬或發喪時使用,被人告發,景帝便派人調查問話,周亞夫可能是倔脾氣上來,也可能真不知道兒子做的事,一言不發。本來應對得宜,未必會出現大事,這一來,連皇帝也沒有臺階可下。大怒,讓廷尉按程序把他入獄訊問。並說了一句真正能殺他的話“條侯不對。景帝罵之曰:吾不用也”。責罵周亞夫說,我不會再用你了。這句話的厲害在於,讓眾人知道周亞夫不可能重新上朝堂了,在審問時放下心理負擔,對他可以使盡手段。所以才有廷尉如同無厘頭的問話

“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周亞夫也明白景帝的殺機,絕食而死。


南方鵬


周勃、周亞夫父子分別輔佐文景兩帝,而且都是建立了蓋世奇功的。周勃協助文帝平定諸呂之亂,為文帝奠定了坐穩天下的基礎,周亞夫幫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也才讓景帝能夠保住江山。

如此蓋世奇功,而且出自世代兩父子,不用說位列王侯了,起碼也應該是一個國家柱石匹配的位置才對,但是,父子二人均沒有好下場。

到底是鳥盡弓藏還是驕傲自大?其實都源於性格因素。

周勃父子二人,都是武將出生,所謂孔武有力、性格直率,做事直來直去,不知道曲折迂迴和變通。而這種性格的人,功勞越大,越會讓皇帝不適應。

倘若當個小官還好,皇帝會以為只是性格耿直沒有壞心,但是位列大將軍、宰輔之位,又曾立大功,不得不讓人以為是居功自傲,有輕慢甚至反叛帝王之心。

周亞夫就是犯了這個毛病,說話口無遮攔,還與景帝拗脾性,景帝已經身弱,而劉徹還未長成。主少國疑,為繼承人安全計,不論周亞夫有錯無錯,都需予以打壓。

景帝親自出席的宴會召見周亞夫參加,他居然漫不經心的遲到了,這種事情一萬種理由都不能解決景帝對他輕慢之心的疑慮,所以命人撤了他的餐具。但是周亞夫沒有感覺到危機和檢討自己,居然當著漢景帝的面大吵大鬧,這就是作死。

所以最後漢景帝當著群臣的面,沒有給他面子,讓他灰溜溜的離開了宴席。漢景帝藉著這一件小事來故意小題大做的玄機是:

一、讓所有大臣都看到了周亞夫的驕橫無度、輕慢君上,而君上還以顏色,就是要告訴大家,對這類行為不會容忍;

二、要消滅這樣一個建立過蓋世奇功,又性格激烈的大將軍,總得有一個由頭,就從這件小事開始來升級打壓,最後達到奪權去位,為幼帝清道的目的;

三、周亞夫雖然功高位重,但是已經不得聖心,要拿他殺一儆百。

果然事後對周亞夫的進一步全面打壓開始了,但是周亞夫的性格是寧折不彎型的,還屢有不敬、不忿之語。這些肯定都會傳到景帝耳朵裡,最後周亞夫被下大獄,活活餓死。


謝金澎


人的一生,可能真正影響到你的結局的,就是那一次選擇。

    漢景帝請周亞夫吃的那次飯,就是一次試探,其結果影響了周亞夫一生的結局。

    在這次吃飯事件之前,周亞夫是非常風光的,風光得有點讓皇帝不痛快。細柳軍營,手下的都尉公然說“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不讓文帝進軍營,幸好文帝是個明白人,對周亞夫青眼有加,臨終還對景帝說周亞夫是個有變故可以統帥軍隊的人;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在外統兵,不肯奉景帝的詔支援梁王;做丞相時,跟景帝爭辯廢立太子、立外戚為侯、立匈奴降人為侯的事,到處講規矩、頂撞皇帝,還因為皇帝沒按他的思路去做,而稱病辭官。

    漢景帝不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沒當上皇帝時候就因為爭辯棋路、對方不恭敬,用棋盤打死了吳王的兒子;當上皇帝后,還因為廢立太子的事,試探過自己老婆慄姬,一次試探後就決定廢太子,冷落慄姬到死。這樣的人,面對一個槓精,“仗著老資格”一直反對自己的丞相,在最大的矛盾爆發、周亞夫稱病辭官後,進行試探一次,決定對周亞夫的政策路線,非常合理,非常符合他的習慣。

    吃飯不給筷子,就是故意試探周亞夫對自己的態度,對皇權的態度。在當時,周亞夫表現得憤憤不平,回頭要筷子;在謝罪、皇帝起身後,趁機就走了。從皇帝的角度看,這個人都敢於在自己面前流露出這種神態,並且用行動來表示不滿,內心裡對自己皇權的不恭敬甚至怨恨,昭然若揭。用是肯定不能用了,如果繼續留著,以周亞夫在軍隊的威望和用兵能力,對自己、對繼位的皇帝,也是一個巨大威脅。因此在他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的時候,應該就已決定,讓周亞夫無論如何也當不了後繼者的臣。此後的誣陷謀反、逼死周亞夫,都是這次吃飯順理成章的後果罷了。

    這還真應了大張偉的話,認慫才能保平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