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面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2歲以後,開始變得有主意,並且以自我為中心,這個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幼兒從2歲開始,就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

0-6歲的兒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續到12歲),他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中。剛開始,幼兒用打來表達他不同意、不喜歡的態度。

這裡打的含義是排除、不同意的意思。但這個時期很快過去,接踵而來的是說“不”,什麼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這是意識上的最早分離,通過語言表現。

在這樣持續的發展和深入的重複中,兒童感受著“我”與他人分離的快樂。已經形成的自我,在以後的幾年裡會表現得更為充分——從排除他物,到說出“不”,到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到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建立和派生出優秀的個人品質、專注和意志。


面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01

自我意識是什麼?它有什麼用?

面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的很多行為是向外學的,幫助孩子瞭解外界社會運作的規律,讓孩子學習語言、學習數學、學習歷史…….我們更多地關注孩子在外界社會的位置,他的成績是否名列前矛,他的行為是否符合外界的規則規範?

我們有沒有想過,讓孩子向內學呢?幫助孩子在探索外界的同時,也學會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在這些情景下的自我,瞭解自己的生理特徵,瞭解自己在某個情景中自己的當時的情緒和感受,瞭解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瞭解自己對與外界社會的價值?

這些關於自己的認識,就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徵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02


面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面對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父母及其他家人的心態一定要端正、平和,正確理解和認識寶寶所處的成長階段。

父母和家人對彼此的態度、行為,直接影響了寶寶的行為和個性。

共情、講道理的方法,對於1-2歲的孩子也許還不太好理解,那麼父母和家人的行為示範,直接引導就顯的相當重要了。所以多看看成年人自身的言行舉止,比一味想著怎麼糾正寶寶的行為有效得多。

「自我意識」對寶寶的成長而言非常重要,它就好像一顆小種子,在寶寶心裡紮根,幫寶寶認識自己,去探尋「我是誰」這個問題。隨著寶寶慢慢長大,這顆小種子也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

03


面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對自己實際上是一無所知,這一事實常又是造成巨大不幸的根源,社會往往不得不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那促進人的自我意識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1、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一種天生的,一種人類難以控制地對自己的關注。很多研究證明,人們往往對自我有關的刺激特別敏感,更容易被迅速加工,後期也更容易回憶和認知。

2、提升孩子自主性、獨立性

自我意識就好比一幅印有自己形象的地圖,它綜合了自己過去和現在對自己觀察夠所獲的有關自己的認識,比如自己的喜好、感受、優長、不足、壓力管理方式等,當我們面對選擇和危機的時候,有助於瞭解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定向,從而成為對自身事物擁有自主、自決權力的主人。

3、提供孩子自我完善的動力

關於個體對自我的意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自我,一種理想自我。現實自我即現實中的自我,理想自我是指自己努力想成為的自我,人會按照理想自我的願望去不斷塑造自己。

4、給予孩子內心的滿足和信心

隨著孩子對自己探索的不斷深入,孩子對自我的認識也逐漸趨於客觀、全面,能對自己的價值有真正的認識,並逐漸形成了穩定的積極自我意識。當擁有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孩子就不會因為比較,因為他人的否定,而輕易的否定自己的價值,因為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從而更加安定、幸福和有信心面對生活。

04

如何正確發展寶寶的自我意識呢?

面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的發展究其本質是人逐漸從對自己的無知走向對自己有認識,並能不斷調節、塑造自己,最終找到並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是個體走向自主乃至自由的過程。

自我意識的發展標誌著個體心理成熟的程度,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認識自我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