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傳奇皇帝趙匡胤為何能輕易篡奪江山?

姚振博


一是宋太祖趙匡胤因作戰英勇智謀、品性正直仁厚而樹立起來的威望。

五代漢時期,宋太祖加入樞密使郭威徵李守真的隊伍,郭稱帝時,補東西班行首,拜為滑州副指揮。

柴榮當開封尹時,轉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柴榮即位,主管禁兵。

後周顯德元年,河東劉崇、契丹楊袞來犯,周世宗率兵戰於高平,宋太祖在軍隊潰退緊急時刻一戰成名,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顯德三年春,隨徵淮南,宋太祖首先擊敗萬眾於渦口(安徽省懷遠縣東北),斬兵馬都監何延錫等;攻破清流關一戰,親手殺了南唐節度皇甫暉,擒獲姚鳳;韓令坤平揚州,南唐來援,韓令坤想撤退,宋太祖下令說:“揚州兵敢有過六合者,斷其足!”令坤始不得不堅持固守揚州;宋太祖又擊敗齊王景達於六合東,斬首萬餘級。戰後,拜殿前都指揮使,又拜定國軍節度使。

顯德四年春,隨徵壽春,宋太祖於紫金山,擊破南唐先鋒寨及山北一寨,斬獲三千餘級,斷其甬道,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於是攻下壽州。還,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為殿前都指揮使。

顯德四年冬,隨徵濠州、泗州,為前鋒,周世宗還猶豫著如何進攻,而宋太祖一人率先領兵攻破南唐的營寨十八里灘,並用南唐的船艦攻下泗州;南唐屯清口,隨軍淮東,宋太祖夜追擊敵軍到山陽,擒獲唐節度使陳承詔,攻下楚州;接著打敗南唐軍隊於水鑾江口,又攻破瓜步,淮南於是平定。

顯德五年,改忠武軍節度使。

顯德六年,隨周世宗北征,宋太祖為為水陸都部署,首先抵達瓦橋關,勸降契丹守將姚內斌而入關,擊敗數千敵兵,關南平定;還京師,拜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後周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二是後周新帝年幼,大臣將領毫無歸附於他之心。

五代亂世,人心脆弱,艱難生存中,依附強者安身是主流意識。帝位輪換不斷,臣僚時而背叛,朝秦暮楚,以致人人習以為常,對待帝王很少有長久精忠之心。

三是自唐安史之亂以來近二百年的戰火兵燹,天下民心思安已經很久。

時勢已迫不及待後周恭帝成長起來,所以你有心、我有意,帝位自然而然順利交接。

清代王夫之在其著《宋論》中說,宋太祖起傢什伍,在五代中為一無名之輩,無積累之仁,無撥亂之績,功勳不用說漢、唐,連曹操、劉裕也不如,只靠他臨御之方,卻輕而得大寶,天下胥蒙其安,乃命不易也。簡單說,就是宋太祖命好,天時地利人和全佔。《宋論》又說,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試而悍將服,無舊學之甘盤而文教興,染掠殺之餘風而寬仁布,這些怎麼能是一個剛剛兵變擁有權力、且寸功未立的都點檢做得到的?所以這是天庇佑他的緣故。簡單說,王夫之認為,宋太祖能立國是天命所歸。


過去理它作甚


表面上看,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輕而易舉,事實上,他通向權力之峰的路絕非一蹴而就的。我且來說說趙匡胤的奮鬥史。

1、將門之後,崛起於後周

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父親趙弘殷曾是後唐皇帝李存勖手下的將領,直到後周時代才去世。在中國曆朝皇帝中,趙匡胤大概算得上是功夫最厲害的人之一。現在武術裡面有一套叫“太祖長拳”,據說便是他所創的。

公元948年,二十一歲的趙匡胤投奔郭威麾下,開始在軍界崛起。郭威在公元951年發動政變,推翻後漢政權,建立後周政權,趙匡胤先後擔任滑州副指揮、開封府馬直軍使等職。

2、高平之戰,脫穎而出

郭威去世後,柴榮(郭榮)繼位。北漢乘機聯合契丹大舉入侵,與周世宗柴榮決戰於高平。戰役之初,周軍出師不利。危急時刻,趙匡胤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率自己的騎兵部隊勇闖敵陣。在他勇敢精神的激勵下,士兵們無不奮力死戰,以一當百,終於力挽狂瀾,大破北漢軍。

高平之戰,趙匡胤脫穎而出,嬴得了皇帝的讚賞與器重。很快,他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成為禁軍高級將領。周世宗柴榮深感後周軍隊建設存在很大弊端,決意改革,精兵簡政。改革的重任落在趙匡胤身上,也給了他展露組織天才的機會,他淘汰老弱之兵,調選天下武藝高強之勇士重組禁軍。此後,這支軍隊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堪稱天下勁旅。

3、南征北戰

公元956年,趙匡胤追隨周世宗柴榮征討南唐。在南唐之戰中,他光芒四射。先是在水戰中大敗南唐水師,奪取敵艦五十餘艘;緊接著,趙匡胤又攻克滁州,生擒南唐將領皇甫暉等。特別在六合之戰中,趙匡胤更是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戰爭奇蹟,他以不到二千人的區區之眾,打敗了南唐兩萬軍隊的進攻,殺敵五千餘人。戰後,柴榮擢升他為定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成為禁軍的第二號頭目,僅次於殿前都點檢、郭威的女婿張永德。

公元959年,即周世宗顯德六年,一代明君柴榮御駕親征契丹,從水、陸兩路分兵北進,趙匡胤為水路軍總指揮。後周軍隊連戰連捷,先後攻下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莫州、瀛州、易州等,收取燕南之地。正當柴榮雄心勃勃欲收復幽州時,卻突染重疾,不得不班師回朝。

4、殿前都點檢

周世宗柴榮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把禁軍一號頭目張永德撤職,由趙匡胤出任殿前都點檢。

據說周世宗柴榮在北伐契丹途中,看到一塊木牌,木牌上寫有“點檢作天子”這幾個字,於是便對張永德產生戒心。柴榮並非後周開國皇帝的親生子,而是養子。雖然他改名為郭榮,但在許多人看來,他繼承帝業名不正言不順。柴榮在病重時,不得不考慮自己百年之後,他的兒子能否穩坐江山。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乃是郭威的女婿,手握重兵,這不得不讓柴榮憂心忡忡。而趙匡胤與郭家無淵源,柴榮更傾向於把兵權交給他。

縱然柴榮英明一世,有件事還是出乎他的意料,在他死後不到兩年,他所信任的趙匡胤居然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竊取了柴氏江山。

5、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公元960年,趙匡胤藉口契丹入侵,率大軍出征。剛走到開封城東北四十里處的陳橋驛,禁軍首領們便發動兵變,要求立趙匡胤為皇帝。當然,所謂的兵變,不過是策劃好的一齣戲罷了。於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率大軍返回開封,幾乎兵不血刃就完全控制京城。小皇帝柴宗訓被逼退位,趙匡胤在眾人的擁戴下,入皇宮崇元殿,即皇帝位,改元建隆,改國號為宋,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太祖。

後人只看到趙匡胤奪權的容易,卻忽視他十幾年奮鬥的艱辛,地位是拎著腦袋打仗打出來的。陳橋兵變奪權,類似這樣的兵變,其實在五代是很常見的。只是別人過把皇帝癮就死,只有趙匡胤的大宋政權,最終削平各路諸侯,成為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權。


君山話史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是五代至北宋時期文武雙全的傑出將領,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輕易奪取江山,其一,這和他從小聰慧過人,跟隨父親從文習武,煉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學成後初出茅廬,在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得到了鍛鍊。

其二,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屢建戰功,贏得了眾將士認可,得到了周世宗柴榮器重。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世宗病逝後,年幼的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從此手手握舉國重兵,為奪取後周江山奠定了基礎。

其三,在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五代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趙匡胤的“嚴敕軍士”無疑表現出一種政治見識,趙匡胤母親之言:“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總之,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歷史上王朝更替的奇蹟”。


行者尚武


傳奇皇帝趙匡胤曾給後世宋朝皇帝留下祖訓:(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我們可以從這祖訓第一句就知道了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是怎麼來的?

一、趙匡胤不僅是大將軍,開國皇帝;他還是武學宗師

1.趙匡胤與周世宗柴榮結為異性兄弟:在五代十國時代,那時候戰爭狼煙四起的現狀,學武藝投身行伍之中,最容易獲得功名利祿。趙匡胤年輕時就遇到後周世宗柴榮,兩人還是一見如故,可能還在“華山論劍”一較高下之後,發現雙方對脾性就結為異性兄弟。各位看官是否還記得“天龍八部”中喬峰聚賢莊大戰英雄豪傑,使用的“太祖長拳”拳法可是中國六大拳法之一,照看不是金庸老先生胡編的,真實性可考究。

2.得到周世宗大力提攜:趙匡胤有了這位身世顯赫的兄弟之後,這前途就是一片光明。最後在世宗柴榮繼位後周大統之後的歲月裡,趙匡胤每打一次仗就升一級,這簡直就是“火箭式升官模式”,最後在周世宗病重快駕崩的時候,又一次“火線提級”,成為殿前都點檢兼地方節度使,這就是武將位極人臣的時刻,獲得朝代改名換姓的真正資本。

二、“黃袍加身”戴皇冠,靜帝禪讓得天下

1.“黃袍加身”:宋太祖趙匡胤是大將軍兼任禁軍統領,發動兵變卻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且在五代十國時代,武將有兵有權進行宮廷政變簡直就是小菜一碟,可能睡夢驚醒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這樣的政權更迭頻繁的時代,趙匡胤部下也想在新朝建立之時,他們作為開國功臣享受榮華富貴。這樣的原始動力下選擇在“陳橋兵變”進行“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也是半推半就地接受此事,最後來到皇宮,靜帝禪讓得到後周天下,開始中原地區全國大一統時代。

2.後周靜帝禪讓,未開殺戒:後周皇族是得到很好的安置,趙匡胤並沒有進行大規模殘殺與滅族,這使得他在新舊交替之時,能夠很好平衡各方勢力與利益。即使在宋朝天下一統之後,也沒有對前朝皇族進行清算,這是要大大的點贊一個。並不像明朝太祖朱元璋那般的殘酷狠毒,屠殺功臣名將。

3.“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趙匡胤,他簡直就是中國權術運用典範人物。對於手握重兵的部下能夠喝一頓酒就能夠把兵權收攏於自己手中,這是什麼樣的造型與手段才能“大道至簡”運用。這一手段作用就是結束五代十國時代地方藩鎮割據的混亂百年的局面。不過這些手握重兵的將軍最後個個都當了閒散的公爵侯爵,整天就是養歌姬,侍妾,附庸風雅的作風做派。結局也是獲得善始善終。

4.“強幹弱枝”“重文輕武”國策:開始重用文人治國,武將的位置被一降再降,而且掌握兵權的樞密使都是文人擔任。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位置怎麼來的?他知道五代十國的動亂根源是什麼?最後卻造就宋代詩詞歌賦,文化水平,文學等方面都達到封建時代的高潮。

經過宋太祖趙匡胤“善待前朝皇族”,“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等方面措施,直接新舊朝代交替平穩過渡,也造就宋代幾百年的文化鼎盛的時代,也杜絕五代十國時代武將亂國的慘劇再次發生。當然也取決於他的個人性情與魅力,不然不會留下這樣的祖訓。

個人意見,如有不同,請關注並回復,謝謝!


歷史伴讀小二


首先,能夠輕易奪取周的江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皇帝太小了,既沒有朝中的重臣倚為心腹,又沒有在軍中的威望,所以自然而然的無法獲得軍士的支持,尤其是在北方還面臨著強敵,恐怕每一個當兵的自己心裡都會嘀咕一句,指望著這個小皇帝,我們能夠活命麼?

其次,那就是趙匡胤的身份了,殿前都檢點加歸德軍節度使,位高權重,幾乎控制著周朝的大部分兵權,這也是在他黃袍加身回師京城的時候,沒有喋血宮門,浮屍遍野的原因。

最後,那就是玩了個小心眼。出城的時候造了個謠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雖然是一句謠言,但是耐不住他的身份地位在那裡,所以很多人還都是會相信的,尤其是軍中的將士。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他怎麼獲得的這個職位,當初也是造了個謠言,催使周世宗罷黜了當時的殿前都檢點,不得不說,他的智囊團很強大。就算周世宗在世,恐怕最後的結局也不會有多好,個人觀點。


歷史小迷哥


趙匡胤能輕易篡奪江山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政治統治和更迭的結果。

五代十國的統治是唐末藩鎮割握的繼續與發展。五代十國的統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鎮將帥,他們都是憑藉武力擴大各自的勢力奪取皇位的。五代實質上是奪取了中央權力的藩鎮所建立的政權。

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努力割除五代的弊政,增強了後周的實力,但不幸英年早逝。而趙匡胤是後周統領禁軍的大將,握有軍權。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銀湖金濤


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對外南征北討,攻北漢,逐契丹,徵南唐,擊後蜀。同時對內輕徭薄賦,與民修養生息,使得北周國力大增,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只可惜公元959年6月19日柴榮病逝於汴梁,終年三十九歲。


逝世前柴榮解除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務,升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因為趙匡胤跟隨柴榮多年,深得柴榮信任,為了保證自己的兒子順利登基,所以升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傅,想靠老趙來保柴氏天下的安全。只可惜,他沒有看透趙匡胤的本質,柴榮活著時,趙匡胤確實忠心耿耿的,也為北周記下了汗馬功勞,之所以把他安排到了這麼重要的位置,說明柴榮對他還是很信任的,最起碼認為他靠得住。

另外柴榮又把石守信升任為殿前都指揮使,他可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這是柴榮做的一個錯誤的決策。他活著的時候沒人敢動,並不代表他死了這些個大臣們依舊對他的兒子忠心耿耿,自己年僅七歲的兒子在治國方面什麼都不懂,就算趙匡胤不反水也難保別人不反。

造反之前,趙匡胤和他的那些個結義兄弟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進行了密謀, 這些人都是軍隊高官,掌握著全國的禁軍 ,只要他們沒意見,那造反成功率將大大提高。終於機會來了,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已經與心腹將領密謀完成,使人詐報契丹大軍壓境,當時的宰相範質不明真相,立刻給身為北周最好軍事統帥的趙匡胤下命令,要他帶兵出征。


趙匡胤接到命令後,就帶領他的嫡系部隊出征,行至陳橋驛,眾將士在他弟弟趙匡義的帶領下,將一件預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是為黃袍加身,大呼點檢為天子,發動了“陳橋兵變”,隨後即殺奔京城,在京城為內應的石守信等人打開城門,叛軍長驅直入,周恭帝柴宗訓退位,趙匡胤即皇帝位,建國號為宋,是為宋太祖,柴榮一手創立的心血,就這樣被他的託孤重臣給篡奪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宋朝的建立,使因周世宗死後暫時停止的統一步伐又開始重新加快。


大飛哥愛歷史


如柴榮不英年早逝,趙匡胤根本沒機會,柴榮之子柴宗訓年幼,根本控制不了朝政,更何況趙匡胤身居點檢之位,手裡掌握著後周最為精銳的軍隊,再加上趙普,石守信,潘仁美等能臣武將。當然容易奪取天下了,再加上當時朝代更迭頻繁,大臣們跟誰打工不都一樣,今日他家明日你家,只要待遇不變就行,死扛硬抗有可能還掉項上人頭!所以當時的背景,當的環境,再加上當的風氣,也方便了當時的趙匡胤奪權。


紅紅的飄帶


天時地利人和。是網友悟空說。當年的剛好碰到成龍死掉七歲的兒子當朝做皇帝。孤兒寡母沒有靠山。於是呢就有人讓他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當上了皇帝。他就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無依無靠這樣的大便宜。因為他是柴榮的拜把子兄弟,進水樓臺先得月了。


可可潘琴


一方面是當時的皇帝太小,沒有威信,孤兒寡母,很難受到部下的真心擁戴。趙匡胤本人不僅雄才大略,而且在出生入死中與戰友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加上他待人寬容,為人寬厚,仁慈,豁達大度,深受部下的信任與擁戴。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運氣,從古至今,一個人的成功,運氣太重要了。古人云:皇帝是假的,福分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