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評價唐太宗?

元池喜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國家富強,民族和睦,開創貞觀之治,使百姓生活富足。

李世民不僅是治國能手,同時,也是一位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善於納諫,善於重用人才的明君。他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身為帝王之治國觀點,得到後世的稱頌。在其一生中,參加過許多的戰役。一,淺水原之戰-破薛舉,平隴西薛仁杲,解除唐來自西北方的威脅。二,與宋金剛,劉武周之戰中,收並、汾之地,鞏固唐北方。三,虎牢之戰,滅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初步統一南方。四,追擊竇建德殘部劉黑闥和山東徐圓朗。奠定了大唐統一天下的基礎。

李世民繼位後,以隋亡為鑑,自我剋制和約束,勵精圖治,重視百姓。對內對外實施了很多改革和政策。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儉,重視民生,實行休養生息之策。對外:開拓疆土,平東突厥、薛延陀,徵高昌、龜茲、吐谷渾、高句麗,設安西都護府。同時,在政治上,不計前嫌,虛心納諫,知人善用,增加人才。經濟上,減輕徭役賦稅,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重視農業發展。文化上,重視教育,開設弘文館,籠絡人才,興科舉,禮遇庶族賢士。為大唐的後世繁榮奠定了基礎。





以教為榜


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澤東主席最稱頌的五位皇帝之一。正如美國人菲茨傑拉德評價的那樣:

太宗似乎像天命所歸的人物,對他而言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會的拯救者,也是統一與和平的恢復者。他的個性是如此的強悍有力,他影響了所有與他相處過的人物,並且成為一個後代子孫眼中的傳奇人物,在中國的帝王中,無人可以相提並論。

一、顯赫出身,少有權謀。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第二子,母竇太后,妻長孫皇后。他出生於公元598年,公元626年登位,公元649年離世,在位23年,壽51歲。

李世民祖輩是顯赫的關隴士族。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開國元勳,八大柱國之一,受封為唐德公。曾任隋朝的安州總管。父親李淵是隋文帝楊堅姨甥,七歲就承襲唐國公封號,後來還做了太原留守。

少年李世民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聰慧過人,極有膽識,騎射征戰,文慆武略樣樣精通,很受李淵的喜愛。615年,參加屯衛將軍雲定興的勤王軍隊,當時隋煬帝巡視北方邊陲,被突厥圍困在雁門關,形勢 十分危急,18歲的李世民向雲將軍建議設疑兵,讓突厥以為大批救兵已到雁門關,從而解了雁門之危,受到雲定將軍的的誇獎。

二、隨父起兵,平定天下。

隋煬帝殘暴的統治,引發各地農民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軍土崩瓦解,隋煬帝困守江都。就在隋朝統治風雨飄搖之際,深謀遠慮的李世民積極鼓動父親擁兵自立,起兵反隋。

公元617年5月,李淵在晉陽起兵,11月攻佔長安,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5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國號為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嫡長子身份,被封為皇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李唐王朝建立之初,各擁兵自立的諸侯或割據勢力還有很多不願歸附唐王朝管轄,公元618年,剛剛二十四歲的李世民擔負起統一天下的任務。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掛帥出征,僅用了四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先後討平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軌、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到623年,即武德六年,就統一了全國。李世民在其間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成為李唐王朝最大的功臣。

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識,使他的威望越來越高,權利越來越大。他不僅統領三軍,掌握兵權。同時,還擔任尚書令,位居宰相之位。

三、玄武之變,鐵血上位。

李世民顯赫的政治、軍事地位,引起了他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嫉恨。李氏兄弟開始了權力之爭,而且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趁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朝的時候,突然發動兵變,親手射死了哥哥李建成,他的弟弟李元吉也被尉遲德殺死。然後李世民又親手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兒子。李淵只得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被迫退位,改稱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為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

四、內和外安,貞觀盛世。

1、唯才是舉,選擇人材。完善科舉,重視教育。

殺兄逼父上位的李世民,不願重蹈隨隋帝煬覆轍,以厚禮安葬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對已成為太上皇的李淵恭敬有加。他即位後,注重選撥和任用官員,求賢若渴,知人善任,讓這些官員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為國家出謀劃策。

他不再深究東宮和齊王府的僚屬,不論出身高低、唯才是舉,重用了一大批原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親信,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名臣魏徵。他偃武修文,重視教育。既有識人之能,又有用人之量。為了選撥人才。完善和加強了隋朝以來實施的科舉考試製度,使更多優秀的知識分子,能夠參與到政權中來。

2、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戒奢從儉,依法治國

唐太宗親歷了隋朝盛世、隋末動亂和天下大亂,深刻地認識到能夠安生利民才是國家穩定的根本基礎。因此非常重視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與民休養生息。

他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訓,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積極推行輕徭薄賦政策,實施均田制,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為保障農民的勞動時間,唐太宗還實行了租庸調製,允許以絹布代替徭役,並儘量減少徭役的徵發。


以上休民政策,使貞觀年間,國家戶藉人中持續增加,全國農田耕作面積持續擴大。

他提倡戒奢從儉、並率先垂範。禁止大興土木,營建新的宮殿。他嚴令禁止厚葬,並且嚴格禁止官員們的奢侈行為。

唐太宗進一步加強法津建設。命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在《武德律》的基礎上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刑罰制度。

唐太宗還制定了死刑復奏制度,以示對人命的重視。規定在京城須兩日內五次復奏,各州級三複奏。

他以身作則,遵守國家法律,即使自己的親戚犯法也決不縱容。這使貞觀初期的政治風氣較為良好,政府官吏、王公貴族都能夠遵紀守法。由於法制嚴明,不但犯法的人少,判死刑的人更少。

3、經略西域,友和吐藩。重開絲路,萬國來朝

東突是對唐朝威脅最大的北方少數民族勢力之一。唐太宗剛即位時,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便率20萬騎兵進逼長安。太宗於貞觀二年(公元623年)派使者與曾臣服於東突的薛延院部建立聯合,造成南北夾擊東突的有利形勢。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春,李靖大敗東突厥軍,頡利可汗被浮,東突厥滅亡。

北部邊境安定後,太宗又相繼派兵收復了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地,並在龜茲建立了安西都護府,重新恢復了對西域地區的統治。無論是主動歸附還是被動征服,唐太宗對降服的各部族,均採取寬容開明的民族政策,保留其原有部落的風俗習慣,使臣服於唐的各部族能與唐和睦相處。因此他們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唐太宗還和青藏高原的吐蕃建立了友好的關係,將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大大進了唐與吐族人民之間的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

吐蕃是現代藏族的祖先。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遺使向唐求婚。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進入吐幕後,帶去了漢族人民的農耕、紡織、建築、造紙、制筆,以及農具製造等技術,對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唐太宗重開絲綢之路,恢復了中西商路交通往來,遠近四十多個國家的使節、商賈、學者、僧侶等紛紛來到長安,與唐朝通好。唐朝和各國發生了密切聯繫,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唐太宗是一位偉大聖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和外安。政治開明,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巨大發展,國內繁榮富強,邊境安定和諧。

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親手締造的貞觀之治成後世君主共同追求的標杆,千古治世的典範。


俚說


大家好,我是愛歷史的小少年,今天讓我們一起打開那段塵封的記憶

在唐朝歷代都有撰寫史學史錄的傳統。按照規定,當朝皇帝不能審閱實錄中與其相關部分的內容。李世民繼位以後,一直很想看一下《高祖實錄》中關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變的記載。最終,這位皇帝還是如願的看到了這段內容,並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希望史官能夠像描寫西周時期被迫殺死兄弟,以保天下安定的周公那樣描寫自己。

所以我覺得唐太宗他非常刻意營造了這樣的一種形象。實際上我想玄武門之變對唐太宗他的心裡是有影響的,他從這件事上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逆取這個特性,他當皇帝當得不正。說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我認為他仍然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企圖心特別強。他從十八歲就開始參與建國,在參與建國的過程中,越來越相信自己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然後他就覺得,我如此的優秀,為什麼我不能當皇帝,產生了這樣一種憤懣之情。最後通過玄武門之變,終於當上了皇帝了。

但是,仍然是因為他企圖心強,他並不滿足於僅僅當一個皇帝。他要幹什麼?他要當一個好皇帝,實際上都是來自於同一個企圖心。我要成才,我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只不過偉大的人,他的工作是分階段性的。當我面臨戰爭的時候,我是一個偉大的戰爭英雄。但我面臨治國的時候,我是一個虛心納諫的皇帝。所以唐太宗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還是一個心狠手辣、殺兄弒弟的叛賊?歡迎網友在下方的評論區裡留言。


愛歷史的小少年


唐太宗當然是有功有過,功大於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求全責備。要全面中肯地評價一個人很難,我不全面評價,我只從他的兩句名言來評價他:

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主,可不畏懼!

能夠真正做到唐太宗說的這兩個方面,就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人了。不管唐太宗有沒有真正百分之百做到,當然,百分之百做到也不可能,只要他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就可以了,甚至還可以更低。實際上,只要唐太宗能夠這麼去想,這麼去要求自己,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先看第一條:

對於唐太宗,我們也不要去求全責備。他能夠把別人作為他的鏡子,至少他是學習了很多別人的優點,集很多人的優點於一身,那他就有資格做我們的鏡子;他以古為鏡,吸取歷朝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並將這些經驗教訓融合於他自己的實踐之中,融合入他自己的思想體系,那麼,他就有資格做歷史的鏡子。

再看第二條:

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至少說明,唐太宗不像以往有些君主那樣,高高在上。高處不勝寒啊,這個道理唐太宗自然也知道。所以,他能夠居安思危,隨時有危急意識。正因為他有危急意識,所以,他事事處處都在防範這些危急。他虛心納諫,他開明治國,這樣,才有了大唐盛世,才有了貞觀之治。

綜上所述,唐太宗可以做我們的鏡子,可以做歷史的鏡子,當然,都是正面的鏡子。也就是說,唐太宗是我們學習的標兵,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那些皇帝的一根標杆。

這是我對唐太宗的看法,你怎麼看待唐太宗的呢?期待交流探討,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面留言哦。


雁過留聲1314


 在本人看來,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人物,是唐朝有名的帝王、一代軍事家、政治家。後代對於此人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畢竟他開創了唐朝盛世,就算有過,也是功抵過之人。

歷史上的唐太宗是非常愛民的帝王。這一點,從後人的眾多評價中可以得知。在歷史上記載的他,作為一代帝王,他是非常尊重生命的。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貧民百姓,在他眼中都是他的子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就是出自李世民之口的,他深諳百姓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啊!

歷史上的李世民又是一代軍事家和政治家。李世民的治國才能和領兵打仗的才能,在當時可是非常傑出的。他懂得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從而做到勤政愛民,善用人才和重視納諫、以及用和親等手段,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那個朝代,唐太宗還開創了許多制度、重視文化、完善科舉、減少苛政雜稅等等。他深刻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因此才想著要讓自己的統治更加強盛,如此才能維護統治。唐太宗對於唐朝能夠進入全盛時代,可以是功不可沒!

但是唐太宗後面也是有失的。所謂人無完人嘛,任何一代偉人,不都是會犯錯的嗎?只是看下功過哪個更嚴重罷了。或許是人到晚年都有些固執,迴歸小孩心態,而且由於前期的功績過於大,因此李世民晚年就有些驕傲自滿了,這也是他晚年的致命傷!

   



追逐那一步之遙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他的影響有多大,該如何的去評價,這個問題可以回望歷史,尋求答案。



唐太宗文治成就是:

一:勤於政務,從諫如流,不唯我獨尊,積極採納群臣意見,制定了修養生息的國策。

二:舉賢令,招賢納士,不問貴賤,只要擁有真材實學都能委於重任。

三:不貴中華,賤狄夷,提出華夷一家,獨愛之如一的民族政策,西域各族尊稱之天可汗。

四:包容開放的對外交流,把大唐的影響推向了世界,四方諸國紛紛遣使來朝,學習中土的典籍樂章,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締造了盛唐氣象。



唐太宗武功成就是:

一:玄武門之變,以及在位居秦王的時候,統帥天策軍,掃平了中原群雄割據勢力,為大唐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二:平突厥,定回紇,征服高昌,吐如渾等,開疆拓土,把這些地區納入了大唐版圖,設立了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四大都護府。

三:親征高句麗,為唐高宗李治吞滅高句麗打下了基礎,因此後世就出了一個自卑的民族,天天高喊著,射瞎了他的一隻眼睛,把他抹黑成獨眼皇帝!

從此可以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都擁有很大的成就,文治之盛,四海歸心,八方來貢,普天同樂,武功之強,開疆拓土,寰宇一統,威名遠播。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業,締造了包容開放的盛唐氣象,是自開起雄漢風歌的漢武大帝以來,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的君主,被讚譽為帝王的治世楷模。


大明錦衣衛士


唐太宗對自己的評價是:“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他對自己一生“功大過小”的評價還是比較貼切的。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人才輩出,社會矛盾緩和,他用人納諫方面的優點和晚年的反省精神,更是成為古代封建皇帝的楷模。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簡機構,提高了效率,重視法制,頒佈《唐律》,懲治貪贓枉法。

經濟上:實行休養生息,延續均田制,輕徭薄賦。

人才選拔:發展科舉制,重視進士科,擴大了統治基礎。

民族關係: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外交上:鼓勵外貿,尊重外來宗教,中朝,中日關係交往密切。

總之,唐太宗不失為明君賢主。


一粟講歷史



北斗星3557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作為一個造反二代,率兵征戰天下,為唐朝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不可否認,殺死哥哥和弟弟有瑕疵,但是並不影響他的執政政績。

繼位後,安撫突厥,輕徭薄賦,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開拓西域,打下了天可汗的名頭。

文治天下,貞觀之治,路不拾遺,開創了隋末造成的天下大亂到大治之世。

可以說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內政上,唐太宗都為唐朝能傳承將近300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夢迴伍千年


我認為可從二個方面來看唐太宗李世民。

1.軍事。從這方面唐太宗是非常卓越。公元628年貞觀二年派梁洛人殺夏州至此唐朝統一全國。公元630年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並取得勝利。公元645年貞觀19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並取得勝利等等這些戰役都體現了唐太宗的軍事才能。

2.治國。唐太宗繼位後對國家的治理在隋朝的基礎上又更上一層樓。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

在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太子位的時手段較殘忍(發動宣武門之變,並把大哥和四弟的子嗣全部趕緊殺絕),令自己的父親退位讓其登基為皇帝。晚年時對道術痴迷最後病死。

唐太宗李世民是功大於過。試問哪有人不會犯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