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最有希望继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却因两句话断送了他的帝王路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禅位,取得了帝王宝座。在强大繁荣的贞观盛世之下,却是“玄武门之变”给李世民留下的深深伤痛。让他想不到的是,十几年之后,自己同样面临着诸子为了皇位殊死争斗的悲剧。这期间,斗争最为激烈的就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最有希望继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却因两句话断送了他的帝王路

玄武门之变


太子李承乾:自甘堕落

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从小聪慧敏捷,一直深受李世民的喜爱。在李世民称帝之后,就册封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旧唐书》记载:“颇识大体”,“每行幸,常令太子居守监国”,年仅十七岁的李承乾就能把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照此下去,李承乾继承大统是顺理成章之事,可李承乾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最有希望继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却因两句话断送了他的帝王路

李承乾(剧照)


年长之后的李承乾患有足疾,性格也越发的叛逆。从贞观十年起,他就开始沉湎于声色犬马,整日射箭打猎,嬉戏宴游,毫无节制。李世民为此精心选派了一些大臣去辅助太子,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在这些大臣的苦苦劝诫之下,李承乾没有改过自新,反而变本加厉,派杀手去刺杀惹怒他的辅臣。自此,李承乾与东宫大臣决裂,在父亲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岌岌可危。

魏王李泰:志在必得

魏王李泰与太子李承乾是一母同胞,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二子。李泰从小“善属文”,“多艺能”,深得李世民的欢心。在太子日渐堕落和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李世民内心的天平开始向李泰倾斜。《旧唐书》记载:“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有废立之意。”

最有希望继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却因两句话断送了他的帝王路

李泰(剧照)


李泰喜好文学,李世民就特准他在魏王府开设文学馆,要知道当年的秦王李世民也是借着文学馆招揽人才,树立声望,继而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样的政治信号不言而喻,许多大臣对李泰趋之若鹜。《资治通鉴》载“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几年之间,便形成了以魏王为核心的魏王党,蠢蠢欲动,大有志在必得之势。

晋王李治:黑马杀出

正当李世民在太子、魏王之间选择两难之时,太子却自己先作死了。郁郁不得志的李承乾认定都是李泰告密让自己不好过,遂决定除掉李泰再图帝位。李承乾很快与汉王李元昌、大将侯君集结成同盟,密谋发动兵变。太子党的谋反计划不久因被人举报而流产,李承乾被贬为庶人,侥幸保得一命。

太子出局了,魏王李泰满怀信心的准备入主东宫。可是,他还是高兴的太早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重臣提出了一个新的太子人选-晋王李治。

最有希望继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却因两句话断送了他的帝王路

李治(剧照)


李治是李世民诸子争斗中的一匹黑马,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皇位能与他有缘。李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小时候便有“宽仁孝友”之名。李世民曾评价他“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李世民也从未将他当做储君去培养,倒是觉得他能做个好儿子、好弟弟、好臣子。

两句话断了帝王路

突然杀出的李治又让李世民陷入了两难,一面是自己心爱的李泰,一面是自己心腹大臣力荐的小儿子李治。关键时刻,李泰的两句话让李世民对他失去了信心,坚定了改立晋王李治的决心。

《旧唐书褚遂良传》 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旧唐书》记载了李泰的这句话,李泰向李世民许诺百年之后,杀子立弟。杀子立弟的话触发了李世民内心深处的父爱,李世民对李泰充满了怜惜之情,有了传位于李泰的打算。褚遂良却对此予以反击,李泰杀子传弟的话只不过是一时之计,百年之后谁能保证,如果要立魏王,必须要处置了晋王,不然晋王李治也难以保全。褚遂良的进言击中了李世民的要害,李世民最怕的就是十几年前“玄武门之变”的那一幕再次上演。

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了,急不可耐的李泰又说了一句错话最终使他错过了太子之位。

李泰威胁恐吓李治说:“你历来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处死,你难道就不担心自己的脑袋吗?”。李治将此话汇报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此刻意识到褚遂良的话绝非危言从听,李泰一旦登基绝不对不会放过李治。李世民随后在看望废太子李承乾时听到了类似的话:“儿臣既为太子,还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儿臣才不得不与朝臣谋求自安之术,没想到被野心家教唆,撺掇我犯上作乱。今天父皇要是立李泰为太子,就是跳进他的圈套了。”

鉴于李泰的作为和说的这两句绝情之言,李世民最终决定改立晋王为太子。《册府元龟》记载:“太宗因谓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储宫之位可经求而得也。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与承乾可无恙也。”

最无情是帝王家。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而得天下,晚年却又遭遇了诸子争斗之痛。所幸的是,如李世民所说,晋王李治继位之后,李承乾和李泰都得以保全,没有出现兄弟相残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