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為什麼30歲之後,朋友會越來越少?

為什麼30歲之後,朋友會越來越少?

| 哲學君

來源:哲學人生網(ID: zxrsnet)

歲月長,衣衫薄,來日並不方長。

曾經在知乎看過一個提問:為什麼30歲以後會倍感孤獨,朋友也會越來越少?

其中有一個回答特別扎心:

因為老朋友漸行漸遠,新朋友又難以建立親密的聯結。

煙花易冷,人事易分。

人到了一定年紀後,就越加明白,人生是一條越走越窄的路,行至最後往往只剩下了自己。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30歲以前:

活得越來越酷,朋友卻丟了一路

前不久,是經典老劇《老友記》開播25週年的紀念日。

這部劇整整拍攝了十年之久,不僅承載了一代人的成長與回憶,更讓戲裡戲外的人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大結局之後,幾位主演都痛哭流涕,他們信誓旦旦的說:

“雖然劇裡的故事結束了,但劇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們絕不會讓這段友誼就此散場的。”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但事實上,從2004年《老友記》播完到現在,他們也只重聚過兩次。

而這並不是因為友情消逝了。

只是這25年來,他們每一次相聚都會因為各種突發狀況,而缺席一兩人。

就像《破產姐妹》裡麥克斯所說的:

分開後的第一週,我們可能還會擠出時間,每週末一起喝一杯咖啡。


過了幾周,你就有別的事情不來,我也有事情不來。


然後接下來的六十年,我們都不會再見面。

歲月長,衣衫薄,來日並不方長。

即使那些真心相待的朋友,也終將會敗給漸老的歲月和漸遠的三觀。

記得有一期《十三邀》邀請了吳孟達做嘉賓。

節目中,主持人許知遠問到他與周星馳的關係時,一向健談的他卻突然沉默了。

良久之後,他才表示:

現在他們好像有一點老死不相往來的感覺。即使在公開場合見到,除了幾句無聊的寒暄外,都沒什麼可說的。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後來,吳孟達也特意解釋道:

他們之間並沒什麼矛盾,只是工作環境的轉變,再加上聯繫也越來越少,所以才日漸疏遠。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張嘉佳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寫道:

“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30歲之前,你註定要經歷無數個岔路口,和昔日老友們揮手作別。

但你也無需悲傷,因為你們終將要學會在各自的一方天地裡,活成兩道風景。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30歲以後:

四海之內皆熟人,再難交到新友人

之前,在報刊上看過一則真實故事。

一位中年作家因工作的關係,結識了一位好友。

幾次交往下來,兩人都覺得相談甚歡,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一次聚會過後,作家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心中頓時有種很遺憾的情緒。

他心想,如果再早幾年和這位好友認識,他們或許還能成為彼此的至交。

只可惜,當人走向成熟後再結識的朋友,無論你們有多麼熱絡,最終都難逃無法親密的宿命。

而事實證明,幾年之後,作家與那位好友之間的友誼也確實止步於此。

兩人也都十分默契地變成了點頭之交。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作家馬伯庸在《土豪的危機:成年後如何交朋友》一書中寫道:

“年輕時交朋友,只是因為一杯青島純生就可以上桌,而成年以後,我們的桌子抬高了很多。”

人到中年後,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鬧鐘都會鈴聲大作。

於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了輕重緩急和成本計算,在交朋友這件事上,更開始講求性價比。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機會成本。

意思是說:當我們選擇去做一件事之前,都是有機會成本的。

比如週末休息時,一位半生不熟的朋友約你出門,於是你的大腦就開始快速地計算、考量。

而與此同時,你又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本可以悠閒地在家宅一天。

但你卻並不知道這次赴約會不會毀掉一個美好的休假。

所以,成年以後人們問自己最多的一個問題,從來不是“要不要”,而是“值不值”。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30歲之後,你註定要歷經世事浮沉,在人生密密麻麻的事項和利益中尋求溫暖。

但你也無需傷感,畢竟成長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你終將要學會與自己作伴。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聯不聯繫,依然惦記

幾年前,電影《三峽好人》點映時,導演賈樟柯在現場提起自己的一段經歷。

年少時,他與表弟的關係非常親近,幾乎每個寒暑假都呆在一起。

等到十八九歲時,賈樟柯離開家鄉踏上了求學、拍電影之路,而表弟則走上了結婚生子的道路。

多年之後,功成名就的賈樟柯回到家鄉。

當他再次見到表弟時,兩人卻相視一笑,不知該說什麼好。

賈樟柯說:“雖然我們已經非常陌生,但我知道,他的內心湧動著所有的感情。”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正如《千與千尋》中所說的: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


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成年人之間最好的交往態度,就是做好自己,親疏隨緣。

記得以前在一本書中讀到,周恩來與好友吳國楨曾是金蘭之交。

後來因為理想有別,兩人便分道揚鑣。但是,在各自的人生中他們卻並未遺忘過彼此。

在書裡有一段話,十分動人:

我們度過了親密無間的少年時代,當時所有的想法都一樣。


十幾年沒有見面也沒有通信,再一次見到你,我們的理想已經天壤地別。


可是我仍然欣賞你,仍然像從前一樣盼望和你天天見面。

古人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生命來來往往,那些無意間跌出你生活的朋友們,無論親疏遠近,終究都是來去自由的靈魂。

即使最終曲終人散,我們都要送上一句:惟願好,祝久安。

为什么30岁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

很喜歡作家喬斯坦·賈德在《蘇菲的世界》裡的一句話: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


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裡,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遊一段短暫的時間。


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縱然我們註定要在行色匆匆的人潮中迎來送往、依依惜別。

但回想起曾經共度的時光,我依然很感謝你的出現。

與君共勉。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

長大後很難再交到知心朋友

就算交,也只是淺嘗輒止

哲學君,來源:哲學人生網(ID:zxrsnet),感悟人生,享受智慧,做一個生活的智者。每晚十點,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