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孩子,“養”和“育”同樣重要。

好在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從最開始的早教,到大一點的學前教育,再到之後的讀書深造,每段學習的經歷都充離不開爸爸媽媽的支持,也充斥著他們對自己孩子美好未來的希冀。

但就孩子的整個學習生涯來說,誰又是一帆風順,無阻無礙的呢?別的不說,主觀上的“厭學情緒”就成了多少孩子的日常狀態?又成了多少家長的心結所在?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大表姐的兒子昊昊如今已經小學畢業了,也考上了市裡數一數二的初中,但在昊昊三年級的時候,大表姐可為了兒子突如其來的“厭學情緒”焦慮了好一陣子。

那時正值夏季,儘管天亮的早,可每每到了起床時間,昊昊都顯得萬分艱難,不是哼哼呀呀不想起,就是找點理由逃避上學,這還不算什麼,放學後的作業更是老大難,本來兩個小時的作業,硬是磨磨蹭蹭寫到半夜。

聽很多人說過,孩子上了三年級就是一個坎,厭學情緒、成績下滑,都是常有的事,看到兒子的狀態這麼不好,大表姐有些擔心,便找到昊昊的班主任瞭解情況。

不成想,老師反映昊昊在學校的學習狀態也很低迷,課上很難集中注意力,很多次提問到他,孩子都是一問三不知,不知不覺中

成績也下滑得很厲害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這下大表姐可不幹了,一回家就板著臉,嚴肅地批評了昊昊,自那以後,每天下了班都會督促孩子寫作業、背單詞、讀課文,可就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孩子的成績依舊沒有什麼起色。這樣的狀況下,大表姐還一度認為孩子可能真的沒同齡人一樣聰明。

最後還是和一個老師朋友聊天,請教孩子的教育問題,對方認為像昊昊這樣年紀的小孩,學習成績跟智力水平並沒有太大關係,反而是對待學習的態度、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運用這幾方面,對最終的成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對方還勸說大表姐最好停止以往的教育方式,“逼迫”只能讓孩子對學習更加厭倦,從外圍突進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1)父母的不合理目標讓孩子不堪重負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但我們常說,既然是目標,就要比現階段達到的要高一點,但也需要在“踮踮腳”或者“跳一跳”就能伸手夠到的位置,可真正去為孩子制定一個適合他的目標的家長,恐怕沒有幾個。

當爸爸媽媽將偏離孩子現狀很多的目標擺在他的面前時,孩子往往很難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它,更不要說激發動力去實現它了。

2)不融洽的交際關係讓孩子小心翼翼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和脾氣,對於很多

內向,甚至有些孤僻的孩子來說,與人交往可能就顯得比較困難了。去學校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學習,但這並不代表與人交際就一文不值,畢竟,這是每位學生身處學校大環境下必須要面對的。

當孩子在交際方面出現問題,甚至遭到校園欺凌時,不要說享受學習的樂趣了,孩子還有沒有學習的心思都難以保證。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3)對學習內容的不理解讓孩子失去興趣

現在,很多孩子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不知道學習對於自己究竟有多重要,再加上學習的內容又多又深,學習的過程越來越枯燥,繼而形成惡性循環,成績自然不理想。在最活潑的年紀做“毫無樂趣”的事,孩子們自然難以接受。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從學習吃力,到徹底跟不少老師的腳步

1)課上走神,注意力難集中

上課走神是很多孩子都會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年紀尚小的男孩子們,玩心較重,注意力很難集中。可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課上到一半,孩子有哪怕五分鐘的走神,那麼這五分鐘的內容很可能影響到後半節課的學習情況。

一來,如果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腦海裡對這五分鐘的基礎知識一片空白的情況下,不管孩子後面怎麼聽,都難有好的效果。二來,即便是不怎麼重要的內容,有些孩子卻被強迫症左右,聽著後面的回想前面的,結果是整堂課的學習效率都不高。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2)運用好的學習方法,卻沒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那一種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合適自己的方法讓學習變得事半功倍,不合適自己的方法只能讓學習變得事倍功半。運用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的方法,不管是時間還是精力,都會耗費不少,但成效卻寥寥無幾,甚至會讓孩子養成“鑽牛角尖”的習慣。

3)學習能力有欠缺

學習知識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含義,才能做到掌握和運用,最終讓知識成為自己的專屬。其實,理解能力就是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如果孩子的學習能力跟不上,比如分析能力、歸納能力等都不是很好,同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想要孩子擺脫“厭學情緒”,兩是兩要四方面

1)培養興趣很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建立在“興趣”上的學習才是最高效的學習。

對於孩子來說,從小就有強烈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優勢,爸爸媽媽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貼上“調皮”的標籤,呵護珍貴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渴望看到更多的東西,更大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就變得更加容易。

與此同時,爸爸媽媽也要儘可能將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在學習的道路上助娃一臂之力。

2)學習態度是基礎

做什麼事都要有良好的態度作為基礎,學習也不列外,身處漫長的學習之路,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是每個孩子都要具備的。

只有先有了這樣一份態度,孩子才會有一顆不斷進取的心,日後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起碼不會動不動就選擇退縮,比如“厭學”。

孩子的厭學情緒有緣由,媽媽別再說孩子“笨”,和不理解有關

3)學習方法要找對

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壞的學習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針對不同的孩子,面對不同的科目,當然要有不一樣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家長的監督和引導,讓孩子

不斷嘗試,不斷試錯,儘快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4)學習能力要培養

學習能力是硬實力,雖然做到最好不容易,但爸爸媽媽還是可以引導孩子,不斷提高自己,做到更好。

家長可以多和孩子溝通,不管是從孩子口中,還是觀察成績,都可以找到孩子學習能力中比較薄弱的點,之後再著重加強練習。比如當孩子出現上課不認真的情況,爸爸媽媽就要重視孩子注意力的培養了,可以讓孩子多玩拼圖這樣的遊戲,還要保證在寫作業的時候不看電視、不聽歌。

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多寶育兒口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