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提起二戰裡的法國,大家大概都會說,法國唯一需要的裝備就是白旗。畢竟法國空有最好的裝備,卻在短時間被擊敗,然後立刻選擇了投降,這種行徑實在是讓人感到不齒。然而在法國這些投降的將領中,唯有法國海軍司令上將弗朗索瓦·達爾朗最讓人奇怪。他本可以率領法國海軍離開法國,成為英國的堅實盟友,併成為盟國受人尊敬的領袖,為什麼最後卻選擇了賣國求榮的叛國者呢?

一、法國海軍的技術大師

與法國的陸軍長期在歐洲享譽盛名不同,法國的海軍卻顯得不強。儘管法國幾次想要改變這種現狀,但都未能成功。而年輕的達爾朗則顯得憂心忡忡,他對法國海軍的現狀感到憂心,儘管在一戰前,法國擁有世界第二多的殖民地,但法國的海軍卻已經掉到了世界第五的位置上。

這一切都讓年輕的達爾朗感到不安,他深知法國海軍的現狀已經不是靠簡單的購買幾艘戰艦,改變一下海軍戰術可以彌補的了。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達爾朗明白,現在的法國海軍缺的不是工業,不是造船的錢,而是對法國海軍系統性的革新與建設,從理論到人員,再到硬件設備,都必須進行大膽的革新,而不是固步自封。

他認為除去建造新船之外,還應該系統的從國外引進水雷、魚雷、潛艇和快速驅逐艦,並通過對新技術的消化與理解,作為法國海軍未來強大的基礎。

彼時年輕的達爾朗在法國海軍裡獲得了許多支持者,儘管他的軍銜不高,但是人望卻十分足夠,也因為他對當時先進軍事技術的瞭解,而被稱呼為“海軍裡的技術大師”這一美稱。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達爾朗作為炮手參加了一連串陸上戰鬥,並在貝當的指揮下參加了凡爾登戰役。這就為達爾朗未來的仕途鋪平了道路。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一戰後,達爾朗被任命為巡洋艦艦長,後進入巴黎海軍高級研究中心深造,畢業後成為法國軍事內閣海軍部長喬治·萊格的首席副官。由此,達爾朗開始一展宏圖,努力振興法國海軍,並藉助華盛頓海軍條約的海軍假日時期,為法國海軍增添砝碼,新建造了法國多級新銳戰艦。

由此法國海軍擺脫了一戰前後的尷尬地位。

二、敏銳的將軍

此時法國海軍已經不同於一戰前後的法國海軍,相比於一戰時,法國海軍要依靠海上強國作為盟友,保證自己的殖民地不會丟失。1930年開始的法國海軍已經具備了捍衛自己海外殖民地,尤其是爭奪在地中海的主動權的能力。然而即便如此,達爾朗仍舊察覺到了一絲不詳的徵兆。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這個不詳的徵兆就是意大利和德國,德意兩國的局勢讓達爾朗隱隱感到不安。意大利是法國在地中海的傳統對手,他們的總理墨索里尼在1928年奪取權利後,就宣稱地中海是屬於意大利的,並時常對人說:“地中海是屬於我們的海洋。”這一切都讓達爾朗感到不安,他很清楚,或許意大利的陸軍不堪一擊,但是意大利的海軍卻非泛泛之輩。

畢竟只要數一數意大利海軍的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達爾朗就知道他們不是什麼好對付的。如果再加上意大利空軍元帥巴爾博手上那數千架戰機,那麼和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衝突,無疑會是法國海軍近百年來,最為慘烈的戰鬥。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至於德國人,則遠遠比意大利人要危險。儘管德國現在陸軍只有十萬人,海軍只有一萬人,但這不代表德國人就人畜無害了。對於德國秘密的整軍計劃,達爾朗早有所聞。

他知道德國陸軍依靠一些小手段暴露自己的骨幹,也知道德國海軍通過空殼公司緩慢的積累經驗,並且建造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達爾朗清楚,但凡只要英國和法國鬆懈一點,那麼德國就會重新發展起來。到那個時候,他用腳趾想都知道,德國會想做什麼,又想怎麼做。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而這種不安到了1933年徹底成為了現實,隨著德國的納粹黨黨魁希特勒崛起,併成為德國總理,德國的擴軍動作就越發越不加掩蓋。

而讓達爾朗失望的是,英國方面非但沒有對德國產生警惕,反而縱容德國的做法,甚至和德國締結了《英德海軍協定》,對德國海軍進行解禁,從而使德國海軍可以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這讓達爾朗非常不滿,空氣裡的火藥味濃烈無比,但是卻沒有人能注意到。這就不由得讓達爾朗異常憤慨,他開始意識到英國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法國想要自保,說到底還是得靠自己的。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因此從1933年到1939年,達爾朗都是法國的強硬派,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而且一定要按照《凡爾賽和約》來處理。他認為,德國現在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無視《凡爾賽和約》,如果不能對德國做出懲罰,那麼只會縱容德國罷了。

當然,因為當時綏靖政策的盛行,達爾朗一個人的呼聲也沒有作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命令歸屬他這個法國海軍總司令管轄的法國海軍,做好戰鬥準備,隨時準備應對德國的進攻。

三、孤獨的海軍,戰敗的法國

然而達爾朗的努力都失去了意義,在1940年上半旬的法國戰役裡,法國經歷了難以想象的噩夢。擁有數百萬大軍的法國陸軍,在德國裝甲部隊三板斧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法國陸軍已經分崩離析,英國人也已經逃跑。

法國自身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是戰是和,已經到了必須決斷的時刻。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當時在法國能堅持作戰的人已經不多,就算是法國總理雷諾的信心也已經瀕臨崩潰,法軍總司令甘末林的信心和勇氣則早已消失。一戰的英雄貝當也已經放棄,魏剛亦不能挽救法國。此時唯一保存完好的,就是法國的海軍。是戰是和,此時全系達爾朗一身。

此時法國國內,已經出現許多分裂的苗頭。有主張投降者,比如賴伐爾,主張撤至殖民地繼續戰鬥的,比如戴高樂。但實際上這兩個方案,如果結合法國曆史來看的話,後者在1940年明顯十分糟糕。

因為法國在歷史上儘管戰敗多次,但是仍舊保持了領土上的完整,同時仍有崛起機會。但如果撤至國外戰鬥,則明顯會造成國內的離心離德。如果失去民眾的支持,那麼法國政府也就失去了存在意義,更無從談起反擊德國人了。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而達爾朗深知這一點,他也明白法國已經無力繼續戰鬥下去,尤其是英國已經拋棄法國獨自逃跑了。面對這樣的局面,法國已經無力再戰。因此在與貝當等人交涉後,達爾朗也同意了與德國議和。不過達爾朗則提出了附加條件,如果德國妄圖得到法國海軍的艦隊,那麼他會立刻終止談判,並率領法國艦隊離開港口。

事實證明,達爾朗賭對了,因為希特勒同樣顧忌達爾朗率領法國海軍離開法國,據守法國的海外殖民地並與德國繼續作戰。所以他在停戰條款裡,只要求法國海軍投降,並停泊在港口裡即可。

而這正是達爾朗所希望看到的,因為這樣的話,法國仍舊具有在日後和德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在這個角度上,德國不得不對法國做出許多讓步,確保了法國海軍和法國海外殖民地的中立,不倒向英國人——儘管也不會倒向德國人。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以及後來美國參戰後,同樣對達爾朗做出讓步,就不難被理解了。因為達爾朗手上始終握著的海軍,成為了法國為數不多的籌碼,但也是最為重要的,幾乎可以改變地中海戰局的籌碼。

儘管發生了英國海軍突襲法國海軍的事件,但是總體來說,法國海軍在達爾朗時期,仍舊是一個舉重若輕的存在。某個意義上來說,比起當時淪為丘吉爾工具的戴高樂和其自由法國政府,達爾朗對盟軍更為重要。這也是達爾朗可以周旋於英美德三方之間的原因。

本可成為盟軍領袖的達爾朗,為何放棄抵抗,並選擇了賣國求榮?

結語

將達爾朗簡單的歸結為法國叛徒,是不應該的。相比於貝當喪失信心的投降,賴伐爾為了權利而出賣法國利益不同,達爾朗則保留了法國最後的尊嚴。在達爾朗時期法國海軍儘管遭受了英國人的背叛,但卻依舊成為了法國最後一張底牌,維護了法國最後的榮譽。

當盟軍火炬行動展開時,達爾朗又選擇了和盟軍合作,而法國海軍也履行了他們不將艦隊交給德國人,於1942年11月27日在法國土倫港自沉軍艦,而死後不久,達爾朗也隨著他那心愛的法國艦隊一起離去,於1942年12月24日遇刺身亡。

戰後,達爾朗被歸類為“叛國者”,但如果回顧那段歷史的話,或許達爾朗才是最後一個留在法國本土,維持法國僅存榮譽的人。

參考文獻:《火炬的政治》

《英國和德國之間的達爾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