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秦朝可以狂虐匈奴,而一到漢朝卻反遭匈奴吊打?

用戶65123480481


在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其實還有很多遺留問題沒有得到處理解決,大漢依然處於不平穩的階段,所以劉邦不能夠安心的做皇帝,而且當時匈奴的勢力已經漸漸崛起,讓劉邦對匈奴開始非常擔憂。劉邦個人性格也是十分彪悍士,為穩定大漢政權,更不能容忍匈奴禍患,所以劉邦起初確實在對付匈奴的問題上努力過,也曾御駕親征攻打匈奴,但被匈奴給收拾了,所以在漢朝初期,匈奴是大漢王朝想要對付但是卻無法除去的頑疾。

縱觀歷史可以發現,實際上在秦朝,當時匈奴曾經被秦朝打擊過很多次,為什麼到了漢朝時期就玩不轉了呢?首先一點在秦朝時期,匈奴雖然作為一個彪悍的民族不懼怕秦朝,在作戰時也非常勇猛,但是當時的匈奴勢力不大,想要和秦朝的虎狼之師對抗是非常費勁的。而且秦國經常和戎狄部族之間發生征戰,對於這些民族的作戰方式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在對付匈奴時不需要慢慢摸索就可以擊中對方要害。當時匈奴的資源十分匱乏,他們在和秦朝對抗時總是需要有資本的,在資源不足時匈奴只能消停一陣子,這也是匈奴一直處於劣勢的主要原因。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在秦朝時期,秦軍和匈奴作戰經常可以輕鬆佔據上風,例如李牧在攻打匈奴後,把匈奴嚇得十多年不敢再進犯秦朝,可見當時無論是戰鬥實力還是作戰技巧方面匈奴都是不足的。此後一個人的出現扭轉了匈奴的實力,這個人就是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在當了首領後,他開始向各個部落宣戰,並通過他的努力將這些部落統一,而且冒頓單于十分重視領土。他在統一各個部族時,曾經遇到過一個難啃的骨頭,那就是東胡,東胡當時一直要挾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幾次三番討好他,送去了女人和戰馬,但是東胡一直不滿足,還想要領土。

這下子將冒頓單于惹怒了,他馬上就發兵攻打了東胡,很快東胡被消滅,冒頓單于進一步征服了當時實力更加強大的部落,一時間冒頓單于完成了匈奴在北方的統一,在他的帶領下匈奴成為了彪悍勇猛的存在,而此時的劉邦剛剛完成了漢朝的統一,兩者實力相當,而漢朝因為經過多年戰爭需要休養生息,所以在建國初期和匈奴之間的戰爭並不佔優勢。


歷史課課代表


這個問題其實有一個誤區,就是秦朝的狂虐匈奴,其實是在農牧分界線內的驅逐,而不是大規模地深入草原的戰略進攻,所以其北界基本上相當於後來漢朝北逐匈奴之後退回的長城邊界,也是唐代三受降城一線,這就是所謂的“天然邊界”;而漢朝初年最大的失敗,其實是長城內的,白登之圍,戰敗的表象是漢高祖步騎分離,輕兵被圍困,根子上是秦末戰爭之後,中原人口喪失太過,尤其是邊地人口流入匈奴,甚至形成新秦中的漢人定居區域,這部分人向匈奴臣服,為他們提供了純粹遊牧民族所不具備的手工業、糧食和建築等資源,這無形中將匈奴的戰爭潛力提升了一大截。因為對於草原民族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刀劍,而是天氣,比如草原上的黑災,也就是不下雪,導致草場退化;白災就是大雪災,牲畜找不到吃的會大面積死亡;純遊牧經濟遠比農業經濟脆弱得多,但當有部分農耕之後,就可以調撥糧食過冬賑濟,保留大量的牲畜。

所以,秦面對的匈奴和戰國時趙國李牧面對的匈奴差不多,只是純粹的遊牧行國,還是剛剛崛起的部落階段;而西漢面對的是冒頓單于統一後建立了國家組織的遊牧國家,強弱就不同。

而漢朝前期因為中原戰亂人口損失,其實北方缺少足夠的人力物力構建連綿的要塞防禦體系,只能是重點防守,如果面對大規模入侵,就捉襟見肘,漢文帝的時候匈奴甚至打到了離長安200裡的地方,這確實不如秦朝。

但是到了漢武帝的時代,力量整備完畢,就轉守為攻,甚至深入草原遠征,這是比秦朝更強大的表現。而不是被吊打。


劉三解


單一經濟模式的遊牧文明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為了生存發展,遊牧民族天然具有侵略性,必然會向農耕民族所佔據的富裕文明之地進行騷擾或侵略征服。中原王朝與草原民族的對立自春秋戰國便開始成為中國歷史的一條主要矛盾線,即便強如大秦帝國,也不得不修築萬里長城以抵禦遊牧民族的不斷騷擾與侵略。西漢初年國力不足,和親納貢,只為相對安穩的外部環境發展自身,一旦實力足夠,那也是威武霸氣的不得了。而所謂的“秦朝打得過匈奴,而漢朝選擇退讓”的情況,我們應著重要從國家實力上去考量:

狂虐匈奴的大秦與匈奴僅有一次交鋒,其餘時間都是處於防禦狀態

大秦帝國與匈奴真正意義上的兩強對峙應該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開始,至秦二世亡秦於公元前207年,一共15年時間。

01 公元前215年-214年,大秦攜滅六國之威,一戰而確秦強匈弱之格局

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設水利工程,重視農業生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至秦始皇大一統時已歷七世,而且幾乎都是明主,秦國因此與日俱強,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公元前230年開始十年間滅掉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此時的大秦國力鼎盛, 6年後(公元前215年),攜滅六國之威,蒙恬率領飽經戰火洗禮、雄赳赳氣昂昂的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引用《過秦論》的話便是“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02 志得意滿,築長城意圖一勞永逸,強秦歷二世而亡令人唏噓

公元前214年,北驅匈奴後,蒙恬奉命修築長城,西起甘肅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餘里,以防匈奴南進。並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建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此時匈奴尚未獨霸草原,尚有烏孫、月氏、東胡、樓蘭等草原諸強並列,只能說是草原上諸強大部落之一,因而在蒙恬守北防十餘年裡,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一戰建功後,秦未再接再厲,徹底解決匈奴之患。秦始皇志得意滿,尋求長生,耽於享樂,統治階層的內鬥,只是強秦歷二世而亡。而當秦末天下大亂,國力不再時,魏巍長城亦不能阻擋匈奴南侵的腳步,楚漢相爭是匈奴甚至越過長城,直接威脅關中地區。


西漢與匈奴百餘年廝殺,前期被制,中期發力,後期覆滅匈奴,到東漢基本是將匈奴從歷史上除名。

西漢與匈奴對峙正式始於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結束於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歷時160餘年。西漢王朝共享國祚210年,對匈奴選擇退讓的國策主要在西漢前期,百餘年間,兩國先打後和,再打再和,在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沙漠和山地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規模騎兵作戰。


01 匈奴國勢鼎盛,中原多年戰亂,民生凋敝,國力疲弱

西漢初年,匈奴英主冒頓單于當政,東征西討,確立了草原霸權,並趁著楚漢相爭,乘亂南侵,甚至跨過長城,危及關中地區。更從中原之亂中獲利,收攏了大量人口,農業、手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綜合國力非常強橫。

秦末大亂,天下揭竿而起,劉邦定鼎天下得到是什麼家底呢?一句話形容的非常貼切:“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堂堂皇帝出行都不能幾匹毛色相同的馬拉車,而高級將領和文官竟然只能坐牛車出行,可見當時的社會狀況。秦末的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近乎一半,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生凋敝,一片荒涼。

02 開國之戰,國力不足,劉邦輕敵冒進,被圍困於白登山,第一次北擊匈奴潦草收場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為了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漢王朝,鎮壓韓王信叛亂,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漢匈之間第一次交鋒上演。猛人劉邦先告捷、後追擊,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被圍於平城白登山7天7夜,後用陳平之計,向冒頓妻(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


第一次漢匈之爭以白登之圍落幕,而劉邦也意識到匈奴強盛,以自己的家底短期內不足以解決匈奴之患,因此,在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內,“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第一次長城內的交鋒,戰敗的原因表面上是劉邦輕敵冒進,導致先頭部隊被困,根本原因還是多年戰亂,民生凋敝,國力不足。

03 休養生息,恢復國力,鞏固邊防,籌建騎兵

西漢開國後幾代君主均施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同時廢除一些嚴刑苛法,歷經文景之治,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稱“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與民休息”的政策前後執行了六七十年,西漢因此國力日盛,取得了“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的成就。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西漢國勢蒸蒸日上,並組建了一支能夠在戰場上剋制匈奴的精銳騎兵。為謀求和平發展的機會,對外則是繼續以“和親”的方式送給匈奴大量黃金、絲綢、糧食,藉此籠絡麻痺匈奴。

04 武帝即位,盡展雄才大略,三大戰役反擊匈奴

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41年即大位,6年後竇太后去世,漢武帝得以掌握大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推行革新,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盡展雄才大略。與此同時,隨著匈奴一次又一次地毀約進犯,西漢朝廷中請戰的呼聲日益高漲。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發起全面反擊。舉全國之力建設精銳騎兵,大膽啟用衛青、霍去病等青年將領,前後發動河南·漠南、河西及漠北三次戰略反擊,歷經5次關鍵戰役的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共殲匈奴9萬餘人,嚴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得匈奴從此無力大舉南下,造成了“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局面。而此時西漢也一時無力渡過沙漠徹底解決匈奴,雙方暫時休戰。

三次大戰示意圖:

三次戰略反擊後匈奴與漢朝的戰略態勢發生逆轉,匈奴國力不再,這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南下中原騷擾問題,此後的漢匈之爭基本都在長城以外進行。

05 漢元帝建昭三年,陳湯覆滅郅支單于,發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時代最強音

漢武帝后期多次對匈奴用兵均告失敗,燕然山之敗後,漢武帝深感國力不濟,人民疲憊,遂停止了對匈奴用兵,“思富養民”,恢復國力。至漢宣帝劉洵時,西漢國力逐漸恢復,又開始對犯邊之匈奴進行反擊。公元前72年,漢宣帝發兵六路北擊匈奴,常惠監烏孫5萬大軍,擊破右谷蠡王庭,殲匈奴4萬餘,匈奴避戰遠遁,人畜死亡不計其數。公元前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公元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附漢,郅支單于率北匈奴西遷。

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時任西域副都尉的陳湯深感北匈奴對西域的威脅,說服都尉甘延壽,矯詔徵發西城諸國兵力和屯田吏士共計4萬大軍,兵分兩路進擊北匈奴,郅支單于受重傷而亡,北匈奴覆滅,“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成為時代最強音 ,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以匈奴覆滅落幕。

東漢初年,殘存匈奴再次為南北二分,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公元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了。

觀史感今——只有強大自身,才能不懼任何挑戰

秦國強盛,因而能一戰靖邊,但不知進取,仍沒有能力一舉滅掉實力尚存的匈奴,因而有修築長城穩固國防,妄圖一勞永逸。統治者尋求長生,不思進取,殊不知,國力不再時,長城並不能阻擋匈奴的鐵蹄。漢初雖弱,但知修養生息,積蓄實力,一旦國力足夠,漢武帝霸氣側漏,一朝逆轉漢匈對峙格局。

觀史感今,國家、民族的對抗最終還是實力說話,推及個人也是如此。當你還不夠優秀時,不如多花時間提升自身能力上,放棄那些無用的感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如此才能不懼任何挑戰,活出自己的精彩!


文史探客


秦朝剛剛統一全國,沒有內憂只有外患,軍隊戰鬥力也很強。而當時的匈奴還沒有統一,四面受敵,且處於分裂狀態。在秦軍面前,匈奴肯定不是對手。所以,在秦朝統一後,匈奴被蒙恬的軍隊狂虐也很正常。

當中原大亂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逐漸統一匈奴,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匈奴汗國。反觀中原,在秦國滅亡以後,又陷入楚漢之爭,根本無法顧及匈奴。等楚漢之爭結束,中原早已經哀鴻遍野,老百姓又窮,而劉邦的軍隊打了幾年的仗,也已經疲憊,人力物力在匈奴面前,都處於劣勢。此外,劉邦對匈奴第一仗,如果不輕敵,其實也不會被匈奴吊打。如果謹慎的與匈奴作戰,和匈奴打個平手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劉邦太輕敵,加上天氣惡劣,又中了匈奴的埋伏,所以漢朝初期的軍隊,感覺不堪一擊。而劉邦中了埋伏以後,由於軍隊大規模的減員。造成漢朝兵少將寡,人民又貧苦,已經無力再組織大規模的對外匈奴作戰。所以,劉邦只能對匈奴和親了。

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完全有能力滅了匈奴,為什麼漢武帝打了幾十年,直到去世都沒有滅掉匈奴。那是因為,匈奴屬於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不像漢人有固定的都城。而匈奴沒有固定的居所,你根本找不到他們住在什麼地方。在馬邑之本來可以圍殲匈奴,結果被對方識破,匈奴與漢軍開始長達百年的戰爭。

由於漢軍找不到匈奴住在何處,每次攻擊匈奴,都是分成幾路去尋找匈奴的蹤跡。如果全軍出擊,又找不到對方的王庭在哪裡?如果,戰線拉得太長,或者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找不到對方的老巢就會大量消耗補給,所以,漢朝在不知道對方居所的情況下,不能大規模的出動軍隊,只能小規模的對匈奴作戰。

漢軍每次出戰都是四處尋找匈奴人,遇到了就打,遇不到就無功而返。當漢軍返回的時候,匈奴又捲土重來,所以不斷的消耗漢朝的國力。說白了,漢武帝在位期間與匈奴在打游擊。漢軍一走,匈奴又逼近長城。漢軍一出擊,匈奴就逃跑。兩個國家不斷的消耗財力和物力,最終匈奴被拖死了,而漢朝的經濟也被拖垮。假如,匈奴像漢朝這樣,有固定的都城,估計早被漢軍滅掉了,也不用等到東漢滅亡以後,匈奴才逐漸消亡。


謀士說


不能用靜態的眼光來看到匈奴。從公元前215年蒙恬伐匈奴,到公元前200年,漢高祖遭遇白登之恥,不過才間隔十五年的時間,讓人感覺大漢帝國的軍事,遠不及大秦帝國。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因為忽略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在這十五年時間裡,匈奴在一代天驕冒頓單于的統治下,國力發生了翻開覆地的變化。

第一,蒙恬北伐時,匈奴的國力如何?

在戰國末期,大約公元前245年左右,也就是蒙恬伐匈奴之前三十年,匈奴遭到有史以來最沉重的一次打擊。給予匈奴迎頭痛擊的人,便是趙國名將李牧。李牧在鎮守趙國北疆的十餘年時間裡,故意示弱於敵,以縱敵驕氣,最後一戰而畢其功,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取得震驚世界的大捷。李牧這一戰績,即便後世的衛青、霍去病也有所不逮。

匈奴遭到此一擊後,十幾年未能恢復實力,又受近鄰月氏與東胡的侵擾,實力大衰。到頭曼單于統治時,匈奴才慢慢恢復一些元氣,又遭蒙恬的沉重一擊。秦始皇挾一統六國之餘威,以蒙恬為將,統三十萬大軍攻匈奴。蒙恬勢如破竹,取河南地,兵鋒橫掃陰山,匈奴人北遁於荒涼之地,不敢南下而牧馬。

第二,秦漢之交,冒頓單于強勢崛起

秦漢之交,匈奴國內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冒頓單于的強勢崛起。冒頓本是匈奴太子,因父親頭曼單于有了新歡,欲讓幼子繼位。冒頓暗中訓練一支只效忠於自己的鐵血部隊,發動政變,殺死父親,一舉掌握匈奴的大權。


冒頓是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梟雄之一,他勇敢善戰,意志堅強,同時也冷酷無情。當時匈奴遭秦軍打擊後,被東胡及月氏壓迫,處境艱難。冒頓跟李牧的戰略如出一轍,故意示弱於兩個強鄰,在東胡完全松馳戒備後,以傾國之兵,一舉滅掉東胡,創造戰爭史上的奇蹟。而後,冒頓馬不停蹄,揮師東指,一戰而滅月氏。

這位傑出的匈奴統帥,以尺蛇吞象的雄心,以雷霆霹靂之手段,鐵騎縱橫於北方草原,幾乎在一夜之間改寫了草原的權力版圖。所有的北方蠻族,都匍匐於冒頓單于的權杖之下。此時的冒頓單于,可謂是北方的萬王之王,而匈奴帝國在瘋狂擴張後,其土地的廣袤,幾乎可以與大漢帝國相媲美。

第三,漢軍落於下風,非戰力不及秦軍,而是匈奴脫胎換骨

這裡,我不認同題目裡“漢朝被匈奴吊打”的說法,這不合史實。在西漢初的漢匈戰爭中,匈奴稍占上風,主要表現在匈奴一方是主動進攻,而漢帝國一方則是被動防禦。但是在雙方交戰中,總體是是勢均力敵,匈奴其實並沒佔多少優勢。但是對大漢帝國來說,比較恥辱的一件事,是皇帝居然在白登山被匈奴困了七天,非常沒面子。

是否漢軍的戰鬥力不及秦軍呢?顯然不是。推翻秦政權的主要人物,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當然項羽的貢獻要大一點。在接下來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又幹翻了項羽。證明漢軍的戰鬥力,絕不亞於項羽的西楚軍,也不亞於秦軍。

漢初對匈奴採取被動防禦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剛剛經歷了秦末大起義及楚漢戰爭,國家創痍累累,需要休生養息;其二,漢初馬匹嚴重不足,靠步兵作戰,是根本無法適應在遼闊草原環境的。後來漢文帝設三十六處馬苑,大量培育馬匹,才為後來漢武帝北征匈奴打下基礎。

漢軍的戰鬥力,與秦軍相比,不會有很大差距。但是匈奴的軍事力量,則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冒頓單于的帝國,不僅東西萬里,還擁有40萬的騎兵,顯然不是當年頭曼單于時代所能相比。


君山話史


要知道在秦朝時期,草原上匈奴雖然很強大,卻並非是霸主,還有如東胡等部落,聲勢也是一時無兩,此時的大草原是群雄逐鹿的態勢,他們的對手不僅僅是中原的諸侯國家,更有著草原上的其它狼群,由此,秦朝在始皇時期,可以號令蒙恬三十萬軍團北築長城,威震匈奴,這還與秦軍團的戰力也是息息相關的,要知道蒙恬的長城軍團歷來是帝國的精銳。

漢朝的和親,也只不過是在武帝之前而採取的政策,這並不能說是軟弱,我更認為是能屈能伸,積蓄力量的表現。

漢高祖一統華夏,建立西漢之後,曾出兵32萬大戰匈奴,結果被圍困於白登山,有著全軍覆沒的危險,至此之後,才有了漢朝的和親政策。此戰可以看出,漢軍的確是不如匈奴軍隊,可是卻不能以偏概全的就讓位漢朝不如匈奴。

出現這一結果,主要原因是,自秦末群雄並起,大戰多年,中原人口凋敝,百廢待興,正是最為孱弱的時候,國力羸弱不堪,經濟還沒有開始復甦,正需要時間休養生息;而反觀匈奴,近些年來出現了一個英雄,冒頓單于,是匈奴的豪傑,他雄心壯志,在他的領導下,匈奴一躍而成為草原的霸主,雙方實力對比可謂是此消彼長。

事實證明,中原王朝,在那個尚武之風下的時代,只要國力得到發展,不出幾十年,和草原的遊牧民族遲早會展開大戰的,雖然有勝有負,卻也表現出中原王朝的強勢。武帝打匈奴,就是中原王朝對草原的挑戰,這是源自於民族血液中的血性和不屈。

後來漢朝的和親,並不是因為妥協和退讓,而是一種政治態勢,用於拉攏匈奴,穩定周邊。雖然漢朝強勢非常,卻也難以一時間完全撲滅匈奴,軍事只不過是手段,而只有佐以政治的平衡和拉攏政策,才能保證草原政權對周邊的和睦相處,長時間臣服於漢帝國,以此而解決邊患問題。


歷史風雲天下


秦朝並沒有強大到可以狂虐匈奴的地步,正因為如此,秦始皇才修長城,希望減少匈奴的侵擾。漢朝在漢武帝之前,對匈奴“和親”政策,是臥薪嚐膽,不是被吊打。上面的命題是錯誤的。

無論對於秦朝還是對漢朝,匈奴都是難以對付,這是無疑問的。

逐水草而居的匈奴

匈奴,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可以說是居無定所。而秦漢兩個朝代,是典型的農業文明,居住平原,種植糧食,都是固定居所,這是個巨大差別。

在漫長的邊界線上,秦漢兩朝根本不知道匈奴會從哪個方向進攻中原王朝,也可以這樣講,整個邊界線都是戰場,這個戰場也太漫長了。

下圖 匈奴

下圖 秦疆域圖

朝廷政策的因素

秦朝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是秦國最危險的時候,還好匈奴並沒有夾擊秦王朝。如果與六國一起夾擊秦王朝,秦朝的麻煩就會大得多。秦朝對匈奴採取防守的政策,對六國採取經過策略,是個明智決策。

下圖 秦始皇

西漢初期,國力並不支持對匈奴作戰,對匈奴採用和親政策,是臥薪嚐膽之舉,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文景之治”後,國力強盛,到了武帝時機成熟,漢武帝只需要把桃子摘掉就可以了。

下圖 漢武帝

可見,從秦朝到漢景帝時期,都屬於臥薪嚐膽階段,到了漢武帝時期,就是吊打匈奴的摘桃子階段了。


寶劍鋒


秦朝攻打匈奴之所以容易,因為秦朝的這支軍隊本身就是在戰國七雄當中篩選出來的,沒兩把刷子他能統一天下,打敗所有的諸侯國?所以這個匈奴自然不是問題。關於秦朝的蒙恬怎樣怎樣厲害,讓匈奴怎樣聞風喪膽,這裡就不展開了。

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秦朝與匈奴的“纏纏綿綿”。

▲匈奴

其實匈奴南犯正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中原,並且在文字以及度量上做出了統一的標準。中原是統一了,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們(匈奴)可著急了。因為在中原沒有統一之前,他們的生計除了自己養一些牛馬羊群,就是靠和中原做買賣來維持。北方的遊牧民族有很多東西都不能夠自己生產,就像油鹽醬醋這些生活必需品。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

▲秦始皇

對商品價格制定了一個壟斷的價格。這個價格自然是比以前高的,因為沒有人競爭了。之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打仗需要馬匹,很大一部分就是從匈奴那換來的,我們用我們的東西來換他們的馬匹,貿易這樣進行著,要是匈奴覺得你這的諸侯國的價格高了,自然還可以換一家,這裡就形成了一個競爭的價位。▲善騎射的匈奴

中原統一之後,匈奴們沒有辦法在來和秦朝做貿易了,但是生活還得繼續,無奈只能來中原搶奪了,慢慢的他們覺得應該各個部落聯合起來能夠增加勝算,這就是草原帝國的雛形。於是秦始皇就派出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並將秦、燕、趙三國原築的長城加以增修。

▲落敗的匈奴

在大將蒙恬的鎮守下,匈奴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後來隨著秦朝的一步步衰落直至滅亡,一些牛逼人物一個一個倒下。中原被農民起義整得夠嗆,因此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漢朝還是很窮的。最要命的是當時匈奴出了位戰神,叫做冒頓(注意啦讀音叫做(mò dú)哦)

▲雄才大略的冒頓

也就是他追著蒙恬打,把以前在蒙恬手上的“失地”給收回來了。這樣情況下,漢朝只能忍氣吞聲了。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努力存錢,終於到了漢武帝中原逆襲了。

這個漢武帝就是我們中原的戰神啦,看後人給他取的“諡號”,一般那些叫做武帝、武宗的,意思是武功無雙。▲漢武帝像

漢武帝完勝匈奴,並且一直將匈奴追到漠北,後來匈奴覺得日子沒發過了,繼續西遷至歐洲,但是呢,這群匈奴還是在歐洲打下了一片江山,大舉進攻羅馬帝國,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


ReaderX


秦朝打匈奴很容易,漢朝打匈奴很費勁,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說秦朝時面對的匈奴和漢朝時不太一樣,秦時匈奴基本沒文化,就和野人差不多,進中原就知道燒殺搶掠,也沒有太多的想法,而秦朝不同,當時秦始皇剛統一六國不久,國力正是巔峰期,,而統帥蒙恬又是身經百戰,而且當時秦軍戰鬥力彪悍,當時秦始皇的意圖就是奪回河套地區,而匈奴主力正在河套,所以蒙恬能夠抓住匈奴主力決戰一戰重創匈奴,這樣一來,匈奴殘部只能退回大漠去休養生息了。

而到了漢朝匈奴就不同了,當時匈奴出了個英雄冒頓大單于,冒頓很英明,他統一了匈奴各部。而漢朝剛剛統一,國內經歷了長期戰爭,急需休養生息,這樣一來漢朝和匈奴之間力量對比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所以當漢匈第一次在白登山大戰,雙方都試出了對方的實力,英明劉邦的一看勢頭不對,如果在打下去就是兩敗俱傷,而匈奴大單于也看出了這一點,所以雙方都找了個下臺階的方式,就是和親。這為漢朝贏得了休整時間,而對匈奴來說卻是熬死了英明的冒頓大單于,而匈奴繼任者遠不如冒頓,而漢朝卻迎來了漢武帝,漢匈之間又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所以最後漢匈大戰漢朝又一次重創匈奴。

要說比智商,中國人誰也比不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因為秦時的匈奴還比較弱小;秦末匈奴才強盛起來,他們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東擊東胡,重新佔據了肥沃的河套地區,搖身一變、成為東亞地區最為強大一股力量;還有一點當時的漢朝還處於童年時期,還比較弱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