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20世紀以來,中國山水畫取得了巨大發展,從其發展全局來看,其發展呈現著多元探索態勢,但僅就傳統型山水畫而言,主要有著兩種藝術道路。第一種以黃賓虹為卓越代表,重視古代山水畫傳統,注重追求古代文人畫的符號化、抽象化的高逸境界,試圖從傳統山水範式中走出一條山水現代化的道路。第二種就是由石魯、李可染、何海霞、陸儼少、黎雄才等前輩畫家開闢的“由寫生而創作山水並追求詩意境界的藝術道路”,這一路畫風,重視師法造化,重視生活,重視對景寫生,注重追求人生迴歸的藝術情懷。力圖在表現自然美的基礎上,將其上升到文化美和藝術美的高度。應該說,這一“由寫生而創作山水畫”的藝術道路,是20世紀以來中國山水畫上承傳統“師法造化”的重大成就。沿著前輩畫家指示的這條藝術道路,當代中國山水畫家正在做著自己的努力,徐義生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一位卓然有成的山水畫大家。他的山水畫創作代表了當代山水畫壇的新成就,尤其是他的寫生山水畫創作更是代表著中國現代山水畫的一個新高度。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蜀道終點梓潼大廟一角 2013年

徐義生先生是長安畫派的新一代大家。他出生在陝西,學畫之初有幸拜在石魯、何海霞與李可染三位現代國畫大師的門下,作為藝術大師的弟子,徐義生先生並沒有僅僅從表象上去學習前輩大師,而是把他們的那種深入生活,觀察大自然,拜大自然為師的教導參透,在熟讀傳統與自然這兩部書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個人感受和審美判斷賦予自己的繪畫創作之中,力求在自然美、生活美中生髮出具有豐富人文氣質的藝術美。從藝數十年來,他秉承著長安畫派的藝術理念和創造精神,堅持深入生活,對景寫生,努力躬耕於傳統與現實的藝術沃土,把傳統審美精神用於當代生活的表現。時至今天,他的許多山水畫作品早已在中國畫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峨眉中峰寺 2013年

作為一箇中國畫畫家,徐義生先生是一個智者,一個明悟和洞悉中國繪畫密碼的智者。他洞透中國繪畫史的發展脈絡,對山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有著自己的感悟和認知。在他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為了對大自然的那一份濃烈的感情,為了對中國山水畫的痴迷和敬仰,為了踐行自己對於藝術的理念和認知,為了探尋自己的筆墨藝術語彙,春秋更替,年復一年,他將自己的著力點始終放在對景寫生上,以此來感受自然造化之美,從而力圖“丘壑內營”,在表現自然美的基礎上,探尋自我的個性表達,創造性的發展出一種具有生活美、自然美和文化美意義的繪畫圖式,進入了一種以溫柔敦厚為基礎的優美如歌的抒發心性之美的藝術境界。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守株待兔亦可業而養家乎 2013年

對景寫生是上個世紀以來山水畫家在創作上的新選擇。對景寫生強調的就是“此時此地”。可以說,畫家將畫室由案頭搬到大自然之中。在這裡,寫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所謂為創作蒐集素材,它本身就是創作。但是這種創作因為對自然的切身感受而更生動,生命意識更強,更感人。對景寫生,它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以感受為主的“圖真”,更加強調和重視眼睛所見,更加強調用“觀看”對自然進行客觀的表達。換句話說,傳統山水畫教會藝術家怎樣“感受”自然山水,而現代新山水畫要求畫家對自然山水“觀看”,對景寫生,在觀看中取其形,得其真,不斷修正由前輩繼承而來的“圖式”。由師法造化、感受自然,到對景寫生,是中國山水畫師法造化的新發展。這是現代新山水畫在創作方法上和傳統山水畫的重大差異,就是這一不同,打開了尋找新形式,開闢山水畫新境界的藝術通道。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空山聞鍾 2014年

中國山水畫家的對景寫生,儘管也強調畫眼睛所見,更加強調"觀看",但它不是西方藝術意義上的寫生,它不是機械地描寫某一地方的具體景物,而是在感受自然美、豐富表象儲藏、積累審美經驗的基礎上,運用併發揮藝術想象,進行“丘壑內營”以表現物我為一的情思意境。也就是說,中國山水畫的寫生不是簡單的對境描繪,而是借自然林泉風貌,尋找更加契合自我的筆墨法式,傳達自己的自然性情和文化旨歸,創造嶄新的圖式心象,從而傳承和延續中國畫的文脈,開創中國山水畫的新境界。

的確,山水畫遠不是傳承傳統樣式,或者真實地描繪自然,間或是籠統地所謂筆墨問題。它是要求畫家,努力突破舊筆墨、舊程序、舊語言,創立一種新樣式、新法度、新趣味、新感覺、新景觀,合於創作者的心性,更適宜於時代的要求。但是一種新法式和新景觀的出現決不是憑空出現的,它需要畫家潛心的研究,努力的探索。當一個畫家面對自然對景寫生,試圖表達自然之美時,他應該時時不忘找尋新的筆墨法式。當畫家對景寫生創作時,自然在此扮演的是新形象和法式的啟示者。為了表現某自然風貌,必然會牽涉到表現的方法,對錶現方法的孜孜探尋,是一個形成筆墨法式的過程,是一個追尋藝術之美的過程。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灘頭人家 2012年

由此而言,對景寫生是在傳統文脈的水墨氣象和文化要求中努力表達山川自然和人生的“藝術美”,將自己的感情融匯其中,畫出“山中有我,我本此山”的山水自我感悟寫照,將個人感情物化,在不失筆墨美中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傳達出屬於自我和時代的心聲。

品讀徐義生先生的山水畫寫生,我們在思考中更加堅定了上述的認識。的確,對景寫生讓徐義生先生走出了自己一片藝術新天地,開創了一片基於大秦嶺和黃土高原的新圖式。勿容置疑,徐義生先生的山水畫正從傳統走來,追尋著正大的藝術氣象,順承著傳統文化延續的文脈。細讀他的寫生作品,傳達的是一種樸素、自然、靜謐、恬靜和曠達的詩意之美。這一美延續著傳統文化陰柔之優美的祥和與中正,顯示著畫家對傳統藝術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中正、祥和、自然、質樸,去雕飾以應自然,添“枝葉”彰顯精神。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蜀中聞杜宇 2013年

回望傳統文脈的歷史長河,歷代大師以自己的心性、生知和學養踐行著由自然美而發現新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的道路。譬如,從畫太行山走出來的畫家,上迄五代的荊浩,下及今天的賈又福等,從江南山水走出來的畫家更是上迄宋元,下及今天,名家大師,不枚勝舉,無不顯示著自然地貌的氣質形象對藝術語言創造的深刻影響。今天,徐義生先生又從描繪大秦嶺和黃土高坡走了出來,為中國山水畫貢獻了自己的新圖式、新華章。由此可見對於山水畫創作,對景寫生,問道自然,是一條多麼重要的藝術之路。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瓊島北望 2014年

對景寫生,問道自然,成就了上個世紀以來新一代山水畫大家。前輩山水巨匠們在創作方法上自覺與不自覺的共同選擇,值得在此再做一番認真細緻的思考和探究。前輩畫家,譬如李可染、黎雄才等,選擇對景寫生,儘管有國門打開後西方寫生藝術的深刻影響,更有著重振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內驅力,但是選擇本身具有複雜而多樣的一面,因為傳統的力量是強大的,燦爛輝煌的傳統中國繪畫,足以讓畫家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筆墨符號樣式的花園裡。為了擺脫舊有樣式的束縛,走進大自然,重走歷代畫家師法自然的藝術道路,就成了上世紀以來一批充滿智性的覺悟者的選擇。但是怎樣師法自然,前輩畫家做了深入思考並進行了不懈的實踐,他們不再如古代畫師行走在大自然中,強調目識心記,強調主觀感受,強調涵養眼界。而是,踏踏實實地坐下來,對景寫生,在尊重感受中用眼睛客觀描寫自然之美。在相對客觀的描寫中展現筆情墨趣,以及由此生髮的文化意趣。當畫眼睛所見,被擺在一個重要位置時,豐富多樣的自然風物更容易在自覺和不自覺中讓畫家放棄依照舊有傳統筆墨符號進行模寫。這一放棄,改變了山水畫傳統的學習和創作方法。傳統中國畫,可能更多的是依據舊有的一套傳承有序,幾臻完美的筆墨系統畫畫,即使在身處自然時,往往更多的是為了感受,為了體驗,用既有樣式進行處理和表現。這一傳統意義的用感受和既有知識系統“圖真”,使中國山水畫成為近乎形式主義的筆情墨戲。應該說,對景寫生,強調從客觀描繪中走向主觀藝術世界是師法自然在方法論意義上的重大突破性發展。這一發展,開創了“由寫生而創作山水畫並追求詩意境界”的藝術道路,就是這一新的藝術道路,讓畫家擺脫了舊有筆墨樣式的束縛,發掘出了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從而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新景觀。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梓潼七曲大廟喜雨亭 2013年

不可否認,中國畫的形式語言本身有著很高的獨立價值。但作為山水畫,不論筆墨形式多麼高妙和文氣,筆墨形式不能抽離山水內容而獨立存在,因為一幅沒有山水內容的山水畫很難再稱為山水畫。山水畫需要山水與形式的高度和諧與統一。對於一個山水畫家來說,對景寫生,儘管需要畫家傳達山水自然之美,但對筆墨法式、形式美的追求同樣非常重要,在此,自然物象是尋找所指的“能指”,是我們指手望月時那一指向月亮的手指,一個山水畫家時刻應明瞭,我們畫山水,不是謹謹於自然風物,而是為了尋找我們自己,尋找時代因子裡的自己,尋找文化要求裡的自我,尋找那一點點屬於藝術和文化的東西,尋找那一輪高懸太空的冥冥朦朦的“月亮”。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毫無疑問,山水與智、仁連在一起,是人格化的體現,與文化相溶一體。在這裡,山水畫家以山水來體認“道”。為此面對山水寫生思考,就成為山水畫家找尋“法”、“道”的最方便的法門。因於此,我們才更願意閱讀來自面對自然的最直接的思考-----水墨對景寫生。那最初的激動和溶於自然的身心昭示著藝術之靈、自然之靈和畫家對文化認知的閃光—— 一種人格化的生動氣象。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漢江之秋 2014年

徐義生先生是李可染等前輩大師開創的“由寫生而創作山水並追求詩意境界”藝術道路的堅定繼承者。是當代富有才華和靈性的藝術大家。他的山水寫生作品,借自然之風貌淋漓地表達了筆墨之風貌,筆墨之意趣,在他的山水畫作品中,道器一體,學術一體,自然風貌和筆情墨趣味相溶相生,一種雍容文氣的筆墨風範傳達著秦嶺山水的自然、質樸、優美和詩意。應該說,面對自然,對景寫生,練就了畫家一雙犀利地發現藝術美的眼睛。當對景寫生時,畫家心手相應,在幾尺素絹中將自己的藝術思維與藝術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用自己最直接、最切膚、最動心、最有實感的表達方式表述與描繪了出來,展示了畫家豐滿而過人的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雖然在他描寫的大秦嶺山水畫中,散發著一種自然、素樸、恬靜、優雅的詩意之美,但伴隨著其中人文景觀的現實描述,伴隨著獨特的筆墨意味,我們卻感受到一股內在的帶有某種憂鬱氣質的苦澀,這一由生活而來的美的傳達賦予了傳統美學中以溫柔敦厚和陰柔美為主的優美以新的內容;而當我們賞讀畫家筆下的黃土高坡時,我們卻又感受到一種不同於秦嶺山川的另一種美感,那是一種蒼涼、樸厚、充滿陽剛大氣的悲壯之美,這一悲壯之美的傳達,在以陰柔美為主體的傳統繪畫美學中顯得更富有時代意義。應該說,對於自然美的這些人格化的感受表現,豐富了傳統山水畫美學中優美和壯美的審美內涵,顯示了畫家對於生活深刻自我的藝術感受力和把握力,顯示了一個堅定地傳統文脈繼承者對自然和藝術的雙重感悟,顯示了以“山水體道”的自我追求,顯示了對藝術時代之美的努力體察和不懈探尋。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秋風蕭瑟 2013年

藝術創造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創作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沒有天才生知的藝術根性和覺悟,藝術的通道也會被牢牢關閉,更何況還有來自社會文化思潮的層層遮擋。徐義生先生是一個具有相當根性和天賦的藝術家,從少年時懷揣藝術之夢走出岐山,投身藝術大師石魯門下,到北上進京讀研,問道李可染先生,每一步,都顯示著畫家超群的藝術靈性和敏銳的藝術感悟能力。正是因為有著過人的藝術靈性和對藝術的領悟力,徐義生先生才在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上,堅定地選擇著一條和自然對話的藝術道路,不論世風如何沉浮,不論思潮如何洶湧,始終在與自然真山真水的對話中,傳達著自己對於傳統和生活的知性認知。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吳山之麓 2012年

藝術創造永遠是個人的事情,學養、境界、人品、格調,應該永遠重要。讀徐義生先生的寫生山水,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年近70週歲的畫家由學養、境界、人品和格調生髮出的醇厚如酒的藝術魅力。而環視當下中國畫壇,學養、境界、人品、格調,這幾點似乎缺失的嚴重。當這幾點缺失時,山水畫種還剩下多少東西,就可想而知。當一個畫家面對自然時,滿心中都是俗世紅塵,將怎樣完成以山水體道的過程,也值得拷問!失去境界、人品的自然外象,將怎樣去探尋山水之美的藝術靈魂?

在此意義上來說,面對自然對景寫生作為一種方法雖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畫家的情思和意境、思想和靈魂。因為“風格即人”。為此,一個畫家,要學習、思考,修養自己,在境界、學養、人品和格調上下功夫,由此展開出去,從而當面對自然時,溶入自然,在天道一體、天人合一的通透了脫中去表現水墨山水的人性之美、藝術之美和文化之美。

徐義生:對景寫生,問道自然

寫生 2012年

最後,忽然想到易經系詞裡的一句話:“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用它來思考徐義生先生的山水畫寫生和創作似乎更加貼切自然。由此再仔細品讀和體味徐義生先生的山水畫寫生,我們對中國山水畫的繁榮與發展就有了更高的期待。當我徜徉在徐義生先生的藝術世界時,我被他的山水畫所散發的藝術魅力深深折服,回望石魯、李可染、何海霞、黎雄才諸位大師,近觀徐義生先生的山水畫創作,我真切的感到,一代新的山水畫大手筆正步伐堅實的向我們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