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關於“寫生”的釋意有四種,對著實物畫畫的方式、以這種方式畫出的畫、寫照和寫出生意。

從詞源上來說,是因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五代“工畫而無師,惟寫生物”的滕昌佑到宋代“寫生趙昌”的歷史發展而獲得了品評上的意義。

但終極意義,都是為了最後一種,就是把對象寫活吧!

對於中國畫的筆墨傳統來說,學畫的過程離不開臨摹、寫生、創作三部曲,寫生是其中重要的鏈接。

不管是山水、人物、花鳥都離不開所謂“師造化”,即畫家到自然中捕獲原生態的“意與境”,寫生不僅可以錘鍊基本功,還是蒐集素材儲備靈感的極佳途徑,是繪畫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傅抱石寫生作品

所謂師古人不如師造化,中國古代畫家大都重視寫生,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寫生方法,雖然在中國傳統人物畫理論中,並沒有“寫生”的概念,卻在“寫神”和“寫真”中折射出生生不息的寫生精神。

謝赫六法中的“傳移摸寫”,“傳移”就是寫生。

中國畫在總體上是尚意的,但這並不妨礙中國畫的寫實性。

宋代花鳥畫家趙昌,自號“寫生趙昌”,身為宮廷畫家,他沒有足夠的條件閒遊野外,便經常在清晨露水未乾時,繞欄觀看花的情態,同時調色作畫。

易元吉以大自然為師,為畫好猿猴,他朝夕和猿猴為伴,密切觀察猴群的日常活動和身體特徵,隨時用畫筆記錄它們的動態。

從宋代起,畫家重視寫生已是普遍的現象,並非只有趙昌和易元吉如此,黃荃父子以及其他畫家,也多如此。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趙昌《寫生蛺蝶圖》局部

元代王冕作畫,常對景造境,師從造化,清代石濤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鄭板橋“自然之竹、眼中之竹……”的見解,都對寫生精神做出了最佳詮釋。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石濤畫作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郭熙《林泉高致》

文人畫對寫生有了更明確的想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學識與視野融合在了一起。董源、米芾、黃公望等歷代名家,也都很重視寫生,當然,中國古代的寫生方式,跟西方的寫生不同,更注重的是“目識心記”。

現代以來,中國畫的改造運動就是通過寫生進行的,以傅抱石、李可染、關山月、石魯等為代表,他們倡導去大自然中進行中國畫改革的探索,為當代山水畫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傅抱石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傅抱石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李可染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李可染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關山月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關山月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石魯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石魯寫生作品

山水畫注重寫生,人物畫也同樣如此,把對象寫活,對於人物畫來說,尤其具有積極的意義,古代畫論中就直接把人物畫稱為“傳神”。

寫生,首先被用在人物的基本訓練上,事實上,人物畫的創作也需經過寫生這一階段。寫生既能解決造型、色彩、構圖等問題,也解決了如何深入生活及風格個性的問題,是每一個畫家最重要的基本功和生活積累。

寫意人物畫從徐悲鴻、蔣兆和之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不管是表現技法還是畫面的意韻上,現代寫意人物畫都呈現出更加獨特、更加豐富的面貌,而這些現實主義人物畫的創作,至始至終都與寫生緊密相連。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蔣兆和《流民圖》局部

在水墨寫意人物畫寫生中,造型、筆墨、色彩、視覺等互為協調的統一體,是作品完成的重要因素。但水墨寫意人物畫寫生,並不只是如實描繪,除了對客觀素材的提煉,還有主觀情感的注入。

只有以這種態度統領水墨寫意人物畫的寫生,觀察與表現上才不至於過分依賴客觀物象,造型才能獲得一定的獨立性而具有筆墨趣味。寫意人物畫如此,寫意山水景物莫不如此。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秦嗣德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秦嗣德寫生作品

為什麼“寫生”不“寫熟”?

▲秦嗣德寫生作品

如果一味的過分描摹自然,或是以自己固定的模式套用,熟悉的題材、熟悉的造型,不斷地重複自己或他人,沒有意外,沒有新鮮感,讓寫生淪為“寫熟”,寫生也就失去了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