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德川家康的“忍”道到底是什么?

举凡世间成功者,忍人之所不能忍,方成人所不能成之大事。中国古代曾有司马懿忍人不能,以一己之力,开大晋王朝百年基业,也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就“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本文将介绍日本历史上一位靠忍耐坚守成就伟业的战国名将德川家康,并分析他的“忍”道精神。

德川家康的“忍”道到底是什么?

幼年:实力弱小,一忍再忍

德川家康,这位日本史上第一忍者,凭借着自己对于忍道的理解开创了德川幕府三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大江户时代的持久太平。曾经有人问德川家康:“若杜鹃不啼,而吾想闻之,则何如?”家康答到:“若杜鹃不啼,则等到其啼为止”。

德川家康对于忍道的选择与坚持起源于自己不幸的童年,他生于日本三河地区,父亲作为小城冈崎的城主,家族在当地仍有一些势力。但是家乡的贫穷与连年的战乱使得他父亲不得不选择将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交与金川义元以达成两个家族的联盟。

金川义元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又利用德川家康与自己的家臣关口氏进行联姻,关口氏地位本就较低,新娘面貌丑陋,德川家康知道自己一直被用作政治筹码进行交换,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不满,而是对自己的妻子关口氏俯首帖耳,关爱有加。这些行为使得德川家康迅速取得了金川义元的信任,取得掌兵的机会。

德川家康的“忍”道到底是什么?

壮年:依附强权,善于伪装

德川家康第一次依附强权发生在公元1560年间,此时金川义元与织田氏爆发桶狭间之战,金川义元战死,德川家康由此独立。独立后的德川家康实力薄弱,他审时度势,再三思索后选择与对手织田氏结为盟友。

他深知弱小的国家在战国列强纷争时期若想保存自己只有附强。1565年,德川家康意欲用自己的儿子德川信康与织田家的女儿的政治联姻来巩固双方联盟,但不料这项计划却遭到了德川的妻子关口的反对。

关口意欲发动叛乱夺取三河地区,无奈消息走漏了风声,织田的女儿将这一消息向自己父亲禀告,于是织田氏要求德川家康杀死关口母子二人,否则只有兵戎相见。德川家康在得知自己儿子并没有参与母亲叛乱之事的情况下忍痛处死了自己的爱子德川信康。

德川家康第二次依附强权发生在公元1582年间,当时织田氏内部发生将军叛乱,织田信长切腹自尽,这本来是德川家康平复叛乱,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但他命运不济,被丰田秀吉抢了先机。

丰田秀吉借此机会平定叛乱,名声大起,德川家康意识到此时的自己已经错过了翻身的机会,丰臣秀吉很有可能借此平定天下,取得统一,于是他再次选择了附强战略,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丰臣秀吉,并将自己的母亲置于丰臣秀吉府上以表忠心。

德川家康的“忍”道到底是什么?

晚年:伺机而动,功成名就

德川家康加入丰臣秀吉政治集团后,虽然表面上对其宣誓效忠,但却在暗地里培养亲信,试图瓦解丰臣秀吉庞大的军队和幕僚体系。在此期间,德川家康协助丰臣秀吉收复北条氏势力,当丰臣秀吉试图将德川家康调任至蛮荒之地关八州时,德川家康坚决服从。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の役)德川家康倾力支持,但是随着战争的失败,丰臣秀吉势力开始土崩瓦解,他的幕僚体系也出现了文派与武派的分裂。

公元1598年,晚年的丰臣秀吉知道自己已经命不久矣,无奈幼子尚未成人,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丰臣秀吉试图让德川家康孙女与自己的幼子丰臣秀赖通婚。

德川家康的“忍”道到底是什么?

他想通过此举让德川家康世代为丰臣家族尽职尽忠。但是德川家康并不以此为意,在丰臣秀吉去世后不久他便与当时具有政治军事实力的伊达政宗、加藤清正等人联姻。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利用丰臣集团文派与武派之间的矛盾,挑起关原之战,将孙女德川千姬嫁给丰臣秀赖,继续瓦解丰臣旧臣。

公元1600年,德川家康通过关原之战灭掉丰臣大将上杉景胜,丰臣政权开始迅速瓦解。1614年,德川家康发动大阪冬夏之战逼死丰臣秀赖,丰臣氏从此灭族,德川家康继而在江户开创德川幕府,一统天下,日本进入江户时代。

德川家康的“忍”道到底是什么?

结语

纵观德川家康的一生是“忍”道让他成为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代英雄。当金川义元利用自己与家臣关口氏政治联姻时他选择了忍耐;当织田信长要杀掉自己妻子和儿子时,他逼迫长子自尽得以让家族免于灭门;当织田信长去世,自己错过机会建功立业时,他选择了归顺丰臣秀吉,保存自己实力

。最终在他熬过一个又一个强敌之后,他发动关原之战与大阪冬夏之战结束了丰臣势力,力压群雄,实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壮志。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思想追求,但是殊不知豪言壮语并不能够让自己实现理想,往往只有那些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之士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报复。

德川家康的“忍”道既非怯懦也非屈服,而是心中怀有远大的志向后,通过一生的坚毅地等待换取最终的成功。东坡有云: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能忍之人,方乃坚强之士”与各位读者朋友共勉。

参考文献:

冯亚,德川家康的忠与忍——日本纵向社会的一个政治伦理剖面,《现代交际》,2012年第3期。

清敏,日本第一忍者的“忍”道,《新前程,》2008年第8期。

石善涛,德川家康的“忍”道,《小康》,2006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