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名胜古迹——东湖月夜

东湖月夜★

名胜古迹——东湖月夜

南昌市八一公园内的东湖,似一块天然巧成的翡翠,嵌在珠光宝气的闹市区之间。满湖碧水,映衬着百花洲的奇花异草,被人誉为“江南一大佳风水池。”

此湖因位置在赣江东面,原称东太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说:“东太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水通大江,增减与江水同。湖至清深,鱼甚肥美。”南北朝时雷次宗《豫章记》也有相同记载:“东湖,郡城东,周四十里,与江通。”古代的东湖,范围包括今日的东湖、西湖、南湖和北湖。那时四个湖水域是没有界线的。

唐贞元十五年(799),太湖被一分为二。这年,因交通需要,在太湖上建洪恩桥(后称三道桥,今为陆路填塞),使一湖划为两湖,桥北称为东湖,桥南偏西的水域便称为西湖。唐元和三年(808),洪州观察使韦丹为除水患,首创浚淤植柳。他在置内外闸之后,又组织民工沿江筑长堤十二里,在东湖沿岸遍植垂柳,名“万柳堤”,东湖因之渐成为著名风景区。

名胜古迹——东湖月夜

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东湖北部水域狭窄处又修建了广济桥。从此,广济桥以南仍称东湖,而桥北则称北湖。广济桥建成后,北湖的北端又建了一座石拱桥,名“灵应桥”。灵应桥又把北湖隔成了两个湖。明、清两代,这两个湖仍统称北湖。直到1935年改建灵应桥后,才分别称为南湖和北湖。从此,古代的东太湖,演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湖。

东湖中心有一洲,名为百花洲,由北、南、东三个小洲组成,是南昌市区的著名景点。宋代以前,百花洲仅仅是渔民下网休息的洲渚。南宋绍兴年间,豫章节度使张澄在东湖操练水军时,将南洲刈除苇草,遍植花木,筑讲武亭其上,使景物一新。宋人况志宁《讲武亭》诗云:“讲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飞蝶满芳洲。西风战舰知何处,赢得斜晖伴白鸥。”可见当张澄的战舰一撤,这里就成为人们浏览的景点了。

名胜古迹——东湖月夜

清代初年,讲武亭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康熙二十五年(1688),江西巡抚安世鼎重修讲武亭,并在亭旁修建一座寺庙。康熙二十七年(1688),新任江西巡抚宋荦将寺庙改为亭榭,并砌筑百花桥,直通讲武亭。康熙四十三年(1704)讲武亭改为冠鳌亭。乾隆十二年(1747),巡抚岳睿将冠鳌亭修整一新,由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个大字,刻于大青石上。亭榭则题名“水木清华馆” 。乾隆四十二年(1777),江西巡抚郝硕在“水木清华馆”附近的空地上修建了楼阁和走廊。这样,更便于人们观览游憩了。一些文人雅士、墨客骚人经常于此遗兴赋诗。清代诗人、剧作家蒋士铨在《百花洲小饮》一诗中再现了当时的情景:“玲珑秋树逗湖光,水阁云荫作嫩凉。别馆停骖招旧雨,残荷擎盖著新霜。座客迦叶参微笑,宾献壶公解善藏。欲为朱衣摹变相,墨裒浓沁桂花香。”

名胜古迹——东湖月夜

每当夜幕低垂,星月交辉之际,漫步百花洲,水天上下,两轮玉盘,渔舟灯火,相互辉映,美不胜数。“东湖夜月”的清姿秀色,撩人心魄,历代无数名人高士,曾为它的清姿秀色所倾倒,就连词风豪放的辛弃疾,也常在此留连小憩,寻觅诗情,每每柳外寻春、花边得句,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章。

唐代翰林学士、右拾遗李绅作《东湖》诗,曰:“菱歌罢唱鷁舟回,雪鹭银鸥左右来。霞散浦边云锦载,月升湖南镜波开。鱼惊翠羽金鳞跃,莲脱红衣紫(药)摧。浦口值春偏怅望,数株临水是寒梅。”

明代永乐二年(1404),江西出了一位状元,在南昌游历时写了一组著名的七言律诗,谓之“南昌八景”,极为赞美南昌之八处风景,其诗题曰:“西山积翠,南浦飞云,徐亭烟树,滕阁秋风,铁柱仙踪,洪崖丹井,章江晓渡,龙沙夕照。”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大学士胡俨(南昌人),曾任巨著《太祖实录》、《永乐大典》总裁官,归故里后主修《南昌府志》,同时著有许多诗文,其中五言律诗一组《豫章十景》,在曾所赞美的八景之外,又增加了两景,即“东湖夜月”和“苏圃春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