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必须有他的名字

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必须有他的名字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0岁的苏东坡考中进士。同榜进士里,有一个比苏东坡年长20岁的泉州人——谢履。

“皇宫的建筑点缀着龙凤花样的浮雕,上面是光亮闪烁的殿顶,是用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建成的⋯⋯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林语堂笔下,才气纵横的青年苏东坡步入皇都时的景象是这样的。可以想象,这也是谢履所见。

要了解一个一千年前的人物挺难。不像“同学”苏东坡,一生有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和浩繁的著作。谢履传世,几乎只是因为一首诗:《泉南歌》里的“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说到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就要一遍又一遍提起这一句。

这首诗太出名,而关于他的记忆却早已泯灭。虽然很难,但我们决定试一试,找寻一千年后的知情人,尽可能地拭去历史的尘埃,还原泉州人谢履的人生轨迹。

故乡谢庄岭,寻无谢姓人

在地方志里,谢履的“人事档案”简洁明了:北宋福建惠安菱溪谢庄岭人。

我们将寻找的方向寄托在“惠安菱溪谢庄岭”几个字上。菱溪现在属于泉港涂岭。为我们带路的,是泉港区政府文化顾问团成员、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黄建聪。寻找谢履的足迹,他已经陆陆续续地进行了三十多年,是为数不多研究谢履的地方史研究者。“谢履是泉港走出去的进士。”黄建聪说。上世纪80年代,在历史专业就读的黄建聪手抄过台湾出版的明嘉靖年间《惠安县志》,便对谢履的名字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因为读音接近,谢庄岭也被叫“社庄岭”。不过根据明朝的《惠安政书》,此地被称为“谢庄山”,已经没有关于村落的记载。1956年菱溪水库修建,谢庄岭所在的位置是水库的溢洪道,最近水库正在修缮。

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必须有他的名字

走进期间,菱溪的水自山顶上奔流而至,四周观音山、大雾山、笔架山耸峙环绕。黄建聪指着远处的青山说,看这里,就不难理解谢履的诗集为什么叫做《双峰诗集》了。

可是我们在谢庄岭没有找到姓谢的人。黄建聪四处打听,也没有消息。黄建聪表示,《惠安县志》等官方资料中,谢履只记载后裔,包括谢履的子、孙、曾孙和元孙的名字。关于谢履的先辈却未提及。如今故居所在也已是一片荒草。

欧阳修盛赞过的谢家人

打听泉港谢姓下落的,还有身在泉州市区的谢长寿。上世纪90年代,谢长寿修编《泉州谢氏总族谱》,他据族谱信息告诉我们,谢姓家族在北宋时,主要居住在泉州城西街“金紫巷”,也就是现在的甲第巷处。

谢长寿提供的族谱资料显示,谢履的父亲是谢伯景。谢伯景死于任上,其妻带着孩子回到泉州,住在菱溪。谢履曾孙谢汝为的后裔曾迁居南安、漳浦,又迁回南安,衍播至晋江磁灶扬美村,现在谢氏大宗祠的所在地。

一点点还原谢履的生平时,我们发现,泉州谢家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泉州。谢伯景的母亲吕氏、妹妹谢希孟,都被欧阳修夸赞过——

吕氏曾亲自带孩子读书写诗。欧阳修说:“乃知景山出于瓯闽数千里之外,负其艺于大众之中,一贾而售,遂以名知于人者,系其母之贤也。”其中,“景山”是谢履父亲谢伯景的字。谢伯景在宋天圣二年成为进士,任河南许州(今许昌市)“法曹”官职,据载“居留京师时,即以诗会友,与当世名彦欧阳修、王安石、蔡襄、韩绛等过往甚密。”后来欧阳修写过一首《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诗中的友人,正是谢伯景。

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必须有他的名字

谢伯景的妹妹谢希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一笔,有人还将她与李清照、花蕊夫人、唐婉等称为“宋朝国民第一女团”。谢希孟曾有一百多首诗歌被哥哥推荐给欧阳修,得到了欧阳修的好评,评曰“希孟之言尤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有古幽闲淑女之风,非特妇人之能言者也。”

“好是一时艳,本无千岁期。所以谑相赠,载之在声诗。”从这首《芍药》,还可依稀看到这位年轻女诗人的追求和思索。谢希孟二十四岁就辞世,诗作大多失佚,只有清人所编的《宋诗纪事》录有零落几首咏花诗。

据地方史专家考证,历史上泉州的谢姓家族也曾出现过多位进士,甚至祖孙两代人中进士,中间仅相隔26年,是个“高产”学霸家族。

黄河治水,他干了近十年

说完了泉州谢家辉煌的“背景”,再来看谢履的功绩。

黄建聪从事泉港文史工作的整理出版工作许久,对于历史人物有全面的梳理。他告诉我们,谢履当上进士后不久,回到泉州,任南安县主簿,不久就到清溪,也就是现在的安溪当县令。这个时候正是蔡襄两度任泉州太守,倡建洛阳桥的时候。而据记载,谢履任职期间“视泉州为本贯,检防尤严”。这位地方官非常重视整肃治安,为泉州府的繁华与安宁保驾护航。

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必须有他的名字

谢履的政绩还在于“治水”。考中进士11年后,提升为“都水监”的负责人。这个部门主管全国水利设施和防汛抗灾。当时山东曹州府灵平一带,曾发生黄河决堤,谢履带队筑堤堵洪,成效显著。这件并不好干的差使,谢履做了近十年。

谢履以治水立功,两次知兴化军,也就是莆田。黄建聪考证,谢履曾在修建莆田木兰陂时予以支持,为此还专门向朝廷上疏。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谢履的奏疏为后人研究木兰陂留下了第一手资料。宋神宗后来也对谢履的奏疏进行答复,还将他的官阶由通直郎升为承议郎。900多年来木兰陂发挥着引流、蓄水、灌溉、排洪、挡潮等综合功能,人们不应该忘记谢履。

泉州人谢履在福建汀州、浙江婺州都曾工作过。最后的结局是“卒年七十九,祠乡贤”。对为官清廉的谢履来说,这是古代文人眼中圆满的结局了。

在记载中,谢履善于隶书,著作有描写家乡景色的《双峰诗集》。遗憾的是诗集具体内容几乎不存,存世的仅有两三首而已。谢履的《泉南歌》字里行间流淌着的,都是对家乡泉州的深情。

□诗人档案:

谢履(1017-1094),字履道,北宋福建惠安菱溪谢庄岭(今涂岭乡谢庄岭)人。宋仁宗嘉钓二年(1057年),谢履于章衡榜举进士。

泉南歌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泉州诗(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二转引)

其一:

闽岭天南表,清源第一州。

朝廷推重镇,师帅得贤侯。

其二:

蛇风蹑龟背,虾屿踞龙头。

岸隔诸番国,江通百粤舟。

END

回复“往期”查看精华文章

这个神秘的乐器,在洛江响了4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