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引子

诗曰

一座翠屏紫金山,半部沧桑鄂邑传。

王母巡天羡称奇,银簪幻化飘人间。

跨下嘶风白练狞,腰间切玉青蛇蜒。

黄颊岢垱舒广袖,瓜峪奏乐舞蹁跹。

自从盘古开天地,大凡是山,就有山峰峡谷,既有天然森林,又有不老泉水,就可以开发为风景区。如果还遗留人文故事和人文景观,就可能成为高级风景区。地处在鄂水河畔,吕梁山南端,瑞霭氤氲的紫金山麓下蜿蜒如白练的瓜峪就是这样,两岸山势雄伟,森林茂盛,葳蕤馥郁,莽莽苍苍。有天赋神功造化,具备自然灵秀之美。古老的时候就是闻名遐迩的景区,由于位置偏僻,地势险要,深山酿香有远闻,美在深闺人难寻。时逢盛世吐珠玑,不负盛名离红尘。

焚香沐浴过,肃然翻史册。瓜峪故事多,且听山人说。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第一回

瓜峪峡谷神人造

拐弯滩涂出英豪

瓜峪是汾河的支流,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瓜峪发源于乡宁县尉庄乡老庄沟,自东北向西南流经西交口乡,在吕梁山南麓流入河津市境内,出山、南偏东流,于河津市赵家乡北里沟注入汾河。

瓜峪之所以名瓜,真的很形象,瓜峪的形状真的就像一根长长地弯弯的黄瓜。水流经过上亿年的下砌,在山坡上慢慢划割成一条窄窄的深深的口子,峡谷从上到下成"V"字型,底部很窄,大多地段宽约一米两米,很少的地方宽七米八米,两岸的崖壁虽很陡峭,但不是壁立千仞,峭壁上有很多的崖柏和灌木。

峪者,山谷也。上古时多为通道,瓜峪亦不例外,是山区通往平川,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并以煤炭和山货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峡谷成"S"字形,每前进几十米就峰回路转。峡谷的上部也不宽阔,宽的有三四十米,窄的就只有十几米了。正是由于瓜峪的地貌,所以阳光的照射就不均衡了。有的地方常年难遇日照,有的地方常年阳光灿烂,一天之中,瓜峪各个地方的随著阳光的推移景色也各不相同。

从乡宁县尉庄乡的老庄沟源头到西交口乡的乔家河为上游,河道自东北流出,在这里拐向东南,河道弯曲,松柏苍翠,怪石鳞峋,年长日久山洪在这拐角之处,活生生冲刷出一片滩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上古时期,居住在这里的乔家河村就出过"阁老"人物,他的美名一直在瓜峪被人传颂。

说的是"阁老"死后,人们为表示对他的敬仰,聘请了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先生听说是为"阁老"选择墓地,就拿出一生所学,远观近看山脉,晨昏辨影观象,口诵风水经,足踏八卦门,庙里烧香神前许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夜神灵托梦将墓地选在狮子山前。这里左龙右虎环抱,伟岸雄壮,背依石崖峭壁,四面茂林翠柏,面临瓜峪河滋润,是个难得的"蛤蟆"奇穴,阴阳先生断言:后辈可以走出"三斗三升菜籽"官员。时至今日连孩童都会不假思索地随口唱出的民谣:"乔家河长柏木(方言bia bo),蛤蟆跳到锅沿上(she),吱喵吱喵喝米汤(te),一代更比一代强(qie)。"受瓜峪河水滋润,时间越久越旺盛。不料南蛮子一日路过,嫉妒这块宝地,就对乔家主事人说"墓前临河与主不利,况且河里有水,蛤蟆会跳入水中游走,只有打一石坝圈住蛤蟆,才能保住蛤蟆不走,后世繁荣。"乔家主事人听了,立即组织族人在墓前用青石、白灰伴米汤修筑了一条石坝,挡住了蛤蟆饮水,渴死了蛤蟆,也阻断了人才辈出。这条石坝几百年来毅然挡在"阁老墓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明清时期乔家依然有两人高中"岁贡",当今分居在乡宁、稷山的乔氏人家凭借聪明才智,勤奋努力,涌现出不少名人贤士,他们不仅为当国家做出了贡献。也在乡梓间留下了不朽的万古美名,深受人们爱戴和敬仰。

第三回

南蛮子扭松藏宝

松树齐转护宝藏

乔家河村下青石生成的瓜峪河床,在水流的鬼斧神工之下,变得千姿百态。一段像巨龙穿过的龙槽、龙潭,似壶口瀑布之构造;一段犹如文人墨客的书柜书案,卷卷巨著摆摞两边;一段呈现名山大川之神奇,怪石长巨树,枯木发新芽。出村一里多路,便有一坡古松和一座城隍庙耸立在面前。又高又大的古松,身子扭了几匝,据说是南蛮子盗宝时留做记号。

至于扭松,是说这里的松树都不是安分守己地长着,而是扭着长,像舞女阿娜多姿,又像故意作怪七扭八裂地逗人乐。传说甚多,都与南蛮子盗宝有关。相传,很早时山上的松树也长的很正常,没有一株是扭曲的。当年南蛮子在北方淘宝,淘到一个聚宝盆后,无处可以寄托,又不甘心返回,要继续北上,就溜到山上,在一棵松树下挖坑掩埋,恐日后忘了位置,遂将这棵白松树扭了一下。孰不知当他回来取聚宝盆时,满山的白松树都出现了扭转,而且模样一致。东挖西找,就是不见聚宝盆踪迹,南蛮子颓废得只好扫兴离开。至今那个聚宝盆仍然埋在山上,但谁也不知道在哪棵白松树下。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第三回

能女子笊篱舀水

二郎神衣襟撩走

瓜峪地貌景观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四季花果飘香,被誉"花果山"。二郎神有一次路过瓜峪河旁的乔家河村,见一个美丽的村姑正在水边淘米,便嬉笑着向村姑讨水喝,村姑二话没说,随手拿起淘米的笊篱舀水。奇怪的是,笊篱竟能把水舀起,点滴不漏。二郎神一看,知道这水喝不得,倒不得。喝进肚子就会变成铁钉,倒在地下就成三昧真火,不得已施展神通,撩起衣襟把水接住。村姑知道二郎神是神仙,担心这一撩把整个瓜峪的水撩走了。正在懊悔不已的时候,山间鸟兽哀鸣不已苦苦哀求二郎神,二郎神就把拇指和无名指往水里一蘸,向对面山崖挥指一弹,洒了几滴水,说道"愿流就流,愿滴就滴"。从此以后,筛崖泉水就常年滴流不断,就像淘米一般。这就是地处瓜峪河的支家庄村附近的洒水崖,至今仍然这样。

当二郎神走到黄颊山下时,天热人困,不由得躺在崖下的青石板上睡着了。一觉睡到太阳西斜,迷迷糊糊似乎有舌头在脸上舔动,睁眼一看,一只大灰狼站在眼前,看到他醒了,才慢悠悠地走去。二郎神凝目一看是当地土地神化身,遂腾身而起在光滑的崖壁上用手指写下"山神土地在此",尽管年久日深,离地丈余高的一行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看到太阳快要下山了,二郎神匆忙撩着水走到峪口。这里是瓜峪的河尾,上是乡宁山地,下是河津平原。只见下面一伙人敲锣打鼓挡住二郎神去路,乞求把水留在这里。人们乞求的情景打动了二郎神,于是,二郎神把衣襟展开,只见白花花的流水伴着哗哗声响,流向山下,流向田野。直至今日北午芹后涧水声哗哗不断。

瓜峪里还有一种奇特现象;就是瓜峪两边的高山上,泉眼星罗棋布,"突突突"冒出泉水,供人畜饮用,还可浇地。而瓜峪谷底却连一眼泉也没有。传说,瓜峪高山上的泉流是水神看到二郎神撩走了瓜峪之水,瓜峪陷入了无水境地,人畜可怜,庄稼草木难以成活,悄悄恩赐给人们的。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第四回

女子后悔戏弄神

单指挖出潭千尺

当能女子从二郎神撩走水的惊讶中醒过神来,觉得大事不妙,即刻单指挥出,在夺路村下挖出一个造型奇特的深潭,将淘米水全部导入潭中存住。时至今日潭有多深无人知也。潭口小底大,呈葫芦形状。不论多旱,潭水四季总是满的,人们叫它"神潭",供应周围村庄人畜用水,奇怪的是无论人或牛羊一旦掉进去,只能淹到脖颈一下,头部不会淹没,凭借水的浮力都会慢慢游上岸的,所以周围的村庄每年六月六总会杀羊祭拜的,文化大革命时人们破除迷信,一年没有祭拜,结果没出六月潭水干涸,周围村庄人畜饮水要到几十里外找水。从此,人们害怕灾害来临,所以年年祭拜,从不敢停,潭水也就再没有一年出现干涸现象。夏秋出现暴雨,瓜峪河洪水凶猛,这里成了观赏瀑布的好地方,浪花飞溅,水雾缭绕,水声呼啸。如遇晴天,艳阳高照,潭的上空彩虹城桥,景观往往令人往返。这里借用在县电视台当记者的韩殿臻先生的一段描述,"这些水除了居民们直接饮用,还有很多的用途。瓜峪河滩光滑的青石板,一潭潭清凌凌的水还是人们洗瓜(游泳、洗澡)玩水的天然游泳池。一次,仅有四岁的我在潭里玩水,钻上钻下,把下面的泥搅起来了,弄得自己像一个泥猴子似的,吓得大我一岁的舅舅在岸上大声哭喊。哭喊声惊动了我的外公。他把我从潭里提溜上来在屁股上就是一顿猛揍,正好一只马蜂又在我腰里蛰了一刺,那个生疼,那个委屈,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潭水还是村姑村妇们洗衣服的好地方,石板上搓,石板上洗,石板上晾晒衣服是怎样一种感受,一般人可能没有体验。洗过拧干的花花绿绿的衣物晾晒在青石板上,不多一会功夫就会干透的。当然,潭水更大的作用是供牛羊牲口直接饮用。那些年,农村里养的牛羊骡马多,饮用水是一件大事情,潭里有水,放牧的时候这些精灵们就自己争着抢着跑到潭边去饮水。喝足了水的生灵们是那种皮光毛亮的感觉。要是干旱少雨,无论人们怎样侍弄总是毛草不顺,都是干瘪干瘪的。"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第五回

上天降石测风雨

上千年来未爽过

地处西瓜峪的仁义湾村下河床边,雄卧着一块像黑熊的巨石,数千年来,无论多大洪水的冲击它都岿然不动。古来信息闭塞,不像现在有国家气象局发布"天气预报"。农耕为生的人们在播种时节,为了得到一场好雨,费尽了心机。而在龙口夺食之时又期盼有个清清朗朗的好天气。所以历经数年的实践检验,人们发现,熊石潮湿,手摸有滑腻之感,必定在近日有雨。手摸干涩,近日无雨。故将熊石叫曰"风雨石。"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早知早觉。尽管现代科学日益发展,人们不再凭借摸石预测,熊也失去了往日的灵光,但它依旧盘踞在河床上。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第六回

村姑惹恼二郎神

一指定死两道门

在瓜峪的下游有单扇门和双扇门的称谓,远看巨大青石犹如单扇门一样耸立在河道旁边,距离二里余地的地方就是双扇门。传说上古时候,门会自动开闭,尤其在夏秋雨季,山洪暴发之际,每当山洪来临,门会自动打开,滔滔洪水呼啸而下,冲出高山,一泻千里。当水流缓慢时,门会主动闭合,存住洪水,慢慢澄清,以供夹河两岸村民人畜饮用,也滋润着河岸山坡茂密的森林花草,使这里四季树木常青,草绿花红,蜂飞蝶舞,景色旖旎,人杰地灵。当二郎神衣襟接住能女子笊篱之水时,恼怒在心中泛起,边走边想试试能女子的本领,看到单扇门和双扇门时,手掐定身诀,遥空一指,门洞大开,久立不动了。山洪再也没有拦挡之物,自由自在的滚滚流动,直至露出青石河床。数年后森林颓废,草木枯死,白花花的河床像一条蟒蛇褪下的蛇皮一样,曲折蜿蜒。居住在两岸的山民历经了滴水难求的苦难,一辈接一辈的人饱尝着惜水如金的日子。有诗为证:神人逗乐定住门,害苦瓜峪数辈人。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第七回

前十里后十里

金香炉在十里

在瓜峪的南端,梯子崖北走四五里,就是秤钩子湾。林木茂盛,山高沟深,一条羊肠小道围绕着深沟旋转,阴森恐怖,时常有虎豹豺狼出没,伤害人畜,所以在沟的西面现在西面还存在着老虎渠、吃食沟,东面有搏狼沟、尸沟的名称。在秤钩子的尖端,阳坡之地,有一孔破土窑,人们叫它土地庙。其实是指早年间窑洞前面有一座土地庙(起始年代无从考究),上山下山的行人和商贩路过此地都会去庙里上香磕头,祈求土地保佑,平安通过。尽管庙宇不大,土地权力也有限,但一年四季商旅行人不断,平安之人主动留有香表、供品,以至于一度香火旺盛,供品也救助了许多缺吃少喝之人但由于年久失修,风吹雨淋,现在庙早已倒塌殆尽,30多年前尚有一面庙墙。传说土窑壁上曾有一句题词"前十里后十里,金香炉在十里。"为了得到金香炉,当时山上山下的人几乎挖遍了山的东西南北,都没有找到。一日,南蛮子路过,在土窑内歇息,偶尔看到墙上题词,嘿嘿笑了两声,在废墟里挖了挖,顺手拿走了庙里变黑的烧香炉子,人们才开悟"金香炉在十里"的含义。

第八回

闯王西走路漫漫

青石作证留深痕

梯子崖是瓜峪的尽头,实际是高山与平原的分界,也是临汾与运城的风水岭。其落差在500米左右。梯子崖是人工在几百米上的悬崖上开凿的,台阶宽约两米,有二十几公分高,二三十米一转折,循环往复,一直盘旋到山顶。是当时山下平川的人为运山上的柴和煤,开凿的。以后便成了山上山下行人河商贩的通道,站在崖顶朝南是烟雾迷茫、一眼望不到头的是大平原,朝北是幽深的灌木覆盖的鸟语花香的大峡谷。明朝李自成,系党项族,原姓拓跋,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于4月29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推翻了明朝的统治。途经此处下马歇息后,上马时一手以剑戳地,一手拍石腾跃,致使青石上至今留有马蹄深陷的蹄印、剑痕和手印。

第九回

卧薪尝胆深山练强兵

云头堡垒筑防御敌人

李闯王西撤到达瓜峪后,看到这里风和景明,山清水秀,五谷丰登,群山为屏林做障,易守难攻,向北可达平阳,向南进入平川,直达河南,与陕西隔河(黄河)相望,登上山顶,能听见三省鸡鸣,是兵家藏兵练兵宝地。于是,在瓜峪屯兵扎寨,四方招兵买马,在瓜峪两岸高耸的石壁上凿出万千石洞驻兵,在平整宽阔的河床上操练兵马,在赤石沟与河津的要塞山头建筑瞭望堡垒,由于山头之高称作云头堡。

数十年过去了,屯兵窟和云头堡还巍然屹立,只是河床被河水冲刷不断降低,屯兵窟悬在悬崖的半壁上,人们已无法攀登上去,云头堡也倒塌残破。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临汾故事:瓜峪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