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科研=“SCI”=升職加薪?聽聽三甲院長怎麼說!

“SCI”正毀掉一批年輕醫生。該言論引發了整個醫療圈對“SCI論文能否作為臨床醫生職稱考評指標”的熱議。

那麼,在三甲醫院院長眼中,醫生究竟該不該做科研?“醫學界”此前採訪了上海瑞金醫院副院長沈柏用教授,他的這些看法和觀點,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多思考。

瑞金醫院的科研“走勢”非常搶眼——連續4年位列“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前五(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頒佈),東部地區第一。

勇立科研“潮頭”,成為“研究型醫院”的引領者,瑞金醫院是如何做到的?

副院長沈柏用教授說,瑞金做科研,就是要把創新成果紮紮實實地寫在百姓的健康上。

科研=“SCI”=升職加薪?聽聽三甲院長怎麼說!

取得臨床研究話語權

最近,沈院長的心頭擱著一件大事,他在盤算著將瑞金醫院所有科室的科主任送去法國研修。

為何如此“興師動眾”?他說,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讓科主任學習如何進行臨床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當下,上海各大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正掀起一股解決臨床重大問題的創新熱潮。

“瑞金醫院要做臨床研究。”這不是一句口號。沈院長說,這是未來三年內,瑞金醫院整體科研體系構架中最重要的一環。

為了構建臨床研究體系,瑞金醫院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首先,成立臨床研究中心。瑞金醫院高薪聘請了一批數學/統計學專家、臨床研究設計專家、臨床流行病學專家,進行科學的設計、測量與評價,幫助臨床醫生提高臨床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其次,明年4月和6月分兩期將醫院四十餘位科主任送至法國巴黎臨床研究學院研修,每期二十多位醫生。

在此基礎上,醫院內部將拿出2000萬科研經費,專門支持臨床研究的項目。

瑞金為何要如此專注於臨床研究?

事實上,中國人口多、病例多,且較為集中,相對來說臨床研究成本比較低。美國一年住院人數約為3600多萬。中國一年的住院人數約為1.89億。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的平均住院日為4.5天,中國的平均住院日為10天左右。我國住院時間是美國的2倍多,住院人數又多了這麼多,加在一起中國比美國多了十幾倍可供臨床研究院內觀察的資源。

以瑞金醫院為例,去年一年瑞金胰腺腫瘤的手術量約為1000例左右,這大約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學院做五、六年的手術量。“但這個資源並沒有被利用好。”沈院長說,“這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局面。中國只有不到3%的臨床研究。”

鍾南山院士曾說過:“目前國內根本沒有對臨床科研的基金投入。科研不見得一定都要高精尖,並非只有研究基因才有意義,臨床研究能解決很多老百姓急需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即便是上海,對於臨床研究的基金支持與基礎科研(國自然)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舉個例子。

胰腺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其位置在多個臟器之後,早期病變難以察覺,一旦發現癌變往往已是晚期,按照教科書的說法,無論手術與否生存期均只有短短几個月。目前,瑞金醫院的胰腺癌治療已躋身世界最高水平,但在沈院長看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臨床研究來解決:胰頸部腫瘤是做胰頭切除還是胰體尾切除?胰腺切除手術後做胃腸吻合還是胰腸吻合患者的生存獲益更大?這些問題目前尚無定論。

“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會通過臨床數據發現一些規律,將規律變成結論需要進行科學的臨床研究。我們將經過臨床研究得出的結論告訴全世界的外科醫生,這種方法病人生存獲益更好,這就是臨床研究的意義所在。”

而這個體系建立的標誌是什麼?沈院長說,在未來瑞金醫院70%的患者都將參與到各個不同的臨床研究項目組,這將推動臨床研究向更深更遠發展。

底氣:深耕基礎研究

毫無疑問,這個數據讓人有些吃驚,但瑞金醫院既然能夠提出這個目標,自然有其考量。

瑞金的底氣在哪裡?

“基礎決定高度,這是在任何學科都適用的真理。”沈院長介紹,作為一家研究型醫院,瑞金在基礎研究領域深耕近二三十年,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據介紹,目前,瑞金醫院共有45個臨床學科和9個公共學科,其中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4個(血液病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心血管病學、神經病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項目22個和國家臨床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重中之重”1個,上海市優勢學科2個,上海市特色學科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教委及衛生局重點學科6個。醫院還設有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3個(微創外科、內分泌與代謝病、血液病),6個市級研究所(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上海市內分泌與代謝病研究所,上海燒傷研究所、上海血液學研究所、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5個院校級研究所。此外,瑞金還擁有幾乎覆蓋全學科的實驗室。

龐大的基礎研究支撐著瑞金醫院發展已近二三十年,這也是瑞金科技實力一直保持領先的重要因素之一。瑞金醫院每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都有100左右。

突破:以需求為導向推進轉化研究

轉化醫學是搭建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紐帶。

沈院長說,十幾年前,瑞金就知道,一定要把研究結果轉化、醫學研究一定要能夠解決治療中的問題。“我們要將我們的研究結果變成老百姓能吃的藥、醫生可以遵循的治療方案或者是外科醫生可以用的手術器械,這就是轉化醫學。”

“十二五”期間,我國首個轉化醫學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上海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在瑞金醫院揭牌。我國佈局了5個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俗稱“1+4”項目,其中瑞金醫院是“1”,作為綜合性轉化醫學中心,其餘4家分別是解放軍總醫院老年病學研究中心、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疑難病研究中心、第四軍醫大學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和華西醫院再生醫學中心。

“十三五”期間,上海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將在瑞金醫院建設5.4萬平方米的轉化醫學臨床研究大樓,設臨床轉化研究病床300張,首輪將重點建設腫瘤、代謝病、心血管疾病的三大技術平臺,預計2018年投用。它將整合上海交大、復旦、海軍軍醫大學(二軍大)、中科院等上海高校、附屬醫院,以及科研院所、生物醫藥企業等開展臨床難題聯合攻關,推進技術轉化應用進程。這將是一個國際一流的系統性、規模化、集成化、開放共享的轉化醫學公共技術平臺。

“我們把臨床上沒有解決的問題,拿到基礎研究的實驗室裡去研究。再把研究結果應用於臨床,並進行反覆研究修正。”沈院長介紹,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導向,這是瑞金醫院推進轉化研究的動因。

一切科研進展,最終受益的都是病人

“基礎研究”、“轉化研究”和“臨床研究”,三個維度相加構成了瑞金醫院完整的科學研究體系。

“當然,這也象徵著瑞金醫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沈院長說,近年來中國醫學基礎研究水平可以說與歐美等國不相上下,某些領域甚至趕超歐美,但臨床研究的水平卻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同時,一部分在國外推行的指南,並不完全適合亞洲人種,“我們需要通過臨床研究來制定更符合國人的指南。”

遠見者穩進,穩進者遠行。

有著強大的基礎研究做支撐,不斷髮展的轉化研究做抓手,著力推進臨床研究。這是瑞金醫院的目標,但回到最根本,“一切科研進展,最終受益的一定要是病人,”沈院長表示,“這就是瑞金醫院一直以來做科研的初心。”

“ 一個成熟的外科醫生一年手術300-500臺,他的職業生涯種可能開6000-1萬臺手術。”沈院長的心裡一直算著這樣一筆賬,“但歸根究底,現階段我只能幫助約5000個病人或者5000個家庭。如果在診療中,把對疾病的認識和創新的診療手段變成公認的結果,總結出科學的經驗並推廣,我能幫助的病人就會是千千萬萬。”

“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還太少,作為醫者,能做的還有很多。”

科研=“SCI”=升職加薪?聽聽三甲院長怎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