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的戀物情結該制止嗎?

黃強


孩子戀物是一種心理需求的體現,並不是病態,會隨著他的成長慢慢消失,一般不要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強制的方式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比如上學後,孩子的人際關係不斷拓展,生活作息正常化,人格不斷完善,他們自然對嬰幼兒期所依附的物品慢慢轉移,不再強烈需求。總有一天,他們不再需要那些安全物品。

如果強制戒除他們的安全物,孩子很可能和父母針鋒相對,結果適得其反。

但父母也不能置之不理,假如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對安全物過度依戀,也需要心理干預——

1.如果孩子對某個物品的依戀已經到了時刻帶在身上、看不到就會煩躁不安哭鬧、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就需要引導干預。

2.嬰幼兒對觸覺的敏感期是6個月到3歲,如果孩子上小學後甚至中學了還保留著嬰兒時期的戀物習慣,就需要家長去引導了。

因為超過正常程度和年齡的戀物,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同時對他們的社交、性格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你應該做的6件事

如果你的孩子“戀物”,首先你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建議你做以下6件事——

1、儘量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多陪孩子,跟他交流、溝通

2、孩子睡覺時,陪伴他並給他講故事,或在孩子的臥室裡安裝

一盞小檯燈,減少孩子一個人獨睡的恐懼。

3、睡覺前,多給孩子播放舒緩的音樂,使他能獲得平靜以及心靈的安撫

4、避免硬性讓孩子與父母分開睡。

5、多帶孩子去大自然,多進行戶外活動

6、擴展孩子的視野,培養他們的興趣,誘導孩子把注意力和興趣對象朝著更為廣泛的方向發展。

另外提醒各位父母,千萬不要強制戒除他們的安全物。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的態度一致是非常重要的。你們可以帶著寶寶和依戀物來一場莊重的告別儀式,讓寶寶跟他的安全物東西告別。

獲取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熊貓兒童健康】ID:xiongmaoerke

熊貓兒科


別亂用不懂的心理學名詞,兒童哪來的“戀物情結”?一知半解最容易壞事。

兒童,特別是幼兒,在成長髮育的一個階段,會經歷一個對世界認知的泛靈論階段。對成年人來說,孩子依戀的是一個毛絨玩具,但對兒童來說,那是他的朋友,是他想像世界裡的一個朋友。



做父母的,孩子有個毛絨玩具朋友,操哪門子心就看不慣?就想褫奪掉孩子的朋友?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兒童依戀毛絨玩具,一般來說具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替代滿足,父母對兒童的關愛不夠,兒童就可能把毛絨玩具作為從父母那裡得不到的依戀滿足的替代。這對兒童是積極的,雖然父母對孩子的依戀滿足不夠,但孩子自己透過毛絨玩具來替代滿足了,這樣就不至於直接面對依戀不能的心理傷害。

從提問來看,如果是父母,可以推測對兒童可能過於嚴厲,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依戀滿足。



第二種情形是心理投射,兒童把與毛絨玩具當作自我的一部分,一個可以交流的玩伴,這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一個練習環節。兒童有什麼情緒困擾或傷害,他可以假這個毛絨玩具的幻想中的玩伴,來表達、宣洩、代償。這對於遭受情緒傷害的兒童來說,是一個積極的紓解對象。

父母完全沒有必要制止或矯正兒童依戀毛絨玩具,這是兒童投射自我的一部分,是滿足兒童依戀的溫情朋友。剝奪兒童依戀的毛絨玩具,對兒童來說就是直接的情感傷害,而且兒童越依戀毛絨玩具,剝奪後造成的心理傷害越可能嚴重。

如果父母判斷孩子有過度依戀毛絨玩具的跡象,建議最好諮詢專業兒童心理學家,那也只能循序漸進地轉移和減緩兒童對毛絨玩具的依戀。

做法其實也不復雜,關鍵是父母要付出充分的陪伴和分享。如果父母對兒童的關愛是充足的,能夠充分滿足兒童的依戀需要,那麼自然而然兒童就不會過度依戀毛絨玩具。

另一方面,多給兒童創造有玩伴的活動遊戲機會,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有玩伴,那麼兒童也同樣自然而然減少對毛絨玩具的依戀。



當然,如果兒童過度依戀毛絨玩具達到精神病理的程度,例如遭受過虐待或性侵的兒童,可能會把自己關閉在他和毛絨玩具相處的“安全世界”裡,從觀察者視角也就是兒童過度依戀毛絨玩具達到極端的病理程度,那父母就必須求助兒童心理學家來進行甄別評估,並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來幫助兒童從傷害中走出來。

即便是達到精神病理的程度,也與“戀物情結”沒有任何關係。在精神分析學的概念體系裡,“情結”是成年人因為童年未能紓解的心理壓力而壓抑到潛意識的一種潛在心理動力機制。從科學心理學角度,“情結”根本就很可疑,缺乏實證的支持,而且邏輯也不能自洽。


唐映紅


很多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都會特別喜歡一件物品,比如毛絨玩具之類的,這些玩具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玩具而已,而是重要的情感支持,其作用不亞於親人。

什麼是戀物情結

戀物情結其實一種依戀心理的表現,依戀是指孩子在與他人接觸、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感情連接。

最典型的依戀關係就是母嬰依戀。

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不亞於一場探險,任何人面對未知的事情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安和焦慮,但是如果有一個人一直陪伴在你身邊鼓勵你支持你,給予你擁抱和愛,你就能更有勇氣和毅力前進下去。

對於嬰兒來說,這個人就是媽媽,但是媽媽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和嬰兒在一起啊,尤其從分離焦慮開始的時候,嬰兒認識到自己和媽媽並不是一體的,媽媽有時候會離開又會回來,又離開又再回來,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嬰兒內心充滿了焦慮和不安,感到緊張害怕,為了減輕自己的這種焦慮情緒,孩子會尋找一些依戀替代物,進行自我安慰。

什麼情況下孩子比較容易出現戀物情結

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安撫物,也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出現戀物情結

戀物的目的是孩子為了安慰自己,尋找一種情感支持,其實說明孩子很可能是缺乏情感和安全感的滿足。

1、孩子出現情感缺失

如果父母經常和孩子分離,不在孩子身邊,或者是不經常擁抱撫摸親吻孩子,讓孩子感覺不到愛,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會把情感需求寄託在玩偶身上,比如溫暖柔軟的毛絨絨的玩具。

2、性格內向敏感的孩子

如果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比較敏感,並且經常得不到家人的回饋和滿足,就會比較容易出現戀物的情結,因為這類孩子不太容易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通過正常的途徑來索取自己想要的,比如想讓媽媽抱抱,親親,而大人也察覺不到,那就會通過依戀物來滿足自己。

3、媽媽重返職場

如果媽媽在孩子分離焦慮期重返職場,孩子變更了撫養人和生活環境,比如送去爺爺奶奶家,對孩子來說,突然沒了媽媽的陪伴,是心理上和情感上是難以接受的。

4、不安全的母嬰依戀關係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愛的滋養,如果媽媽無法給予愛,孩子就只能找一個物品來替代媽媽,不安全的母嬰依戀關係是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的。

孩子出現戀物情結該怎麼辦

其實戀物情結沒有那麼可怕,也不會給孩子造成重大的不良影響,當孩子出現戀物情結的時候,大人最應該做的是反思自己的養育行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啊。

1、坦然接受孩子以及他的依戀物

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需要依戀物的本質是想得到情感支持,而且這種依戀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只要沒有給孩子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家長可以耐心等待,不要急於制止,強迫孩子扔掉依戀物,或者責罵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2、家長要反思自己的養育行為

家長應該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度是不是不夠,雖然人陪著孩子但卻是在孩子身邊玩手機,對孩子的需求都是愛答不理的,那這種陪伴其實是形同虛設的,還不如一個毛絨玩具可以讓孩子需要抱抱的時候給予抱抱。

3、家長提高陪伴質量

每天出時間和孩子聊天做遊戲,或者讀繪本,不吝嗇表達愛,進門時候抱抱孩子,出門的時候親親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即便父母離開一段時間,孩子也能有充足的安全感來應對恐懼和不安。

4、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集體活動

對於內向敏感的孩子,應該多帶孩子參加戶外集體活動,交朋友、做遊戲這些事情都能很好的轉移孩子的不安焦慮,適當的體育運動也能讓孩子性格開朗,內心充滿了力量,對於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有幫助的。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孩子出現了戀物情結,大人不要急於制止,而是要先觀察反省自己,用更多的陪伴和關心來替代依戀物。要知道,孩子依戀的並不是這個毛絨玩具,而是一種安全感。


我是堅持科學育兒的墨仔媽媽,一名嬰幼兒睡眠顧問,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輔食添加方面的經驗, 感謝您的關注-----養育孩子不僅需要愛,還需要知識

墨仔媽媽育兒


孩子的戀物情節一定不能阻止,否則家長就是在幫倒忙!下面我們來具體說說原因。

什麼是寶寶的戀物情節?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一階段,孩子對某一物品產生了強烈的依戀,吃飯,上廁所,睡覺,玩遊戲,都會拿著這個依戀物。一旦有人拿開這個依戀物,或者沒有看到這個依戀物,孩子就會大哭大鬧,很難安撫。


孩子的依戀物有哪些特點?

1.孩子由始至終只喜歡一個物品,比如毛巾,小毯子,儘管這個物品可能很破爛,但是依舊會拒絕更換。

2.每天都不離開,甚至上廁所,去幼兒園都要帶著。

3.孩子會迷戀依戀物的氣味。

4.任何環境下,孩子都會拒絕更換依戀物,就算已經很舊了。

依戀物出現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依戀物的出現,是孩子安全感不足的表現。恰恰相反,如果孩子的生活拿吧中,突然出現了依戀物,證明孩子正在構建安全感的過程。

在芭學25園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兩歲多剛入園的小女孩,每天都要拿著一個小枕頭,時不時的還要去聞一聞,不管幹任何事情,孩子都要帶著這個小枕頭。有一天,老師問這個小姑娘:枕頭上有什麼味道呢?孩子回答:媽媽的味道。

在孩子的內心深入,這個依戀物其實是替代了媽媽,媽媽能夠給予的安全感和放心,由這個小枕頭來代替了,因為孩子來到了幼兒園,媽媽不能夠時刻在身邊了。



所以,依戀物的出現,一般都是在孩子離乳,分床、上學,分房間等過程中出現的。這是孩子從母子共生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依戀物可以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依戀物階段?

對於父母來說,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幫助孩子斷掉依戀物,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走向獨立。所以看到孩子有了安撫物,父母的正確做法是:

1 ,從內心接受孩子的安撫物,在孩子選擇安撫物陪伴的時候,不要粗暴的去幹涉。

2.不要擅自的改變安撫物的外觀與氣味,比如破損的玩具修理好了,或者弄髒的毯子清洗乾淨。父母的這些行為破壞了孩子內心的完整性。

3.可以鼓勵孩子培養自己的安撫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離乳,分床,分房的時候,有安撫物的陪伴,可以讓孩子更快的適應。

什麼時候可以戒掉安撫物?

安撫物是孩子安全感建立過程中的寄託物,至於孩子什麼時候能夠戒掉,每個孩子適應時間的長短都不一樣,不過我們要堅信,孩子安全感建立之後自然會戒掉安撫物。


豌豆媽媽育兒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習慣,家長們其實不比心急,這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而且這樣的一個玩偶其實能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不小的積極作用。而且我的大學同學,不管去哪旅遊,都會帶著她小時候抱著睡覺的那隻狗,儘管那隻狗已經快散架了。對她來說,這隻玩偶一定意義上是他的夥伴。

紐約發展心理學者阿里埃塔·斯萊德說,毛絨玩具除了能給孩子帶來安慰外,還能給孩子帶來安全的感覺。

孩子把毛絨玩具當成“真朋友”,甚至還有孩子對著空氣說悄悄話,這是兒童成長中的“幻想夥伴”現象。他們會把玩具當成真正的朋友,跟它們一起玩遊戲,一起吃飯,甚至為它們準備好零食……孩子通過跟毛絨玩具的交流會漸漸敞開自己的心扉,對於孩子的情緒培養也有一定的幫助。

毛絨玩具可以讓孩子抱、打、模仿、對話,在和毛絨玩具的接觸玩耍中,孩子們會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玩具身上,再通過玩具來感知和模仿。

對待寶寶這種正常的“戀物情結”時,家長們大可不必過於緊張,也不要強行地奪走他們的“依戀物”,等他們再長成熟一點,自然就會慢慢減退對這些物品的依戀了。

“想要幫助寶寶脫離這種依戀物時,不妨多嘗試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在家的時候,媽媽可以跟寶寶商量,先把他的“依戀物”安頓好,然後幫媽媽一起幹一些小家務活或玩其他遊戲,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媽媽不要刻意去提起他的“依戀物”,如果他自己突然想起時,可以讓他回去取,千萬不要強行阻止他,因為一旦有一次不信任的經歷,以後想要再轉移他的注意力就會變得更加困難了,只有循序漸進,一點一點地才能讓他慢慢脫離掉“依戀物”。

推薦一個十分有趣的視頻,叫做【阿哦玩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時下流行的熱門的玩具,還可以看主持人給玩具拆包,聽主持人講解玩具的玩法,通過看視頻,我們可以瞭解到孩子是否需要這些玩具,給孩子買玩具時就不會迷茫啦~


嘿呦喂哦


我是螢火蟲華大心理諮詢師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美國威斯康幸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羅,從1958年到1966年做了一系列實驗。在實驗中發現:沒有母親陪護下,養育長大的猴子,行為十分反常,而這一代猴子長大後成為父母之後,對待自己的下一代會不知道保護孩子,甚至會丟棄孩子。


實驗者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自己真猴子。一個假猴子是由鐵絲網做成但是有奶瓶食物,一個假猴子由舒適的海綿和木頭製成。

結果發現幼猴在為了吃奶的情況下,才會與鐵絲母猴接觸,時間只有1.5小時;而與木製母猴接觸的時間長達16小時以上。


亨利.哈羅在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一些問題:那些由木製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在性成熟之後也不能正常交配。

幼猴與母猴之間的依戀中極其重要的不是提供飲食,而是接觸撫慰。


用哈羅本人的話來說就是:“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夠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由此可見,觸摸是嬰兒期與外界產生安全感的第一步。

孩子的戀物癖的產生就是因為與撫養者在依戀成長的關鍵期裡觸摸不足夠而導致。

嬰幼兒在早期處於一種無助狀態,生存的本能需要他們尋找保護者,依戀是他們的天性,為了喚起撫養者的足夠注意,使得一個撫養者能夠陪伴左右,能夠在危險時刻和不安全的情況下提供保護,嬰幼兒會與依戀的對象接近,感受到舒適和愉快感,一旦處於陌生環境和人時,嬰幼兒會尋找有依戀關係的撫養者,得到對方的安全回饋之後,才能有更多的勇氣和獨立自信的行為去探索未知的環境。


而在這依戀期裡,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嬰幼兒只能用替代物去自我安慰,於是產生了戀物情結。它們有可能是一塊毛毯,一個柔軟的小熊玩具等等。

當我們知道了戀物情結產生的過程之後,我們對待這個問題會有更合適的解決方法。

究竟該如何做呢?

首先,確定這是孩子自我保護得到安全感的表現。因此,不必驚慌。

其次,循序漸進地進行安全感的建立。

1. 平日多擁抱孩子,多接觸孩子的皮膚,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部。

2. 在分床的關鍵期,在睡前做好更多的安撫工作,比如:哼唱催眠曲,讀兒童故事等。

3. 將可能產生戀物的物品進行隔離,可以產生但是少量的產生。

最後,已經有戀物對象的孩子,不要強行進行隔離,而是重點放在更多其他安全感的投入,次重點放在讓孩子與戀物對象有一個可以循序漸進告別的儀式上。

舉例:已經進入小學的孩子與髒兮兮破舊的小熊進行分離。

1. 擬人化:“小熊也已經長大,它需要去上學了。”

2. 現實覺察:“小熊是個玩具,你看看它身上與以前有什麼不同了?”

3. 執行計劃:“我們一起來商量定個時間,與小熊進行告別,你覺得什麼時候合適呢?”

方法有很多,但目標只有一個,讓孩子安然地度過戀物期,而不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戀物情結。

我是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螢火蟲老師,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您好,感謝您的邀請!我是高級育嬰師、母嬰KOL福林媽咪,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從小就會有依賴心,跟隨誰的時間長,對誰就會有很大的依賴性。

事實上,孩子的依賴心不是表現在對人的態度上,很多時候,他們也會對身邊的事物表現出很強的依賴,而對於事物的依賴一旦過度,孩子們就很容易有“戀物情結”。

其實,孩子們之所以會有戀物情結,還是他們內心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

那寶媽面對孩子們這樣的“戀物情結”又該怎麼辦才好?

通常來說,孩子的戀物情結,多是發生在6個月到3歲左右的孩子身上,尤其以兩歲的孩子所表現出的戀物情結最強烈。

別看“戀物情結”被說的這麼具有依賴性,實際上,這是孩子們從“完全依賴”轉變為“完全獨立”,要經過的一個過渡過程,是很常見的行為。

對於孩子的“戀物情結”,爸媽不是要立刻制止,而應該逐漸讓孩子脫離對物品的依賴,這就需要爸媽及時給予孩子安全感。

怎樣才能通過滿足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以達到約束孩子的“戀物情結”?

首先,爸媽要在有限的時間裡,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是孩子得到心理上安全感和確認確認安全感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對小孩子來說,陪伴的意義可是很很重要的。

所謂的“高質量陪伴”,並不是簡單的“陪著”,它需要爸媽全身心的投入到與孩子的相處中,陪他們一起做遊戲,感受他們遊戲時的心情,或是其他狀態時的心情,有時候甚至需要爸媽完全站立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解決問題。

其次,爸媽在管教孩子和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儘量少用威脅嚇唬。

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就像堤壩,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如果生活中,爸媽管教孩子的時候,用威脅和恐嚇的方式,比如看孩子哭鬧,就威脅孩子說,“你再哭,我就不要了”,再或者就是家裡其他人用帶有嚇唬的態度來逗孩子,“你是你媽撿來的,再有個弟弟,就喜歡你了”……

這樣威脅和恐嚇的話語,就像是“螞蟻”,很容易毀掉孩子內心搭建的安全感大堤,讓孩子喪失安全感。

不管在任何時候,爸媽都應該向孩子們表達愛意,而不是威脅恐嚇。

再次,爸媽要保持情緒上的穩定,別總是對孩子表現出糟糕的情緒。

家庭環境和諧,爸媽情緒穩定,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他們也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爸媽在孩子面前,表現的都是很糟糕的情緒,那孩子感受到的自然也就是很糟糕的情緒,他們的內心是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的。

最後,爸媽要多與孩子溝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更需要尊重孩子。

爸媽尊重孩子,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途徑。

作為父母,爸媽能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瞭解孩子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他們內心的安全感才會越充分。

孩子的戀物情結,更多的時候,其實是會在慢慢的改變的過來的,爸媽也不用太著急,以免操之過急而帶來反面效果。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福林媽咪,每天為您推薦落地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福林媽咪


寶寶受到父母的照顧,一旦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就感到恐懼不安和焦慮,他就會尋找一件物品來替代父母,從中找到安全感,寶寶的戀物也是一種積極,希望以此來獲得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戀物行為會逐漸消失,所以父母不用擔心。如果孩子的戀物行為比較嚴重,父母就要適當地引導孩子。

一、轉移注意力

父母可以多找一些和寶寶依戀物品相似的物品,這樣寶寶喜歡的東西多了,對依戀的物品就難以為繼。

二、多擁抱孩子

寶寶戀物是因為缺乏安全感,父母要多擁抱寶寶,保讓寶寶心裡產生安全感,就不需要從物品上尋找安全感了。

三、不要強制戒除

對於孩子有依戀,父母不要強制寶寶戒除,如果強制戒除,只會讓寶寶受到傷害。

我是侯媽,多平臺簽約作者,歡迎你能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教育內容,培養優秀孩子。


侯媽家庭教育


千萬不要制止。孩子總是拿著毛絨絨的玩具,其實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抓住玩具他就獲得了安全感。

如果有時間的話,多陪著孩子,抱著他,跟他一起看看動畫片,跟他一起玩一玩。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不要用成年人的道理來說教,忽視不好的事情,多表揚一點點的優點。成年人也不喜歡別人總在身旁講道理,更何況孩子!好孩子都是誇獎出來的。多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畢竟孩子的思維模式跟成年人是不一樣的。好奇,好動,幻想,比成年人要強很多。如能給予恰當的引導,能把好奇好動幻想激發為孩子以後的創造力。

這需要父母極大的付出。付出時間,付出精力,並且這樣的付出不是一天兩天,要長時間的堅持。


未帶地圖的旅人


女孩子喜歡布娃娃,將來可以成為克隆學家。男孩子喜歡玩槍,將來可以成為奧運冠軍或會成為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