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

lx2ld9


赵构(公元1107年5月21日—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眘,被尊为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赵匡胤其实后,皇位落到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手中,之后宋朝的江山就在赵光义后代的手中,到宋高宗赵构时,皇位才回到了赵匡胤后人手中。有人问,为什么宋高宗赵构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赵光义的后代而是给了赵匡胤的后人呢?

赵构本来有一个儿子,叫赵旉(fu),而且还当过皇帝,即为宋简宗,只是因为在位的时间太短,年纪又小,又是个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认他是宋朝皇帝。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一路南逃,苗傅与刘正彦举兵造反,逼迫赵构退位,迎三岁的赵旉为帝。一个宫女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炉子给踢倒了,发出很大的声音,在旁边玩的赵旉竟然被吓死了。

要说在皇家死一个儿子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关键在于赵构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失去了生育能力,这是他唯一的儿子。所以他便只能在赵宋皇室后裔中选择养子来继承大宋江山。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说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后裔,是因为太宗一脉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其实这并不是历史事实。“靖康之变”中被俘虏的赵宋宗室大约有三千多人,其中绝大部分的确都是赵光义的后人,但是最起码赵光义的孙子赵允让(宋英宗赵曙的生父)一支就有很多幸免于难,他们在南宋仍然轮流袭封嗣濮王。

澄清了误会,那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赵构为何正值壮年时期就急于寻找储君人选,还是从赵匡胤一脉中去选择继承人:

首先:赵构认为天命所为

宋太宗赵光义及其后人没有按照之前的约定将皇位传还给赵匡胤家,后来发生“靖康之变”,赵光义家几乎遭遇灭门之灾。饱经磨难的赵构已对天命有所领会,开封城破、宗室被掳,足知天命有在。遭此大难,必是天谴。还是将皇位还给人家吧,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

第二:大臣们倾向立太祖后裔为嗣

在赵构多年无子的情况下,有大臣曾经劝他在太祖后裔中挑选皇位继承人,有大臣上书:大致意思是太祖皇帝的后裔虽然都已经没落,但是他们的品德依然很高尚。当年太祖传位给太宗,是必尧舜禅让更高尚的,而现在,上天给了您一个获得高尚美誉的机会啊!

第三:宋金剑拔弩张的形势再次发生。

《宋史》记载,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即公元1161年,国海陵王完颜亮打破了宋金之间难得的和平,御驾亲征,企图吞并刚刚稳定下来的南宋。幸亏当时虞允文等人守住了防线,虽然在那场战争中完颜亮被杀,但是新即位的金世宗完颜雍没有停止已经开启的战争,这种阵势让赵构虎躯一震:赶紧退位保平安吧,要不然一辈子被金国人骑在头上,什么时候熬到头?

在大臣的推荐下和层层选拔选拔之下,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shèn)被立为太子。公元1162年,赵构主动退位,将皇位禅让于赵昚,史称宋孝宗,宋孝宗被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他在位27年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熙十四年十月初八日(1187年11月9日),宋高宗去世,享寿81岁。有人曾说,当年赵光义弑兄篡位,到了赵构这一代,上天认为该把江山还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了,于是就赵构生不出儿子。从此之后,南宋的皇帝一直是赵匡胤的后代,或许冥冥中自有注定。


必读历史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岁的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禅位给太子赵昚,他自此终于可以安心得当一个“与世无争”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长达二十五年。并且,太子赵昚并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那么,赵构为何选择传位给与自己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可能:

第一、赵构无子嗣及其他近亲

这个情况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宋高宗赵构虽然很长寿,但是他一生中仅仅生育过一个儿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赵旉。赵旉在著名的“苗刘兵变”中曾经被叛将拥立,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当时年仅两岁多。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自此就算是绝后了。所以他只能收养义子来充当南宋的皇位继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赵构挑选养子肯定是首选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变”北宋亡国之后,宋朝绝大部分的皇室宗亲都被金国俘虏北上,宋徽宗所有儿子中只有赵构一人侥幸逃脱,宋钦宗的子嗣则全部被俘,其余幸免于难的则基本上都与赵构的关系很疏远(比如嗣濮王赵允让一支)。

第二、濮议事件的影响

北宋曾经出现过皇帝本人无子而传位给养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传位给了养子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构在宣布将要收养义子的诏书中曾经提到:“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但是他说自己要“法仁宗”的话却是违心的,因为宋英宗即位之后就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濮议事件”——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并不是宋仁宗赵祯,于是宋英宗坚持要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但这着实惹怒了注重礼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为他们(王珪、司马光等)认为既然当今皇帝是先皇的养子,并由先皇处得来皇位,则先皇自然是他当然的父亲,而赵允让只能是他的“皇伯”。这一事件一直持续折腾了长达十八个月之久,最后大臣们做出了妥协——允许追封赵允让为“皇考”。

赵构当然不想让濮议事件再次上演——外患还无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内忧?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便是从民间选择一个缺乏根基的宗室当养子。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1、从没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经会让这位养子对皇帝感恩戴德了,不会提出其他过分的需求。

2、没落皇族不会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对南宋皇室不会产生威胁。

第三、大臣及赵构本人的意愿

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处不展开讨论),此后宋朝皇位一直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这对太祖是不公平的,于是此时还位大宗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枢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经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则说:“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最打动赵构的则是上虞丞娄寅亮,他说:“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大臣们的上书表达了三层意思:

1、太祖当年以天下为公传位给太宗,现在应该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时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其功德堪与太祖乃至尧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对不起太祖后裔了——他们本应受到优待,但实际上却“仅同民庶”,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他不再保佑大宋,这也正是“靖康之难”爆发的重要原因。

《宋史》记载,赵构在读完娄寅亮的上书之后“大感叹”,随即下诏书:“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太祖七世孙)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伯琮和赵伯玖被选入宫。

赵伯琮因其性格恭顺,博学多才而在绍兴三十二年被册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不久之后,在位三十六年的赵构宣布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赵构这一次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孝宗赵昚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国史通论


大宋的皇位之争,主要是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有争议。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了北宋的皇权,北宋的皇帝都出自赵光义的后代,南宋的皇帝主要出自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就像题主所问,到赵构这里,才把皇权传给太祖的子孙。


自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后面的皇权自然而然就落入他的子孙身上,一代接一代。当他们的皇权传到宋钦宗这里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事件,金兵攻破了开封,掳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库,书法字画,文物珠宝,以及皇室贵族,嫔妃妻妾3000多人。宋太宗的赵家班子被金兵一网打尽。

康王赵构是因为宗泽的一番劝告,才成为太宗赵家班的独苗。这时,就有人劝表赵构,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就有亡国之险,要赵构继承大统。有意思的是,赵构无后。其实,他原来是有个儿子的,只不过在苗傅和刘正彦兵变时夭折了。为使大宋基业后继有人,只能从宗室子孙中寻找了,所以高宗经过一系列的考验筛选,最终确定了太祖7世孙,建国公赵昚为继承人,赵昚就是宋孝宗。能被称为“孝宗”,他对高宗肯定是孝顺的。之后,南宋的皇权才落入太祖一脉,这也是对太祖的一点点补偿吧!



秦野雁


宋高宗赵构及其父亲、祖父都是赵光义的后代,自宋太祖赵匡胤后就接替赵匡胤一脉一直做宋朝皇帝。那么,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那是因为赵构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第一.最直接和现实的原因是自己并无子嗣

宋高宗赵构即位前为康王,一生生育五女一子,儿子在两岁那年,由于靖康之乱被惊吓致死,五个女儿全都被俘虏去了金国,从此以后赵构再无生育。

可能是内忧外患带来的身体隐疾,也可能是天命如此,反正赵构再没有生儿子,后来赵构又认了皇室宗亲的几个孩子做义子,可惜始终不是亲生的,赵构也从未流露出要传位给继子的念头。

第二.来自民间和政治上的压力,自己这一脉失去了民心和大臣的信任

赵构不仅是还位给赵匡胤一脉,而且是提前20多年退位,自己直接做了太上皇,那么赵构为什么做出这样看似反常的举动?

最大的原因是赵构一脉三代的政绩都惨不忍睹,在祖孙三代的手上丢了大宋半壁江山,还差点亡国,不仅大宋的百姓怨声载道,作为拱卫宋朝皇室的各个世家大臣也极其失望。

对于这些人而言,正是赵构一脉让他们丢失了大量的利益和土地,大宋的这些群臣急需一个新鲜血液带领大宋重整旗鼓。

第三.赵构和赵匡胤一脉的政治交换

赵构积极求和,陷害岳飞韩世忠等人,导致大宋江山岌岌可危。但是赵构真的只有懦弱无能吗?从后面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赵构默认的态度可见,他其实是有很高的政治智慧的。

对待岳飞等人的处理,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皇权,不代表赵构看不到秦桧等人的嘴脸,赵构禅让的出发点,正是通过改朝换代从而让主战派和投降派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稳固大宋江山的稳固。

赵构的禅让,得到的是名声的挽回和作为太上皇遥控皇权的权力;赵匡胤一脉,获得的是久违的皇帝宝座和正统继承权。即位的宋孝宗为何一方面积极备战,对赵构又尊敬有加?说白了不过是大宋皇室合谋做的把戏罢了!

四.逃避政治风险,寄情文学创作

赵构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宋朝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早在做康王的时候,赵构就表现出对皇权不太热衷的样子;赵构上虽然胆怯,文学素养却很高。宋朝的士大夫阶层也大多如此,生性懦弱,没有担当!

赵构一方面害怕金国再次南侵,落得和自己父亲一样下场。另一方面皇位做的心惊胆战,自己又喜爱文艺,所以禅位宋孝宗。权力我还是自己握着,责任反正不是我背。

总结:赵构禅位宋孝宗,是出于自己没有子嗣和逃避责任

宋朝重文轻武最终导致国家积弊,高谈阔论者数不胜数,救国救民的没有几个!赵构禅位宋孝宗,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子嗣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自己害怕金国,企图坐在幕后操控宋朝,自己也可以逃避责任。

你们觉得呢?

点击头像关注零零壹,专注新奇角度说历史,每日更新历史趣闻!


历史密探零零壹


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的第十个皇帝,他是一个很高寿的人,活了八十一岁。赵构生于公元1107年,他是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的,公元1162年,赵构传位给养子宋孝宗赵昚,成为太上皇。

公元1187年,赵构病逝,也就是说赵构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担任太上皇时间最久的人。那赵构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这一脉呢?

赵构本来有一个儿子,叫赵旉,而且还当过皇帝,即为宋简宗,只是因为在位的时间太短,年纪又小,又是个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认他是宋朝皇帝。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一路南逃,苗傅与刘正彦举兵造反,逼迫赵构退位,迎三岁的赵旉为帝。

而宰相张浚召集各地将领前来勤王,重新让赵构登基,而赵旉只当了二十六天的皇帝。七月,赵旉在建康行宫的时候,得了疟疾,一个宫女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炉子给踢倒了,发出很大的声音,在旁边玩的赵旉竟然被吓死了。

赵构十分伤心,为赵旉哭了三天,追封他为“元懿太子”。而赵构也在靖康之难的时候,受了惊吓,所以也无法生育了。赵构有两个养子,分别是在公元1132年入宫的六岁的赵昚,还有公元1136年入宫的七岁的赵璩。

而赵昚与赵璩又都是赵匡胤的后代,而我们看看这两个人入宫的时间,可以看出赵构在称帝没几年之后就有让赵匡胤后代来继位的想法了,那为什么赵构会有这样想法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显然是因为自己的亲儿子已死,而自己又无法生育,那么其他的都是赵家的子弟,对自己来说,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第二,靖康之难中,被抓走的赵家子弟十分之多,另外,赵构一直不希望宋徽宗、宋钦宗回来,也比较难传位给他们的后代,如果再往上数,那就更远了。

第三,赵昚被后世称为南渡诸帝之首,可见赵昚是一个很合适的继任者。

第四,后世对赵构禅让给赵昚的评价十分之高,可见宋朝对赵光义是从赵匡胤那边篡的说法十分的流行,赵构这样的做法,很受当时人所支持。


历史简单说


我是漂浮菌,历史领域达人。欢迎关注我看各种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赵构不仅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而且还是一个血脉关系已经很淡的旁系。放着一堆血脉更近的直系不传,选了一个都快出五服的接替皇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赵构是个非常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自己利益高于一切的人。

赵构亲生儿子早都死了,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把皇位传个其他人了。当时的可选的人很多,赵构选人的原则是挑一个好控制的,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赵构还对自己的命根子留着一丝幻想,想着万一再生一个亲儿子了,还能把养子踢开把位置留着亲儿子,所以就不能选家中势力大的,以免以后尾大不掉。

最关键的就是自己死后的名分、位置问题,继任者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死后能不能被称为皇考,这点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就曾经发生过濮议事件,还有后来明朝的大礼议事件都是例证。继任者并非先皇亲生,继任者都想立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供奉,但是有些大臣不同意,最后争执起来差点动摇国本,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赵构不可能考虑不到,也不可能不在乎的。

因为皇位多年来一直把持在太宗一脉的手里,所以太宗一脉的势力都很大,其中很多人都把持着重要的位置,有的还手握重兵。就算经历了靖康之变后,逃到南方的太祖一脉势力依然很大。如果从这些人种选,那么就很难控制,很难老实听他的话。所以赵构就想到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的办法。

赵构一共选了两个养子,赵伯琮和赵伯玖。这两个人都是出自太祖一脉,而且还都是地位很低的旁系。这两人的父亲还都是没有爵位,官职也非常的低,非常利于他控制。

这就是赵构选择继承人的深层次原因。


漂浮菌


宋高宗赵构选择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又名赵伯琮、赵瑗、赵玮,即宋孝宗),是出于多重考虑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缘于赵昚出自一个太祖系旁支小宗中的相当弱势的家庭,易于受赵构的控制。因此,赵构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退位后,稳居太上皇帝之位,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病死前,也依然能够持续对朝政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赵构


现代人似乎常有一种想当然的错觉,认为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初年,赵宋宗室(尤其是太宗系宗室)必然是已经所剩无几的。否则,出自太宗系的宋高宗赵构,怎么会在太祖系中寻找养子候选人呢?

其实不然。

虽则在金灭北宋的过程中,有大量赵宋宗室被俘、被杀。但仍然有不少的宗室成功南渡,甚至在南渡后拥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譬如太宗系-濮王支:

宋英宗以来的历代皇帝——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便是出自濮王一脉。而高宗朝时的南渡宗室里,就有相当多太宗系-濮王支的人,例如赵仲湜、赵仲儡、赵士㒟、赵士俴、赵士輵、赵士衎、赵士篯、赵士撙、赵士夽、赵士珸等等……

再譬如太祖系-燕王支:

这是太祖系的主支,乃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高宗朝时的南渡宗室里,亦有相当多太祖系-燕王支的人,例如赵令话、赵令畴、赵令矼、赵令懬、赵令衿、赵令詪等等……


然而对于一方面心存幻想(即认为自己还有可能生育子嗣),一方面又权力欲旺盛的赵构而言,这些宗室大宗人数众多,势力较大,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因此,他就先借孟太后所做的梦【1】,排除了选择太宗系的可能;又派人在太祖系的“伯”字辈中,拣选候选人。最终,挑选了赵昚、赵璩(赵伯玖)【2】二人为养子,并在其中选择了赵昚继承皇位。

注1: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后。

注2:赵昚为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赵璩则只知为太祖后裔,具体出自不详。


肇英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给混乱的五代十国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之后,宋朝存在了将近三百二十年,历经十八位帝王。这三百多年的历程可谓风风雨雨,跌宕起伏,前后又经过北宋、南宋两大阶段。

在北宋政权的一百六十七年时间里,北方的辽国、西夏和赵宋政权保持了相对均衡的状态。然而,女真族在北方崛起后,建立了金国。金国举兵一路南下,攻破都城汴京,北宋政权轰然倒地之后,康王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

宋高宗赵构在赵宋政权即将灭亡的悬崖边上拉回了大宋王朝。在经历了与金兵的拉锯战之后,赵构底气不足,采用以金钱换和平的方式,与金签订盟约,实现划江而治。

宋高宗之后,皇太子赵昚继位,是为宋孝宗。我们今天就说说赵昚当皇帝这件事。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去世之后,其弟赵光义继位。以后的皇帝一直是由赵光义这一脉担任,赵构也是如此。

而赵昚则属于赵匡胤一脉,论起血缘来,甚至在宋高宗的“五服”之外。那么,赵昚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所谓“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时的丧服,而“五”则是指五种不同的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有人去世,亲戚们便会按照血缘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五服”成为衡量血缘关系的一个标准。

我们说赵昚“出了五服”,实际上说的是他与赵构之间亲属关系超过了五代。虽然同为赵姓,实际上关系已经很远了。

赵构将赵昚立为储君,并将皇位传给他,实际上是赵构非常无可奈何的选择。

赵构无后成为他人生抉择的最大障碍。于他而言,儿子成为心中抹不平的伤痛。1127年(建炎元年),“靖康之变”爆发,宋朝经历奇耻大辱,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金军南下,赵构逃到应天府,并在那里宣布称帝,建立了南宋。

在应天府,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便呱呱坠地。年仅二十岁的赵构对自己的孩子十分重视,给他加官进爵,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偏听偏信往往成为一个毁灭的加速剂,因为赵构宠信奸臣和宦官,再加上金兵再度大举南下,1129年(建炎三年),宋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将其软禁,并拥立年仅三岁的赵旉为帝。不过,“苗刘之乱”很快平息,苗刘伏诛,赵构再次登上了皇帝位置。

虽然,犹如磷光般的苗刘之乱熄灭了,但年仅三岁的赵旉却遭到了极大的创伤。根据《宋史》的记载:“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懿。”赵旉因为惊吓而死,此后,赵构再没有生下皇子。

皇位总得有流着宋代皇室血液的人继承,赵构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从宗室子弟中寻找,最终选择了赵伯琮、赵伯玖作为养子,并给他们分别改名为赵昚、赵璩。

和赵璩比起来,赵昚天资聪颖,又忠孝两全,深得赵构的喜爱。绍兴二年(1132年),六岁的赵昚入宫时。经过宫中的良好教育,赵昚成长很快,已经出脱成一个优秀的皇子,他“读书强记,天资特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下袭扰,朝中的大臣们大都主张退避,以求苟全。

贪生怕死是最为糟糕的品质,困境是考验一个人品质的关键时刻。面对这种状况,赵昚见状,心中很是愤怒,他主动请缨,表示要率军征讨金军。

赵昚有智有勇,赵构更加坚定了传位于他的信念。1162年,赵昚被封为了皇太子。不久,赵构更是以执政疲惫,需要休养为理由,直接宣布退位,将赵昚提前推上了皇位。

赵昚的能力让赵构信任,赵昚的忠孝则令他欣慰。即使赵昚和赵构血缘关系很远,最终还是顺利继位,成为了许多人眼中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往往有很多巧合,当年赵光义一脉取代了赵匡胤一脉。因为赵光义的严厉斥责,赵匡胤次子赵德昭自尽,在没有了接班人。赵光义的后代在大宋皇位上一百八十余年之后,政权回到了赵匡胤后人的手里。


文踪旅迹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56岁的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帝,将皇位传给时年36岁的太子赵昚。其实赵昚并非赵构的儿子,他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七世孙,与赵构血缘关系十分疏远。古代皇位的继承一般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实在没有合适的继承人,皇帝往往会挑选自己的子侄继承,如宋英宗赵曙,他实际上就是宋仁宗堂侄。

宋高宗赵构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他挑选赵昚为继承人,相当于把皇位还给了宋太祖一脉,当年赵光义为了当上皇帝可谓处心积累,为啥赵构就轻而易举还了回去呢?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原因很简单啊,赵构当年在扬州躲避金兵逃亡时受惊过度,不慎丧失了生育能力,自己生不出后嗣,只能挑选别的继承人了。另外“靖康之难”中赵构所有的兄弟子侄全被金人掠去,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两种方式都行不通,所以只能挑选赵匡胤的后代子孙了。现实情况确实如此,但赵构其实还有的选,至少他还能在太宗一脉中挑选。

靖康之难”中并非所有的太宗子孙均被金人挟持北去,宋太宗一共有九个儿子,其中至少长子赵元佐、四子赵元份、八子赵元俨均有后代散居江南各地,如南宋孝宗时的名臣赵汝愚,他就是赵元佐的七世孙。因此宋高宗“舍近(宋太宗一脉)求远(宋太祖一脉)”一定是由原因的!

1.太后感梦

金兵南侵后,赵构与孟太后分别逃亡。孟太后在逃亡江西的途中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这个梦的内容,但是事后孟太后给赵构写了一封秘信。史书记载“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之后才做出挑选太祖继承人的决定,看来这个梦一定是和宋太祖、宋太宗之间皇位传承有关。

2.时局所迫,群臣进谏

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宋高宗唯一子的嗣死亡,自己又丧失了生育能力,当时兵荒马乱,因此必须选定继承人,为安定时局,以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参知政事张守为首朝臣因此纷纷建议选择太祖子孙作为继承人。赵构最后表态:"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3.消弭谣言,安定人心

当年宋太宗继承皇位时疑云重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历史谜团,因而在靖康之变后社会上谣言四起。从北方回来的人纷纷说金太宗酷似宋太祖赵匡胤,金灭宋是宋太祖在“报仇雪恨”,夺回属于自己的皇位,因此社会上议论纷纷,人心不稳。赵构肩负“中兴大宋”的任务,他必须重新赢得民众的支持。因此从安定人心的角度考虑,选择太祖的子孙为继承人明显强于太宗的子孙。

4.舍近求远,兼顾个人利益

宋高宗明白,选择太祖一脉的继承人,一方面赢得赢得”尧舜“的美名,另一方也能让继承人对自己充满感激之情。赵构虽然选择赵昚为继承人,但一直对他进行考察,直到最后才让出皇位。果不出赵构所料,他退位后依然保持着太上皇的尊荣,享尽富贵,还时不时的对朝政施加影响。

赵构虽然自己昏庸无能,但不得不说他为宋朝挑选了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宋孝宗赵昚不仅对养父赵构尊崇有加,治国理政也勤勤恳恳,他在位期间,南宋社会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乾淳之治。


用户161972043


赵匡胤的皇位,因为他离奇的去世,落到了他的弟弟赵光义的手上。

想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从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皇权旁落开始说起。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赵匡胤经过黄袍加身建立而成的,因此,赵匡胤也成为了宋朝的开国之君。

但是,因为在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没有及时的立太子。导致了他突然间去世之后,他们家的皇位,就传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那里。

本来古代的皇位传承制度,都是父子相传的。

正确的传承制度,也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之后,皇位有他的儿子来继承。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的。

正是因为皇位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的,然后大家才猜疑,赵匡胤的死,可能是一场阴谋,很有可能是赵光义杀死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当了宋朝的皇帝。

毕竟,赵匡胤死前的那一天晚上,是和赵光义在一起喝酒。赵匡胤的死,他的嫌疑最大。

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外,全部都是赵光义的后代。

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为了稳固自己家的江山,他就把宋太祖赵匡胤留在世上的两个儿子全部给整死了。

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是被赵光义逼死的,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和赵匡胤一样,都是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去世的。

赵匡胤的儿子都死光之后,赵光义又除掉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

这么一来,就没有人敢窥伺他们家的皇位了。

所以,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北宋的皇帝,一直都是在他的后人中,一辈一辈传下去的。也就是说,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

但是,这件事到了北宋的末年,就发了变化。因为北宋末年的时候,国家发生了靖康之难。

这时候整个宋朝皇室的人,除了康王赵构一个人外,全部1500个人,被女真人打包给俘虏走了。

也就是说,宋太宗赵光义这一支当皇帝血脉的人,除了赵构外,全部都被女真人俘虏走了去金国当奴隶去了。

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之外,全部都是赵匡胤的后代。

赵构逃走之后,就建立了南宋,他就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宋高宗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号,叫做逃跑皇帝。

没办法,他的父亲,兄弟姐妹都被女真人给抓走了。可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只要他一听说女真人进犯了,他撒丫子就跑。

就是在他逃跑的时候,他因为紧张过度,丧失了生育能力。那时候赵构已经有一个儿子了,不过,他这个儿子在后来逃跑的时候,竟然给吓死了。

这也就意味着,皇家后继无人了。

宋高宗赵构尽管还活着,还是大宋的皇帝,但是,他没有了生育能力,身边有再多的女人,也是毛用没有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没办法宋高宗赵构,只好选一个赵匡胤的后人来做皇帝了。

本来皇位就应该有人家那赵匡胤这一支血脉来继承。直到现在才归还给人家。也就是说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君赵构之外,全部都是赵匡胤的后代。

这就是为何宋高宗赵构,把皇位传给宋太祖赵匡胤这一支血脉的具体原因,不得不感慨一下,历史有的时候就是很奇妙。

就如同小说一样离奇,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自由天意吧。

若是赵匡胤在天有灵,也应该安息了。毕竟,属于他们家的皇位,最终又给他们还了回来。

只不过,南宋的领土,一直都是中原皇帝中,统治地盘最小的一个。尽管南宋涌现出来了很多像岳飞、韩世忠、刘琦这样能征善战的将军,但是,因为皇帝的无能,他们始终没有做出任何作为。

不得不说这是赵匡胤后人的一种悲哀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