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曆七月十五,是個什麼節日?有什麼講究嗎?

河北邢臺林林


今天農曆七月十五,是個什麼節日?有什麼講究嗎?

農夫是衡陽常寧人,在農夫的家鄉這邊,七月十五是一年中和春節、清明節重要程度等同的傳統節日。比如有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就算是春節過年不回來,但是在清明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一定會回來。有些家庭如果兄弟多的話,一般是分開回來。比如大哥在清明節回來,那麼弟弟就會在中元節回來。

在農夫的家鄉這邊,七月十五中元節也叫“七月半”,但是多數人都是在七月十四就把祭祀的一些東西燒掉了。這個節日,農夫從小就聽大人說,是接過世了的“老人”回家的日子,讓他們回來看一看自己的子孫後代,並且在家中吃幾頓好吃的。雖然迷信,但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農夫所在的村子,宗族觀念還是很強的。整個村子全部都是一個姓氏。而從七月初十開始,每個家庭都要輪流在宗族的祠堂裡面擺放自己做的美味佳餚,然後讓祖先們嘗一嘗。在做這些菜餚的時候,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是多少個碗,並且炒菜的時候是不能先自己嘗的,就算是煮菜嘗一嘗鹹淡都不可以。

和很多地方不一樣,在農夫的家鄉,七月半還會包粽子。這個習俗應該很多地方都沒有了。一般都是在七月十四那天的上午包好粽子,下午煮好了,等到傍晚的時候就去村裡的十字路口,燒紙錢了。以前基本都是燒一些用紙做的衣服,現在祭祀用品非常的豐富,不僅有衣服、鞋子、小車、手機、豪宅別墅等也有了。一把火燒掉之後,七月半這個傳統節日也就過去了。

有些人認為這個節日沒有必要,農夫認為還是很有意義的。其和清明節的意義差不多,是讓我們一起來緬懷和回憶家裡的祖祖輩輩,讓我們也銘記曾經他們為家裡所作出的貢獻。雖然有點破財的意思,有些人還從外地趕回來,既耽誤工作,還很辛苦,但是農夫認為還是值得的。你們說呢?


農夫也瘋狂


農曆七月十五我們當地稱七月半鬼節。

記得小時候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一開始媽媽就會去街上買回很多一撂撂的紙錢了。有時會叫我們小孩把紙錢一張張拆開,然後分幾個袋子裝起來。

七月十一開始到七月十五每到吃飯時,飯菜煮好後,媽媽就會用幾個碗每個裝上一小飯勺的飯放到桌上,碗上放一雙筷子,說是接過世的先人吃飯,我們那叫接客人,給客人“下飯”,老話是這麼說,嘴上還會說幾句叫誰,誰,誰呀什麼可以吃飯了呀,還說些什麼保佑後人之類的話。過了幾分鐘後,媽媽就去收碗了又會說些什麼大家吃好了吧,要收碗了哦這類的話。

然後到了七月十四或十五這天,媽媽就會到帶我們到門前的空地上把先前弄好的紙錢分幾堆燒掉,說是給先人用,小孩還要跪拜的。就跟清明節上墳差不多。

雖然總覺得老輩的人太迷信,但不管是不是迷信,我想這是對過世先輩的一種懷念吧。


寶媽小妮


農曆七月十五,當然是中元節,在我們農村也叫鬼節。雖然叫鬼節,可似乎與封建迷信無關,就像八月十五中秋節一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不同的是,中秋節是普天同慶闔家團聚的日子,而七月十五卻給人一種隱晦的感覺。七月十五對我個人而言,似乎是一個不詳的日子,十幾年前的那個中元節,姥姥因病住院,因為正好是七月十五,心裡總有一種不好的預感,那次姥姥住院以後,就再也沒有好起來……

農村人很重視七月十五,所以在農村這一天有很多講究。對於男人尤其重要,即使在城裡上班,傍晚下班以後也要趕回老家祭祀。因為你是先人的子孫,作為子孫,七月十五的晚上有很多事情你必須要做。在我們這裡有個規矩,七月十五這天中午,各家一定要包包子吃,包子出鍋的時候,大人孩子都不準先吃,要先給已故的先人們供奉上,供奉的個數不能錯,必須是三個。供奉完畢,家人才可以吃,否則會被認為是對先人的不敬,是大不孝。

傳說中元節這天,鬼門關打開,故去的先人們可以在這一天,回到人間看望自己的子孫後代。所以我們這裡的習俗是晚上要包餃子的,供奉的餃子個數也是三個。有子孫的人家,大多是要子孫先上香,再把餃子端上供桌,然後再燒一些提前疊好的金銀元寶、紙錢,等到該燒的一切都燒完畢,作物先人們的子孫,當然是要跪下磕頭的。

中元節的祭祀活動,不亞於冬至和春節的隆重,晚飯後,你會聽到鞭炮聲此起彼伏,意思是送別先人們,回家吃飽了飯,要趕在鬼門關閉之前回到陰間,以免關在門外,流落成孤魂野鬼。


一品小十六


現在的農村已經開始擺起了攤子,販賣祭祀用的紙錢和元寶。對於農民來說每年的中元節都是給先人祭祀的時候,農村人對於祭祀的講究很多,通常需要注意到很多東西。雖然現在的年輕人採取懷疑的態度,但該祭祀的時候還是要祭祀的,不然就會被同村的人笑話,嘲笑其不孝順。當然祭祀作為懷念先人的一種方式,讓小輩不要忘記家族的列祖列宗,自然也有著非常深刻的道理。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節 ,這個節日也被稱之為鬼節。每到這一天的時候地獄就會放假,先人可以來到陽間接受小輩的祭祀慶典。雖然這種說法比較奇幻,聽起來迷信的成分很大,但大家也都會尊重傳統,讓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下去。但在中元節這一天也有很多的忌諱,因為這一天一些已經逝去的先人們都會來到人間,所以在農村,老人常說:七月十五是非多,三大禁忌要注意!不然就會有麻煩上身。

1.不能穿鮮豔的衣服

不管是在電視劇中還是在荒誕傳說中,一般鬼魂都會對那些豔麗的顏色比較喜愛。尤其是在夜間的時候,一定不能穿著紅色的衣服,因為這種鮮豔的顏色代表著血腥,最容易被髒物附身。因此農村老人常常告誡年輕人,一定不要在中元節的晚上穿著鮮豔的衣服出門,畢竟這一天陰氣相比更重一些,穿這些衣服不吉利,容易被髒東西附身,讓大家的精神萎靡不振。

2.夜間不宜在街上逗留太久

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現在的年輕人也都會選擇繁華的夜生活,忙碌了一天的身軀,大家都想著能夠通過夜生活讓自己的壓力減輕。當然在合適的減壓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在中元節這天是不能在街上逗留太久的。畢竟到了子時的時候陰氣相比更重,這時候髒東西也最為活躍。如果回家晚了就會選擇抽一顆煙等待片刻再回家。

3.祭品不能破壞

一般農村人都會選擇在白天祭祀,但城裡人都會選擇在夜間燒紙。但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不能隨意的踐踏祭品,也不能長時間的停留觀看,這樣不僅是對別人的不尊敬,也是對逝者的藐視。在夜間的時候更不能故意破壞祭品,這樣很容易會被髒東西附身。

以上三種忌諱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到了今天,大家都會選擇尊重並理解,畢竟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還是有很多的道理的。對此,你怎麼看呢?


用戶75723943468


中元節,也叫鬼節,這是農村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

以前農村日子比較苦,逢年過節有機會改善下伙食,中元節這個節日就吃的很好,很多老人現在還會問“中元節吃了什麼呀”,體現了這個節日的地位。

中元節最大的說法都集中在“鬼”這個字身上。

傳說這天是鬼門關打開的日子,是全年當中陰氣最重的一天,陰曹地府的鬼全部放出來,讓他們在人間遊玩一段時間,一直到7月底。我們俗稱鬼節,道教叫做中元節,佛教叫做盂蘭盆節。

老人會囑咐孩子這天要注意的事項:

1、晚上不要出門,容易撞鬼。

2、不要到河邊走,以免失足落水做了水鬼的替身。

3、不能亂說話,尤其是是對神靈和祖宗不敬的話。

4、不能穿鮮豔的衣服,容易被髒東西附體。

5、晚上不要照鏡子,不要看窗戶玻璃。說實話,這一條一直都讓我很害怕,如果晚上一個人,看到鏡子或者玻璃,很怕有個頭倒映在上面。


傅一聲


七月十五日是民間的中元節

中元節這一天,人們除了擺供品祭祀祖先外,也供奉附近的孤魂野鬼,即為一些陽間沒有親屬祭拜的孤魂進行施祭,使其儘早投胎轉生,以盡行善之意,這就叫“普渡”。

舉行普渡當天下午,要在家門前“拜門口”,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口擺上豐盛的飯菜以及其他食物,每盤菜上面都要插上一枝香,用來祭拜。



有些地方七月半的普渡很隆重。他們先在廣場上搭起十幾米的臺子,上面擺滿各式各樣的供品。祭拜孤魂野鬼後,便將祭品往臺下拋,讓那些貧苦者搶奪,這就是“搶孤”。搶孤的人在臺下用網袋張開口,承接拋下的祭品,在臺前還立有一紙糊的青面獠牙鬼王或稱孤王。

“搶孤”活動據說是因為七月普渡,鬼魂聚集,互相搶食,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人們才這樣做,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搶得還兇猛的人時,會被嚇得逃走。

《辭海》說:“人死後精靈不滅謂之鬼,或萬物之精怪亦謂之鬼。民間之說鬼來無影去無蹤,形象恐怖,魔力無窮,常常在夜間作祟搗亂,人們對它又敬畏,又恐懼。鬼觀念本是虛幻、想像的產物。但不知不覺中,鬼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

其實,人和鬼實質上是同構的,鬼是以人為參照物的,只是鬼被賦予了可怕、醜陋的形象。

現在,民間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漸剔除了封建迷信的色彩,只保留祭奠的形式,以寄託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遊史無終


題主想問的估計是過幾天就馬上到來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日,有什麼講究吧。其實每年夏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中元節,這個節日的叫法是中國道教的叫法,在我們民間我們都會稱它為“鬼節”,它是一種祭祀和緬懷祖先的一種方式,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關於鬼節的由來是從一個民間故事發源而來。據說當時有一個叫目蓮的人晚上經常做夢,夢見他自己已經去世的母親,在另一個世界淪落為餓鬼,於是他打算送飯給母親,可是卻每次沒能成功。

後來目蓮將這個事情告訴佛祖,佛祖勸他要供養僧人而且多行善事,以此來解脫他母親的罪孽。後來目蓮便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佛教僧眾集體為目蓮母親唸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後來在民間每年這個時候人們會用這一天來祭祀去世的親人,並以此提醒人們要多行善事。



這一天稱為鬼節,按照民間說法的話,其實在七月十四就開始了,一直到七月十五的後半夜結束。古代迷信說法認為,這兩天是鬼上陽間遊玩放鬆的日子,一直到十五的半夜,所有的鬼必須在鬼門關閉之前回到陰間,要不然被留在陽間就會變成孤魂野鬼。這兩天人們行事要低調,晚上不能大叫,半夜不能哭啼,要不然會引來百鬼。



其實這個鬼節現在更多的是人們祭祀去世的親人的一種表達方式,農曆七月十五晚上,人們就煮好雞鴨魚肉,擺上白酒,燒上香,對祖先進行祭祀。而且孩子們一定要等祭祀完,才能吃晚飯,這也是一種對先人的尊敬吧。關於農曆七月十五,你們那還有什麼風俗?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了解。


鄉村波比


問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有什麼講究。這個節我地民俗稱為中元節或中元盛會節,講究有很多神迷的講究,藉此問分享,第一是給去世的人燒袱包,是將專用制陰幣的錢鑽所造的陰幣,用特殊書寫格式的白紙包好,寫上去世人的以故稱乎,並寫明中元盛會專用的陰幣所陰郵袱包個數,化煉時間,後人誰敬奉,並在袱包背打上專用封章,第二在化煉的當天要放於家中的家中的先輩排位前,設香案敬拜。第三是化煉袱包要在家外,如在家內化煉,陰郵不會將袱包送去,第四在化煉時一定了將所制袱包全化煉完,如果沒有化煉完,先世的人就託夢說還有沒收到的提醒化煉的人去尋找沒有化煉的袱包等等神迷的傳說,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各種的神迷傳聞,這些神迷的傳聞就將這本來就神化的中元節傳的更神迷,相信七月十五中元盛會節是先去世人的盛會節,傳聞大約就幾方面一是在七月初很多人總會在夢中與去世的先人相遇,意味是提醒七月十五中元盛會節要到了,應提前準備造寫袱包。二是在化煉袱包時確實有漏化煉的袱包,當晚就會有去世的先人託夢談有沒有收完的夢中情節。三是農曆七月這個月有未滿十二週歲的小孩不能在晚上出家門外遊玩,在天黑之前一定回家中,如很晚還在外面遊玩易受病,還看見一些是人非人的怪影等等,有這樣一些神化般的傳聞,我地就將這中元盛會節越傳越重視,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後家家戶戶寫袱包化煉,以此來追思去世的親人,讓他她們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盛會節高興的銷費,愉快的度過那天,才能保佑後人平平安安,丁財興旺。


雨過天晴10474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歷史文化經過長期積澱、形成我國傳統節氣眾多,農曆七月十五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稱為中元節。下面是我國傳統節日一覽表。



春節:正月初一,習俗:貼春聯、拜年等。

元宵節:正月十五,習俗:吃湯圓、猜燈謎等。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習俗:禁起火燒飯、可預先備好吃食。

清明節:二十四節氣,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五月初五,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七月初七,習俗:穿針乞巧,又叫投針驗巧。

中元節:七月十五,習俗:蔡祀先人、放河燈等。

中秋節:八月十五,習俗: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掃墓、插茱萸。

中元節的由來和發展歷史



在古時侯,每當七月農作物豐收的時侯,都有使用一些水果、肉食來祭組的習慣,祈求達成來年生活更好的願望,並一直沿襲至今。

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載:“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

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後來道教發展,在道教中又天官、地官、水官之分,“職責”又有所不同,具體分工如下:“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到了唐代,道教的發展迅速,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日。 又名“盂蘭盆節”,而其中又存在地方差異,常常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中元節不是七月十五嗎?怎麼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呢?其實這是因為民間有些地方有七月十四祭祖的習俗,一般七月初七已“踏入”了祭祖範疇,一直延續七月十四,七月十四祭完祖後已算完成“任務”,七月十五這天不另外進行了。

而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才進行祭祀事宜,所以,這是有些地方的七月十四習俗,與另外的中元節習俗混淆在一起,所造成的錯覺而已,習俗和叫法不同,所行之事大同小異,性質都是一樣的。


以廣西為例,有些地方並沒有很強的中元節說法,只是說“七月十四”。鄉鎮之間的風俗習慣也有些不大相同。有些地方從以七月七開始就進行祭祖事宜了,一直到七月十四晚上為止;有的是七月十三開始祭祀,七月十四早、晚祭祀,這就算完成“任務”了。祭祀時的食物大多以鴨肉、粽子為主,時令蔬果為輔,就是這樣子。

中元節需注意的事項

中元節雖然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但和其它節日稍有不同,算是一個比較受“冷落”,但又不得不嚴肅對待的節氣,其中原因大家都懂的,這裡不作細說了。


小時候家住農村的歲月,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到了中元節這天吃完晚飯後,母親大人一般都會千叮萬囑:“今晚呆在家,不準出去玩!”這句話就是中元節這天需注意事項的最好歸納。聽完這話如雪打的茄子都蔫了,至於像“吃飯不準把筷子插飯碗裡”、“睡覺時拖鞋鞋頭不能對著床”、“晾衣竿不準晾曬衣服”、“不準去游泳”等等,全都當成耳邊風咯!


中元節的意義在於弘揚孝道,也有點讓人不數典忘本的味道在裡面,和迷信沒有太大關係,是一種對先人的尊重和感恩。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優良傳統。當然了,在進行的時侯注意防火安全倒是應該的。


小刀刀說史


中國歷史悠久,有很多傳統節日,它們可能沒有中秋節、端午節那麼為眾人所知,但是依然有人信奉這些節日。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在農曆七月十五的節日--中元節。

中元節又被稱作鬼節,盂蘭盆節等等,每一個不同的名稱都有它的來歷。

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這以說法來源於道教,傳說道教有三官,分別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官掌管著地獄之門,負責看守已經逝去的靈魂。但是由於那些逝去的靈魂思念人間的親人,想要回人間探望,於是地官就將自己的生辰七月十五這天作為開放地獄之門,放這些靈魂回去與親人團圓的日子。

盂蘭盆節的來歷

這個說法源於佛教。話說佛祖釋迦牟尼有三個徒弟,其中一個徒弟叫目連,他在還沒有同佛祖一起修煉的時候他的父母就死了,修煉之後,他就想看望下自己在人間的母親如何了,這一看啊,才發現母親作了餓鬼。他就心疼母親啊,想要用法力為母親送一點食物,可是不行。於是目連就去請求佛祖,佛祖說你母親生前做了壞事,要受到懲罰,作為餓鬼,誰送食物都沒有用。但是被目連的孝心所感動,於是就為目連召集了一眾高僧一起為目連的母親誦經超度,希望能為他的母親減少痛苦。後來隨著這個說法的傳播,人們就自發的在中元節這天為已故的親人祈福。這樣七月十五就成了人們為已故親人祈福的節日。

七月十五的習俗

中元節的習俗有很多,像放河燈、祭祖時比較出名的,除了這些還有像做茄餅、捏麵塑、乞豐收這樣的習慣。

人們會在中元節這天做許多的荷花燈,在底座放上蠟燭,在中元節這天的夜晚放於江河湖海之中,任由它漂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逝去的親人普度與祈禱。而祭祖其實並不侷限於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通常會在七月底左右進行。

麵塑是民間婦女們的大事,通常是一家蒸麵塑,街坊四鄰都來幫忙。她們會根據家裡人數來進行做麵塑。而且不同年齡的人吃的麵塑也是不一樣的。像小孩的麵塑是羊面,是平型,寓意為小羊吃奶時會下跪,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而給長輩的則是人型,也叫麵人,寓意兒孫滿堂,多子多福。送給平輩的是魚型,也叫面魚,寓意年年有餘。

中元節的風俗還有很多,不止我介紹的那幾種。由於中元節與逝去親人回人間探望有關,所以很多人忌諱這一天,其實這樣想,中元節是起源於中國的孝道,是孝的另一種表現,與清明節祭祖的習俗有所相同,這樣一想,中元節是否沒那麼恐怖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