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謀士們為什麼智商下線了?

鈺眀


曹操敗於赤壁,自己輕敵大意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魏的謀士們沒有盡到職責,對這場敗仗也要負相當責任。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謀士都發揮失常,賈詡和程昱看問題就比較深刻,可惜的是,當時曹軍正經歷了北征烏桓和迫降劉琮這兩次大勝,速勝論佔了絕對上風,賈、程二人的意見沒有受到重視。

曹操在長坂坡閃擊劉備得手,之後南下江陵,將這個水軍基地和後勤補給基地佔領。曹操在江陵非常輕鬆,忙著大賞荊州的有功之臣,同時也召集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行動。

荊州之戰比想像中順利得多,除了夏口的劉琦和劉備,全部據有荊州七郡指日可待,曹操想趁熱打鐵,就在今年內出兵夏口,消滅劉琦和劉備。

這不是什麼大事,當時的局面一片大好,夏口之敵已如驚弓之鳥,只要出兵,定然不堪一擊。但也不是沒有問題,這個問題其實還挺嚴重,那就是季節。

這時是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農曆10月,已進入冬季。初冬的長江一帶,氣候更加複雜多變,對於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來說,對南方的氣候還需要稍稍適應一下才行。

曹軍將士大部分人也都是第一次到這麼遠的南方來,他們不怕天寒地凍,也不怕乾旱少雨,但對於這種陰冷潮溼的冬天卻感到有點難受,歷史學家們事後用四個字來概括曹軍將士此時的狀況:水土不服。

對曹操來說,擺在面前的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繼續一鼓作氣,解決掉江夏郡的劉備和劉琦,另一個是暫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開戰。

這兩種方案各有利弊,連續作戰容易陷於輕敵冒進的大忌,曹軍的主力此行雖然還沒有經歷大的戰事,但一路南下已行進一千多里,難免有所疲憊。而且,最近一下子接收了很多地盤和荊州的軍隊,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但放著敵人不打容易給其造成喘息之機,劉備和劉琦聯手自不用說,他們背後的孫權也不會坐視不理,這幾股力量將聯合起來是可以預見的事,留給敵人的時間越充分,將來就越難打。

參加此次重要會議的有陸續抵達江陵的主要謀士,包括賈詡、董昭、程昱、陳群、和洽、華歆、王朗等人,還有剛剛加入曹操集團的王粲、裴潛、劉廙、桓階等,武將方面有曹仁、徐晃、任峻、滿寵、曹純,還有擔任水軍正副都督的蔡瑁和張允。

會上,武將們都主張抓緊時間打,而謀士們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現在就打,另一派以賈詡為代表,主張先不著急。

賈詡的理由是:“明公過去打敗袁氏,如今又收服漢南,威名遠著,勢力強盛,如果藉助楚地之富饒,獎賞士卒和官吏,壯大力量,安撫百姓,使大家安居樂業,那麼不用興師動眾江東自會臣服。”

賈詡似乎有點不好理解,因為這段話等於什麼都沒說。此時天下形勢仍然未定,荊州雖然得手,但環繞於四周的仍然到處都是敵人,申張和平主義還遠遠沒到時候。所以,後世有史學家認為“詡之此謀,未合當時之宜”。

然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賈詡是對的。在曹操身邊的智囊裡,比較有傳奇色彩是董昭,比董昭還傳奇的是賈詡,他的見解總高人一籌。

但是,賈詡來自敵方陣營,在與曹操為敵時曾讓曹操連大虧,本人除了被曹操欣賞之外,沒有任何根基,沒有什麼勢力,所以他自從投身曹營便格外謹慎,從不幹冒險的事,從不說過頭的話,上班按時來,下班回家門一關,不會客,不訪友。

揣測一下,賈詡上面這段話裡應該有深意,他原本想阻止曹操此時東進,但有些理由他沒有明說,而是說了一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大話。

賈詡不想說的理由也許是:此戰沒有絕對的勝算。但是,一路勢如破竹的氣勢,加上絕對實力和高昂的鬥志,說曹軍有可能打不過已如驚弓之鳥般的劉備和劉琦,這怎麼能讓人相信?所以賈詡只說了一半就不再往下說了。

此次會議也討論了劉備是否會與孫權聯手的問題,對此大多數人得出了奇怪的結論,史書上說“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大家認為孫權不僅不會與劉備聯合,而且會殺了劉備,。

大鬍子將軍程昱表示反對:“孫權剛剛繼承權位,還沒有樹立起絕對權威。曹公無敵於天下,佔有荊州,威震江表,孫權即使有謀略,但自知不能獨擋,劉備素有英名,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猛將,孫權必然會幫助他們以抵禦我們。”

事後證明,程昱的見解也是正確的。可惜的是,這次軍事會議對賈詡和程昱的意見均未採納,此次會議最終做出決定,大軍即刻沿江而下去打夏口之戰,這導致赤壁之敗,統一大業最終功敗垂成。

說到底,還是前面的兩場大勝讓大家產生了輕敵和速勝的思想,不僅曹操輕敵,曹操手下的謀士們也普遍輕敵,對形勢產生了嚴重誤判。

如果此時放慢一下腳步,先佔領荊州的大部分地區,穩紮穩打,之後再慢慢徐圖劉備,至於孫權,更是再緩上一步,也許情況會完全不同。


南門太守


建安十三年,曹操被周瑜火燒赤壁,十餘萬荊州水師損失殆盡,曹操只得狼狽殺回江陵,卻發現剩下的兵馬,病的病,弱的弱,傷的傷,頹的頹,守城或可,進取是不可能了;事已至此,曹操只得借酒澆愁,連聲哭嘆:“郭奉孝若在,必能料敵機先,不使孤至此。”曹操這一嘆,讓在座的賈詡、程昱、荀攸等謀士都沉默不語,不知該如何勸慰。

在軍事行動中,戰略遠比戰術重要,特別是在亂世紛繁複雜的局勢之中,“先打誰後打誰,具體什麼時候打誰”這個戰略問題尤為重要。所以在一個軍事集團之中,除最高領袖決策人之外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戰略參謀。比如秦昭襄王的戰略參謀范雎,提出遠交近攻之戰略謀劃,奠定大秦帝國統一之基石;又如漢高祖之戰略參謀韓信,提出“漢中對策”,助劉邦先入關中再爭天下,五年楚漢相爭便造漢室四百年江山;再如東漢開國名將耿弇,同樣也是一個戰略參謀,他決策河北,定計南陽,為光武中興之業建立不朽功勳。而劉備在得到戰略參謀諸葛亮之前,也都是四處碰壁無所適從,直到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劉備的事業才有轉機;同樣孫權就是有了魯肅的’“榻上策”和周瑜的“時局論”,才得與曹操劉備爭雄天下,否則靠張昭那幫文士如何成事?

而曹操最重要的戰略參謀是誰呢?

很可惜,只有兩個,一個荀彧,一個郭嘉。

總體來說,作為一個名將,曹操的軍事理論與戰術指揮能力強於其戰略能力,這就需要他的謀士集團幫他補強。而在曹操的謀士集團中,荀攸、程昱長於戰術,只有荀彧、郭嘉是戰略高手。

曹操做事,殺伐決斷,但失之性急,所以就需要荀彧,郭嘉這樣的深受信任、心細如塵、臨敵制變的超級智囊給他提供鞭辟入裡而絲絲入扣之全盤戰略計劃,並在黃蓋詐降、風向變化等細微末節上為曹操進行風險管控,這些都是曹操其他謀士做不到的。

有人說,曹操不是還有毒士賈詡嗎?確實,賈詡在曹操順江東下之前,是有勸過曹操,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之安土樂業,則可不興師動眾,即江東稽服亦。”但賈詡這話,說了等於沒說,在這亂世之中,誰還相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鬼話,所以就連後世史家裴松之也說:“詡之此謀,未合當時之宜。於時韓遂、馬超之徒尚狼顧關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亦已明矣。彼荊州者,孫、劉之所必爭也。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憚孫權之武略,為日既久,何撫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

當然,這也不能怪賈詡參謀水平不行,畢竟這老鬼頭天生就是如此,世故圓滑,明哲保身,故謀事不能盡言,常常閃爍其詞,畢竟他不是曹操嫡系,非如此也不能身處高位而安享富貴到八十歲了。

事實上,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戰術謀士也沒起到什麼作用。當初官渡之戰,程昱力勸曹操不要分兵守兗州,為曹操節省了寶貴的兵力;而荀攸更是獻計助曹操斬顏良、誅文丑,大挫袁軍銳氣;荀彧也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多次為曹操分析局勢、加油打氣。然而到了赤壁之戰,曹軍大多數謀士突然就跟失蹤了一般,不獻一策,結果讓曹老闆以自己一人之頭腦,對抗劉備、孫權、周瑜、魯肅、諸葛亮之超強決策團隊,曹操也就理所當然的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打了一場錯誤的赤壁之戰,輸的一塌糊塗。

所以,曹操哭郭嘉,其本意就是間接地批評周圍的謀臣們,你們在關鍵時刻為什麼不能像郭奉孝那樣給孤出謀獻策呢?

看來,曹操為人,還是情商頗高的,他通過哭念郭嘉這種委婉的方式,提醒大家反思自己的行為,吸取經驗教訓,並給大家留了面子,這就是領導的藝術。

那麼,曹操這強大的謀士團為何在赤壁之戰中如此不給力呢?

其一,赤壁與曹操以往的戰爭不同,是水戰,而荀攸程昱這些北方戰術參謀對水戰不瞭解,又因年紀大了不願學習,所以固步自封,從此漸漸淡出了曹魏的歷史舞臺。

其二,曹操統一北方後威權漸大,侵浸皇權,荀氏叔侄乃與曹操政見不合,雙方已現裂痕。特別是郭嘉死後,曹操只剩下荀彧一個戰略參謀,但荀彧因與曹操漸行漸遠,此時已很少出謀劃策,根本沒有官渡之戰時那麼盡心盡力;程昱又性情剛烈,因而得罪了不少人,還被誣告謀反,雖然有曹操護著他不曾被害,但他也已心灰意冷,不太管事兒了;賈詡的情況則前文已述。事實上,就算這些謀士盡力盡力,但他們已年老體衰,魄力減退,與諸葛亮、周瑜、魯肅這些年富力強、幹勁十足的天縱英才還是沒得比啊!


千古名將英雄夢


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謀士們為什麼智商下線了?

實際上,赤壁之戰中,雖然此次兵力佔有優勢,但是,曹操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曹操南征,是建立在北方局勢基本穩定的基礎上。208年,六月,曹操誓師南征,直到九月的時候,才到達新野。但是八月,劉表病死,劉琮繼位,在曹操大軍壓境時,直接交出荊州投降。可以說,曹操也沒有想到,這次南征會這麼順利,兵不血刃的就取得了荊州。

  • 雖然,曹操已經是喜出望外,但是這時候的曹操面臨一次抉擇。

打?還是不打?

事實上,這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已經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勸諫曹操。不要急著進攻孫權,先穩定局勢,強大水軍,爭取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是,曹操是什麼人?是那種聽話的老實孩子嗎?

曹操想的是什麼?曹操想畢其功於一役,一統天下,建立豐功偉績。畢竟這時候的曹操已經53歲了,對於一個古人來說,已經不小了。

  • 而且,曹操是一個信“天命”的人,兵不血刃拿下荊州,讓曹操有點膨脹。並且,如果能夠一舉拿下東吳,毫無疑問,曹操回去就篡位稱帝了。

從這裡也能看出赤壁之戰的重要性。

所以,曹操的謀士們,能做的都做了,至於說事先預見會掛東南風,抱歉,荀攸、賈詡、陳矯、董昭、陳群都是北方人,雖然常年征戰,但是還真沒有來過南方。至於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兩個酒囊飯袋,還能指望他們看天象嗎?

至於,曹軍的瘟疫問題,這是水土不服和瘟疫橫行的雙重作用,謀士們不是神醫,也不可能解決這個世界性的難題。

  • 所以,赤壁之戰的失敗,都是因為曹操的一意孤行,謀士們已經拿出了最好的辦法,最安全穩定的拿下東吳的方法,但是曹操等不及了,所謂欲速則不達,所以曹操就悲劇了。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歷史書中容易給人帶來的錯覺——少了他就不行。


典型的比如赤壁之戰,曹操身邊不乏智謀之士,劉曄、程昱、荀攸、賈詡都是一時之選,但是最後曹操兵敗之後哭的是郭嘉,這難道是曹操身邊的人智商集體下線了麼?

這個大坑其實要怪史書的體例——紀傳體。正史給每個人立傳,原則就是隱惡揚善。如果傳主做了好事,出了好主意就說,如果傳主沒有表現,或者說了錯話,就略過不提;所以我們在史書上經常能看到,在司馬懿的宣帝記裡面,勸曹操得隴望蜀是司馬懿說的,但是在三國志的劉曄傳裡面,同樣的主意則是劉曄出的——其實這也不矛盾,可能是其中一個人說,另外一個附議,把相同的話又說了一邊,於是兩邊的傳記就出現衝突了。

曹操哭郭嘉是在郭嘉傳裡面,收入這件事情顯然就是為了讚美郭嘉而已,不宜做出過度解讀。對赤壁之戰有先見之明的謀士大有人在。

如果按照三國志,賈詡和程昱對赤壁之戰本身持保留意見,都是勸曹操緩兵不戰,牢牢的消化荊州,荀攸的記載空缺,可能沒有跟曹操去,就算去了,也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甚至於是站在支持曹操的一邊。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程昱勸諫了兩次:

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

然後在東南風起的時候又說: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曹操自己不聽又怪誰呢?


經史通義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經典戰役之一,這場戰爭導致曹操一統天下的希望瞬間破滅,促成三國鼎立的初步形成。可是通過翻看史書,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這場戰爭開始以後,我們就很難見到曹氏集團重要的謀士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議,那也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謀士集團集體失聲呢?

知己不知彼

環境陌生

曹操集團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而且其他謀士多以他們四人為首,所以他們四人屬於曹操謀士集團的核心。然而這些謀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生長在北方,他們對於北方情況非常瞭解,所以曹操可以屢戰屢勝,但對於南方他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當然這不是曹操集團謀士的缺陷,也是整個曹操集團的缺陷。

當眾人面對全新的環境時,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去熟悉周圍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來主張兵貴神速,在眾人還沉浸在研究之時,戰爭就已經打響了。那麼在這樣陌生的環境中,眾人也就很難有所作為。


敵人陌生

在以前的戰爭中,眾謀士對於曹操的敵人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們不是曹操原有,而是來自北方各個軍閥之中。比如郭嘉,就是來自曹操大敵袁紹陣營之中,正是因為如此,郭嘉向曹操提出了有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可以說他已經將袁紹研究的非常透徹了。正是因為這種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堅定抗袁的決心,才可以做到統一北方。

我們再看劉備,雖然與北方諸侯多有牽扯,可劉備大多時候都是借勢,採取依附以謀求發展,所以他和眾軍閥的關係似深實淺。那麼眾人對於劉備雖然有些瞭解,但知其不深,而且赤壁之戰的主角是東吳,劉備只是一個配角。那麼面對孫權這個全新的敵人,眾人知道的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且孫權太過年輕,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一種心理上錯覺。所以正是因為對於敵人的陌生,這才造成了眾謀士的計謀止步與荊州。


戰術陌生

平定北方的大小戰役中,曹操主要以陸戰為主,謀士考慮之處也多於此,可是赤壁之時因為長江天險的緣故,曹操是以水軍為主,並且因為軍中沒有精通水戰之人,將水軍交由荊州降將蔡瑁之手。在我看來,這並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種不得已,因為自己軍中缺乏通曉水戰之將,缺少善謀水戰之士,所以不得不為。

對於文人謀士,身體相較武將本來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這也就導致他們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即使他們身體健康,他們也不願意全身心的投入,這就是眾人失聲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曹漢矛盾激化

初心已變

曹操在一統北方後,勢力快速擴展和穩定,他已經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已經無人敢與之作對,當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經被曹操演義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不臣之心已經天下皆知,漢獻帝也已經名存實亡,淪為傀儡,尤其是曹操誅殺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當時就有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赤壁之戰時,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兩人關係自然要更為親近,而且陳群,司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舉薦,自然以荀彧為首。所以謀士已經形成以荀彧為主的核心,可是荀彧呢?他當初投靠曹操的重要原因就是漢獻帝,明確點說,他是漢獻帝的大臣,並不是曹操的謀士。而且他最初的設想也是與曹操兩人共同輔佐漢獻帝,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可是曹操獨攬大權,這已經背離了荀彧的初心,而陳昱呢!他本就是漢臣,加之年事已高,對於荀彧也是表示支持。那麼在赤壁之戰前,在荀彧和曹操之間已經悄無聲息的爆發了矛盾,那麼曹操自然也就聽不到最有效最正確的計策了。


沉默是金

眾謀士不願意看到曹操一統,對於他們來說,曹操統一天下,並不是漢獻帝統一天下,曹操本來野心勃勃,那麼他一統天下之後,漢獻帝是不是還是漢獻帝,曹丞相是不是還是曹丞相,那就非常不好說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曹操一統之後他們這些漢臣已經無用,那麼他們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所以不論是從哪一個方面,眾人不願意看到曹操一統天下,所以這就造成了荀彧等人的心照而不宣,換種說法,曹操的失敗是他們樂見其成的,這對於他們利大於弊。



荀彧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在曹操集團的地位就像是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可是荀彧是儒家出身,他內心深處是忠於漢朝,而不是忠於曹操,這份堅定這份執著是許多人所無法相提並論的。同樣正是因為這份執著,使得曹操非常傷心,他對於荀彧一直都是非常重視,將他當做了自己的親信,可是荀彧一直初心不改,在其心灰意冷之下,他最終為荀彧送去一份空空如也的食盒,結束了荀彧的生命。


古今注


赤壁之戰,是指208年孫權、劉備聯手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當時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牧劉表死後,他的兒子劉琮就投降了曹操。


曹操想乘勝追擊,繼續向南進軍,滅掉劉備和孫權,一統天下。


而孫、劉此次結成聯盟,要與曹操決一死戰,於是雙方在赤壁相持不下。

曹軍多是北方人,剛到南方,水土不服,好多人都生了病。


長江風浪很大,士卒們不習慣坐船。


有人給曹操出主意,用鐵鏈把戰船首尾連接起來,船上再鋪上木板,人馬在船上就如履平地。


曹操手下也有人提出,要防止對方用火攻。


但是曹操認為現在風向不對,火攻也不會燒著自己,只會燒到孫劉的軍隊。

孫權的都督周瑜提出用火攻,並讓黃蓋詐降。


黃蓋取得曹操的信任後,約定了投降的日期。


到了約定的日子,黃蓋帶領10艘裝滿乾草的大船,用油澆上,外面蒙上布,後面拴了小艇,向曹營駛去。


那天風向大變。


黃蓋命人點著乾柴,加速衝向曹軍的戰船,然後迅速跳上小艇撤退。


火借風勢,曹軍的戰船全燒著了。


孫劉聯軍衝殺過來,曹軍大敗。曹操號稱百萬大軍,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


而此次孫劉聯合,也只不過有五萬左右的兵馬。

赤壁之戰對於三國爭霸的三方來說舉足輕重。


曹操失敗後,他一統天下的希望瞬間破滅。


曹操不得不撤回北方,孫劉各自奪去荊州一部分,三國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做法明顯存在很大的漏洞,那麼,為什麼他的主力謀士們居然集體失聲,甚至他們給人留下智商下線的印象呢?

一、謀士們與曹操的立場不同,已不願為其效力。

曹操統一北方後,勢力迅速擴張並穩定,成為當時最大的諸侯,內外無人敢與之作對。


而且他劫持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獻帝妃子董氏和皇后伏氏都曾想助漢獻帝,通過父兄誅殺曹操,結果都失敗了。


事情敗露後,曹操對漢獻帝的后妃們毫不留情,漢獻帝的兩個兒子也死於曹操之手。


曹操這些做法,使得他的謀士們對他非常不滿。

當時曹操的智囊團是由郭嘉、荀彧、荀攸和程昱等人組成的。


赤壁之戰時,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司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舉薦的,所以當時的曹氏智囊團實際是以荀彧為首。


但荀彧最初投降曹操,並不是為了幫他完成霸業,而是想與他文武相得,內外相應,共同輔佐漢獻帝,從而振興漢室。


荀彧自我定位的身份是漢臣,而非“反賊”的爪牙。


曹操獨攬大權時,荀彧不得已為其出謀劃策,已經違背了初心,違反了自己的道德立場。


他雖然於曹操而言,亦師亦友,但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頗深,對漢室忠貞不渝。

但是到了曹操決勝的關鍵時刻,荀彧已不想讓自己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至於程昱,他本就是大漢舊臣,忠貞的執念比荀彧更甚,所以也很贊同荀彧的做法。


在赤壁之戰前,謀士們與曹操之間的矛盾就已悄無生息地爆發了,因此紛紛選擇保持沉默。

二、謀士們對曹操的心狠手辣有所顧忌,不想他成大事。

除了立場外,曹操本人的狠辣手段也讓謀士們不寒而慄。


謀士們自然會想到,如果曹操一統天下,他就不再是有所顧慮的丞相,對於他們這些已無用武之地的漢臣,又會如何處置呢?


所以謀士們不願看到曹操一統天下,這是他們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後來曹操對荀彧的做法,更加驗證了謀士們的擔憂並不是多餘的。


曹操看到始終無法改變荀彧,就派人送去一份空空如也的食盒,意思是“你已沒有漢食可吃”,不如好好效忠於我。


但是荀彧選擇自殺了斷,也沒有接受曹操最後的試探。


這也說明當時曹操的謀士們雖然暫時為其效力,卻沒有真正做到心甘情願。


三、 謀士們的經驗和身體都有些“水土不服”,暫時沒有謀略可出。

曹操之前都是在北方征戰,面對的都是北方的軍閥,孫權無疑是個陌生的對手。


曹氏的謀士們都生於北方,對北方的情況非常瞭解。


但是到南方後,謀士們需要花費時間去熟悉當地的情況,以及瞭解敵方,做到知己知彼。


而曹操向來主張兵貴神速,往往還未佈局妥當,就要開戰。


謀士們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有所作為。

此外,水土不服也是一道難關。


曹操馳騁北方時,軍隊向來以陸戰為主,謀士們也多精於陸戰之術,對南方的戰況並不熟悉,所以在赤壁之戰中遭遇長江天險時束手無策。


因此,這裡的“水土不服”也有謀士們對戰爭環境的生疏而導致“黔驢技窮”的困境。

曹操只好把水軍交由荊州降將蔡瑁等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曹操多疑,如此安排,並不是多麼信任蔡瑁,而是實在迫不得已。

況且謀士們真的有點習慣意義上的“水土不服”。


他們的身體素質相對較弱,到南方後很多人都生病了,根本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所以根本想不出很好的計策來打好眼前的戰役。

可見,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謀士們普遍顯得智商不在線,


一是謀士們出於忠於漢室的思想,根本不想讓反賊曹操一統天下;


再者,曹操心狠手辣,他得了天下,會更肆無忌憚,謀士們擔心無用武之地後,會被曹操一腳踢開。


還有,謀士們對南方的情況還不熟悉,自身身體又不適應南方的環境,沒辦法發揮聰明才智。

曹操作為千軍統率,從北方到南方征戰,本就沒有得天時和地利,再加上手下謀士們都不跟他一心,也沒佔了“人和”。


赤壁之戰中他的慘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課堂


並非如此。事實上,赤壁之戰最終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赤壁之戰中決定勝敗的的核心環節是什麼?

是“火攻”。

而火攻要想成功,必須要有風來推波助瀾。根據當時曹軍和孫劉聯軍所在的位置,周瑜要想火燒曹營,必須要有東南風相助。

可是赤壁之戰發生在什麼季節呢?發生在隆冬季節。根據常識,隆冬季節刮的是西北風,不可能刮東南風。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判斷,曹操才不怕周瑜用火攻,從而非常大膽地把戰船全都連在一起;同時,爽快地接受了黃蓋的詐降——因為只要不是火攻,黃蓋詐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可惜,真就在隆冬季節颳起了東南風,而黃蓋在江中一點火,曹操的敗局就定了。

為何隆冬季節颳起了東南風呢?所謂諸葛亮設壇借東風,純屬胡扯。

真相是,東吳依靠地利,對當地的天時有著更深刻的瞭解。經驗豐富的人,可以根據各種氣候徵兆,判斷未來幾天內的異常天氣。

周瑜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可曹操和他的謀士們遠道而來,對當地的天氣並不太瞭解,只是根據一般的常識來判斷天時,所以出現了失誤。

另外,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因此很多都病了,失去了戰鬥力。在”人和“這個方面,曹操也吃了虧。

由此可見,偶然中存在著必然。

恰好趕上了冬季刮東南風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異常天氣,是偶然;而曹操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都處於下風,是必然。

因此,曹操就在赤壁敗了。


趣談國史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應驗了那句話:驕兵必敗。此戰曹操的謀士許多都參與了,那麼關鍵時刻為什麼智商集體下線了呢?

曹操南征前開鑿玄武湖,訓練水軍,就是為了應付南方的水戰,可以說是很用心的準備了。但是後來事情的發展出於眾人預料。

曹操曾經就南征問題諮詢過荀彧的意見,荀彧向來是曹操最為倚重的謀士,因此他的話曹操也最重視。荀彧給出的意見是:“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意思就是兵貴神速。曹操此時已經統一了北方地區,實力強大。而南方的荊州劉表和東吳孫權一直在爭奪江夏,相互征伐,沒有形成聯合。因此如果要平叛,就要閃擊戰,趁他們沒有聯合各個擊破。

曹操正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的,千里奔襲荊州治所襄陽,在劉琮投降後又挑選輕騎五千日夜不停的追擊劉備。終於把劉備趕走佔領了荊州。至此完成了預定目標,下一步就是征討孫權了。

此時,荀彧遠在許都,鎮守後方。因此赤壁之戰時他不在場,曹操也沒有徵求他的意見。如果荀彧在場,他的意見可能和賈詡是一致的。那麼,賈詡對於征討孫權有什麼意見呢?

“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賈詡高瞻遠矚的提出了以勢取勝,也就是說先安撫荊州百姓,讓東吳的百姓看到朝廷的德政,不產生逆反心理。這樣,不用征討江東就可收復民心。可惜的是曹操沒有采納,曹操認為既然荊州已得,東吳就是嘴邊的肉,不吃白不吃。因此,賈詡建言遭拒,不應當承擔赤壁之戰的責任。

剩下四位程昱、荀攸、劉曄、董昭都參與了赤壁之戰全過程,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提醒曹操要防範東吳的火攻呢?這個就要看一看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了。

與許多人想的不一樣,赤壁之戰一開始東吳並沒有消極的防禦,而是積極的尋機殲敵,為什麼呢?因為在周瑜、黃蓋等人眼中,曹操就是來送死的。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請注意力逆曹公這四個字,當時的情況是周瑜帶了三萬水軍一路西進,在樊口先見到劉備。劉備認為周瑜帶的兵少,周瑜說足夠了。於是周瑜離開樊口,繼續西進,然後在赤壁附近尋找到曹操水軍,一場大戰下來,曹軍大敗。於是曹軍所有船隻引北靠岸,做出防禦姿態,而周瑜則留在南岸,伺機殲敵。

雖然此時東吳暫時勝利,但是大局面上曹操還是佔優勢的。為什麼呢?曹操此時率領的水軍是荊州水軍和北方水軍的聯軍,彼此配合生疏,缺乏統一調度。因此才在初次大戰中失利。如果給曹操足夠的時間調整將領和訓練水軍,那麼東吳的狀況就堪憂了。

果然,曹操連船為陣,開始重新部署水軍的指揮系統。此時時間對於東吳特別的珍貴,也就是說東吳需要速戰。因此,黃蓋才對周瑜這樣說: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火攻是唯一的辦法,何況此時曹操連船為陣,犯了兵家大忌。但是火攻也不是那麼容易操作的,首先必須接近敵船才能放火,其次沒有風的話,火攻的效果會大大折扣。

於是黃蓋開始詐降曹操,目的是為了接近敵船好放火。至於能不能借來風勢,就看運氣吧。畢竟時間不等人,氣候此時也沒有東南風。

後來,黃蓋詐降成功,那麼此時曹操的謀士們沒有人懷疑嗎?當然有,至少程昱和荀攸都提醒了曹操黃蓋是詐降,但是曹操最喜歡關鍵時候有人叛變了,比如當年的許攸叛變袁紹。此時曹操急於瞭解東吳的內部情況,因此,黃蓋的投降很及時,不必特意擔心。況且,自己兵力雄厚,一個小小的黃蓋能掀起什麼波浪?於是,曹操心情愉悅的和眾人一起登上船頭來觀看黃蓋的表演:投降。可惜黃蓋偷偷換了劇本: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史書上這句話描寫的特別生動,此時這些延頸觀望的人中一定有程昱、荀攸、劉曄、董昭這四位謀士,他們都期望黃蓋帶來東吳的最新動向。

後來發生的事情就很詭異了,黃蓋只是點了一把火而已,但是天氣這時卻忽然颳起了風,還是東南風,這就要命了。最後的結果是曹軍不但戰船被燒燬,連岸邊的營帳也著火了。所以曹操才會敗的那麼慘。

至於這場風是怎麼刮起來的,至今是個謎。魏國史官記載歷史時直接忽略了這場風的存在: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蜀國對於這場風也不怎麼感冒,也沒有明確記載: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只有東吳的史官將這場風記錄到了史書上。但是風是怎麼來的,沒有說明。也就是說連東吳的人也認為赤壁之戰的關鍵因素風是天助之,那麼曹操的謀士們就更想不到了。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因此,赤壁之戰曹操失敗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瘟疫流行,水軍指揮生疏,大風驟起等等。這一切有些謀士考慮到了,但是曹操作為全軍指揮,此刻已經急劇膨脹了,跟當年的袁紹一樣,認為東吳唾手可得,根本聽不進去勸告。為什麼我會這樣說曹操呢?

有一個小小的事件不為人們所注意,其實在曹操佔領荊州後,蜀地劉璋已經派張松出使曹操,有交好之意。而此刻曹操認為自己已經拿下荊州,下一步平定東吳後就是征討川蜀了,因此就很傲慢的接見了張松,張松碰了一鼻子灰,於是回去後就建議劉璋聯合劉備。這就是曹操驕傲自大的一個體現,在勝利面前,忘記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反而逼得敵人都聯起手來抗衡自己,焉能不敗?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赤壁之戰曹操的許多謀士都參與了,荀彧留守後方沒有參與,而賈詡則早就建議曹操以恩德去征服東吳,但是此刻曹操已經膨脹,如同當年戰敗公孫瓚後的袁紹一樣,人一旦膨脹就聽不進去建議了。所以,不是謀士們集體智商下線了,而是曹操根本就聽不進去勸告了。赤壁之敗,內因在於曹操的自大和輕敵,外因在於天氣的詭異和黃蓋的狡猾,內外都出問題,曹操失敗理由應當!而曹操則失去了一統天下最好的時機,可悲可嘆!


每日趣評


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謀士們智商並未下線,只是曹操自己的心態變化了。

題主說的應該是指演義情況。三國演義中,曹操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昏招連出,輸給了諸葛亮和周瑜,與官渡之戰構成鮮明對比。但是,據此說曹操謀士們智商下線是不科學的,這個鍋應該由曹操本人來背。

在戰爭中,謀士們負責向主公進獻各種策略,主公負責決策。謀士出的計策未必十全十美,但主公在聽取多個謀士建議後,綜合評估,能夠大概率選出相對靠譜的策略。如果主公水平較差,老是選了錯誤策略(比如演義中官渡之戰的袁紹),還可以怪謀士出主意不高。但如果謀士明明給了比較好的建議,主公卻一意孤行,根本不聽,那就真怪不得謀士了。

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赤壁之戰就是如此、此時曹操已經攻滅袁氏,佔據天下大半,官拜丞相。加上208年秋天不戰而得荊州,正是志得意滿,囂張、自負到了極點。曹操本是聰明人,但一膨脹,也就會利令智昏。

演義中赤壁之戰曹操之敗,主要中了三條計:反間計殺了蔡瑁張允,苦肉計信了黃蓋闞澤,連環計把戰船相連。三計都中,這才被火燒赤壁。那麼,這三條計前,謀士們有沒有相應建議呢?

先看反間計:

飛棹回見曹操。操問:“子翼幹事若何?”……幹取出書信,將上項事逐一說與曹操。操大怒曰:“二賊如此無禮耶!”即便喚蔡瑁、 張允到帳下……操喝武士推 出斬之。須臾,獻頭帳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計矣!”

整個過程。蔣幹回來就見曹操,曹操馬上把蔡瑁張允叫來殺了,一氣呵成,乾淨利落。別說沒有和謀士商量,就算有謀士得知此事,恐怕還來不及來勸諫腦袋就被拿掉了。而且殺了二人之後,曹操也不明說,就說兩人怠慢軍機,於是謀士們勸都沒法勸。如果曹操明說是因為蔣幹拿了書信回來,至少謀士們會勸一句,下次別派蔣幹去了。

黃蓋苦肉計,闞澤獻詐降書,這個謀士們沒有發言,畢竟真偽難辨。但是等龐統獻連環計後,謀士們其實有勸告的:

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操大笑 曰:“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 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 已提備矣。”諸將皆拜伏曰:“丞相高見,眾人不及。”

程昱和荀攸都勸了曹操,但曹操卻自以為得計。而且一說了,眾將立刻拍馬屁。這時候程昱荀攸再要出頭說,就等於是當眾打曹操的臉了。

實際上等到周瑜放火的當日,謀士們還是有提醒: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操笑曰:“冬至 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軍士忽報江東一隻小船來到,說有黃蓋密 書……操大喜,遂與眾將來水寨中大船上,觀望黃蓋船到。……來船漸近。程昱觀 望良久,謂操曰:“來船必詐。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糧在船 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有詐謀,何以當之?”操省 悟,便問:“誰去止之?”

程昱已經提醒小心東南風了,曹操反而在這裡繼續得意賣弄,說冬至一陽生本來就有東南風,不足為怪。問題這不是怪不怪的問題,是你要防備火攻啊!他倒好,不足為怪之後,照樣大搖大擺去準備迎接黃蓋投降了。

就好比謀士提醒曹操要多穿衣服,小心感冒。曹操說現在春天哪裡會冷。過幾天降溫,謀士說今天降溫小心感冒,曹操說倒春寒,降溫正常。然後說完了繼續光膀子,最後感冒了,怪誰?很正常嘛。

包括最後關頭,已經坐實是火攻了,居然只派文聘去攔截黃蓋,不趕緊解散連環舟。這種情況下就算文聘殺了黃蓋,也擋不住乘風而來的火攻船啊。

綜上,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謀士們並未智商下線。他們的表現雖然不如周瑜諸葛亮(畢竟是主角),但還是給曹操提供了必要的建議。如果曹操聽從,是可以避免火攻厄運的。但曹操在優勢情況下的驕橫狂妄,目空一切,最終拒絕了正確建議,從而遭到徹底敗北。


巴山夜雨涮鍋


我覺得,不能說吃了敗仗,就是因為謀士們的“智商下線”。

謀士是給主公提供建議,主公採納與否,下面的將士執行能力如何,這都是需要綜合考慮的事。勝敗結果也是多方面原因的總和。

下面我一點點來分析。

按照史書記載,曹操還是帶了不少謀士去的,例如能查到的有賈詡、程昱。

我們不要預知“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曹操赤壁敗北”這些通過上帝視角才知道的事,這樣判斷,就不客觀了。

要知道曹操南征荊州時,原以為將是一場大戰,結果變成和平入駐荊州,是曹操預料之外的事,也讓他驚喜不已。

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們後人也不要認為曹操後來在赤壁吃敗仗,就認為曹操在荊州時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這也是不客觀的。

史實是:曹操在入駐荊州之後,就立刻派出曹純率虎豹騎馬不停蹄地去追擊劉備,還有其他一些將領多線作戰,收復荊州各地,曹操對戰局形勢判斷是敏銳的,是有所為的。


曹操留在荊州籌備東征也是需要時間的,安撫荊州歸附的士人也是需要時間的。

曹操舉薦歸附的士人到許都朝廷當官,確實花費了不少時間,他也認為劉備如喪家之犬一樣,其流亡勢力是不會構成嚴重威脅。

在劉備這邊,他連地盤都沒有,也不知道孫權的態度如何,劉備見到魯肅時,都說準備往南投奔蒼梧太守吳巨去了。

——這意思是:如果曹操再打過來,自己就準備去交州度過餘生了。


對於曹操,他對形勢的判斷也會很樂觀,例如他會認為江東孫權可能會是下一個劉琮,只要打個招呼,孫權就會卸甲歸降(其實孫權方面,主張投降的人佔大多數,曹操的幻想不是沒有可能的)。

而歷史事實是:諸葛亮去柴桑親自會見孫權,促成同盟,孫權也採納了周瑜、魯肅的抗曹主張。這一點,是曹操始料未及的事。

曹操率軍順江而下,與周瑜、劉備的聯軍對峙於赤壁。周瑜用黃蓋詐降,騙取曹操的信任,在江中放火燒船,再發動總攻,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回到正題,有朋友會問:曹操的謀士們,如何判斷不出黃蓋是詐降呢?

emmmmmm……

歷史不是演義,演義故事裡,謀士們能洞悉人心,有先見之明,要我說,在歷史上,詐降這種計謀,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比如,在三國對峙時,石亭之戰,就是孫權讓周魴詐降,騙取曹休的信任,取得了對魏國作戰的勝利;還有,孫權讓諸葛壹去騙諸葛誕,諸葛誕開始也是相信了的,但是諸葛誕比較謹慎,在行動中發現了其中有詐,然後終止了進軍,全身而退。

曹魏帝國也對孫吳帝國用過詐降計,例如文欽就詐降騙過朱異,朱異也很小心應對,沒有中文欽的埋伏。

如此,詐降這種計謀在古代戰爭中可謂屢試不爽,主演的演技夠好的話,當事人不謹慎行事,就很容易中了圈套。

石亭之戰那次,曹休知道上當了,本來退兵就行,但是仗著自己人多,硬是想打一場戰給自己挽回一點面子,結果輸了,回去後就氣急攻心,背瘡發作,掛了。


若真要說,曹操的謀士在赤壁之戰暴露的短板,那就是確實是對水戰不熟吧,之前曹操和袁紹都是步兵、騎兵對抗作戰,賈詡、程昱這些謀士確實沒有料到黃蓋居然能有在江中放火燒船這種操作。

有一說一談歷史,不偏不倚話蒼生。

歡迎喜歡三國故事的朋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