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天之然:末代農民

民勤印象||天之然:末代農民

中國之末代農民

王雄德(天之然)

還是在2007年,我在一篇議論文字中首次提出了關於“中國末代農民”的說法,當即引起了西安交通大學一位教授的共鳴。

十年時間過去了,隨著工業、商業、電子商務、勞務移民、生態移民、教育移民、計劃生育、異地就業、外出務工、舉家全遷、投親靠友、隨子女養老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全國農村人口比例逐年下降。普遍出現了人口坑、人口老年化、農村空巢、留守老人等現象。尤其是我們民勤縣,由於土壤沙化、“關井壓田”、“生態移民”、“退耕還林”、僱工價格居高不下、生產資料價格上揚、農產品價格低迷、限制地下水資源開採、減少河水配水量、開徵地下水資源費、調整產業結構等政策的實施,部分群眾不能認識,不能接受,不能正確面對現實,從而相繼出現了或進城經商務工,或舉家外出謀生,土地棄耕、代耕、轉包等現象,使農村居住人口和從業人員嚴重減少。戶在人不在、房在戶不在、地在人不在的現象普遍存在,湖區東湖鎮、西渠鎮民湖公路以北地區尤為突出。

引發農村人口急劇下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幾乎所有的民勤學子因不滿足於民勤的生態條件、生活環境及經濟水平,或異地就業,或進城務工,或自主創作,或遠嫁他鄉,鮮有學業完成後回到農村的。

民勤印象||天之然:末代農民

由於農村人口下降,部分合作社出現了“靠街坊娶不來媳婦”、“靠本隊抬不走棺材”的情況。普遍村莊“三年五載不見娶媳婦”、“隔三岔五碰見送亡人”。進而出現了農村嬰幼兒稀少、青壯年不見、勞動力短缺、老年人孤守的現象。

人走了,戶還在。家走了,地還在。這就凸現了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從表面現象看,對於土地確權,大多數農戶依舊像從前一樣,盯的緊,把的嚴,唯恐少劃一分一釐。但真實的情況卻是:白送有人種,轉包沒人問。只要權屬定,哪怕白白送。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依靠“末代農民”立足農業、發展農業、做強做大農業,恐怕已成為泡影。“兵無糧自散”、“地無人自荒”,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如果我們仍然認準一個死理,堅守農村、爭水爭田、固守傳統農業,維持大田種植,已毫無實質性意義。

因此,民勤大農業必須收場,民勤經濟必須轉型,民勤產業結構及發展方向必須調整。

民勤印象||天之然:末代農民

我們必須正視現狀,面對現實,痛定思痛,痛下決心,忍痛割愛,以退為守,儘快跳出大農業的圈子,換腦子,想法子,找路子,才是民勤人民生存的根本出路。

辦法總比困難多,人的因素是第一。退出大農業後,我們要充分利用民勤自然優勢,在“精品農業”、“袖珍農業”、“園藝農業”、沙產業、沙漠旅遊業、文化旅遊業、特產旅遊業上作文章。力爭一年繪成藍圖,三年形成雛形,五年構成框架,十年建成規模,二十年創成品牌。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妥之處,歡迎指正。王雄德(天之然)於2018年3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