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一文讀懂新媒體趨勢|《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昨日發佈



一文讀懂新媒體趨勢|《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昨日發佈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一文读懂新媒体趋势|《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昨日发布

昨日,以“智能互聯•數字中國”為主題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發佈暨新媒體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這是這部藍皮書的第9次發佈。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培林出席並發表講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副局長盧嵐、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趙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出席發佈會。發佈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趙天曉主持,所長唐緒軍作主題報告。

李培林在講話中指出,新媒體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顯著標志。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對於互聯網與新媒體的發展有了新一輪的規劃重點與佈局考量。新媒體的發展不僅限於媒體融合,更側重於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將網絡發展與國家整體發展緊密相連。互聯網與新媒體已經被視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等方面發展的強力助推器。他認為,新媒體藍皮書就是這樣的智庫成果。在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每年發佈的新媒體藍皮書都力圖在把握好新媒體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準確預測其發展趨勢,為我國網信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目前新媒體藍皮書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有著廣泛影響的品牌藍皮書。李培林祝願新媒體藍皮書越辦越好。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主編唐緒軍在主題報告中概略地介紹了本年度新媒體藍皮書的主要內容。本年度新媒體藍皮書分為總報告、熱點篇、調查篇、傳播篇、產業篇等五個部分,匯聚國內50多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總報告全面概括了2017年以來中國新媒體發展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27篇分報告深入探討了中外媒體融合、共享經濟、智能媒體發展、網絡二次元文化、知識付費、互聯網治理、網絡廣告、移動互聯網、短視頻、新媒體版權、新聞推薦算法等重要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民網、央廣網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數十家媒體代表也出席了本次發佈會。在隨後舉行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就我國新媒體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主持了新媒體發展研討會。

新媒體藍皮書概括了2017年中國新媒體發展的5大進展:國家新戰略:我國新媒體發展面臨新要求與新變化,信息化建設成果持續惠民,“數字中國”建設步入快車道,互聯網治理:多舉措嚴管嚴控與平臺自主整改並舉,中國加速邁入智能互聯新時代。

新媒體藍皮書就中國新媒體未來發展提出十大展望:數字經濟引領“數字中國”建設走上新徵程;人工智能企業迅速崛起,智能互聯與萬物融合加速到來;媒體融合系統性創新發展,效果評估不斷規範;“一帶一路”倡議等中國智慧持續推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提升;雙微發展依然強勢,今日頭條異軍突起;以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為主進行互聯網內容建設,防範網絡思潮風險;內容價值持續迴歸,內容付費成為新媒體贏利增長新熱點;政務新媒體不斷自我整合,服務功能逐步“實化”和“具化”;用戶個體商業價值被激活,以“社交電商”為代表的社交化產品成為新勢力;互聯網治理趨勢依然是嚴管嚴控,網絡安全至關重要。具體內容如下:

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等遍佈海外,中國信息化發展成果惠及世界

藍皮書指出,我國信息化發展成果服務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掃碼支付、共享單車、網購與高鐵一起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以摩拜單車、ofo小黃車為代表的中國共享單車平臺加速在國際市場投放,在新加坡、英國、以色列等多個國家,用戶均可使用中國共享單車。以支付寶、微信支付兩大巨頭為代表的中國移動支付遍佈海外,包含海外退稅服務的移動支付改變了用戶的消費與支付方式。截至2018年3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北美、歐洲、日韓、東南亞、澳新、中東等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支持支付寶掃碼支付。微信的“城市體驗”小程序則通過微信支付、微信卡券等微信生態在遊客海外出行場景中提供便利。中國遊客在海外也可享受國內的移動網絡應用服務。在無人機領域,深圳擁有包括大疆在內的300多家無人機企業,佔據全球市場七成份額,在無人機研發、製造和解決方案提供方面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無人機已然成為深圳的新城市名片。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人工智能+”產業應用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智能互聯加速發展

藍皮書指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創新發展成果豐碩。以語音與圖像識別、雲計算、機器人為內容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移動互聯時代向智能互聯時代轉變,智能服務成為互聯網下一階段發展的核心內容,成為全球創新的新高地。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通過把握政策紅利和技術紅利,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互聯網產業向技術驅動型升級。

國家加緊人工智能佈局,從上至下逐步落實人工智能發展工作,以政策引導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支持。互聯網科技企業加速搶灘人工智能產業,重視人工智能研發環節,引領人工智能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應用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智能互聯加速發展。根據《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數據報告》,在目標市場行業中,“人工智能+”企業(融合醫療、金融、教育和安防等領域)總計佔比40%,位居第一。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融合促使機器人、智能生活助理、自動駕駛、新聞分發、智能家居等多領域實現突破,人工智能催生新經濟形態,變革傳統工作與生活方式。在新聞分發領域,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個性化信息推薦平臺通過計算機算法實現了用戶新聞信息的個性化定製。算法將海量新聞信息與用戶個人閱讀興趣智能連接,實現了信息推送的精準化。在智能硬件領域,智能家居、物聯網等成為行業焦點。隨著智能語音交互平臺技術的不斷成熟,智能家居具備的功能更加完備,環境感知、語音交互、自動控制,智能家居入口形態更加多樣。2017年,智能音箱成為互聯產品的新寵。獵戶星空聯合喜馬拉雅等發佈“小雅”智能音箱、小米推出AI音箱“小愛同學”、阿里巴巴售賣智能音箱“天貓精靈”、百度發佈視頻智能音箱“小度在家”……智能音箱普遍具備互聯網新聞、音視頻內容獲取、天氣和路況等生活信息服務查詢、家庭電器控制、語音交互等功能,實現了交互方式革新與生活場景的智能互聯。截至2018年3月中旬,“天貓精靈”累計銷量達200萬臺。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1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政務新媒體開啟資源共享與服務升級新階段

2017年,政務新媒體發展呈現側重數據互通共享和政務服務升級的特點。在被各地納入常規性工作之後,各政府部門按照“先開設,後聯通,再提高”的原則對其主要功能進行了調整、完善與升級。打通政務資源和提升新媒體服務品質是當前政務新媒體建設和發展的重點。根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4.85億,佔總體網民的62.9%,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獲得政務服務的使用率為44.0%。根據《2017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數據,截至2017年底,經過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73569個。其中政務機構官方微博134827個,公務人員微博38742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推出的“全球政府相關領域數字化指數”指出,中國政府數字化程度在全球排名第八,超過美國和歐盟。中國政務新媒體通過實行統籌協調機制、實施一站式服務、加快信息互聯互通等舉措,不斷加強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政務新媒體在發展中存在數據共享難、系統互通難、業務統籌難等問題,而主張信息共享互通的政策出臺為其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一年來,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促進政務新媒體統籌協調發展的文件,通過精準施政引導政務新媒體加強電子政務服務。

通過提升議題策劃能力、堅持有問必答、直面網絡輿情、進行人格化服務等舉措,政務新媒體運營能力整體提升。但同時也應看到,政務新媒體當前仍側重平臺建設和集中進行專項能力的提升,政務新媒體日常運營能力有待提高,服務功能尚未完全互聯網化,特別是在互聯網絡服務實效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不同地方不同部門政務新媒體之間存在一定發展差距。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12-1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網絡直播發展進入“下半場”,直播答題、語音直播突起

藍皮書指出,2017年,網絡直播與短視頻發展進入“下半場”,新產品樣態層出不窮且更替頻繁。同時,直播與短視頻呈現向全民平臺發展的趨勢,用戶生產內容、專業生產內容與社交屬性成為平臺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政策監管、激烈競爭、觀看需求理性化的前提下,網絡直播與短視頻行業發展前景依然樂觀。

直播答題是2018年初最火爆的互聯網風口,塑造了全民答題的景觀。用戶只要登錄直播平臺,便可以由主持人引導通過在線答題瓜分獎金。直播答題發揮了在線平臺的社交化與互動屬性,加以現金獎勵引導得以迅速躥紅。可以說,直播答題是《幸運52》《開心辭典》《開門大吉》《一站到底》等電視節目在網絡時代的變種。直播答題使知識競答的參與便利性、互動性、趣味性等大幅提升,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用戶參與度與活躍度較高。同時,知識競答的這種形式也為直播平臺帶來了大量用戶和流量。今日頭條、映客直播、花椒直播等平臺推出了諸如“百萬英雄”“芝士超人”“百萬贏家”等直播答題產品,通過增添答題閃電場、“組隊開黑”等新玩法持續增加平臺的吸引力。在較短時間內,各直播平臺不斷加碼獎金快速使用戶集聚。但在快速發展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直播答題出現了內容導向等問題。國家下發《加強網絡直播答題節目管理》通知,在對直播答題節目資質、主持人條件、內容審核等進行規範管理的同時,使直播答題的第一波熱度退去。但是,作為直播平臺高參與性和互動性的宣傳手段之一,直播答題仍被市場看好。搜狐、百度等平臺的直播答題節目已在獲得國家批准後再次啟動。

在網絡監管下,直播行業加速整合,不斷迴歸理性。同時,各平臺通過差異化定位以自制內容贏得用戶。虎牙直播、熊貓直播、鬥魚直播等主打網絡遊戲直播,通過熱門網絡遊戲保持內容影響力;映客直播、花椒直播、一直播等泛娛樂平臺則通過引入明星大咖、美女帥哥等在美妝、電商等生活方式領域佈局;以六間房、YY等為代表的秀場直播側重發揮網紅主播的號召力進行社交直播。與網絡新聞提供平臺一樣,直播平臺也需要通過優質的內容吸引用戶,這就促使“頭部主播”成為各直播平臺爭搶的對象。鬥魚直播平臺聲稱2018年將投入10億元打造“主播星計劃”。通過自主挖掘、培養主播,甚至對主播上升通道進行建設等全方位發揮主播個體對平臺的反哺作用,實現主播個人和平臺的雙贏。在直播行業,2017年值得注意的是,語音直播突起。以音頻公司荔枝為例,荔枝的語音直播上線3個月收入就過千萬元,2018年1月數據顯示,荔枝獲5000萬美元D輪融資,其語音直播月收入已近1億元規模,並已實現規模化盈利。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達到3.48億,預計2019年用戶規模將達4.86億。語音直播具有伴隨性和多移動場景使用優勢,夜間睡前時間也是語音直播的流量集中時間段。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15-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短視頻市場群雄逐鹿,呈現草根化發展趨勢

藍皮書指出,2017年短視頻市場迎來群雄逐鹿的新階段,“快手”和“抖音”作為行業內兩大頭部平臺,其發展速度和影響力有目共睹。面對火熱的短視頻市場,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以各自組織梯形視頻分發隊伍形式進行市場瓜分。隨著垂直化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短視頻行業產品類型與服務更加多元,玩法更加多樣,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短視頻行業市場迎來發展新風口,產品火爆發展且更新迅速。2016年被譽為“第一網紅”的還是“papi醬”,進入2017年,“辦公室小野”已經憑藉新奇的烹飪創意成為短視頻領域的佼佼者。根據《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短視頻市場用戶流量與廣告價值爆發,預計2020年短視頻市場規模將超350億元。2017年,短視頻呈現草根化發展趨勢,以普通用戶生產內容為主的短視頻構成了“快手”“抖音”等大眾類短視頻社交平臺的主要推送內容。同時,平臺內容和生產主體的草根化,促使短視頻內容生產門檻降低,內容具有易模仿性與社交屬性,普通用戶參與興趣高、難度小、易上手。短視頻的火爆發展得益於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資費的降低以及用戶與手機的“形影不離”。更重要的是,短視頻與新時代用戶的信息獲取和消費習慣相吻合。移動互聯使用戶獲取信息的場景移動化、多樣化,時間碎片化,心態更加隨意化、情緒化、娛樂化,因此,主打泛娛樂的短視頻平臺更容易讓用戶沉溺其中。在產品設計上,當前沉浸式視頻流在短視頻應用上較為普遍,而美顏功能也逐漸成為工具型短視頻的標配。

資本的青睞與互聯網巨頭的進入為短視頻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組合產品體系化發展成為短視頻平臺背後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戰略。比如,今日頭條旗下擁有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短視頻應用。三個平臺分別瞄準不同層次的用戶群體,通過差異化產品定位建立短視頻應用矩陣,擴大用戶覆蓋範圍和規模。2017年12月,西瓜視頻活躍用戶規模達到6761萬人,相比2017年1月增幅約為362%;抖音、火山小視頻活躍用戶數量分別為5548萬人和8478萬人,相比2017年1月增幅分別約為2091%和5672%。一下科技公司旗下擁有小咖秀、秒拍、波波視頻等,新浪微博則通過佈局秒拍、一直播、酷燃等進行多產品線運營,構建短視頻平臺的集團軍。在資訊類短視頻領域,梨視頻憑藉其優質內容生產能力而被資本青睞,繼2017年11月獲Pre-A輪融資後,又於2018年3月,在“人民網、騰訊、歌華有線視頻戰略合作發佈暨人民視頻客戶端上線儀式”上,三家宣佈成立視頻合作公司,共同發力直播和短視頻領域。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16-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最受青睞

藍皮書指出,目前,知識付費產品形態多種多樣,主要媒介形態有文字類產品、音頻類產品、視頻類產品和媒介融合類產品等;具體的知識付費產品形態又包括音頻錄播、圖文分享、在線問答、視頻直播、視頻錄播、付費傳統媒體等。基於用戶越來越細分的需求,知識付費產品的形態也呈現多元化的態勢,當前的產品不僅僅侷限於線上,如在行等既提供線上預約,也提供線下一對一諮詢服務,因此知識付費產品也出現向線下延伸的趨勢。在多樣化的知識產品形態中,音頻類產品最受青睞,超過四成的用戶使用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

報告中指出,2017年一、二線城市中,月收入5001~8000元的“80後”“90後”人群對互聯網付費型知識的付費意願以實用類與音頻類內容為主,在知識價格上以200元以下的低價為主。

從付費用戶對知識內容類型的偏好和購買使用目的來看,2017年,用戶群體主要偏好實用型知識內容的付費。偏好金融財經內容的用戶佔比高達46.2%,偏好教育培訓內容的用戶佔40.1%,偏好消費理財內容的用戶佔34.8%,偏好IT科技內容的用戶佔32.3%,這四類內容均屬當前一、二線城市中等收入的“80後”“90後”用戶群體(有關中產焦慮)重點關注的實用型內容,同時由於這四類內容的知識專業性較強,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生產者針對當下中產焦慮的實用型內容做“大眾化”解讀。對於這類知識的“頭部內容”,主要知識付費用戶群體有意願為其“買單”,以提升時代背景下個人和家庭的社會適應力。

從付費用戶對於知識內容媒介呈現形態的青睞程度來看,2017年用戶群體主要青睞於音頻類知識產品的付費。使用知識付費產品的用戶中,有41.6%的人群正在使用音頻類知識產品,並且有45.4%的用戶表示未來傾向於使用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而選擇視頻、文字等其他媒介形式知識付費產品的用戶比例均低於40%。這說明知識付費用戶在選擇媒介類型時更加傾向於音頻類產品。在2017年付費內容購買指數前十名中,70%為音頻類產品,有六項最受歡迎的產品來自綜合型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而喜馬拉雅FM也憑藉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成為2017年知識付費市場的一匹“黑馬”。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的主要原因是用戶在使用音頻產品時只需要調動其聽力,極大地方便了一、二線城市年輕中等收入用戶群體在上下班等候和乘坐城市公交、地鐵過程中碎片化、多元化的在途生活場景,成為其最方便使用的知識付費產品。

從付費用戶對知識內容的定價接受程度來看,2017年用戶群體的價格付費意願傾向於200元以下的低價定價策略。2017年知識付費用戶實際的單項消費額度多在200元以下,這一區間佔總人數的70.2%,而目前大部分知識付費產品的訂閱價格為199元/年,這與知識付費用戶的實際消費意願相一致,說明了現行的知識付費產品定價策略較為合理。82.3%的知識付費用戶對單項產品所能接受的最高價格集中於300元以下,這說明大多數用戶對知識付費產品更願意接受小額付費,未來的知識付費產品價格也不宜過高,平臺在制定價格策略時要衡量知識生產成本與用戶可接受的價格之間的關係,主要走平民化的定價路線和中低定價策略,以便在短期內快速獲取規模化贏利的用戶基數,並增強付費用戶的持續購買意願,促進知識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139、141-14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語音交互成媒體走向萬物互聯的應用重點

藍皮書指出,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應用元年”。這一年,人工智能投資創業熱潮興起,而其應用層的投資熱度尤甚;作為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重要應用層和AI落地選擇之一的智能媒體領域,雖在資本市場短暫遇冷,但政府扶持、用戶期待、各方搶佔技術紅利之樂觀態勢明朗。

語音交互是目前媒體走向萬物互聯的應用重點和發展風口。互聯網時代,受眾與個人電腦端的交互以鼠標、鍵盤為媒介,以“點擊”為主要方式;移動互聯網時代,人機交互的方式脫離了中間介質的存在,以觸摸為主要方式;而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人機將走向統一。現階段,語音交互是媒體邁向智能化的應用重點。

2017年7月,在實際應用領域,訊飛輸入法的識別準確率達到98%,距顛覆性發展只有一個百分點的距離。語音識別技術的成熟使得人機交互方式的更新成為可能。科大訊飛的雲端語音開放平臺,截至2017年12月,累計終端數達到15億個,日均交互次數達到40億,開發者團隊數量已達50萬個。搭載語音識別技術的終端從集成平臺,如智能手機中的語音助手,到垂直領域的具體應用,如教育、公共服務、汽車、客服、醫療保健等,都已迎來蓬勃發展的階段。

2016年中國語音服務市場規模達到59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近1000%。微軟小冰已經擁有超過1億用戶,累計對話超過300億次。百度用戶每天已經有3000萬次的語音搜索量。語音服務市場的快速擴張說明用戶對語音交互方式的需求已經形成,且語音交互的方式開始有了“溝通”意味。

中國消費者使用語音助理的比例達到55%,在調研覆蓋的22個國家中居首,比美國消費者的使用比例高出將近10%。目前已有64.7%的中國消費者擁有搭載智能語音助手的產品。搭載語音交互方式的智能終端開始走向大眾化。無論是從用戶需求還是市場規模方面看,都已經到了語音交互發展的風口時期。

國內互聯網巨頭除了在大平臺搭載語音生態系統外,還積極在應用層面尋找可行的落地方案,如表4所示,家居、車載、可穿戴設備、移動應用中搭載的虛擬助手、機器人等已成落地領域。這是智能媒體發展的搭載機遇,藉此可尋求可能出現的匹配場景,探求將媒介內容產品與語音交互技術更好結合的方式。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95-9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國產二次元IP正在崛起,二次元手遊潛力巨大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從日本傳入中國的二次元文化逐漸本土化、大眾化,國產二次元IP正在崛起,以年輕一代為核心的受眾在彈幕網站、微博和貼吧論壇等主要平臺活躍的同時,推動了互動傳播模式和網絡語言系統的發展。

目前,國內的二次元產業正值高速發展期,二次元與主流文化互動融合增多,二次元文化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國產動漫走出低幼化定位,經濟價值得以釋放。近年來,國產動漫逐步走出低幼化定位,不斷推出市場認可的全年齡向作品。各大視頻、漫畫平臺上線的國產動畫、漫畫作品點擊量已經逐漸超過境外動漫,付費觀看、廣告植入、衍生品等產業變現探索出現成功案例,並積極向境外輸出。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資本關注,二次元領域文化企業在融資規模、融資數量等方面也得到迅速增長。

二次元手遊潛力巨大,開發原創IP衍生價值鏈。2017年中國二次元移動遊戲市場銷售收入已達159.8億元,同比增長45%,遠超整個中國遊戲市場的同比增長速度,《碧藍航線》《少女前線》等作品也在海外市場獲得不俗成績。一些不屬於嚴格二次元範疇的遊戲作品也因運用二次元元素或用戶再創作進入二次元文化圈,現象級作品如《陰陽師》《王者榮耀》展開多元化IP運營,借動漫、舞臺劇、影視、周邊等形式充分挖掘遊戲IP價值,開拓更大市場。

二次元形象偶像化,商業品牌借力開展跨次元營銷。二次元文化與偶像文化都以年輕一代為目標受眾,在泛娛樂化的大趨勢下,二次元作品角色、虛擬形象以及二次元衍生領域的CV(配音演員)、Coser(角色扮演者)、歌手等走向偶像化,初音未來、洛天依等成功案例也表明二次元虛擬偶像已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在現實偶像明星屢遭形象危機之際,一些商業品牌開始探索跨次元營銷,借具有高度穩定性的二次元形象打開年輕人市場,維護自身品牌。

受眾規模持續增長,核心群體與大眾化趨勢產生衝突。作為二次元領域重要平臺,bilibili網站(簡稱B站)在過去三年間,用戶群增長50倍;微博泛二次元用戶也在不斷增長,截止到2017年11月已突破1.89億。但由於二次元社群的認同感具有高度純粹性和排他性,在二次元文化逐漸向大眾市場滲透的過程中,“彈幕禮儀”“尊重一切興趣取向”等傳統二次元領域默認的規則和價值觀一再受到泛二次元用戶的挑戰,核心人群對其的排斥也愈發激烈,甚至出現“偽二次元”“二不起”等概念以示不滿。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122-12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共享經濟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人類將步人“共享社會”

藍皮書指出,2017年,在“鼓勵創新、包容審慎”政策基調下,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和融資規模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共享資源不斷豐富,共享內容趨於多元,共享領域競爭日益激烈,共享經濟步入整合階段。與此同時,消費者權益保障等共享經濟問題也逐步顯露,為了推動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我國必須加強共享經濟頂層設計,構建多元協同的共享經濟治理體系。

在政策支持、經濟轉型、網絡普及、技術革新等利好因素影響下,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突破4.9萬億元,融資規模達到2160億元,較2016年分別增長47.2%和25.7%。與此同時,共享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共享資源垂直細分,共享內容更加多元,產業圖譜逐漸完善,社會效益進一步凸顯,共享經濟成為促進就業和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驅動力量。

未來,隨著頂層設計的變革、經濟環境的優化、網絡信息技術的創新,共享經濟將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技術、模式創新推動其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生態化與全球化將會成為共享企業拓展贏利模式的戰略選擇,我國將逐步形成以市場為主導、政府為輔助的共享經濟體系。其未來五大發展趨勢如下:

1.共享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共享渠道下沉

目前,我國共享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而在二、三線城市以及廣大農村鄉鎮地區共享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共享資源供給不足或缺乏經濟效應;其二是共享資源的需求不足或缺乏網絡效應。未來隨著共享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共享渠道將逐步下沉,二、三線城市和廣大農村鄉鎮地區的共享資源價值將得到充分挖掘。

2.共享模式變革僱用關係,共享理念拓展企業邊界

共享經濟主要通過變革僱用關係和資源配置來改變企業的組織形式。一方面,共享經濟改變了現有的經濟僱用關係,“平臺+個人”將逐步取代“公司+員工”的組織結構;另一方面,企業組織形式向更加網絡化、平臺化、鬆散化的方向發展。在共享理念推動下,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將會更加自由,一切活動依賴於共享模式的快速整合和高效運作。

3.生態化和全球化成為共享經濟戰略重點

生態化和全球化運營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一方面隨著共享行業整合的進一步深化,寡頭化趨向將更加明顯,為了拓展贏利模式頭部企業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生態化運營格局將逐步形成;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共享經濟技術與模式的創新,全球化運營成為企業拓展贏利模式的另一選擇,我國逐漸成為全球共享經濟的創新者和引領者。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2018年2月。

4.技術創新推進共享經濟創新變革

數據是共享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網絡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企業挖掘數據、整合數據、分析數據、利用數據的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將會改變共享服務的提供方式,物聯網技術將會重塑共享經濟,帶動線上線下資源的再整合,區塊鏈技術將會從技術角度解決信任問題進而加速共享經濟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將會極大改善用戶體驗提高用戶對共享經濟的認可度。未來,網絡信息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將會進一步激發共享經濟的活力與潛力,加速共享經濟的創業創新與模式變革。

5.政府擁抱共享模式,人類步入“共享社會”

相對於市場主導的共享經濟,政府主導的共享經濟具有天然優勢。第一,政府信用背書,有效解決了用戶對企業不信任的問題,能夠快速實現用戶獲取;第二,政府在實現公共資源整合方面具有行政優勢,能夠從社會福利最大化出發打破固有利益的藩籬,實現公共資源的快速整合;第三,政府參與共享經濟能夠充分激發國有企業參與共享經濟的積極性,推進壟斷資源的共享。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165、181-18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移動短視頻發展勢如破竹,成2017年最為誘人紅利蛋糕

藍皮書指出,2017年,中國移動短視頻在經歷了數年的探索後迎來全面爆發。平臺、內容、資本、監管、技術等內外動因共同作用,中國移動短視頻產業走進了明媚的春天。在移動互聯網用戶整體增長乏力的大趨勢中,短視頻用戶實現了逆勢增長,短視頻發展勢如破竹,一舉扭轉了2016年被移動直播打壓的局面,成為2017年最為誘人的一塊紅利蛋糕。

2017年,移動短視頻開始強勢發力,用戶、平臺、內容、商業規模、資本投入等迎來全面爆發式增長。用戶規模實現翻倍,突破4億人。截至2017年底,短視頻獨立APP用戶規模翻倍,已突破4.1億人,較上年同期增長116.5%,這與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全年增長率逐月遞減趨勢形成鮮明的對比。2017年短視頻使用時長佔移動互聯網總使用時長的5.5%,而這一比例在2016年僅為1.3%。

短視頻平臺崛起,巨頭入場佈局。首先,平臺數量快速增加。不同監測機構的數據均顯示2017年平臺數量增長,僅易觀千帆監測的平臺數量就達到近60家。除了快手、秒拍、美拍三家早期的市場進入者之外,2016年下半年起,今日頭條推出矩陣產品頭條視頻、火山小視頻、抖音、梨視頻。2017年大批入局者密集跟進,3月土豆網全面轉型成為短視頻平臺,6月頭條視頻變身為獨立APP西瓜視頻。此外,快視頻(360旗下)、波波視頻、愛奇藝頭條、好看視頻(百度旗下)紛紛入局。互聯網巨頭亦紛紛進場,進行生態佈局,騰訊系(快手)、阿里系(新土豆)、頭條系、新浪系(秒拍)、百度系(好看)、360系(快視頻)無人缺席。其次,平臺規模持續擴大。QM數據顯示,2017年快手月活用戶數達到2億人,在其發佈的“中國億級最強增速榜TOP 10”上位列第二,實現了令人矚目的現象級增長;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在“中國5000萬以上最強增速榜TOP 10”APP上名列前兩位。

資本熱度持續提升,內容方受青睞。桔子IT資料顯示,2017年僅前三季度短視頻投融資就達到48筆,其中資本更多青睞內容方,有近五成的投融資聚焦內容方。

商業規模逐步擴大。短視頻商業變現始於2016年,隨著用戶數量快速增長,平臺急劇擴張,資本大量湧入,短視頻市場規模也逐步擴大。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227-23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傳統媒體機構調整與人才流動加速,高級別人才再掀“離職潮”

在轉型發展中,傳統媒體機構通過組織機構重組、合併等進行資源整合,部分媒體以市場需求為標準進行市場退出。

在媒體進行機構改革的同時,一些報紙也通過縮短出版週期或者停刊的方式進行變革。2017年12月,《渤海早報》《假日100天》《北京娛樂信報》《上海譯報》《晨報週刊》等多家報紙停刊。部分報紙縮短出版週期,例如,湖北《武漢晨報》改為每週一至週五出版,江蘇《揚州時報》改為每週兩期的週刊等。不過,在傳統媒體普遍緊縮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引人矚目的逆勢創刊的報刊。2017年6月,由審計署主管、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主辦的《審計觀察》雜誌正式創刊發行。7月,西藏拉薩首家黨報《拉薩日報》正式創刊。9月,《科普時報》和時尚生活刊物《領客LINK》正式創刊。值得注意的是,《科普時報》創刊的同時,也上線了科普全媒體平臺。儘管新傳播技術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衝擊,但這也是傳統媒體直面自身發展問題,進行改革的機遇。無論技術如何發展,用戶對於信息的需求、對於高質量內容的青睞是不變的。這點通過各新媒體應用對高質量內容的認可、追捧和搶奪即可看出。因此,傳統媒體需要以組織機構調整為契機,通過物理格局的變動帶動思維變化,以提供新聞信息服務的理念進行信息生產。

媒體組織機構的調整必然會帶來從業人員的變動,在互聯網創業浪潮的影響下,媒體人才的職業流動加快。目前,複合型人才成為媒體融合過程中的中堅力量。經過多年發展,傳統媒體普遍積累了大批優秀的採編人員,早期的編制可以為人才提供發展保障,往往成為多數媒體集團的人才策略。但隨著媒體逐漸進入市場化軌道,缺少薪金保障與有效激勵的人才機制則導致了大量媒體人流失。2017年,傳統媒體業內再次掀起“離職潮”,並呈現了離職人才級別高的新特點。

自新媒體迅速發展以來,傳統媒體人才向互聯網行業的過度流動從未停止,其中尤以媒體精英的單向流動為顯著特點。這對傳統媒體發展來說是雪上加霜。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引進技術人才,使人才隊伍更加多元,同時需要傳統媒體人發揮優勢參與其中。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24-25、81-8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互聯網進入移動智媒化時代

新媒體藍皮書指出,我國網民規模增長的態勢平穩放緩,而網絡空間結構與新技術內生動力呈現加速變化態勢。建立在專業媒體、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大數據等基礎上,新技術已經從概念階段走向實踐階段,並逐漸邁向智媒化階段,媒介界限變得模糊。物聯網把人或各種物體通過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相連接,在雲計算的平臺上實施服務,通過信息傳感器可囊括任何媒體終端,實現“泛媒體化”直至“萬物皆媒”。2017年,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深化佈局,即將進入廣泛產業應用時期。

2017年,互聯網信息新技術加快了媒體融合的速度。短視頻、無人機、VR/AR、直播等新媒體技術愈發成熟,大幅度突破人的媒介延伸。同時,新媒體助力政務公開和新聞輿論工作。政務公開制度和政策舉措更加完善,從中央到地方基層深入推進。政務新媒體數量快速增長,矩陣化和視頻化的表達也逐漸增強,電子政務服務有所提升。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政府網站,龐大的政務新媒體和主流媒體賬號,在互聯網輿論場信息發佈、輿論引導、輿情回應、生活服務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52-5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網絡正能量充沛,新媒體平臺主題傳播效果顯著

藍皮書指出,2017年以來,網絡正能量充沛,新媒體平臺正能量宣傳效果顯著,輿論反響積極熱烈。廣大網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熱議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九大”“沙場閱兵”等都掀起全網傳播的熱潮。中央和地方媒體、各級政務新媒體矩陣成為新聞宣傳和網絡正能量傳播的主力軍。2017年央視在多終端相繼播出《將改革進行到底》《法治中國》《大國外交》《巡視利劍》《輝煌中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

AR(增強現實)技術繼2016年在杭州G20期間首次應用於新聞報道後,2017年也呈快速發展趨勢。例如央視在“3·15”晚會中採用AR技術展示消費騙局內幕。建軍90週年時期,解放軍報社推出AR讀報系統等。同時,H5技術在2017年大放異彩,生產出許多現象級展品。例如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全國兩會喊你加入群聊》以遊戲的形式吸引用戶關注兩會相關內容。建軍90週年之際,《人民日報》H5《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一經推出,便刷爆了朋友圈,激起了全國網友的愛國熱情,喚起了每個年代老軍人的記憶,圓了很多“70後”“80後”的“軍裝夢”。

(參見《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p5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