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鄭僑(1132年 —1202年)字惠叔 ,號回溪,南宋興化軍興化縣興泰里人(今莆田市仙遊縣菜溪鄉),大史學家鄭樵之侄、汪應辰(南宋吏部尚書、詩人)之婿。鄭僑先祖鄭莊與鄭露、鄭淑三兄弟於南朝梁陳時在莆田南山構築“湖山書院”,吟誦詩書,研修儒業,授課講學,傳播中原文化。他們得南山湖川之利,以儒業致顯,啟莆學訓弟子,以俗淳民化,文風漸盛。時人稱“南湖三先生”,開莆田讀書之先河,稱“開莆倡學”。

後來鄭莊遷居興化縣潯陽(今仙遊菜溪),創辦“潯陽書院”,招收生徒,修習儒學、詩書。潯陽書院人才輩出,文星璀粲,其中成就最高的首推鄭僑。鄭僑是鄭莊第13代孫,歷仕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歷任江南西路常平茶鹽、禮部郎中兼太子侍講、中書舍人、福州知府,官至吏部尚書、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副宰相),系光宗、寧宗兩代國師,以觀文閣學士致仕,卒後被追贈為太師,封郇國公,諡忠惠。鄭僑為官廉潔,體恤民情,理財有方,堪稱南宋一代經濟能臣。

書香門第,欽點狀元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仙遊菜溪鄉

鄭僑出生於書香門弟、“詩書簪纓之族”,深受先輩修學為人之薰陶。其從叔鄭厚、鄭樵兩人系從兄弟,同讀於“溪東草堂”、“南峰書堂”,號稱“莆陽二鄭”。鄭厚是大學問家,是鄭樵的良師益友;紹興五年鄭厚再舉禮部,奏賦第一,被南宋名相龔茂良視為“莆田文章的開山祖”;他一生力求獨立見解,在學術上是位“狂夫”;他也是愛國志士,懷有為萬世開太平之抱負,面對金兵入侵,與鄭樵聯名力主抗戰、名動天下;鄭厚為官清操廉勤,剛直敢言,學者稱之為“溪東先生”,因曾擔任湖南湘鄉知縣,身後被當地百姓尊為“鄭湘鄉”,而享此尊榮只有後世“曾湘鄉”曾國藩。

鄭樵是南宋大史學家、目錄學家,世稱“夾漈先生”,他不事科舉,立志讀遍古今書,他不尚空談,注重實學,學問廣博,對天文、地理、草木、蟲魚、醫藥等均有研究,撰有《通志》、《氏族志》、《動植志》等八十餘種。其中《通志》是著名的歷史、語言文字學著作,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南宋丞相鄭僑祠堂

因受家族傳統和文化氛圍的影響,鄭僑自小就有雄心大志,他勤奮好學,先後在縣學、軍學、國子監學習。秀麗的山川賦予他異常的靈性,山水花木俯拾皆文章,鄉里人嘆為神童。鄭僑於乾道五年(1169年)舉進士第一,據民間傳說,殿試時孝宗皇帝親自出對面試,上聯為:“蕊蕊黃花,千秋丹桂誰能折”。意為月中丹桂,有誰敢折。鄭僑聯想家鄉菜溪巖的美景“三鯉朝天”,當即朗聲對曰:“滔滔白浪,萬仞龍門我獨登”。以鯉魚躍龍門喻意,學成一身藝,奉獻帝王家。孝宗皇帝龍顏大悅,當即欽點為狀元。他一下子譽滿京城,傳遍家鄉。

賑災濟民,理財能臣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狀元鄭僑年輕就讀的雲頂巖寺

鄭僑進士及第後擔任鎮南軍節度判官後,協助知軍治理地方。其時鎮南因收成不好鬧饑荒,他便提出十多項救荒措施,後來被定為法令,從而幫助百姓度過了荒年災月。乾道八年(1172),他被孝宗任命為校書郎,又轉著作佐郎兼國史實錄院官吏部司封。過了不久,他向孝宗上疏,要求到地方任職,孝宗准奏,提舉他為江南西路常平茶鹽。

淳熙八年(1181),淮浙一帶饑荒嚴重,孝宗擔心,若派一員“常平官”前去恐怕無濟於事,必須選擇一位能幹的要員去賑災。孝宗認為只有鄭僑能擔當此任,但其時鄭僑因父親去世尚在家鄉守喪,接到孝宗詔令時,剛好服除,他即刻趕回臨安。見到孝宗,他首先勸皇上要“責躬求言”,然後請求調撥四萬石大米賑濟饑民。賑災糧食運抵淮浙後,饑民才賴以存活,固守家鄉,沒有離鄉背井,成為流民。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雲頂巖記

當時,“淮鹽賦入甲天下”,但年久積弊,竟虧負數十萬緡。鄭僑整頓鹽賦,僅一年時間便扭虧為盈,積累了三百九十萬緡。此外,他還發動百姓疏通漕渠五百餘里。孝宗獲悉鄭僑理財政績後,欲召他為言官,可適逢鄭僑喪妻。不久孝宗詔他入京為禮部郎中兼太子侍講,淳熙十一年(1184),遷為中書舍人。

紹熙三年(1192),鄭僑以顯謨閣學士知建寧府。他“平決無滯”,減輕賦稅,很受光宗稱讚,移知福州,他“簡靜致理,罷義倉和糶之需,減古田偏重之賦”。不久調任建康知府。時建康久旱,糧食歉收,他“蠲賦招商,公私融變”,救活許多百姓。之後他進任龍圖閣學士。

堅守法度,不避權貴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狀元亭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高宗駕崩於德壽殿。按古制,孝宗當衰服三年,但他想終止喪制,鄭僑就參稽古今,力求至當。其時孝宗在德壽宮,百官五上疏表請孝宗還內聽政,但鄭僑說:喪不離次,這是禮,今雖不能如古,豈能以此請第聽政為詞?他奏請孝宗追復古制,縞素三年,而吊者不易服。孝宗因偏愛鄭僑,留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

鄭僑不但正直敢言,而且不避權貴。當時孝宗要為宮中婉容陳氏父升官,下詔書讓鄭僑起草,鄭僑認為這是仗勢遷官與用人唯親,斷然封還孝宗的親筆詔書,不予辦理。孝宗也取消此項任命。殿前副指揮使郭棣勾結社會上的人私下做買賣,朝廷上無人敢言,鄭僑即在郭棣提級和向朝廷申請照顧時,四次加於擱置。有一回在皇帝面前奏事,孝宗說:“卿屢獻忠讜,朕甚開納。”遷鄭僑中書舍人。朝廷起草各種詔令,悉經鄭僑之手,訓詞有體,天下誦之。

堅守氣節,不辱使命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南宋丞相鄭僑最早倡建的北水宮,此為新址

鄭僑一生為官忠直,剛正不阿,孝宗、光宗、寧宗三位皇帝都十分器重他。他一貫堅守法度,竭力維護國家尊嚴,堅守民族氣節。在南宋朝廷為高宗舉行國喪期間,金國派專使前來弔祭。金使傲慢無禮,不遵漢俗,在弔唁期間竟穿吉服。鄭僑對此行徑難於容忍,奏言孝宗,請加責問。孝宗勸曰:“夷狄,禽獸。何足與爭!”鄭僑始終堅持維護國家尊嚴、民族氣節,對金國弔祭住的賓館,迎賓車馬的馬鞍、車帷縟墊的喜慶顏色一律撤下,均以青色裝飾換之,並命令迎賓官員訓斥金使的非禮行徑。又親自抄錄前朝喪禮典制,義正詞嚴地向金使出示,金國弔祭使不得不為之屈服,表示願意遵守大宋法度。

淳熙十五年(1188),孝宗派鄭僑為金國賀正使。鄭僑到了金國,正值金主臥病在床,金國宣徽使為了侮辱宋國,就叫鄭僑從東面閣門投書,鄭僑持書站立於大門前說:“東上閣門,那是臣僚上章之所,我奉大宋皇帝書來,須從此門投進,辱命之罪,死不足贖。”爭論一直到下午,金國臣僚知他志不可奪,便令歸館,及暮,又遣吏威脅,鄭僑始終不屈服。金主無奈,只好以禮待他。不久他被召回,行至中山,便聞金主喪命的消息,舉國皆亂,再也無力侵宋,心下大安。他回到宋國時,孝宗已禪位給光宗。光宗對鄭僑說:“卿守節不屈,舉措得宜。”

清靜和平,急流勇退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鄭僑晚年遷居莆田書倉巷

出使金國回朝後,光宗授他為侍講,修撰實錄,不久又升任為吏部尚書兼侍讀。他常向光宗進諫,要“進德,孝敬,問學,親君子,遠小人,廣言路,惜名器,修政重令,愛民節用”。

紹熙五年(1194),寧宗即位後又召鄭僑為吏部尚書,不久進同知樞密院事,慶元元年(1195),又進參知政事。他登二府,“愈益感奮”,“不市恩,不幹舉,不立黨,不私好惡”,以“清靜和平輔天子恭默之治”。慶元二年(1196),進知樞密院事。為收復失地,他積極選將練兵,參與軍務討論。慶元三年,他上疏寧宗懇請辭位,寧宗手詔留他,授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上任前,他向寧宗辭別,並奏請寧宗“平國論而無偏聽,嚴邊防而無輕信”,言辭極其懇切。寧宗十分器重他,後來要他再任建康知府,但他力辭不就,急流勇退,仍然請求致仕還故里,寧宗只得以原官提舉洞霄宮。鄭僑還故里後,再次上疏告老,於是以觀文閣學士致仕。

嘉泰二年(1202),鄭僑卒於故里,終年71歲,寧宗追贈為太師,封郇國公,諡忠惠。他一生孝友端重,簡淡無慾,所為皆有常度,故受知三朝,深受倚重。其父宋禧贈太師祁國公,兄萬卿同舉禮部,弟偶亦貢於鄉。鄭僑善草書,著有《書衡》三篇傳世。

一朝狀元,兩代國師,歷仕三朝,鄭僑既是南宋宰輔,也是經濟能臣

鄭僑墓

鄭僑去世後葬於永福縣(今永泰縣)。其墓位在仙遊縣和永泰縣的交界處,梧桐鎮潼關村教忠寺北側(鄭僑少時讀書的地方之一),屬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陵墓層壁上鐫刻宋光宗贊鄭僑語云:“朝野臣僚能如僑之愛民,則天下安矣”,頂層墓碑曰:“宋太師 郇國公鄭僑之墓”。仙遊菜溪巖留存有古老的“潯陽書院”,及鐫刻著“出使金邦持勁節,匡扶宋室矢忠貞”對聯的鄭僑祠堂。

參考《宋史》和民間傳說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