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老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里有最好的答案!

老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里有最好的答案!

我在师范学院读书时,我的导师尹老师曾经问我们一个问题:老师假如是传授知识,那老师比得上电脑吗?比不上吧?对啊,用电脑就好了,找资料又快。当老师的有时候还会短路,想不起来。显然教知识并不是老师最核心的价值,老师可以教孩子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找资料,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跟才能,那就是要教德行。

其实人心非常地微妙,很多成绩好的孩子不是很尊重老师,为什么?他可能觉得那些资料查都查得到。所以我自己教书那几年,在路上遇到成绩第一名、第二名的,都不跟你打招呼,反而是哪种学生?被你修理得最厉害的。一发觉是老师了,手就举得很高,“老师好!”很兴奋。为什么?他错了,你教导他,所以他虽然被你修理,他知道你是为他好。当然,我们做任何事顺势而为,只要是用真心,孩子应该慢慢都能感觉得到。

所以我自己,包含我母亲也给我讲过,她教几十年的书确实也发觉这个现象。所以你是教他做人,孩子一感觉到,对你肃然起敬。也有学校的领导跟我讲,在学校里面用《弟子规》教学生的老师很受欢迎,学生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来问他。首先,当然他比较有爱心,他会教《弟子规》,必然是为孩子的德行着想。就像我们这次的题目“做孩子一生的贵人”,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孩子可以感觉得到。再来,因为教《弟子规》是教他孝道,教他友爱兄弟姐妹,教他爱人,这与他的性德相应,他对老师就肃然起敬。所以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尊重老师,这是一个结果,可能从原因上看,我们还得“反求诸己”。我们没有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怎么可能尊重我们?

1973年3月,据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报道:有一名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控告他的老师,因为他依照老师所教的在一家大公司管理财务,结果失败而被解雇,他计算自己失业的损失约七十万美元,要他老师赔七十万美元。这件事发生在美国似乎很平常,例如受理这个案子的法官会认为,任何商品对消费者有伤害时,制造厂商应负赔偿之责。学生应用老师所教的在事业上失败,老师也难辞其咎,但是在中国则是奇闻。外国把老师所教的东西当什么?当商品,当利益,不是“道”。不传道,怎么会得到尊重?

这篇报道,有很多让我们省思的地方。首先,这个大学教授教的是真理吗?他虽然是商学院的教授,他教的是真理吗?假如都是真理,应该所有的人用了全部都有同样的钱,怎么有些人有钱,有些人没有钱?经典告诉我们,孝顺为传家、齐家之本,哪个家庭孝顺了不兴旺?都兴旺啊!勤俭为持家之本,哪个家勤俭反而败了?没有啊!放诸四海皆准叫真理。有善因、有善缘,结善果,可是很多书上没有把真因讲出来,只是把缘分讲出来。一颗种子种下去了,你浇水,你施肥,那个是缘,因是那颗种子。现在没有布施,没有乐善好施的因,拼命赚钱,也不见得赚得到钱,那是缘,所以亘古不变的真理都在经典当中。

而现在很多的教科书都是某些人自己想象出来、自己体会的,不一定跟真理相应。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依照经典为师。孔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这个时代不信真理、不信圣人,很多人都依自己的想法,某人很有知名度,去相信他就完了。

跟大家举个例子,曾经得过诺贝尔奖的,他的话还编在教科书里,说“企业唯一目的是赚取利润”。所以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破坏大自然,肆无忌惮?河川污染了,土壤污染了,他不管。“企业唯一目的是赚取利润”,这是大邪说,还是在教科书里。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君子喻于义”,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喻于利”,小人只想着要谋自己的利。这句话就是小人的思想,怎么可以编进教科书里?

所以看到这些现象,就体会到孔子跟鲁哀公讲的话,天下有五不祥,其一就是“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圣贤人的教诲没人相信、没人愿意深入,小人的思想、功利的思想充斥世间,天下大乱就是这么来的。

刚刚跟大家举的发生在美国的事,四十年前就有了。而我们看到,法官也觉得老师教的东西是商品。大家有没有感觉,工业革命以后,好像连人类都变成商品。人有尊严,有人格,怎么可以当商品看待?

诸位同道,假如你在单位里面,人家把你看作是生产线中的某个零件而已,你舒不舒服?不舒服。我们的学生现在像不像商品?他们好像被同样地对待,而不是因材施教。同样对待是什么?数学语文、语文数学、数学语文,每天就这样在流水线上被加工,出去以后呢?大学毕业了,退货!人家不要。现在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啊。

请问这个社会当中哪个企业告诉你,我要的就是考试考很好的人?哪个企业家说,我要的就是高中数学九十五分的?可是我们整个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专注点绝大部分都在考试,结果孩子变考试机器。进了社会,不会做人做事,不是一个好的干部;结了婚,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妻子;生了孩子,也不是一个好父亲、好妈妈。所以要孩子一生幸福,得回到传道、授业、解惑啊。

——选自《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为人父母、老师,怎样做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