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7月15號晚9點10分,我準時地打開浙江衛視,等待一個似是而非的“新”節目首期開播,《中國新歌聲》。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說似是而非的新節目,其實很多和我一樣等著看它首播的觀眾早都明白,這個《中國新歌聲》並不算新,其實就是我們已經看了四年的《中國好聲音》。因為一場突如其來而又錯綜複雜的版權官司,那檔早已在中國深入民心成為音樂選秀節目新指標的《中國好聲音》,今年不得不暫時更名為《中國新歌聲》,是否能繼續改回大家熟悉的那個名字,還要等待法院的最終裁決。

“其實不改回原來的名字或許倒更好,”有朋友私下裡跟我講。持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坦白講,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對熟悉的東西自然抱有好感,尤其是在娛樂這個領域,誰不想總玩點新鮮的才刺激?綜藝節目大多有“秀不過三”的規律,從觀眾的收視慣性來講,再好看的節目,演到第三季,都得進入一個尷尬的瓶頸,衝得出來則海闊天空,衝不出來就只能作繭自縛了,放眼望去,整個內地綜藝界,能衝破這“三年之癢”的,還真是寥寥無幾。所以《中國好聲音》在走進第五年時遇到這麼一場突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逼著你必須“洗心革面”,這時候再不換玩法都不行了——而換個玩法,總是玩家們最樂於看到的事情。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所以7月15號的晚上大家也看到了,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新歌聲》,換的不僅僅是個名字而已。從一開場,首先就換掉了節目的一張王牌,因主持《中國好聲音》而獲譽為“中國好舌頭”的主持人華少,取而代之的是央視的綜藝一哥李詠。而原來一直代表節目核心形象的導師轉椅也變成了全新的導師戰車,同時還加上了一道“聲音之門”,原來的導師聽到心儀聲音之後標誌動作的轉身變成了打開“聲音之門”衝向選中的學員。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這是外在形象包裝上的轉換,而回到節目內容套路上,也出現了不少新的變化,譬如選手上場前介紹的短片也不再主打催淚的親情牌,而改成主要通過學員用自拍杆拍攝自己的VCR,對著攝像頭做內心獨白,同時還在錄製現場設立了“日記屋”,更強調選手自我的展示表達;而導師方面雖然還是一樣的哄搶爭鬥互相擠兌,但細心的話會注意到他們的功能導向上也略有調整,譬如汪峰不再問夢想而更多說“愛”,第一季節目中主要由哈林承擔的串場銜接功能似乎這次就交棒給了那英,四位導師之間相互之間的調侃更為融洽主動,幾度讓我以為,這是在做一檔音樂的“鏘鏘四人行”。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但這樣的改變,更多還是套路,屬於換湯不換藥,形式上有所創新,但核心內容卻還是一樣,觀眾買不買帳,就見仁見智了。真正要想讓觀眾對這個節目產生質的改觀,不在於這些“湯”的調整,還是得從“藥”的層面去作判斷。而一檔音樂綜藝節目的“藥”,當然還是音樂本身,無論是從前叫做“好聲音”還是今年暫改為“新歌聲”,核心還是落在聲音的呈現上。

從首期節目在聲音方面的呈現來看,還是讓人明顯感覺到,這一季的節目,莫非是想從這一方面“洗心革面”?首期節目播出之後,不少同行朋友在朋友圈裡說,《中國新歌聲》第一期,整體顯得好“靜”。確實,第一期共播出6位歌手的6首歌曲,無論是向洋的《有沒有》,李佩珍的《心有獨鍾》,楊博的《十萬毫升淚水》,蔣敦豪的《天空之城》,原作本身就是重深沉內斂表達的抒情曲風,甚至連汪峰的《無處安放》也被白若溪處理成了一首“天籟之聲”式的表演,唯一動靜比較大的算是衣溼樂隊主唱遊淼翻唱的四川話版的《雙截棍》,但也僅是熱鬧而已,而熱鬧的表面之下,遊淼在歌曲中主要呈現的還是諸如川戲、山歌等元素的傳統民間意韻,整場節目下來,前四季節目中觀眾所熟悉的選手們一上來就跟打了雞血一般,接連拼出幾個八度的那種炸耳式高音,這一次基本欠奉。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從光腳女孩黃鶴的高音開場,幾季下來,陸續被人冠以“中國好高音”或“中國飆高音”,掃來諸多爭議和質疑,甚至逆反,更名為《中國新歌聲》之後的第一期,選手們集體做如此靜化處理——當然,節目是經剪輯和編輯過的,包括選手亮相的順序也並非完全按照比賽順序來的,也正是如此,就更透露出節目組暗藏的用心:莫非,從這一季節目開始,節目組是有意要扭轉畫風,打破他他們一手推動起來的樂壇高音審美傾向,重建新的音樂審美秩序?


一期節目或許只是偶然,尚不足以做出定論,還有待後續的累積觀察,但第一印象往往就是導向,接下來的觀眾,難免不會有意無意地順著這個導向去選擇他們對後面的節目和選手的判斷原則。第一期的《中國新歌聲》還釋放出了另外一個重要導向:遊淼。獸醫出身的遊淼是衣溼樂隊的主唱,衣溼樂隊是一支根源民謠樂隊,他們的作品多以四川宜賓話演唱,融合雷鬼、布魯斯、Ska、爵士、山歌、地方戲曲、船工號子等元素,自2010年成立以來佳作頻出,備受整個民謠界的關注。民謠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並算不上是陌生,甚至在內地十年的選秀史上都並不鮮見,但幾乎一直都是以微弱姿態呈現,選秀的主流一直都是高音大嗓,卻也每次偶爾冒頭的一兩個民謠歌手一下子清新了耳風,反倒總能激起一些漣漪——但,漣漪而已,前十年裡很少能翻起大浪,直到去年李健登上《我是歌手》的舞臺,和張磊最終拿下第四季《中國好聲音》的冠軍,民謠才終於藉著選秀舞臺真正揚眉吐氣一回。但是,無論是李健還是張磊,都還是屬於抒情民謠的範疇,更接近聽慣了主流流行曲的耳朵,像衣溼這種獨立民謠,顯然就不是所有的耳朵都能輕鬆接受的。遊淼當晚改編的四川話版本的《雙截棍》,就成了當晚爭議最大的一首作品,反響極為兩極化,不喜歡的狂翻白眼,包括我的一些資深歌手朋友都表示了對這首歌的反感,但喜歡的就欣喜若狂, 大讚這是好聲音五年以來最重要的一個改變。

中國新歌聲:更名不換姓,換湯可換藥?一直以來,歌壇就歌唱方面的主流審美,還都是以是否字正腔圓、音色音準氣息的優美呈現和感情處理的準確程度來作為主要判斷標準的,但很多非抒情類音樂類型,譬如說唱,嘻哈和另類民謠的歌手的聲音呈現就完全不能用這些標準來判斷,所以他們也很少能登上選秀類的舞臺,但能說他們的聲音就不是好聲音嗎?譬如左小祖咒,陳昇,謝天笑等人,能說他們的歌聲不打動人嗎?這個答案當然依然是見仁見智的,但很多時候,沒有判斷僅僅是因為沒有機會判斷,也必須承認,近十年來,主流群眾對於音樂審美的判斷,大多都是被電視綜藝節目導向的,《中國新歌聲》能把遊淼這一類不在常規聲音審美範疇中的歌手們請上一個大眾的舞臺,給他們一個讓更多人接收到然後做出各自判斷的機會,就已經是做了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了。

不知道《中國新歌聲》接下來的比賽中,還會出現多少像遊淼這樣令人耳朵大吃一驚的選手,儘管可以判斷他們依然不會成為主流,但在這個音樂越來越多元化分眾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在一個最受矚目的平臺上獲得更為多樣化的認知,而打破認知常規,改變認知習慣,正是處在瓶頸時期的人們最容易突破自我獲得新生的有效解決方案。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新歌聲》,改了個名字,卻沒有換姓,它仍然是一檔姓“歌唱”的節目,所以,不管形式上怎麼換湯,作為節目核心的歌唱這一劑藥有沒有根本的變化,這才是它能否獲得更理想療效的根本之道。

我們繼續觀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