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詩中單句字數出現4、5、7的次數最多說明了什麼?

飛龍在天9783


個人認為,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吧,主要就是為了押韻,就像是咱們寫文章一樣,有並列句,有排列句,有因果關係句,就是一個寫作習慣吧。那麼下面給親列舉一下各個朝代的詩詞的寫作風格

秦漢時期

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段時期寫初的作品多是帶有“兮”這個字的,這個也屬於一種感嘆字和連接字,就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一種作用。可以這麼理解,以項羽的《垓下歌》為例,我項羽有非常強大的力氣,也是英雄蓋世的人物。然而這個時代與我不利,就算是我騎著烏錐馬,也沒有辦法奔馳。烏錐馬無法奔馳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虞姬呀,我該何去何從。中間的這個“兮”字就是起到了斷句的作用。

三國時期

曹操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然而到了三國時期,則開始注重文字的前後對稱。以對稱的方式描述出當前的思想。例如這首詩,當曹操到了碣石山上,看到了茫茫大海,水已經不像是河流一樣靜默,高松的海島與大海對峙,這裡林木蔥蔥,什麼樣的草都有,在秋風的陪伴下,暴起湧湧洪波,在天際之間,若有若無,在漫天的星斗裡,渾然天成,今天我有幸來到這裡,以這篇作品歌頌碣石滄海。

其實自三國開始,詩與詞便開始逐步分離,形成了兩種創作形式,自隋唐宋明時期開始,詞也與現代散文愈發相似,但其文體依然傳承著是個的形式,以保證平仄對比,前後呼應。例如李白的《蜀道難》

大致可以這樣斷句,開篇“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裡講的就是我剛入蜀的時候的驚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這一句,前面是五個字,後面也是五個字對稱,“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前面是七個字,後面也是七個字對稱。

通過這些創作手法,以達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例如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他這裡面講究的就是句與句間的對稱,按照斷句來看“四三四”“三四三”“七七”“三五三”,這樣的一個字數比例。

其實總的來說,在古代,創作詩詞除了看文體的表達以外,還會看段落的對稱,就像是咱們在寫歌的時候一樣,歌詞一定要跟上音樂節奏。


大胖子爸爸


個人認為,出現原因還是因為流行性,就如同現在的流行歌曲,人們傳唱的多了漸漸的就流行了起來。而這種排列規律說明了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而這種格律帶給人朗朗上口的這種感覺與氣勢!

具體分析如下:

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常見的體裁。其中的“言”,指字。比如,從形式上說,四言詩也就是四個字為一句的古詩。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裡,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

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是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春秋時期以後,四言詩逐漸衰落,但仍有不少詩人寫作四言詩。如三國時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晉的陸機、陸雲,東晉的陶淵明等。同時,也出現過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人們至今吟誦不絕。

五言詩起源很早,《詩經》裡就有一些五言詩句。但它的正式興起,還是在漢代。漢初的《戚夫人歌》後四句是五言,西漢中後期的樂府民歌,如《漢書·五行志》所載的童謠“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顛。昔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

相對於四言詩,五言詩雖然只是增加了一個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個節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現功能也強得多,並且給詩句的變化提供了更多餘地。

在東漢,無論民間歌謠還是文人創作,都有了長足發展。《飲馬長城窟行》、《上山採蘼蕪》、《十五從軍徵》等樂府民歌,都是一些令人注目的作品。班固則是最早從事五言詩寫作的文人,他的《詠史》,五言十六句,顯示了文人學習民間新詩體之初的現象。後來,又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酈炎《見志詩》等產生。到漢末,隨著“古詩十九首”的出現,五言詩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從建安時期開始,五言詩壓倒了四言詩,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

七言詩的起源也很早,在《詩經》中也有一些七言句,如“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等。到戰國晚期,就有以七言為主的勞動歌。荀子的《成相辭》就是採用民歌的體式和腔調。西漢後期的一些謠諺和樂府歌辭,如“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等,都是以七言為主。東漢的張衡寫過一篇《四愁詩》,是最早的文人七言作品。之後的曹丕寫了《燕歌行》,一般被認為是第一篇成熟的七言詩。

魏晉時期,比起五言詩而言,七言詩不受重視。直到初唐,七言詩才逐漸興盛,產生了許多佳作,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

七言詩字數比五言、四言多,一句可以表達比較複雜、完整的意思,聲調更加舒緩、悠長。

唐代以後,五言詩和七言詩成為主要的詩體,四言詩趨於消亡。





四宜書屋


這是漢語言最佳節奏。



梅園詩隱


古人潛意識裡遵循自然發展術數規則,4,5和而為九,最大!可以小帶大,以簡帶繁!7為自然法則一個循環的尾數!


用戶魯峻豪


古人潛意識裡遵循自然發展術數規則,4,5和而為九,最大!可以小帶大,以簡帶繁!7為自然法則一個循環的尾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