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随着中国贸易史的打开,像马铃薯和番薯这些美味的粮食作物逐渐传入中国,给中国百姓带来了一种种味觉盛宴。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然而,一种特殊的美洲“毒物”也进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那就是——烟草。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1、烟草最早由万历年间自吕宋(菲律宾)经由福建和广东的贸易口岸进入中国。明朝人根据音译称之为为“淡巴菰”、“丹白桂”(tabacco)等。又称为“烟酒”、“干酒”

——是的,最早“烟酒”指的仅仅是“烟草”。之所以称烟草为“酒”是因为抽烟能让人熏熏然,如同饮酒一般。

当时抽烟的方式和现在抽旱烟的方式基本一样,是“采而干之,刃批如丝”,然后“衔长管,而点火吞吐之,有醉卧者。”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2、至崇祯初年福建等地已开始大量种植烟草,南方军中尤其流行吸烟,称之能避“瘴疠”。随着南方明军北调,吸烟这一习惯也被带到关外,又被吸烟者赋予了“御寒”的新功能。

起初烟价极高“烟叶出闽中,北地多寒疾,关外至以马一匹易烟一斤”,“二十年来,北土亦多种之,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时人称之为“天下兵起,遍地皆烟。”

随着明清对峙,明军对面的清军也很快学会了吸烟。只不过明国烟难以买到,且价格高昂。清国当时主要从朝鲜进口烟草。丙子之役(见电影《南汉山城》)后朝鲜臣服于清,朝鲜世子根据约定赴沈阳为质,随身就带有大量烟草,用于赚钱和贿赂清方将领。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3、随着吸烟者日益增多,明末之人很快发现了烟草的弊端:

“火气薰灼,耗血损年,人不自觉耳”

“烟草久服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殁。”

但吸食者仍然络绎不绝“如飞蛾扑火”。为了应对这种烟草大流行,明清两国都采取了颇为严厉的禁烟措施。但是效果都不怎么样:

明朝方面“崇祯十六年,敕禁私贩,至论死,而不能革也”,“崇祯癸未下禁烟之令,民间私种者问徒。法轻利重,民不奉诏。寻令犯者斩。然不久因边军病寒无治,遂停是禁。……崇祯末我地遍处栽种,虽三尺童子莫不食烟。”“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吃烟。大街小巷,尽摆烟桌。”

清国方面,皇太极认为烟草

“非土产,耗财货”遂下令禁止,但是这种禁令只能约束平民,约束不了贝勒。为此皇太极无奈的表示“尔等诸臣,在公署禁人用烟,及至家,又私用之。如此,复何颜责人耶。以此推之,则阳奉阴违,尔等竟无一可信之事矣。”

几年后由于禁烟效果不佳清国干脆取消了烟禁,转而强调自种自吸,不许从外国购买,以防金钱流失“前定禁烟之令,其种者用者,屡行申饬。近见大臣等犹然用之,以致小民效尤不止,故行开禁。凡欲用烟者,惟许人自种而用之,若出边贷买者处死。”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清军入关后,对烟草的禁令几经反复,总体来说愈发松弛。至嘉庆年间因为种植吸食者太多(1796年—1820年)朝廷干脆放弃不管了。

令人遗憾的是相较于“淡巴菰”,一种更厉害的新型成瘾性植物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那就是?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贸易史带来美味食物外,也带来一种“毒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