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幽默版末代元朝——原來元朝歷史這麼搞笑(一)

倒黴蛋元順帝

元順帝是元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本名叫做妥歡帖睦兒,其實在他們自己人給的諡號裡面,他應該叫做元惠宗,只不過沒有朱元璋賜予的這個元順帝的稱號更加家喻戶曉而已。朱元璋的大軍快要打到元大都的時候,妥歡帖睦兒一咬牙一跺腳,做了一個雖然慫,但是卻很實惠的決定——跑,於是趁夜打開城門,帶著老婆孩子一溜煙跑到了中都。戰神徐達率領的明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這個蒙古人經營近百年的都城,朱元璋預計的激戰和犧牲都沒有發生,洪武大帝很滿意,於是賜給了妥歡帖睦兒“順”這個稱號,意思是順應天意,把皇位讓給我。

幽默版末代元朝——原來元朝歷史這麼搞笑(一)

元順帝圖片


不過若是仔細研究元順帝這一生,就會發現,順這個字跟他是完全不著邊的,這個皇帝的一生簡直可以用可憐二字來形容。

元順帝的父親是元明宗,他是元明宗的長子,但是別高興的太早,蒙古人可不信奉周禮那套嫡長子繼承製,大元的皇位傳承簡直可以概括成一個字“亂”,除了兒子繼承父親,還可以弟弟繼承哥哥,也可以叔叔繼承侄子,總之,只要你腰桿足夠硬,一切皆有可能。

於是不出所料,妥歡帖睦兒沒有繼承父親明宗的皇位,而是由他的叔叔文宗即位,叔叔上臺之後也不可客氣,直接把侄子關到了高麗的大青島上,不讓任何人和他接觸,一年之後,做叔叔的還是希望侄子生活能過的再差一些,那就直接把侄子的名聲也搞臭吧,於是下了一道聖旨,說哥哥活著的時候就像大家表達過這個妥歡帖睦兒不是他兒子的意思,好嗎,這下連血統都遭到了質疑,先帝的長子瞬間變成了來歷不明的私生子,他也隨之被轉移到了廣西靜江,依舊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

照這樣看來,皇族囚徒妥歡帖睦兒徹底沒有出頭之日了,但是上天也終於眷顧了他一次,僅僅三年多,叔叔文宗就駕崩了,明宗的次子,也就是妥歡帖睦兒的弟弟懿璘只班當了皇帝,也就是元寧宗,寧宗在位時間更短,僅僅幾個月之後也駕崩了,皇位再一次出缺。

朝中的頭號權臣燕鐵木兒希望擁立文宗的兒子燕鐵古思為皇帝,但是文宗的皇后拒絕了,她說自己的兒子年齡還小,不如立明宗的長子妥歡帖睦兒為皇帝。於是朝廷派出使者來到廣西,把十三歲的妥歡帖睦兒接了回來。

幽默版末代元朝——原來元朝歷史這麼搞笑(一)

元朝皇后圖片


燕鐵木兒先行接見,兩個人並馬徐行,然而當趾高氣揚的燕鐵木兒氣勢洶洶地告訴妥歡要立他做皇帝的時候,妥歡嚇得一句話說不出來。燕鐵木兒很生氣,也很懷疑,他怕這個孩子登基會對自己造成不利,所以千方百計阻撓妥歡登基,直到幾個月之後燕鐵木兒死了,文宗皇后才和大臣一起擁立妥歡帖睦兒為帝,但是事先約定好,要讓他的堂弟燕鐵古思做皇太子。

其實一直過幽閉生活的妥歡帖睦兒不一定是最適合做皇帝的,太祖皇帝的子孫也很多,但是為什麼大臣都對這個十三歲的孩子情有獨鍾呢?答案只有一個,他小,好控制。

有個明宗時期的大臣,叫做阿魯輝帖木兒,他就給小皇帝出了一個建議,說皇帝這個工作太繁重,不好乾,不如您就把大權交給丞相吧,丞相干得怎麼樣那是丞相的事情,您要是自己親自幹,幹得不好還得背鍋。妥歡帖睦兒一聽很有道理,就把大權交給丞相伯顏,自己躲到深宮玩耍了。

一、瘋子丞相伯顏

那麼伯顏又是什麼人呢?伯顏是武宗的老臣,泰定帝駕崩的時候,伯顏和權臣燕鐵木兒一起擁戴武宗的兒子懷王為新帝,伯顏可謂是盡心盡力,傾家蕩產,甚至是舉債為懷王籌措軍費糧餉,所以後來懷王登基,也就是文宗皇帝,對伯顏很感恩,伯顏自此大權在握。

上臺之後做什麼呢?答案是打擊異己。當初跟著燕鐵木兒幹,現在既然打算單飛,就得掃清絆腳石,他殺死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又一杯毒酒害死唐其勢的姐姐皇后伯牙吾氏,大臣反對我?殺!親王反對我?抓!朝堂之上,伯顏一手遮天,上自至尊天子下至公卿大臣誰敢對我說個不字,天下人都知道有伯顏,不知道有皇帝。

朝中都擺平了,伯顏放眼天下,讓他不爽的還有漢人,從他之後的施政策略來看,他對漢人不是一般的恨。

伯顏首先上奏給皇帝,說漢人總是愛搞小動作,糊弄人,那就廢除科舉吧,免得讓漢人進入咱們朝廷為官。伯顏還發布詔令,禁止漢人、南人、高麗人擁有軍械、馬匹,誰要是敢私自留存這些東西不上交,那直接綁去殺掉。什麼?你問農家院裡耙柴草的鐵禾能不能留,不行。

做了這些伯顏還是不滿意,他又向元順帝建議想要殺掉漢人中人口最多的五大姓,也就是張、王、劉、李、趙五個姓氏的人,他覺得清洗掉這些人,漢人的數量就會大大減少,同時也會讓其他漢人畏懼。

幽默版末代元朝——原來元朝歷史這麼搞笑(一)

伯顏圖片


還好,傀儡皇帝元順帝堅決地拒絕了這個建議,雖然伯顏一再要求,但是元順帝不為所動,他私下裡對自己的心腹說:太師是瘋了吧,居然出這樣的主意,我要是批准了,這皇帝之位還坐的下去嗎?

二、掘墓人侄子

上天想要滅亡誰往往就會先讓他張狂,老天對待伯顏也不例外,而他派來的這個掘墓人不是別人,就是伯顏的親侄子——脫脫。

前面已經說過,伯顏權勢滔天,又和文宗的皇后相勾結,想要廢掉元順帝,立皇太子燕鐵古思(元順帝的堂弟)為皇帝,兩人終日裡磨刀霍霍,一場宮廷政變即將上演。

但是就在伯顏勢不可擋的時候,他的侄子脫脫有著不同的考慮,他覺得這個伯父簡直就是在玩火自焚,到時候一家人都會被他連累,得早早想個辦法了。

於是他問計於自己的謀士。

謀士的回答很乾脆:“大義滅親,咱們心裡只知道有朝廷,顧不上家人了。”

“那失敗了怎麼辦?”

“失敗了大不了一死,死咱們也落個流傳千古的忠義之名”

那就幹吧。

但是脫脫絕對不是一個蠻幹的人,在行動之前,他還需要一個人的支持,那就是元順帝。

而元順帝是不敢信任伯顏的侄子的。

幽默版末代元朝——原來元朝歷史這麼搞笑(一)

蒙古官員圖片


脫脫的投名狀是向元順帝報告伯父和文宗皇后勾結要推翻他,立燕鐵古思為皇帝。

這下元順帝不能無動於衷了,他派自己的親信反覆試探脫脫,最終確定兩個人是一個戰壕的戰友,於是定下計劃,除掉伯顏。

想殺伯顏的人有很多。伯顏身邊的兩個衛士,藉著獻刀的機會,想要一舉殺死伯顏,怎奈關鍵時刻,竟嚇得不敢動手,跪在地上,競相舉報對方是刺客。雖然這一幕和《三國演義》中曹操獻寶刀殺董卓的一幕很類似,但是這兩個衛士卻沒有曹操的運氣,伯顏也不是董卓,他立刻派人將兩個擒拿,嚴刑拷打之後將兩人滅門。

伯顏最近發現自己的好侄子脫脫在朝堂之上總是逆著自己的心意來,自己說要罷黜漢人官員,脫脫反對,元順帝的妃嬪生兒子,脫脫非要讓孩子認皇后作嫡母,這不是擺明了要給孩子嫡子的身份將來好立太子嗎?伯顏很生氣,也很疑惑,但是他並不擔心,因為自己一手遮天,他相信沒有人能動得了他。

伯顏想的太簡單了,這就是他不學習漢文化的後果,如果他熟讀《三國演義》,他就會發現自己滅亡的套路和司馬懿誅曹爽一模一樣。

至正六年,伯顏想要出城打獵,他邀請元順帝和他一起前往,脫脫馬上密報元順帝:不要去,我伯父要對你不利。元順帝也不敢去,就拒絕了。伯顏倒是沒想那麼多,他邀請皇太子燕鐵古思一起前往,當兩個人興高采烈地帶著軍士出城的時候,他的好侄子脫脫意識到,機會來了。

脫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調換了守城的軍隊,都換成了自己的心腹將士,然後命令城門緊閉,還收繳了城門的鑰匙,然後元順帝下了一個詔令,歷數伯顏的罪行,然後脫脫就坐在伯顏回來必經的城門等著他。

伯顏開開心心地回來了,帶了很多的獵物,但是他看到的卻是緊閉的城門和手握刀劍的士兵,好侄子脫脫坐在城樓之上,面若冰霜,看到伯父回來,脫脫沒有問安,而是站在城樓上宣讀了皇帝的詔書,表達了要承辦罪臣伯顏,脅從不問的意思。伯顏聽的目瞪口呆,如墜冰河,手下人一看主子失勢,一鬨而散,伯顏成了孤家寡人。

皇帝很周到的給伯顏安排了出路,流放嶺南(今廣東)伯顏又愧又恨,在流放的路上自盡而死,死後只有一口薄棺材掩埋失身,可謂悽慘至極,而他在京城的家中抄家卻搬運數月不絕,金銀財寶無數,當時有一首詩這樣諷刺他:佰仟萬錠猶嫌少,垛積金銀北斗邊。可惜太師無運智,不將些子到黃泉。

反攻倒算、秋後算賬是不用任何人教的,元順帝馬上下令,把文宗皇后,也就是自己的嬸子發配到東安州,中途改了主意,派人把她勒死了。皇太子也就是自己的堂弟燕鐵古思當然更不能放過,下詔書廢除了他皇太子的稱號,把他安置到瀋陽,然後故伎重演,剛剛出大都的城門,就派人把他殺死了,至此,伯顏的勢力完全被清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