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遇疫情“土貨”待銷 貴州農經網花式“帶貨”

  眾望新聞訊(眾望新聞記者張文莉)3400只滯銷鴨子不算多,但對於正在與貧困作戰的張延亞來說,這是個不小的壓力。面對疫情影響,貴州通過電商渠道拓寬產品銷路,用花式“帶貨”為貧困戶化解難題。

  “我養的3400只鴨子還沒有賣出去,交通又不夠暢通,再這樣下去,我要大虧本了!”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野漆根村的張延亞為鴨子的銷路發了愁。

  絕望中,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及時通過貴州農經網發佈供求信息,各級領導幹部瞭解情況後高度重視,積極聯繫商家前來購買。貴陽市惠民民生農副產品經營有限公司如“及時雨”一般來到了這個小山村。

遇疫情“土貨”待銷 貴州農經網花式“帶貨”

  張延亞的生態養殖基地養殖的鴨子

  3月4日,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張延亞。 “鴨子平均每隻4斤,惠民民生農副產品經營有限公司以每斤12元的價格收購,算下來我能收入18萬元。壓在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下了!”張延亞說。

遇疫情“土貨”待銷 貴州農經網花式“帶貨”

  生態養殖基地負責人張延亞將自己養殖的鴨子裝進籠子裡

  據瞭解,張延亞以前是貧困戶,因為手部殘疾在2004年建檔立卡,於2018年脫貧,家裡8口人,除了父母妻子外,四個子女都在上學,最大的五年級,最小的才幼兒園,這麼一大家子人每天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花費,於是,在2015年張延亞決定去上海幫別人養鴨子,一邊打工一邊學習養鴨技術。

  2019年7月,在野漆根村駐村工作隊的動員下,張延亞決定回家發展養鴨產業。回來後,張延亞在銀行貸款5萬元,成立了亞華生態養殖場,建設鴨棚,用16000元購入3400餘隻鴨苗。

  張延亞開始一心一意的“侍候”起鴨子來。每天早上六點左右,張延亞就起床來到鴨棚,開始一天的工作。給鴨子喂飼料、清掃鴨棚衛生......一直忙到晚上六點,一天的工作才算結束。天寒地凍,張延亞掛上燈泡和浴霸給小鴨增溫,日夜呵護。

  期間,在駐村工作隊的推薦下,張延亞經常到貴陽參加了養殖技術培訓,該鎮農技站(所)也經常到基地現場教授養殖技術。今年2月中旬,張延亞養殖的鴨子逐漸成熟,達到銷售條件。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前期與他達成口頭銷售協議的商家未能及時兌現銷售承諾。看到自己養殖的鴨子遲遲銷售不出去,張延亞特別焦急。這一切,作為該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的沿河縣氣象局副局長熊興發,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張延亞告訴記者,為了找銷路,他找過烤鴨店、農貿市場、小餐館、飯店之類的,可是每次購買的數量太少,根本無法解決根源問題。後來,通過農經網信息平臺,才打開了銷路。

遇疫情“土貨”待銷 貴州農經網花式“帶貨”

  工人將鴨子裝上車

  張延亞是2018年脫貧出列戶,如果其養殖的鴨子遲遲銷售不出去,就會造成經濟損失,這不僅會導致返貧影響脫貧成效,也會為該村下一步產業發展帶來影響。

  熊興發說:“好在經農經網發佈信息,得到了省商務廳有關領導的關心關注,並及時聯繫貴陽市惠民民生農副產品經營有限公司前來幫助解決這一困難”。

  “我們得到這個鴨子滯銷的信息過後,就積極和村裡指揮長、養殖戶張延亞進行對接,並迅速和張延亞達成了銷售協議。隨後,我們第一時間組織車輛,包括裝鴨子的籠子,到村裡來運鴨子。”貴陽市惠民民生農副產品經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柴永康說。

遇疫情“土貨”待銷 貴州農經網花式“帶貨”

  雙方達成銷售協議

  據瞭解,貴陽市惠民民生農副產品經營有限公司作為貴陽市的菜籃子企業,與100多家超市和企業有合作關係。此次這3400只鴨子運到貴陽後,將在貴陽市數字化禽蛋中心進行屠宰、包裝,再拉到各超市進行銷售。

  張延亞覺得這次能把鴨子賣出去真是幸運,之後一定會加倍努力,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發展養殖產業,並且多多學習如何利用電商平臺將鴨子賣出去,這是他未來需要著重學習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