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蘇氏名人:蘇履吉

蘇氏名人:蘇履吉

蘇履吉,字其旋,號九齋,德化縣春美鄉雙翰村人,生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 ,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中進士。歷任敦煌、安化、武陽、正寧、寧臺、崇信等地縣令及洮州、貴德司馬、安西州牧、沙河知州等職,歷職邊塞20載,所到之處因親民愛民、平息冤獄、創修縣誌、泉畔建廳、詩詠敦煌,被隴西士民尊為“神君”“生佛”。

敦煌位於甘肅省最西端,地處新疆、青海、甘肅三省(區)交界處,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重鎮。

三千多公里外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曾有一位泉州人,三次擔任敦煌知縣,他親民愛民、平息冤獄、創修縣誌、詩詠敦煌,被當地士民尊為“神君”“生佛”,官德流芳。

他就是德化人蘇履吉。

曾任敦煌市政協副主席的姜德治在《縣令蘇履吉》一文中讚道:“蘇履吉在敦煌任職時間長,所辦實事多,為敦煌近代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

蘇氏名人:蘇履吉

德化縣城全景

歷職邊塞20載 始終不忘初心

蘇履吉,字其旋,號九齋,德化縣春美鄉雙翰村人,生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他自幼好學,7歲入私塾啟蒙,18歲入泮,工於詩,“未弱冠,以詩受知學使陳春淑補博士弟子員”,21歲補廩,26歲赴福州鰲峰書院攻讀。

蘇履吉早年迫於生計,在家鄉亦耕亦讀,嘉慶十二年(1807年)在家鄉雙翰之登第堂、扳龍齋開設教館,“設帳課徒”。

蘇氏名人:蘇履吉

古橋廣濟橋、雙翰古街等地都留下過蘇履吉的身影

嘉慶十八年(1813年)蘇履吉登拔萃科,翌年6月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登進士第,名列二甲第一,入選以知縣用,籤分甘肅。此後,他歷任敦煌、安化、武陽、正寧、寧臺、崇信等地的縣令及洮州、貴德司馬,安西直隸州知州等職。出仕伊始,蘇履吉便立志要作好官。他在詩文《懷族中諸祖伯叔》中寫道,“敢道宦途將利達,猶憐家計本貧寒。幸今無負諸公望,尚冀教餘作好官。”

在隨後的二十多年間,他時刻牢記此初心,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當一名為國為民的好官。

惠政恤民心繫民瘼

蘇履吉自幼喜好吟詠,公餘間隙常與友朋、同僚酬和,擊賞互礪,或自敘感懷,至51歲,作詩3000餘首。他的詩中,有不少抒發其勤政為民的家國情懷。如“為民父母官,視民皆赤子”“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蘇氏名人:蘇履吉

蘇履吉作品集《友竹山房詩草》

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他所到之處,恤民惠政,時刻以民生為要,深受各地士民愛戴。

蘇履吉不阿權貴,勇於為民請命,辦案主張慎獄慎刑,“日月雖明難遍照,覆盆未必盡無冤”(《慎獄》),要求辦事唯求公正,刑罰唯秉科律,忌徇情枉法,斷案人勿“曲直憑片紙”。

《德化縣人物誌》記載,有一次,隴西發生了一起“通姦殺夫”奇案,為了更加深入瞭解案情,公正判案,蘇履吉甚至讓妻子張淑芳到牢房,與一女囚同寢共餐。得悉案犯自恃出身權貴,為非作歹,蘇履吉嫉惡如仇,按律法斷案,偵破了“夜半殺夫”奇案,被隴西人民爭相傳頌。

蘇氏名人:蘇履吉

蘇履吉祠堂裡還留有他的詩篇

據史料記載,蘇履吉為民辦了許多實事、好事,“凡有利於民生國計者,孜孜以圖,真有繼日待旦之勤”,他時時警醒自己:“為民父母官,視民皆赤子。民亦具天良,動以父母比。” 擔任安西州牧時,他深入農村調查,發現賦稅太重,農民赤貧,為減輕農民負擔,他數次上文申請蠲免,民眾非常感激他。

蘇履吉在河隴地區任職長達20年,足跡遍及今甘肅、新疆、青海等地區,其中,敦煌時間最長,敦煌博物館藏的敦煌縣清代歷任縣官表記載:蘇履吉分別於道光四年(1824年)、六年(1826年)和十年(1830年),三任敦煌知縣,任職時間達七年。期間,由於他政績卓著、愛民如子,大力發展文教、培養士子,受到當地士民的愛戴,被稱為“神君”“生佛”,在其離別洮州時,曾出現士民“出郭三十里”“跪列如堵牆”的動人場面。闊別武陽五年後重過武陽,受到“士民迎謁道左”。

兩袖清風 廉潔無私

蘇履吉為官十分清廉,在敦煌7年,他長住署內藏拙山房,也沒有為妻兒、家鄉父老攢下金銀田舍,在家鄉春美雙翰,“妻還知儉親澆菜,子亦安貧學種瓜”,與普通百姓無二。

他領取的俸銀,除了安排家用、接濟長輩、資助弟妹,還要捐助當地的文教發展,因此,赴任時借的路費一直遲遲沒還清,從其弟寫給他的家書中可知,家裡一直被催債,其為官之清廉實在令人歎服。

蘇氏名人:蘇履吉

德化縣春美鄉蘇履吉廉政文化公園

為官近20年,祖母去世回家守喪的蘇履吉已是五品官,卻拮据到沒錢買菜,三餐除了靠自家田園裡的蔬菜,還常常得到山上找野菜和野果,“歸來半載理家居,宦橐漸無舊積儲;謀食只宜多野種,治餐先要足園蔬。”

他如此勤政、廉潔,官聲清越,卻升遷緩慢,十幾年間一直在各縣之間輪轉,對此,蘇履吉亦看得很平淡,自言“宦況任升沉,清守惟自勵,終屬山林人,功名身外事。”始終潔身自好、淡泊名利。

事親至孝 情動桑梓

蘇履吉不僅勤於王事、愛民如子,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王事賢勞看政績,天倫孝友見持身”這是蘇履吉作為人臣、人子的理念。

蘇氏名人:蘇履吉

蘇履吉祠堂綿遠堂

蘇履吉在福州鰲峰書院求學時,父親去逝,隨後的幾十年內,他一直在悵然無法報親恩。在為父親守孝期間,擔心父親下葬沒多久,墳地還不牢固,每逢下雨天,他都要到墳地看看墳墓有沒有被水沖毀,此舉在他的詩歌《先大人墓次》中有體現。

由於他的祖父、父親皆早逝,祖母、母親相繼孀居,含辛茹苦,因此蘇履吉對她們都十分敬重、孝順。蘇履吉祖母範氏結婚三年丈夫便去世,生下遺腹子,即蘇履吉的父親,她一生辛勞賢惠,蘇履吉對其極為敬重。長期在邊塞履職,為了盡孝,在安化縣任內,他便派人不遠萬里將77歲高齡的祖母接到身邊,親自奉侍7年,然後由親人護送南歸。祖母南歸後,他還時時想念、常常託人帶信回家問候。

蘇氏名人:蘇履吉

蘇履吉在外常寄語懷思,逢祖母生辰屢次賦詩遙祝。

蘇履吉詩作中,有大量關於父親、祖母和母親的內容,拳拳孝親之情,溢於詩中,令人動容。在外為官,家中母親、祖母均由弟妹照顧,他常寫詩勉勵兒女弟妹,須勤儉持家、孝侍慈親。蘇履吉的孝順,在鄉里傳為美談。

(來源:福建省德化縣紀委監委 德化縣春美鄉黨委政府)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天下蘇氏信息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