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苏氏名人:苏履吉

苏氏名人:苏履吉

苏履吉,字其旋,号九斋,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中进士。历任敦煌、安化、武阳、正宁、宁台、崇信等地县令及洮州、贵德司马、安西州牧、沙河知州等职,历职边塞20载,所到之处因亲民爱民、平息冤狱、创修县志、泉畔建厅、诗咏敦煌,被陇西士民尊为“神君”“生佛”。

敦煌位于甘肃省最西端,地处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交界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

三千多公里外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曾有一位泉州人,三次担任敦煌知县,他亲民爱民、平息冤狱、创修县志、诗咏敦煌,被当地士民尊为“神君”“生佛”,官德流芳。

他就是德化人苏履吉。

曾任敦煌市政协副主席的姜德治在《县令苏履吉》一文中赞道:“苏履吉在敦煌任职时间长,所办实事多,为敦煌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苏氏名人:苏履吉

德化县城全景

历职边塞20载 始终不忘初心

苏履吉,字其旋,号九斋,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他自幼好学,7岁入私塾启蒙,18岁入泮,工于诗,“未弱冠,以诗受知学使陈春淑补博士弟子员”,21岁补廪,26岁赴福州鳌峰书院攻读。

苏履吉早年迫于生计,在家乡亦耕亦读,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家乡双翰之登第堂、扳龙斋开设教馆,“设帐课徒”。

苏氏名人:苏履吉

古桥广济桥、双翰古街等地都留下过苏履吉的身影

嘉庆十八年(1813年)苏履吉登拔萃科,翌年6月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登进士第,名列二甲第一,入选以知县用,签分甘肃。此后,他历任敦煌、安化、武阳、正宁、宁台、崇信等地的县令及洮州、贵德司马,安西直隶州知州等职。出仕伊始,苏履吉便立志要作好官。他在诗文《怀族中诸祖伯叔》中写道,“敢道宦途将利达,犹怜家计本贫寒。幸今无负诸公望,尚冀教余作好官。”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他时刻牢记此初心,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当一名为国为民的好官。

惠政恤民心系民瘼

苏履吉自幼喜好吟咏,公余间隙常与友朋、同僚酬和,击赏互砺,或自叙感怀,至51岁,作诗3000余首。他的诗中,有不少抒发其勤政为民的家国情怀。如“为民父母官,视民皆赤子”“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苏氏名人:苏履吉

苏履吉作品集《友竹山房诗草》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所到之处,恤民惠政,时刻以民生为要,深受各地士民爱戴。

苏履吉不阿权贵,勇于为民请命,办案主张慎狱慎刑,“日月虽明难遍照,覆盆未必尽无冤”(《慎狱》),要求办事唯求公正,刑罚唯秉科律,忌徇情枉法,断案人勿“曲直凭片纸”。

《德化县人物志》记载,有一次,陇西发生了一起“通奸杀夫”奇案,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案情,公正判案,苏履吉甚至让妻子张淑芳到牢房,与一女囚同寝共餐。得悉案犯自恃出身权贵,为非作歹,苏履吉嫉恶如仇,按律法断案,侦破了“夜半杀夫”奇案,被陇西人民争相传颂。

苏氏名人:苏履吉

苏履吉祠堂里还留有他的诗篇

据史料记载,苏履吉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凡有利于民生国计者,孜孜以图,真有继日待旦之勤”,他时时警醒自己:“为民父母官,视民皆赤子。民亦具天良,动以父母比。” 担任安西州牧时,他深入农村调查,发现赋税太重,农民赤贫,为减轻农民负担,他数次上文申请蠲免,民众非常感激他。

苏履吉在河陇地区任职长达20年,足迹遍及今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区,其中,敦煌时间最长,敦煌博物馆藏的敦煌县清代历任县官表记载:苏履吉分别于道光四年(1824年)、六年(1826年)和十年(1830年),三任敦煌知县,任职时间达七年。期间,由于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大力发展文教、培养士子,受到当地士民的爱戴,被称为“神君”“生佛”,在其离别洮州时,曾出现士民“出郭三十里”“跪列如堵墙”的动人场面。阔别武阳五年后重过武阳,受到“士民迎谒道左”。

两袖清风 廉洁无私

苏履吉为官十分清廉,在敦煌7年,他长住署内藏拙山房,也没有为妻儿、家乡父老攒下金银田舍,在家乡春美双翰,“妻还知俭亲浇菜,子亦安贫学种瓜”,与普通百姓无二。

他领取的俸银,除了安排家用、接济长辈、资助弟妹,还要捐助当地的文教发展,因此,赴任时借的路费一直迟迟没还清,从其弟写给他的家书中可知,家里一直被催债,其为官之清廉实在令人叹服。

苏氏名人:苏履吉

德化县春美乡苏履吉廉政文化公园

为官近20年,祖母去世回家守丧的苏履吉已是五品官,却拮据到没钱买菜,三餐除了靠自家田园里的蔬菜,还常常得到山上找野菜和野果,“归来半载理家居,宦橐渐无旧积储;谋食只宜多野种,治餐先要足园蔬。”

他如此勤政、廉洁,官声清越,却升迁缓慢,十几年间一直在各县之间轮转,对此,苏履吉亦看得很平淡,自言“宦况任升沉,清守惟自励,终属山林人,功名身外事。”始终洁身自好、淡泊名利。

事亲至孝 情动桑梓

苏履吉不仅勤于王事、爱民如子,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王事贤劳看政绩,天伦孝友见持身”这是苏履吉作为人臣、人子的理念。

苏氏名人:苏履吉

苏履吉祠堂绵远堂

苏履吉在福州鳌峰书院求学时,父亲去逝,随后的几十年内,他一直在怅然无法报亲恩。在为父亲守孝期间,担心父亲下葬没多久,坟地还不牢固,每逢下雨天,他都要到坟地看看坟墓有没有被水冲毁,此举在他的诗歌《先大人墓次》中有体现。

由于他的祖父、父亲皆早逝,祖母、母亲相继孀居,含辛茹苦,因此苏履吉对她们都十分敬重、孝顺。苏履吉祖母范氏结婚三年丈夫便去世,生下遗腹子,即苏履吉的父亲,她一生辛劳贤惠,苏履吉对其极为敬重。长期在边塞履职,为了尽孝,在安化县任内,他便派人不远万里将77岁高龄的祖母接到身边,亲自奉侍7年,然后由亲人护送南归。祖母南归后,他还时时想念、常常托人带信回家问候。

苏氏名人:苏履吉

苏履吉在外常寄语怀思,逢祖母生辰屡次赋诗遥祝。

苏履吉诗作中,有大量关于父亲、祖母和母亲的内容,拳拳孝亲之情,溢于诗中,令人动容。在外为官,家中母亲、祖母均由弟妹照顾,他常写诗勉励儿女弟妹,须勤俭持家、孝侍慈亲。苏履吉的孝顺,在乡里传为美谈。

(来源:福建省德化县纪委监委 德化县春美乡党委政府)

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家风|扬正气,从关注开始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天下苏氏信息平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