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京東金融裡的“高息攬儲產品”是否合規,存款有沒有風險?

提起京東金融裡的“銀行精選產品”,可能很多人並不陌生,過去我們常說此類高息攬儲產品是低風險,屬於銀行標準存款,且被納入存款保險條例保護。但從來沒人去關注該類產品是否合規?今天我就以上兩個方面(合規性和安全性)與大家一起進行分析。

京東金融裡的“高息攬儲產品”是否合規,存款有沒有風險?

產品合規性


一、“高息攬儲產品”到底是什麼?

在瞭解此類產品是否合規之前,我認為有必要和大家解釋一下這種產品。所謂的“高息攬儲產品”,我們通常稱之為創新型的智能存款產品,支持隨存隨取,靈活度與活期儲蓄沒有什麼差別,每一筆智能存款都對應一筆定期存款(1-5年期),提前支取相當於銀行將該筆定期存款的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金融機構(非銀行類),但它的底層資產本質上屬於定期存款。

、產品發行情況

從此類產品的發行規模來看,智能存款雖然已經由當初的民營銀行擴展至城商行、農商行等銀行業機構,但其整體規模還十分有限的。

比如說,作為國內民營銀行中的巨無霸微眾銀行,即使是依靠用戶超過10億的微信進行導流,但它在2018年底的存款總量也僅有1500億元,智能存款就更少了,至於其他民營銀行的量就更不足為道。

我們可以將智能存款與結構性存款進行對比一下,幫助大家更清楚瞭解差距,截止2019年9月底,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我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已經達到10.8萬億元,也僅佔總存款比重的5%左右。由此可見,目前的智能存款發行規模,對於市場格局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三、從發行主體來看

智能存款主要始自於2018年民營銀行的創新推出,正是因為民營銀行通過互聯網(主要就是類似京東金融等第三方平臺)模式率先推出,才引起了網民們的格外注意,就像餘額寶當初上市一般,但智能存款並沒有達到那種“革新的作用”,隨著產品的影響力逐漸擴散,其他城商行等開始仿效。

但至今為止,智能存款還只是業內的通行叫法,並無“法定意義”。

由此可見,一個連“名字都不確定的產品”,我們叫它是“高息攬儲產品”還是比較符合特點的,但正因為它的規模有限,市場影響力也有限,因此,對於“此類智能存款產品”,並未發佈專門文件進行監管,這不像結構性存款等已經有非常明確的監管文件。對於智能存款產品來說,傳聞最多的就是監管部門曾對其開啟了窗口指導。

整體來看,此類智能存款產品既談不上違規但也算不上合規。不過,監管要求明年開始除了存量產品以外,將不允許新的產品繼續發行。實際上,等於是明確終止的指令。因為監管部門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理由,那就是高成本負債資產不利於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同時也不利於金融機構的降低風險要求。

產品安全性


一、智能存款本身的安全

在談及此類智能存款的概念時,我們就已經明確說了,智能存款本質上屬於1-5年期的定期存款,那麼根據監管要求執行存款保險條例,對50萬元本意以內進行全額賠付。因此,與一般性存款並沒有區別,產品依舊是安全的。

二、產品與京東金融的關係

此類智能存款產品是由各家銀行直接提供,京東金融僅僅作為一個第三方的信息展示平臺,具體交易是通過用戶在各大商業銀行開通電子賬戶來完成的。

之所以要先開通該銀行的電子賬戶,是因為產品及服務都是銀行提供的,根據各大銀行要求,用戶需要先開通該銀行電子賬戶,然後通過電子賬戶與銀行直接進行交易,確保資金安全與隔離。

總之,所謂京東金融裡面的“高息攬儲產品”主要還是那些銀行精選產品,它們均為標準銀行存款,完全按照國家監管要求執行存款保險條款,50萬元以內100%賠付。因此,各位不必擔心已經購買的產品安全性。至於是否合規,我認為只要是監管沒有明確叫停之前,您都是可以購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