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京剧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尊重的,那么为什么在相声里会有《黄鹤楼》?

李轶鸣2356479803


京剧确实因为自身的深厚艺术魅力,在历史的继承发展中,一直保持高于曲艺艺术的地位。

一是因为,京剧本身出一个“角儿”不容易,必须是从小学戏专业出身,很少有半路出家还能规规矩矩唱一出完整的戏曲的。

就像郭德纲在采访中说:“相声这行啊,有很多外行在干,很多都是厨子出身,但是他敢干,你让他干个京剧试试,给多少钱都不会去干,他知道他肯定不会,去了就是死,但是让他说相声,他会动心。”

京剧入门门槛很高,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有很大的规矩。从小练习才有功夫上身。

而另一方面,京剧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很高,喜欢京剧的基本都对京剧艺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出戏的来龙去脉,知道应该注意的重点,知道哪个“垦节儿”能出彩,也知道哪个地方最难,容易出纰漏。

在如此目光如炬的观众的注释下,京剧演员也不敢不勤勉,因为观众会发现,会不买账。

所以,各种原因都使得京剧艺术越来越底蕴深厚,充满艺术魅力。

正因为京剧的地位高,提起京剧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才适合作为相声表演的一个基础的点去发挥去做文章,因为你如果说你是唱hip-hop的,年龄大的不懂,你提京剧即便年轻人不常听,也会稍微有所了解,起码知道它“高雅”啊。

所以,就正应了《黄鹤楼》的包袱结构,捧哏的演一位爱吹牛说自己是艺术家的人,那么他吹自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很合适剧情啊,因为没有什么行当比京剧更人尽皆知且“高”了。

再说回来,相声也属于传统艺术,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之前喜欢听相声的也都喜欢听京剧,爱听京剧的也偶尔听听相声,侯宝林大师就是学唱京剧非常棒的擅长“柳活儿”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再者说了,即便现在的很多年轻相声观众不怎么听京剧,相声演员受众市场渐渐大了,提及京剧,引着大家发现京剧的美也是好事。

相声是讽刺艺术,《黄鹤楼》本来就是讽刺不学无术爱吹牛的这个捧哏饰演的角色,带着人物和故事上台,没有任何不尊重,正因为尊重才讽刺的相声这个“主角”。


趟风冒雪


这个问题我表示很懵😜

京剧是我们都要尊重的,所以相声里面不该有黄鹤楼,是这个意思吗?在武汉这么多天的忧郁,你一个题目就让我乐坏了😄

第一,我不听京剧,没有戏曲细胞,所以完全听不进去。

第二,黄鹤楼的相声我也没听过,尴尬了😂

第三,如果你认为黄鹤楼不尊重京剧,那也不能怪黄鹤楼是吧,黄鹤楼虽然法力无边,但是它确实写不出来相声,也唱不出来京剧,它也不会说话,如果它能说话,那去年下旬为了警示武汉,它就直接开口说话好了,也犯不着漫天遮地的,搞一场天象奇观来吓唬我们,结果我们还愣是没看懂😝

总之,这个真不怪黄鹤楼,可能该怪汉剧,因为汉剧好像是京剧的发得吧,不过我也听不进去汉剧啊😜


汉城楚地生活家


《黄鹤楼》为传统相声作品,取材自同名京剧,它截取了京剧中“从刘备过江起到张飞闯帐为止”的一段表演。节目的垫话,一般使用是逗哏自称京剧表演艺术家,其实是吹牛皮啥都不会,而捧哏要求学习逗哏的艺术,二人现场合作一次,于是逗哏在表演过程中漏洞百出,包袱迭起,笑料不断。是传统相声腿子活中的经典之作。

腿子活指的是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这种作品在传统相声中很多,像《黄鹤楼》,《汾河湾》,《捉放曹》等都是取材于同名京剧。

京剧做为中国的国粹,阳春白雪,高大上的艺术,在相声中被另类的呈现,是不是对我们的国粹不尊重呢?肯定不是的。首先相声表演中有四门功课,其中的学,就是学唱或表演戏曲等其它艺术门类的形式,特别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抖的包袱会更响。

再有相声本身就是一种俗中见雅,雅俗共赏的曲艺形式,它早已深深植根于广人民大群众的心中,是最为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它符合的观众群可以说比京剧的范围更广泛,能听相声的并不一定能欣赏的了京剧。其实这种方式更能让大家了解戏曲艺术。比如现在的郭德纲老师,通过听他的相声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京剧,等于用另一种方式又发扬了我们的国粹艺术,这何偿不是一件幸事。





东瓜西瓜马来瓜


在传统选段中也有所“现代化”,传统的《黄鹤楼》中间,逗哏演员会以河南坠子的唱腔歪唱诸葛亮的唱词以达到不懂装懂的效果;而经过德云社“量体裁衣”之后,岳云鹏的《黄鹤楼》把河南坠子的唱腔换成了《爱情买卖》的调子——恁还是个河南人来——却也没法责备,毕竟河南坠子现在都已经是更为式微的存在了。

随着大众文娱生活的重心转移,我们有理由相信,依附于戏曲的相声作品会愈发稀少罕见。可以预见的是,这部分创造力和取材会被平移于其他的主流艺术门类上,如流行歌曲、电影、话剧,不过话说回来,相声这门艺术又还有多少生命力呢?如果无法做到创新和发展,这门艺术的倾颓与灭亡也只是早晚的事情。想一想,这门艺术形式曾经在新中国前四十余年作为一门非常有效的宣传工具而存在,对宣传政策,打击敌人亦起到了非常的效果,而梁左先生的横空出世,更是让这门嬉笑的艺术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戏谑的黑色幽默感感,令人寻味之余,更加扼腕于梁先生的早逝。

遂想起我被真正拉进传统京剧坑的选段《四郎探母·坐宫》,杨延辉上场定场诗曰,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传统戏曲及曲艺发展至今也已经到了一个肃杀的季节,他也许会好起来,也许不会,但都并不妨碍我继续为之着迷,为之热爱。


以赛亚


《黄鹤楼》这个段子脱胎于的京剧,马三爷在使这块活时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说的优势,铺纲细致,歪唱时注重的对于语气、形体、眼神的运用。整个段子使下来,可称行云流水。抖包袱的口风带有津派相声通俗亲民的特点。因此,这段《黄鹤楼》也被视为相声界巅峰人物演绎的巅峰作品。其实很多相声名家都使过这块活,虽然表演上各有千秋,但在观众心中马三爷极致的演绎却很难被轻易取代。

其实,在相声的发源之地北京城也曾有一位相声名家善使《黄鹤楼》,表演水平与马三爷等量齐观,怹就是京派相声的代表人物罗荣寿。老观众都熟悉,罗荣寿、李桂山两位是一场买卖,二位合作的《卖棺材》、《文章会》、《卖挂票》等把杆儿活都带有浓郁且正统的京派相声风格。而《黄鹤楼》这块传统腿子活,是罗荣寿的恩师同时也是他的舅父赵霭如先生一句一句过给他的。口传心授压出来的活确实瓷实,但罗荣寿秉持着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还特别请教了梨园行前辈深入学习了这出戏正唱的程式和锣鼓经。京派相声学唱类段子讲究的就是大气、范正儿、有板有眼。


Rover


我看头条你更应该尊重一下你的拥护者、使用者。也是怪了啥问题你都能问出来。

京剧是什么?往高里说是一门艺术,表演的人叫艺术家。往低里说就是一门手艺,表演的人叫戏子。不管怎么说,它就是让人消遣的一个行当。这也就是赶到当下的太平盛世啦,往回看,就是一个谋生手段。相声同样也是一个行当。没有什么高低贵贱,要有差别,也是您老内心的差别。

凡事尽职尽责服务利益的,都要尊重,不只是京剧。


参不通悟不透的北天


京剧被尊为国粹,即是大雅,而相声内容风格混杂,也总免不了被说大俗。尽管很多传统艺术现在被分为三六九等,但放在以前,这两者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节目,也是演员吃饭挣钱的手艺。



虽然就连初高中生的课本都一直在讲宣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艺术,但不得不承认,在当今娱乐文化盛行和外来文化冲击下,传统的东西想要毫发无损的继续走下去是有一定难度的。



传统艺术如果只能曲高和寡,束之高阁才算是保持传统的精髓,那被人们慢慢遗忘也只是迟早的事。

所以,无论京剧还是相声都是传统艺术,都需要创新,需要相互包容接纳。

现在再说《黄鹤楼》、《桑园会》这类相声,青年人可就不会有强烈反响了,甚至会出现“闷堂”——观众毫无反应。原因不是别的,青年人未看过这类京戏,你学的再好,锣鼓经念得再标准,青年人不懂也是枉然。所以任何剧种都要和时代合拍,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雪域高原摄影人


我认为喜欢看懂京剧的都是文化人,有修养的高层次上等人。

我不是不喜欢看,我是看不懂也听不懂。



悠着点到97


敢问提问者是不是认为相声中的《黄鹤楼》是对京剧这个国粹的侮辱或不尊重?如果这样想,那外国人说我们的母语汉语那样阴阳怪调的样子呢?是不是不许他们学说了?道理一样的,相声也是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雅俗共赏,用相声艺术的四门基本功之一的“学”,来学唱各种传统戏曲,是对戏曲的传播作贡献。


舟月6368


我与京剧谭派的亲人有较深地交往。他们的生活现状不是太好。国家应该投资保护京剧艺术这一国粹。我们的年轻人如今都欣赏的是快餐文化。国家应设立专门的学校配养京剧人才,否则它会失传。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些绝技是独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