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107歲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父母在,就永遠都是孩子

107歲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父母在,就永遠都是孩子

前些天,一則暖心視頻上了熱搜。

河南民權縣,一位107歲的老奶奶,被自己鄰居楊先生帶去參加婚宴。

離開時,老奶奶順手拿了婚宴上的喜糖,要帶回家給自己的大女兒吃。

當84歲的大女兒接過媽媽從口袋裡摸出來的糖果,登時臉上笑開了花。

滿是褶皺的臉上,露出盡是孩子似的滿足和快樂。

107歲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父母在,就永遠都是孩子

這位84歲的老奶奶,也被網友稱為最幸福的孩子,感人情節暖哭大批網友。

網友的評論,暖心中帶著肉眼可見的豔羨之情。

“父母在,就永遠都是孩子。”

“希望我80多歲的時候也能吃到我媽給我捎的糖。”

“最幸福的是年老了叫聲媽還有人答應。”

而面對母親給自己捎糖舉動,84歲的女兒表示“娘疼我小,我要疼她到老。”

父母對孩子恩重如山,孩子對父母便是情深似海。

107歲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父母在,就永遠都是孩子

視頻中最戳人的點在於:84歲的老奶奶,在普通人的眼裡,是孫兒輩的祖母,是兒女輩的母親。卻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個還被老母親寵愛和惦記的女兒。

即便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父母面前,也可以是撒嬌和任性的孩童。

可以卸下世間的角色,依賴和貪戀父母所給予的溫暖。

情感上得到倚靠,便有了對抗生活的勇氣。

01

父母帶給我們的溫暖記憶,總是帶著熱氣騰騰的飯香味兒。

蔡瀾說過:“世上最極致的口味,永遠是媽媽的味道。

那是兒時對母親烹飪的某種味覺記憶,帶著歲月的溫柔以及撫愛。

世界上最好吃飯,叫媽媽做的飯。以愛為佐料,是人間至味。

一位一隻眼睛患白內障幾近失明,另一隻眼睛也嚴重老化的六十三歲老母親張雨蓮,因為擔心花錢,瞞著孩子沒有醫治眼睛,摸索著艱難生活。

在一次電話中她聽出女兒咳嗽生病,執意去城裡照顧女兒。

為了女兒,老母親第一次一個人走出大山,翻過兩座山頭,淌過一條小河,走28公里的山路。轉三次車,跨越四個省,坐36小時的長途汽車。

在陌生的城市,她一無所知,除了女兒的名字。

她身上挎著從老家帶的雞魚和蔬菜,在陌生的城市茫然四顧。

被警察送到女兒家的張雨蓮,顧不上休息,就進入廚房忙活。

因為女兒小的時候一生病,她就會煲雞湯給女兒喝,所以她跋山涉水,只是想親手給女兒做一頓飯。

107歲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父母在,就永遠都是孩子

上帝不能無所無能,所以創造了母親。

每個母親都像張雨蓮一樣,對自己吝嗇,但對孩子可以傾盡所有,是我們生命中的守護神。

02

你可能不會知道,在你出生的那一刻,母親就開始惦念多年後的我們。

我剛懷孕那會,什麼都吃不下,勉強吃一點也能吐出一大半。

母親聽聞消息給我打電話:從你出生起,我就想到有一天閨女你也會當媽媽,跟我遭同樣的罪,我是又歡喜又心疼,晚上也睡不好覺。

我生孩子出產房的時候,母親心疼的落了淚,紅著眼睛跟我說,閨女你受罪了。

月子裡,媽媽一直忙前忙後照顧孩子和我。晚上,母親總是和衣而睡,一聽見孩子有動靜就趕緊抱起來,生怕影響到我休息。

孩子脹氣,常常半夜啼哭,母親就整夜抱著孩子在客廳裡走來走去。

出了月子,我胖了10斤,我媽媽卻瘦了整整15斤。

107歲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父母在,就永遠都是孩子

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但在我們的人生排序中,我們往往把孩子排在第一位,卻把父母排在了後面。

醫院裡,最熱鬧的總是兒科,往往是人滿為患,一個孩子生病,往往是全家總動員。

而老人多的病房裡,卻往往是最安靜的。做父母的,總是替以孩子各種忙為理由推脫,捨不得孩子日夜守在病床前。

對孩子生病照顧得無怨無悔,父母面前卻是久病床前無孝子。雖然我們總說來日方長,但對父母的陪伴卻總是時日不多。

03

畢淑敏說,“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有一次好姐妹群裡,琳琳發了一條很喪的信息:苦日子什麼時候熬到頭!

原來琳琳的母親因為身體原因住院了,恰逢工作最忙的節點,每天醫院單位兩頭跑。晚上陪床睡眠不好,工作上也頻頻出錯,身心苦不堪言。

幾個好姐妹紛紛出言勸慰了幾句:無非是老人年紀大了,身體容易出現問題。你要多補充營養,保重身體之類……

一直沉默不言的菁菁突然發了一段很長的話:

琳琳,雖然你是在抱怨,可是我還覺得挺羨慕的。雖然我現在事業不錯,沒什麼事可煩憂。但無論怎麼努力,都感覺人生好像空了一塊,怎麼也填補不滿。我現在特別後悔當初沒有多陪陪父母,有的時候看到的風景越是美麗,吃到的美食越是好吃,內心就越是有罪惡感,那種希望父母能跟自己一同分享的心情,因為再也不能實現而倍感難過。工作的事可以緩緩,誰都可以做,現在還是好好照顧你的母親吧。

群裡一時啞然。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楚,或許是人生最大的憾事。無論怎麼努力,人生都難以再圓滿。

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去年,小哥費玉清以一封親筆信的方式訣別熱愛的舞臺。父母的去世給了他最沉重的打擊。他在信中寫道:

“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更孤獨。掌聲也填補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地方,都讓我觸景傷情。”

107歲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父母在,就永遠都是孩子

因為雙親離世,讓一代歌壇常青樹,人生動力盡失,決心過雲淡風清的日子、蒔花弄草,寄情自然。

04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計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

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

一天在一起頂多相處11小時

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

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們以為的來日方長!

人們經常說餘生很長,但是在這看似漫長的一生裡,我們能陪伴父母的時間卻在越來越少。

為了不讓以後的人生徒增許多遺憾,但願我們能在繁忙的塵世中,多抽出時間來看看爸媽。

累了的時候回到家親親熱熱喊一聲爸媽,撲在父母的懷裡享受重回兒時的簡單快樂。

即便日子過得苦一點,但只要父母健在,家人健康,就是人間值得,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