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文史鉅著《左傳》:濃縮精華15句,背下來吧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為《左氏春秋》。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舊時相傳,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

《左傳》實際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它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文史鉅著《左傳》:濃縮精華15句,背下來吧

1、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譯文】處於安樂的環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想到了就有防備,有了準備,就會免遭禍患。

【解讀】要時刻提高警惕,保持清醒頭腦,預料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提前周密慎思,做好充分的防範準備。思想上有了憂患意識,真正到了危險時刻,就可能化險為夷,避免各種不幸的禍患發生。《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沒有憂患意識,人往往就在安逸享樂中走向沉淪。

2、苟信不繼,盟無益也。

【譯文】如果信用跟不上,結盟也無益的。

【解讀】公元前700年,魯桓公想調解宋國與鄭國的關係,互相講和。這年秋天,魯桓公與宋公在句瀆之丘結盟。由於不知道宋國是否真想講和,所以又在虛地會見。冬天,又在龜地會見。雖然頻繁地會盟,宋公還是拒絕講和。魯桓公便與鄭厲公在武城會盟,率兵攻宋,討伐宋國不守信用。《左傳》借君子之口,對各國之間頻繁會盟,發表了上述看法。強調遵守信用的重要性。

3、多行不義,必自斃。

【譯文】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自我滅亡。

【解讀】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意在告誡人們,為人處世要有規矩,符合道德準則,不能目無原則,膽大妄為,肆無忌憚,破壞社會秩序,與社會道德規範背道而馳,必然會走上玩火者必自焚的道路。《周易》就警告人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4、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譯文】謹慎開始並且不怠慢結果,結局就不會困窘。

【解讀】告誡人們做事要從始至終小心謹慎、始終如一,才會成就事業,取得圓滿勝利。就如我們常說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越接近成功,越不能鬆懈,只有堅持到底,才能有最後的勝利。但很多人往往是“功敗垂成”,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5、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

【譯文】君子能深謀遠慮,小人的目光只放在眼前。

【解讀】提醒人們應深思遠謀,志向高遠,自強不息,不可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利益。范蠡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功成之後,范蠡明瞭勾踐為人,果斷捨棄身外之物,選擇急流勇退,泛舟五湖,從容灑脫。而大夫文種不聽范蠡勸告,貪戀權位,對越王勾踐的殘忍與胸懷認識不足,最後落得賜劍自刎的下場。

文史鉅著《左傳》:濃縮精華15句,背下來吧

6、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解讀】每個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首先要充分考慮自己的道德涵養程度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以此來確定自己應處的位置,決定行事方針和方法。“不能縮頭者,且休縮頭;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一個人立身處世,要學會審時度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如邵雍所說:“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7、修己而不責人。

【譯文】努力修養自己的品德,對別人則不求全責備。

【解讀】“吾日三省乎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先不斷完善自己道德修養,才能像《大學》中所說的:“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善於發現別人優點,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要有一顆愛護關心他人之心,幫助他人,如此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8、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譯文】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露出來受寒。

【解讀】在遇到相依而存的事情時,首先要有理智的態度和冷靜客觀的思想,客觀分析,反覆思忖,權衡利弊,考慮因果,將決策失誤減到最低。三國鼎立,曹魏勢大,吳蜀如唇齒相依,若不聯合,勢難生存。所以諸葛亮未出茅廬,即把聯合抗曹作為他為劉備制定的基本國策。有了吳蜀的聯盟,諸葛亮才可以放手南征、七擒孟獲,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無後顧之憂。

9、能敬無災。

【譯文】能夠恭敬,便沒有災禍。

【解讀】公元前539年,小邾穆公到魯國朝見。魯季武子不想用諸侯之禮接待他。穆叔表示反對,說了“能敬無災”的話。他認為邾國來朝,是沒有忘記我國的友好,恭恭敬敬地迎接他,還怕他有三心二意。如果降低一個友好國家的接待規格,怎能迎來更多友好的國家呢?在生活中同樣如此,你敬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自以為是而瞧不起人家,人家也瞧不起你。這樣就會引起各種矛盾而帶來禍害。

10、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譯文】最高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解讀】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這個方面給我們做人做事指明瞭努力的大方向!

立言需要才氣和積累,立功需要機遇和努力,而才氣是多由先天而來,機遇更非人為。所以,三不朽中,立功、立言要靠先天和運氣的成分。唯有立德,不講天氣稟賦,不講時勢,成就與否全在自我一心。所以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

11、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譯文】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

【解讀】《道德經》上說“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是經書,《左傳》是史書,經書和史書都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華而不實,一定要居其實不居其華。不僅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喜歡追求虛名的人總是會招致很多怨恨,而實實在在做人,淡泊名利的人卻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

1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解讀】《論語》上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坦坦蕩蕩,正道直行,即便犯了過錯,別人也能看到。而且一個君子總是能及時改正錯誤,別人也一定會更加尊重他。所以當我知道自己們犯了錯,第一個反應就是要及時改正。別人不會因為我們改正了錯誤而嘲笑我們。

13、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譯文】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解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吳王夫差,繼父登位之初,勵精圖治,大敗勾踐,使吳國達到鼎盛。在位後期,生活奢華無度,貪圖安逸,吳國被越王勾踐滅掉,夫差自縊。後唐莊宗李存勖建立了“唐”國,史稱“後唐”。但他建國之後,就開始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昏昧無知,冤殺大將,寵幸伶人到無可復加的程度,最終被叛軍所殺。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寫的就是這個事,中心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文史鉅著《左傳》:濃縮精華15句,背下來吧

14、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譯文】驕橫、奢侈、荒淫、放蕩,是邪惡發源的處所。

【解讀】春秋時,衛國國君衛莊公非常溺愛他寵姬生的兒子州籲。州籲長大後非常任性,生活放蕩,到處惹事生非,專橫霸道。莊公對也聽之任之,從不嚴加管教。

衛國大夫石碏勸告莊公說:“我聽說,父親喜愛孩子,應當用道義來教育他,不要讓他走上邪路。驕橫,奢侈,荒淫,好逸的惡習,都來自邪惡。這些惡習所以產生,就是因為父母寵愛得太過分。”

15、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譯文】善念善行不能放棄,惡念和壞事不可任其發展。

【解讀】有一副對聯說的很好,“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道;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跡世上無完人”,第一句講的是“孝道”,說看一個人是不是符合“孝道”,不是看他有沒有給老人貴重的東西,而是要看他心裡有沒有老人,如果論財富,窮人家難道就沒有孝道可言了?

第二句說的就是人的“惡念”,即便是聖賢,心裡也不能完全沒有惡念。只是他們絕不會讓自己的惡念在內心膨脹,以致發展成為行動,他們總是能及時消除心中的惡念,降伏其心。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惡不可長”的道理。

《左傳》中同樣還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意思是學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樣難,學壞就像山上的石頭從高處崩塌滾落那樣容易。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這是我們都要引以為戒的。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