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潮汕姓氏和村名

(來源網絡,重在分享,特此鳴謝,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潮汕姓氏和村名 被譽為“海濱鄒魯”的潮汕地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三千年前的商、週年代,就有百越居民在韓江中、下游居住。秦漢時,先後隸屬南海郡南越、揭陽縣地。自隋朝,便因“潮水往復”而得名。

先民根據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情況,選址創村、定居。形成聚落,始命村名。這些村名,是歷史的化石,蘊含著豐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興廢、演變的歷史。

宋末(約1270年),有劉布袋到樟林一帶創村,而後多姓聚居。清雍正5年(1570年),村人李嵩德中進士。晉君時,訴說村人多壘灶煮鹽為業,故雍正皇帝賜名“鹽灶村”。

潮陽峽山義英村,因村境十八曲水迂迴,得天獨厚,毓秀鍾英,遂名“厚英”。餘嘉泰元年(1201年),時值饑饉,村人翁勝保申報朝廷,賑濟災民,朝廷嘉其仁義,御賜村名“義英”。

銅盂鎮勝前村,以許姓祖先從梅花村分裔至此定居,因村址在沈姓厝前,取名“沈前村”。明正統5年(1442年),村人許申任福建省長山縣知,致仕回家,取“今勝於昔”之義,改名“勝前村”。

井都鎮詩家村,昔系四戶人家在此定居,稱“四家村”。後來村人發達,殷實富裕,本崇尚禮義之意,改名“詩家村”。紅場鎮的陳五田村、蔡肥村,雷嶺鎮的劉仕可村,峽山鎮的趙西港村,沙隴鎮的燉灶村,都是以其創村人命名。

澄海縣港口陸厝圍,全圍面積七、八十畝。據清乾隆《潮州府志》記載:“聚(元代潮州路總管丁聚)悲陸公(陸秀夫)顛沛流離,隨龍沒波,其子孫寓潮者,給官田五頃以贍之。”當地人稱呼官田為“陸厝圍”,七百餘年來,這個村名一直保留至今。

位於澄城鳳崗裡的闢望沙崗,據《潮州府志》記載:“陸丞相謫潮時,長子繇,好漁獵,逐居。海陽闢望沙崗,陸氏賴以不絕。”

又載:“防諸鄉人,或雲陸氏住沙崗皆宋丞相後。此去不運有學士館,其址尚存。大策(明代潮州名人陸大策)造其廬,請陸氏老人相見。老人曰:“吾陸學士後裔也。自宋末之初,祖居於此。”

潮陽沙隴鎮華瑤村,因地處平川沃土,綠水縈繞,似桃源勝境而稱“華瑤村”。谷繞鎮谷饒村,明清時因系丘陵地帶,常鬧旱災,所謂“三天無雨天大旱”,一片赤地,稱“赤寮”。清代末年,村民修坡鑿河,引水灌田,生產發展,取五穀豐登之意,遂改名“谷饒村”。

昔時,創村多先築圍牆,或因兵荒馬亂,防寇賊,築柵為寨,後來村莊也由“寨”得名。不少村莊創於明朝,因常遭倭寇、海寇襲擾,據史料記載“村俱被寇殘毀大率,半為丘圩。”後人到此搭寮定居,又有的經營副業,搭寮看守,在此創村,遂以“寮”得名。

潮安新塘金砂一村,俗稱“砂隴陣”,全村幾千人都姓陳,只有個別戶姓蔣。據說,陳姓始祖在創鄉時,講究堪輿學,權威說:此地乃是“船脈”,船須有槳才能行駛,船地才能變為活地。於是,他們專誠請來一戶姓蔣人家來插居,取其“蔣”與“槳”的諧音。至今,姓陳人家普遍認為,他們會興旺發達,全靠“槳”(蔣)的動力。

意溪勝錫美村,全村以姓羅為主,少數人姓陳。從其祖先相襲以來,他們都認為:“陳”(銅)是“羅”(鑼)的製作材料,無銅不成鑼,銅做成鑼才能使銅響鐺鐺。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因而兩姓氏人家至今關係融洽,極為親密。

潮汕姓氏和村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