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消失的阜陽中大街

鄉愁記憶|消失的阜陽中大街

阜陽的中大街比北大街消失的要早一些,但消失的形式不同。北大街是整體拆除,不僅失去了北大街的形態,也把北大街的魂給弄丟了;中大街是升級改造,在長不足三里、寬不過十多米的街面上建造了一個全新的仿古建築群。中大街不見了,但它周圍的街巷仍保留下來,像毛細血管一樣聯繫著中大街這個大動脈,延續著中大街的繁華和喧囂。

中大街是老阜陽人的俗稱,它的城市地理名稱為“解放中路”,北端與俗稱“北大街”的解放北路隔鼓樓相對,南端是阜陽城很有名的大隅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阜陽幾大錢莊、藥店、酒樓都集中在大隅首周圍。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大街被改造為“全國第一家按國際標準營建的全天候仿古批發、零售商城”,據說當時的商業價格已經達到每平方米3880元到6800元人民幣。古商城落成的時候,轟動皖北地區,似乎重現了宋代潁州城商賈雲集、商埠林立的繁榮景象。從此,“中大街”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和記憶,取而代之的是後來遭到無數人唾罵的“古商城”,這個暫且不表。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北大街”代表著傳統和含蓄,而“中大街”代表著時尚和開放。就像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剛剛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南方和北方一樣,這點大致從對小街道的叫法上就可悟出一二。在中國,對小街道南方主要稱為巷子,北方稱之為衚衕。在北大街的小街道有“連家衚衕”、“張家衚衕”、“郭家衚衕”,在中大街更多的是“明倫巷”、“八家坑巷”、“劉上臺巷”等小街道名。北大街有百年老飯店“小有天”,中大街有“洞天春”;北大街有“麗芳”照相館,中大街有“美芳”照相館;北大街有百貨一店,中大街有百貨二部。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大街逐漸取代北大街成為阜陽城的商業中心,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位於人民路的阜陽市百貨大樓的建成開業,中大街才漸漸褪去了它的光華。

鄉愁記憶|消失的阜陽中大街

物我相眷,草木關情。行走在一場雪後的古商城中,我時而踱步時而駐足,或閉目沉思或明眸發現,竭力從眼前的蛛絲馬跡中尋找出鄉愁記憶中的酸甜味道。在古商城北門的西側,我記得原先是一家名叫“青年”的理髮店。那時,阜陽城不僅有固定的理髮店,還有走街串巷的剃頭師傅。他們用扁擔挑著剃頭的挑子,一頭是紅漆長方凳。凳腿間夾有三個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是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裡塞進去的,第二、第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挑子的另一頭是個長圓籠,裡面放一小火爐。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保持著一定熱度。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掛鋼刀布和手巾。剃頭挑子的這種模式,從中國北方到南方也沒有什麼兩樣,有個流行語就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如今,在阜陽的街頭巷尾還會看到類似的個體理髮者,但這種特別傳統和講究的剃頭挑子卻很難見到了。“青年理髮店”很大,店裡大概有七八張可以調整高度和放倒的理髮椅,洗頭的陶瓷面盆有三四個,牆上掛著男女各種髮型的大頭像照片。對比街頭的剃頭師傅只會中老年剃光頭、年輕人剪平頭的單調,這裡的理髮師可以剪出“背頭”、“偏分”、“花捲”、“大波浪”等男女各種時髦髮型。好多回,父親帶我來理髮時,我總羨慕那些大青年,因為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髮型,指著牆上的照片說:“給我理個這個樣式。”我那時認為最好看的髮型是“偏分”,一大半頭髮偏向右,一小半偏向左,分解縫明白整齊,整個頭頂呈優雅的弧形,再抹上髮蠟,油光錚亮的,人顯得特別神氣。可父親每次都是和理髮師傅說:“給孩子理個小平頭。”我就暗暗下定決心:長大了,我一定要理個“偏分”。

鄉愁記憶|消失的阜陽中大街

“青年理髮店”的南面是個布店,一字排開的櫃檯是木質的,比我的個頭都高,櫃檯上堆滿了各式花布,記得母親帶我來這買過幾回布。布店的對面是個五金店,賣些工具油漆什麼的。布店南邊是個比較大的文具店,進店裡要登上三四級水泥臺階。店裡除了課本筆墨也賣樂器。有一次,我拿積攢下來的壓歲錢來這裡偷偷買了一把吉他,被外祖母發現,說是不務正業,影響學習,逼著我又給退了。文具店再往前就是“美芳照相館”,但那時,我和家人還是去北大街的“麗芳照相館”多一些。

我上小學的時候,外祖父還沒退休,在中大街的百貨二部當收銀員。放學的時候,我喜歡去外祖父上班的店裡玩,順便和外祖父討要些零花錢。這家百貨店由好幾間房子組成,裡面有二十幾組玻璃櫃臺,靠房子一角有一個收款臺居高臨下,櫃檯和收款臺之間有十幾條鐵絲相連接,紙幣和發票用鐵絲上的夾板來回傳送。這邊售貨員收錢開票,夾牢,伸胳膊猛地一推一甩,夾板“嗖”地就飛過去。那邊外祖父找錢蓋章後,夾板“嗖”地又飛回來。當時,我在想,要是把人吊在上面來回飛多好玩。多年後,我在旅遊景區看到有人滑索道的時候,不由得想起了飛來飛去的那個小夾板。

鄉愁記憶|消失的阜陽中大街

走走停停,我不知不覺地走到了古商城的南門,這裡曾是叫“大隅首”的地方。北大街有個熱鬧的地方叫“專屬街口”,中大街最熱鬧的就是“大隅首”了。這裡處於東、西、南、北四關的中心,商店林立,人口稠密。上了年紀的老阜城人還習慣以“大隅首”來代稱中大街這條老街。如今,中大街消失了,古商城沒繁榮幾年也衰敗了。這個曾經延續中大街繁華景象的古商城已經破敗不堪很久,甚至在交通、環境等方面嚴重影響了阜陽老城區的發展。近來有消息稱,這屆市政府正在進行調研論證,不久古商城的命運或將有變化。

阜陽城市的建設越來越快,老阜城的風貌漸漸模糊不清。再見了,中大街。再見了,古商城。對於在外漂泊近二十年的遊子來說,既欣喜地看到家鄉的發展和繁榮,又抹不去歸來時那濃濃的鄉愁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