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皇帝擔心諸侯造反,謀臣出了一個主意:多封幾個就解決了

西漢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八月初一日,一代女主呂雉病逝。呂后在位期間,著力扶植呂氏勢力,其侄子呂祿、呂產分任將相,權力看似集中,其實根基不穩。呂氏有擅權之野心,但無擅權之能力,卻又引起功臣集團與劉氏宗族的不滿,膨脹之後,便是覆滅的危機。

在那場“誅諸呂”的宮廷政變中,陳平、周勃,以及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興兵宮禁之內,而齊王劉襄則起事於外,內外合力,改變了自高祖駕崩以來的政治格局。

齊王劉襄及其兩個弟弟劉章和劉興居是這場政變的主力,他們的父親劉肥卻曾是最讓呂后放心的劉氏藩王,恐怕呂后沒有想到,自己身後會有這樣的結局。

皇帝擔心諸侯造反,謀臣出了一個主意:多封幾個就解決了

呂后

劉襄起兵的理由是“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而他自己也是對皇位抱有期待。但是,陳平、周勃這些老江湖絕不會將帝位交給實力雄厚、兵強馬壯的齊王,否則他們還怎麼把持朝政呢?

最後,冷門代王劉恆意外勝出,成為漢文帝。雖然漢文帝初期,皇權依舊受制於功臣集團,但作為皇帝,漢文帝還必須處理漢廷與諸侯王的關係,齊王這一系尤為重要。齊王劉襄及其兄弟在誅殺諸呂事件中立下大功,而且已經控制了齊國故郡濟南和琅琊。

如此,漢文帝順水推舟,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漢廷將呂后時代所割的齊國城陽郡,連同濟南、琅琊兩郡一起還給齊王。這樣一來,齊國又恢復到了劉肥初封時代的疆域。

皇帝擔心諸侯造反,謀臣出了一個主意:多封幾個就解決了

周勃

或許是因為無緣帝位而憤恨,齊王劉襄很快就病死了,其子劉則即位,即齊文王。劉襄的那兩位弟弟劉章和劉興居在誅滅諸呂中立下大功,漢廷權臣們原來答應將趙國故地封給劉章,以梁國封給劉興居。

這些承諾都是口頭支票,文帝即位之後,一概推翻,對於劉章和劉興居的酬勞僅僅是各增封二千戶。與呂氏關係複雜,但是又擁立文帝的琅琊王劉澤則被封為燕王。文帝二年,分封皇子為王,文帝三子,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既然皇子封王,那麼也不能一直無視劉章和劉興居,所以,漢文帝以齊之城陽郡封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以齊之濟北郡封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這樣既可以削弱齊國,又算是對二人的安撫。與二人同時而立的還有故趙幽王子劉闢強立為河間王。

皇帝擔心諸侯造反,謀臣出了一個主意:多封幾個就解決了

漢文帝

如果仔細看一下地理位置,就會發現,文帝把自己兒子的封國放在了長安與關東諸侯國的中間,這一招叫以親制疏。昔日的齊國也僅僅剩下一郡之地了,這比呂后時代還要狠。劉章、劉興居兩人認為自己功勞被奪,心中不平。

文帝三年(前177年),城陽王劉章憂憤而死,濟北王劉興居則趁文帝親征匈奴之際發兵造反。文帝急忙罷兵回長安,派兵擊破濟北王,劉興居自殺,濟北國被廢除,成為漢朝直轄的濟南北郡。

漢文帝以濟北王謀反為由頭,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勢力。文帝四年,文帝以憐憫齊王一脈為理由,“盡封悼惠王諸子罷軍等七人為列侯”,算是一種安撫。政論家賈誼為文帝獻上解決諸侯王問題的《治安策》,他認為“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諸侯王叛亂與否與諸侯王國的實力有關,“大抵強者先反”。

皇帝擔心諸侯造反,謀臣出了一個主意:多封幾個就解決了

賈誼

既然諸侯強大就有可能造反,那麼賈誼的藥方就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在賈誼看來“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只要力量不濟,即便有野心,也不敢鋌而走險。

賈誼的方案就是肢解拆分較大的諸侯國,將其化整為零,使其不可能形成對抗漢廷中央權威的力量:

割地定製,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皇帝擔心諸侯造反,謀臣出了一個主意:多封幾個就解決了

諸侯國與漢廷

按照這個方案,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齊文王劉則薨,無子,“文帝思賈生之言,乃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為王”,就是將劉肥另外的六個兒子封王:劉將閭為齊王,劉志為濟北王,劉賢為菑川王,劉雄渠為膠東王,劉卬光為膠西王,劉闢光為濟南王,加上劉章原來的那個城陽國,原劉肥七郡七十餘縣的齊國此時被分成七個小國。

偌大的一個齊國,經過呂后、文帝兩代的收拾,終於被肢解為七個弱小藩國,看上去已經難以威脅到漢廷中央專制權力了。不過,齊王一系的子孫們是否就真的甘心認命呢?文帝一脈,也不過是代王旁系而已,命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