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區區三個德國師的隆美爾為何能打的那麼猛?希特勒為什麼不多給點部隊?

王司徒軍武百科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初期之所以勢如破竹,都是西線盟軍太弱,襯托出了他的強大。到了戰爭後期,當盟軍加大支援力度時,面對持久戰時他也得跪。

1941年初,英國人把意大利軍隊趕出了昔蘭尼加,面對意大利的呼喚支援,隆美爾奉命進入北非。隆美爾在沒等到兵力充足時就發動了突然襲擊,儘管丘吉爾已經料到他的意圖,並且還建議英軍統帥韋維爾積極應對。然而韋維爾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德軍在夏季之前不會發動大規模進攻,而且還想著讓隆美爾進入沙漠腹地後再進行反擊。

這明顯是高估裡英軍及其附屬軍隊的實力。在阿蓋拉的排兵佈陣上,雖然英軍在前沿位置佈署有3個裝甲單位的第二裝甲師,而隆美爾此時只有2個,並且英軍在坦克的數量上擁有優勢。然而這些坦克有很多是繳獲的意大利M13式坦克。英軍的坦克已經匱乏,儘管繳獲的坦克已經磨損嚴重,但是不得不用此來濫竽充數。

而且根據韋維爾的指示,這支部隊只要完成遲滯德軍即可,無需拼得魚死網破。因此,英軍在面對隆美爾在1941年3月31日的進攻時,選擇放棄了阿蓋拉以東的瓶頸陣地,打開了北非沙漠的大門,讓其在沙漠裡擁有廣闊的縱深可以活動,隆美爾也就能在沙漠裡自由選擇進攻路線和攻擊目標。此後戰略的主動權就落到了隆美爾的手裡,英軍只能在廣袤的沙漠裡和他玩貓抓老鼠的遊戲。若不是盟軍的物資充沛,北非戰場的走向很可能因此改變。

(韋維爾)

此後的幾個星期裡,英軍從昔蘭尼加一路退到了埃及西部邊境的託卜魯克,並以此為根據地抵抗德軍的進攻。在潰逃中,英軍上下信心一路崩潰,對德軍的實力擁有恐懼心理。隆美爾利用耶穌受難日這天英軍的防守鬆懈,在4月11日展開了對託卜魯克試探性的進攻。而到了復活節才發起總攻。最終德意聯軍將英軍從託卜魯克狹窄袋形地區驅趕了出來,在喪失了有利地形後,英軍堅守託卜魯克和重奪此地區的意圖就非常渺茫。

就在這時,隆美爾接到了德軍最高統帥部讓其停止擴大戰果的命令。希特勒表示,他即將要發動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戰略物資已經無法同時供給兩個戰場,若繼續進攻會影響到德軍在東線的供給。然而希特勒在面對隆美爾意想不到的戰果,也是見獵心喜,縱容隆美爾在北非的進攻行動。

面對隆美爾的自作主張,哈爾德派遣他的副手保盧斯去北非勸阻。保盧斯到了北非後,雖然對隆美爾再次傳達統帥部的命令,並且對其告誡了一番,但是面對唾手可得的託卜魯克,還是批准隆美爾再次發動新一輪的進攻。

德軍坦克後來在託布魯克的進攻中遇到了英軍埋設的雷區,英軍依靠部署在雷區後方的炮火,20輛英軍坦克的拼死抵抗,以及其澳洲部隊的頑強抵抗,和意大利軍隊的無所作為,致使德軍只能暫停進攻。鑑於當前形勢嚴峻,保盧斯在返回德國前,禁止隆美爾再作任何進攻企圖。此時託卜魯克的西南角已經落入隆美爾的手裡,但是隆美爾的實力還不足徹底攻克託卜魯克,只能採取圍城戰。

為了趕走隆美爾和救援被困的守軍。英軍發動了代號為簡短作戰和戰斧作戰的行動,然而卻都失敗了。隆美爾面對的是與英軍在坦克數量上1比4的劣勢,而且德軍擁有的真正意義上的戰防炮幾乎2/3都是老式的37毫米口徑,是二戰前5年就已經研發,明顯已經落伍了。它們對於英軍的坦克毫無辦法,甚至是德軍新式的50毫米口徑戰防炮,也只有在較近的射程才可以穿透馬提達坦克的厚裝甲。隆美爾採用的辦法是將八八(88毫米)炮埋伏在防禦工事內,這種高射炮原本是用於防空之用,在有效利用時成為了戰防的利器。

但是隆美爾在託卜魯克的取勝也有一定的僥倖因素。英軍在簡短作戰中失利後,所剩的坦克寥寥無幾。儘管盟軍的船隊增援的坦克能夠重編2個裝甲旅,然而由於英軍前期的戰鬥損失慘重,新增援的坦克只能裝備其中的2個團。為此丘吉爾曾主張再送100輛坦克到前線,但是英海軍部不願再冒險直接經過地中海前往北非運輸物資,結果船隊繞著好望角航行,直到7月中旬才到蘇伊士,此時戰役已經結束。

而且在使用這批坦克時,英軍沒有采取集中所有一切能夠動用的坦克力量去粉碎德軍在前進地區內的裝甲部隊,而是將其分散使用,並沒有將其形成有效的火力配合。在戰斧作戰時,英軍打算將第四印度師負責進攻哈勒法亞—塞盧姆—卡普措一線的要塞地區,由裝備著馬提達坦克的第四裝甲旅加以協助。而第7裝甲師的其餘部隊則掩護在沙漠中盟軍的側面,隨後該師的2個裝甲旅向託卜魯克擴張前進,最後該師才與託卜魯克的盟軍守軍會和,一同向西推進。

這個進攻計劃本來就有問題。剛開始就已經把裝甲部隊的一半用來協助步兵,而錯過了德軍在增援託卜魯克未到來之前擊毀其裝甲兵團的機會。因此在德軍裝甲兵團還存活下,接下來的計劃想成功實行難度就增大了。英軍的計劃是必須等待其炮兵有了足夠的光源能夠準確射擊充當火力協助時,坦克才獲准進攻。而等到天亮之後,英軍的馬提達坦克在哈勒法亞要塞就已經被隆美爾的八八炮轟成了碎片,喪失了奇襲的效果。

而德軍沒有八八炮的卡普措要塞,英軍儘管將其攻佔,但是當期正想要迂迴德軍的側翼時,卻遭遇了隆美爾在哈菲德山脊埋伏的坦克伏擊,英軍在進攻受挫後只能撤退。英軍此役坦克損失在總數的一半以上,而隆美爾幾乎毫髮無損,而德軍增援託卜魯克的另一坦克團已經趕到,勝利的天平向其傾斜。

隆美爾隨後乘勝追擊,將其第五輕裝師傾巢而出,包圍英軍在沙漠中的左翼,而其第15裝甲師則對卡普措發起反擊,儘管這一反擊被英軍所擊退,但是德軍在正面和側面同時進攻擾亂了英軍準備發起攻擊的計劃。隆美爾將其機動部隊移動到沙漠側面上,目的是切斷英軍的退路。英軍在慌忙之中下令撤退,英軍沒來得及帶走的坦克只能丟棄,3天的戰斧作戰英軍損失了91輛坦克,而德軍只損失了12輛。

在接連的失利之後,英軍捲土重來,加大了對北非戰場的投入。而隆美爾能獲得的增援非常有限,他唯一能夠用來擴充其兵力的辦法是把一些額外的炮兵和步兵單位,勉強拼湊編成了一個非摩托化步兵師,也就是後來的非洲師,後來改名為第90輕裝師。意大利原本的3個師的兵力,也只增加了3個較小的步兵師,但由於其裝備太陳舊和缺乏摩托化運輸工具,效果有限。

而隆美爾能抵消兵力弱勢的,就只有到了秋天後,將其2/3的戰防炮都換成了新型的50毫米長筒炮,那比他原油的37毫米口徑的戰防炮在貫穿能力增加了70%,而且比英國的兩磅炮也佔有25%的優勢。所以隆美爾在防禦上就不像夏季時那樣依賴少數的八八炮。

(英軍的兩磅炮)

而且德軍對其五0(50毫米)戰防炮有了新的用法,隆美爾把這種射程較短,但是相當輕便的小炮推進到距其坦克很遠的前方,隱藏在有隱蔽的位置上。英軍的坦克兵以為在遠離火力掩護下,德軍的戰防炮不敢佈置得這麼靠前而中了埋伏。而在慌亂之中,在極其隱蔽的環境裡,他們看不清到底是被坦克還是戰防炮所傷,誤以為是被對方的坦克伏擊,造成英軍坦克對自己坦克不如對手的錯覺,進而喪失信心,影響戰場形勢的誤判和決策。

儘管英軍在北非戰場上的統帥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其還是犯了相同的毛病,就是英軍坦克數量雖多,但是分配卻分散,到處都是,但是到處都薄弱。這是一開始英軍將德軍放進阿蓋拉地區後的惡果,原本英軍是想著來個甕中捉鱉,沒想到卻弄巧成拙,忽略了德軍在沙漠地形的機動性,到處圍堵,卻到處有紕漏。正如隆美爾所說,:“如果你有2輛坦克,而我只有1輛,但你卻把它分開好讓我有各個擊破它們的機會,那麼2與1又有什麼差異呢?"從這可以看出,英軍的戰術素養和戰略素養和德軍差了一大截,只能靠堆積兵力的人海戰術才笑到了最後。


梓蕤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德國在二戰期間被世界尊稱的名將,除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只有在北非戰場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隆美爾!

隆美爾之所以用僅有的三個裝甲師打得那麼猛的原因在於:隆美爾在接任北非軍團長以後,很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採用了游擊戰術,並且對於裝甲的保養和維護嚴苛要求;希特勒失去了可以向北非運輸資源的路線,對於北非,支援遠比路上的消耗更嚴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湧現了一大批可以被後人永遠銘記的軍事將領,他們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揮技巧給予這場波及世界的大戰更多可能和熱度。作為自小就是理科男的隆美爾而言,其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膽大心細的工作作風成就了他傳揚後世的美名。如果說戰爭中除了國力和兵力的比拼以外,能左右這場戰爭的恐怕就是這些名噪一時的將軍了,而在二戰期間,可以在北非揍的英國人哭爹喊孃的,一定是“沙漠之狐”隆美爾!

北非戰場的開設本意是為了軸心國同盟意大利可以快速打通中東地區和通往印度的次大陸,可恨的是意大利作為三大軸心國主力之一,其軍事實力與其地位毫不匹配,被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打得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面對盟友的岌岌可危,希特勒不得不在咒罵的同時,選擇可以力挽狂瀾的將軍支援北非軍團!


隆美爾的成名作,或者說隆美爾被世人所知的戰役來源於二戰初期,德國入侵法國時!這個理工男在之前一系列的戰役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漸露頭角的他很快被希特勒看中,並且成全了他一直以來的夢想,那就是能夠親自指揮一部裝甲師!希特勒大手一揮,位於第四集團軍第七裝甲師的指揮官就落到了隆美爾頭上,信心十足的隆美爾在進攻法國的戰鬥中,其所指揮的裝甲師堪稱德軍裝甲部隊的榜樣,縱橫穿插,在撕裂法軍防線的同時,保持迂迴戰術,利用德軍強大的突進能力,摟草打兔子,很快,法軍面對隆美爾的裝甲師的防線被徹底打破!在這次戰役裡,隆美爾率領的裝甲師又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魔鬼之師”!

1941年1月,希特勒在經過反覆的考量以後,下令隆美爾趕赴非洲,接任德國的非洲軍團,以中將銜統領非洲軍團軍長一職!

面對北非戰場咄咄逼人的英軍,在己方兵力,裝甲部隊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隆美爾在到任後的兩個月裡,快速整合了部隊,並且提出了最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保護裝甲設備的完整率,所有的參戰士兵必須學習裝甲的維護和保養,本身部隊所在的機械師,必須得到部隊的全面保護!

接下來,隆美爾迅速制定了進攻方案,是的,你沒有看錯,在手中僅有三個裝甲師的隆美爾,面對數倍於己的英軍,選擇了進攻,利用英軍在之前對意大利作戰節節勝利後的驕視之心,在方案制定後,隆美爾集結了北非軍團所有的裝甲部隊和參戰人員,孤注一擲,強攻了疏於防範的英軍,結果英軍大敗,隆美爾聯合意大利的軍隊,趁勢收復了之前被攻陷的領地。被德軍打得心驚膽戰的英軍在蒙哥馬利的帶領下,終日惶惶。而隆美爾在鞏固了自己的佔領地區以後,採用游擊戰的打法,四處尋找英軍的小股作戰部隊,對其實施殲滅打擊,並且對可以修復的英軍坦克全部遷回了大本營,這也是很多英國人想不明白的地方,缺少坦克的北非軍團為什麼可以一直進攻的原因,甚至在對戰的時候,可以碰到原本屬於英國的坦克在地方的陣營裡!

可以說,戰事進入後期,北非戰場對於希特勒來說,只能算是牽制同盟國兵力的地方,對於缺少補給和支援的北非軍團來說,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大的對同盟軍進行殺傷,失去了運輸路線的軸心國,只期待北非戰場的陷落時間可以晚一點,除此之外,無能為力!



但是隆美爾的出現,不僅挽救了北非軍團提前的覆滅,也打擊了所向披靡的英軍!加大了同盟國對於北非戰場的資源投入和兵力投入,拖延了這場戰事結束的時間!


詩涵果果


三個德國裝甲師,需要至少十五萬噸船作為運輸後盾。



然而,海上補給能力差是德意兩國的軟肋。英國的馬耳他航空隊還有地中海艦隊,成了意大利運輸船的殺手。德意的護航兵力只能保證有限運輸船安全抵達非洲,即使如此也有數以百計的坦克、數以萬噸的油料白白被擊沉於海底。



此外,陸地運輸也是一個瓶頸。德意運輸船隻能在班加西、的黎波里卸貨,距離利比亞和埃及邊境有上千公里距離。長途車運也限制了物資轉運的效率。相比下,英軍在亞歷山大港就可以卸貨,距離前線近的多。

德軍原本佔領託布魯克後,可以利用這個港口,但港內布有大量水雷,再加上英軍空襲,導致港口根本無法使用。



所有這一切的後勤限制,都造成了德軍兵力規模無法繼續增加。即使運足了坦克飛機,也運不上油料和彈藥,再加上還有一堆意大利師在搶補給......


陶式防務評論


也不太準確,隆美爾在挺進到阿拉曼之時已經擁有四個德國師,即第15裝甲師、第21裝甲師(第5輕快師升格而來)、第90輕型快速師和由一些空降兵單位組成的摩托化“非洲師”。但是經過數千公里的長途沙漠作戰,他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已經損耗非常嚴重。



德國人雖空有四個師的番號,卻只有不到40000人和100多輛坦克了,輸掉阿拉曼戰役也屬正常,而隆美爾的不幸在於,希特勒從來沒有意識到北非戰場的重要性。法國戰役橫掃西歐的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少將,1941年2月接手了德意軍隊在北非的指揮權,並被晉升為德國“非洲軍”中將軍長,以幫助被英國人揍得鼻青臉腫的意大利盟友。

其實在首批到達北非的德軍部隊中,就整整缺少了一個裝甲團的編制,因為該團坦克都隨著貨船沉到了地中海底。這就是希特勒不太願意給隆美爾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線,大部分時間都在皇家海空軍的控制之下。

(隆美爾在北非)

希特勒對大海是有恐懼感的,他自己也親口承認過,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最終擱淺,多多少少也有一點這方面原因。馬耳他島上英國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國海軍水面作戰力量的羸弱,使得從德國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動都是一個危險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補給的匱乏,始終困擾著隆美爾的戰術發揮,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限的後備力量,與其冒險過海增援北非,還不如通過鐵路給更重要的蘇德戰場輸血,換誰都會這麼想。

德國海軍在地中海戰區是幾乎沒有水面力量的,運輸船隊的護航任務主要由意大利海軍承擔,在蘇德戰場主動權易手之前,真正協助隆美爾高歌猛進的決定性力量,其實是德國空軍第10航空隊的存在。它們以意大利機場群為基地,完全壓制了馬耳他的皇家海空軍,使地中海航線有過一段時間的順暢,同時也掩護隆美爾的地面部隊快速推進。

(隆美爾在北非)

隨著蘇德戰場吃緊,第10航空隊主力1942年下半年調走,馬耳他的英國戰機和地中海艦隊可謂是死灰復燃,猛烈襲擊著所有過往的軸心國船隊,隆美爾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而缺乏空中掩護的德軍裝甲部隊,也在絕對優勢的皇家空軍打擊下損失慘重,因此隆美爾缺少的不僅僅是增援部隊和坦克,德國空軍的疲於奔命是第二個重要原因。

那麼,是不是希特勒就無力給隆美爾一些必要的援助呢?顯然不是,在隆美爾奉調回國休養之後的1943年5月,突尼斯戰役全部結束,德意軍隊殘部25萬人走進了戰俘營,其中僅阿尼姆大將指揮的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非洲裝甲集團軍改稱)就有七個師的番號,包括第10裝甲師和武裝黨衛軍部隊等等,被俘人員數量多達125000餘人。也就是說,在北非戰場的最後階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緊急實施增援,問題是太晚了!



(阿尼姆一級上將)

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能擁有七個德國師的部隊和足夠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馬利幾乎肯定會遭到失敗,德軍就可以衝到尼羅河完全佔領埃及,然後向北席捲中東產油區,向南直撲印度與日本人見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迴跟蘇德戰場的“南方集團軍群”會師。

那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參謀長聯合委員會最擔心出現的情況,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已經極度虛弱和強弩之末了。

(蒙蒂來了)

歸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點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戰略格局仍然不夠,以及德國的戰略資源實在不足。在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開闢戰場,原計劃是將這些寶貴的兵力用於巴爾幹。可是如果不接濟墨索里尼這個“不爭氣的盟友”,那麼軸心集團就可能出現分裂或者墨索里尼跨臺的情況。怎麼說呢?就跟當初被動介入西班牙內戰一樣,派隆美爾征戰北非也是希特勒並不情願的選擇,一個身不由己的作戰行動。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爾軍團的存在可以穩定墨索里尼的政權,並且一旦取得非北非戰場的有限勝利,也可以沉重打擊和牽制英國的勢力,僅此而已。至於深入中近東和迂迴高加索的戰略目標,他連想都沒有想過。他甚至沒有預料到,隆美爾會以那麼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意大利總參謀部最初給隆美爾的任務,僅僅是守住利比亞別讓意軍崩潰,他們甚至一度阻止非洲軍團無限向東進攻。

(蒙哥馬利在北非)

即便是突擊增調援兵的突尼斯戰役,希特勒的目標也不過是防止北非戰場全面崩潰,那樣盟軍下一步必然要登陸意大利本土,所以德國人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性行動。結果因為海路被嚴密封鎖,七個德軍精銳師最終無路可退全軍覆滅。如果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不作如此無謂的犧牲,乾脆投入到兵力緊缺的蘇德戰場,效果豈非更好?某種意義上,希特勒的戰略取捨能力,跟常凱申大隊長特別相像。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當隆美爾在1942年哭著喊著要求增援的時候,希特勒送來的僅僅是一枚勳章和陸軍元帥的節杖,而這玩意是嚇唬不住蒙哥馬利的,戰爭的勝負畢竟靠的是實力。

(隆美爾在西線)


度度狼gg


在德國的計劃里根本沒有非洲,只是因為那處豬隊友意大利太廢物,所以希特勒不得不派出非常少的兵力幫助意大利“收復”失地。意大利在1941年兩次坑了德國,而且都坑的非常厲害,一個是意大利以優勢的兵力想佔領北非,卻被英法非嫡系部隊差點趕出非洲;另一個是意大利入侵希臘,又把自己陷在了裡面。而在1941年,德國正準備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動員550萬左右的軍隊向蘇聯邊境集結,所以沒有多餘的兵力分給非洲。

在非洲慘敗之後,意大利終於向德國求救,德國根本不想理意大利的破事,但是如果非洲失守,軸心國可能失去對地中海的控制(當然制海權一直在英國手裡),並威脅到德國在歐洲的主要石油提供地-羅馬尼亞,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才派出了隆美爾支援意大利。隆美爾在北非的任務僅是幫助意大利,希特勒根本就不關心這一塊。但是沒想到隆美爾是一個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將領,他用遠遜於英法聯軍的坦克數量,採用靈活、集中運用的方式,大膽進攻、巧妙設伏,打的英法聯軍節節敗退。他比古德里安還大膽,進攻中坦克不斷的在減少,但他不等維修和補充(本來也沒有補充),一路領著剩餘的坦克不斷的追擊英法聯軍,一度英法聯軍的坦克數量與隆美爾的坦克數量之比為4比1,不是英法坦克太多,而是隆美爾剩下能用的坦克數量太少。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幾乎佔領了整個北非,馬上都能拿下埃及的非洲部分,但是因為戰損太嚴重,他的兵力和武器都不如英法聯軍,所以進攻只能停滯。

隆美爾在非洲如此成功是在於他能合理的利用手頭的所有裝備,他的一個偉大發明就是將用於防空的88炮用於反坦克。這個口徑遠遠大於當時所有國家專門用於的反坦克炮,並且88炮的倍徑遠大於其它反坦克火炮,在面對二戰初期裝甲普通偏薄的坦克來說,幾乎可以做到反任何坦克。這個應用最後還影響到了德國坦克炮的研發

可惜,41年希特勒有更大的計劃,所以就算是隆美爾在非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國還是不給他任何增援。除了因為入侵蘇聯的計劃抽不出軍隊以外,北非到底還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國已經把事情做到這個份上,已經仁至義盡,真要是把北非全搞定,可能意大利盟友會不高興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地中海的控制權一直不在軸心國手中,無論是意大利海軍和德國海軍,他們都不是英國的對手,德國潛艇戰還可以,但是要做到制海權,靠潛艇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德國的潛艇部隊還有更重要的任務,他們要封鎖英國,分不出兵力到地中海。可憐的隆美爾在整個二戰非洲戰事期間只得到了一次像樣的補給,他最後敗於蒙哥馬利,真不是因為蒙哥馬利多麼利害,而是因為隆美爾最後沒彈藥也沒油了,最要命的是油。

隆美爾真的很悲情,假如德國稍微再給他一些補給,結果就會完全的不同了。


唐格林奇


北非戰場並不是德國的目標,德軍出兵北非,更多的原因是為了支持意大利,免得意大利在北非垮臺了,進而威脅到歐洲。

北非這塊地原本就有意大利和英法,歐洲那一塊打的挺熱鬧,北非這一塊殖民地也得抓緊時間爭奪,意大利在這邊就開始打了,結果他還沒打過英國。意大利不僅沒打過,還被英國打的一敗塗地。這會兒德國實在就是屬於看不下去了,不能放任意大利在那邊打輸了,就得幫他一把。

德國出兵北非實在1941年初,這會兒的德國西邊要防備英國,東邊要準備進攻蘇聯,他要擴軍,他要準備入侵。這會兒德軍兵力是比較有限的,能夠提供給北非地區的部隊非常少。也就是這樣,派出沒多少部隊,組成非洲軍,正好隆美爾軍銜能夠匹配的上,就直接開過去了。

德國的重心不在北非,北非對於德國來說,僅僅是牽制英法用的,他的重心在於蘇聯。他需要的是蘇聯的資源,全力拿下蘇聯才是當務之急,對於非洲,你隆美爾愛打成啥樣就打成啥樣,打贏了你是英雄,打輸了我也不怪你,正好你在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隨便玩吧,但是兵力,就那些了,後續再給你派一些意思意思。

說到底,北非壓根就不在希特勒計劃之內,他的計劃是蘇聯,是歐洲,而不是那些沙漠。而且,這個北非吧,其實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國屬於去幫意大利收拾爛攤子去了,而不是將那塊地據為己有。這會兒又要準備打蘇聯了,希特勒能給隆美爾的軍隊,也就那點。


軍武文齋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害怕被美蘇有機可乘

當時雖然德國已經打敗了法國,橫掃並佔領了大半個歐洲,但是德國面對局勢依舊不容樂觀。美國曖昧不明,蘇聯虎視眈眈,英國還在負隅頑抗。德國雖然是取得了一些優勢,但其實也是如履薄冰,一個不好就會反殺。

北非,屬於地中海地區。在軸心國的勢力劃分中,地中海地區應該是意大利負責的。但是意大利實在太面,不但支撐不起地中海的戰局,甚至就連自保都成問題。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如果德國過多的有生力量被牽扯在北非,潛伏在一旁的美國和蘇聯,很可能乘德國兵力空虛的機會,攻擊德國。

曼施坦因事後曾說,即使盟國失去了地中海的控制權,也並不足以決定其命運。進一步說,假使為了爭奪地中海的主權要發生決定性的戰鬥,則最後將會牽制大量的德軍,足以引誘蘇聯向德國發動侵略。假使我們考慮到蘇聯也許會感興趣的戰利品-巴爾幹和在近東的影響勢力-就更會覺得它有必要向德國發動戰爭。

爭奪地中海制海權失敗

北非地區,由於地理氣候的原因,絕大部分城市和居民點都聚集在沿海地區。這種地理環境,使得北非的作戰必須要海陸空三管齊下。陸軍和空軍,軸心國(主要是德國)實力強悍,誰都不含糊,但海軍就不行了。

自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利用航母突襲意大利的海軍基地塔拉託,重創意大利艦隊後。軸心國海軍在地中海地區就徹底蔫了。

地中海地區作戰,如果無法得到制海權,很容易就會被對手切斷補給線。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一旦被切斷了補給線,前線的部隊很難繼續打下去。如果敵人在後方登陸,甚至還可能會被包了餃子。

德國獲得的利益不確定

法西斯政權是極端反動自私的資產階級獨裁政權 , 軸心國各國間關係是建立在非正義的對外侵略的基礎之上 , 其聯盟是強盜式的合作 ,彼此間互相利用又互不信任。

北非地中海地區,距離德國很遠,意大利是地中海沿岸國家。有道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打下來北非,利益的大頭肯定要被意大利拿走,而德國能獲得多少利益就不好說了。(就算可以派駐軍,但不要忘了後勤補給線還在意大利手中)

派出大軍打生打死,打下的地盤,好處卻都要被意大利人拿走,德國肯定是不會幹的。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德國二戰時期有三個傑出的軍事家,分別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這三個人在一個時期裡指揮德軍所向披糜,創造了很多戰術理論和精典戰役,他們的指揮才能讓世人的側目。

隆美爾作為其中佼佼者,他的的經典口號是:進攻、進攻、再進攻!誰先開火,並能進行最猛烈的集火射擊,誰就能取勝。只要有可能,就要採取欺騙措施。在所有進攻戰鬥中,都要利用心理因素,在敵人中間制.造恐慌等等,時至今日隆美爾的很多理論仍是非常的實用。

隆美爾有著"沙漠之狐、帝國之鷹"的稱號,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二戰中任第七裝甲師師長,後來被任命為非州軍團軍團長,而他人生的高光點就在非洲之時,他以非凡的指揮藝術,扭轉了意軍失敗的非洲戰局。

1941年為了截斷英法等國戰略物資的命脈蘇伊士運河,作為軸心國之一的意大利開始出擊埃及,同時實現把地中海納入意大利版圖的戰略意圖,但英國在埃及也駐有重兵,兩兵相接,意大利有點太慫,在與英軍和法軍的戰爭中處於被動,大批的軍隊深陷於英法聯軍的包圍之中,其中有10個師被殲滅,其它軍隊有被全殲的可能。作為同盟國,德國本不想在非州戰場上分了精力和兵力,因為他們的重心在歐洲戰爭,在準備和蘇聯的決戰上。但意大利實在太不給力了,不但不能給希特勒分憂,卻處處需要德軍去救援,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才臨危受命,只帶了三個師的兵力來到了北非,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隆美爾越打越順,越打越好,不但解了意大利軍隊的圍,還追著英法聯軍打,實現了戰局的扭轉。

那麼隆美爾有什麼神奇的力量,用三個師的兵力約10萬人和英法美大約11個師25萬人對決,而隆美爾加起來也只318輛坦克,實力非常懸殊。但隆美爾有他的獨特戰術,通過不斷進攻,進攻,再進攻,擾亂敵人,往往有時候正面只是佯攻,而真正的主力卻通過迂迴到其它薄弱之處,然而出其不意,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在北非戰役敵眾我寡的的情況下擊潰英國著名的第八集團軍,隆美爾就是用這種戰術,他也因此一戰成名。

當然,除了出其不易之外,他還非常狡猾,往往採取很多欺騙的措施,使對方上當,例如昔蘭尼加戰役中,隆美爾在正面進攻中為了虛張聲勢,製作了幾百輛木頭坦克,讓英軍以為正面是絕對主力,但其實隆美爾則將主力迂迴到了英軍的兩翼,這正是英軍的薄弱之處,自然一交火,英軍就被打懵了,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正是這種靈活有效的戰術,使得隆美爾一次次取得勝利,也扭轉了北非戰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術大師,在後來卻陷入了暗殺希特勒的事件之中,最後被逼自殺,結束了他助紂為虐的一生,當然,他的戰術思想沒有因人而消失卻被後來人視為經典,不斷髮揮著軍事價值。


華豎


這就是機動作戰的魅力之所在,正應了一句話:“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在北非的德軍雖然數量不多,可全部是精銳的摩托化部隊,可以快速的實施進攻或者機動防禦,而無需擔心側翼掩護問題,因為機動就是最好的側翼掩護。雖然隆美爾的軍隊在數量上少於英軍,但是各種巧妙的機動,隆美爾可以在關鍵方向上形成局部優勢,擊破英軍的防禦陣地,威脅到英軍的補給線從而動搖整個英軍防線,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北非戰場不同於其他戰場,這裡是大片的沙漠地區,因而就有著顯著的地形特徵,首先這裡地形平坦,極少有山丘,因而也就非常適合摩托化單位行動。另外沙漠地區物資匱乏,連人生存最基本的淡水也需要從後方運送,這樣軍隊在對後勤補給線的依賴上也就更加嚴重,一旦補給線路面臨著被切斷的威脅,前線部隊往往便難以據守,大多選擇撤退。而無論是德軍還是英軍在北非戰場作戰都依賴海運,而北非的公路大都是沿著海岸線建造的,這樣北非的作戰大體都在沿海地區進行,誰也不可能在北非構築一條貫徹南北的完整地面防線,只能是儘可能向內陸延伸以避免遭到迂迴,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至於在北非作戰的兵力問題,既和德軍的整體戰略有關,也有後勤補給能力上的影響,當時德軍的戰略重點已經轉向了東線,在這場關乎命運的大決戰中,德軍必然不想拉長戰線以分散兵力,當時德軍陸軍總司令部就極力反對派兵前往北非戰場,哪怕是一個師都不行。而陸軍方面也派出一位裝甲兵將領前往考察德軍出兵作戰的可行性,當時他指出德軍要想徹底打敗北非的英軍需要投入4個裝甲師,而且為了保證這些裝甲部隊的後勤補給,必須將意大利軍隊全數撤回,由德軍單獨作戰。希特勒並不願意在北非投入如此多數量的裝甲師,進攻能力強大的裝甲師必然要投入到東線作戰中,但是又不能坐視意大利盟友在非洲的失敗,最終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派出一支實力不大的部隊去維持住北非的態勢即可,這可能是最糟糕的選擇,就這樣隆美爾帶著他不足部隊來到了非洲,他雖然能取得一系列戰術勝利,卻無力徹底打敗英軍。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的主要戰術就是對英軍實施側翼的迂迴進攻,繞過英軍精心構築的地面防線,迫使英軍的裝甲預備隊應戰,英軍在機動作戰能力上本就遠不如德軍,加上其總是分散佈置其裝甲部隊以作為整條戰線的預備隊,因此被隆美爾的裝甲部隊所各個擊破。一旦英軍的裝甲部隊無力阻止德軍的突擊,英軍前線部隊的後勤補給線也就面臨著被切斷的威脅,英軍只能展開全線的撤退,德軍則在後方追擊,直到燃料耗盡為止。待英軍重新積蓄力量發起反擊時,隆美爾則利用摩托化單位實施機動防禦,掩護意大利步兵單位撤退,同樣也是集中使用摩托化部隊對英軍的進攻給予分別粉碎,英軍總是喜歡在寬大正面上實施突擊,其裝甲部隊也是分散部署,難以達成縱深的突破,英軍一直到大戰結束也沒能真正領悟裝甲部隊的使用真諦,不過英軍非常擅長靜態的陣地戰,可惜這在北非戰場並不適用。


戰略論


二戰德國的擴張計劃並沒有北非和巴爾幹半島,但是看到德國不斷的擴張,甚至39天就打敗英法聯軍並拿下法國,在豬隊友的意大利看來,英法聯軍作戰能力並不強,而且慘敗給德國後實力上已經大打折扣了。而意大利在非洲和巴爾幹半島都有絕對的兵力優勢,而且還是意大利的主力,英國在非洲和巴爾幹半島基本都是偏師,因此意大利覺得以自己的實力拿下巴爾幹半島和整個北非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意大利高層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軍隊戰鬥力如此低下,可以說是一觸即潰,被英國偏失打得節節敗退,眼看巴爾幹半島和北非都要失守了,這時候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援了!而此時的德國總參謀部正在密謀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而且這個計劃絕對保密,整個德國軍隊都被矇在鼓裡,就連隆美爾這樣的將軍也都不知道!

面對這種的局面,德國又不得不拯救自己的盟友,於是總參謀部很不情願的組建了非洲裝甲兵團,但也就僅僅只有第15、第21和其90共計3個裝甲師!並且向巴爾幹半島也派出了裝甲師!這件事有些打亂了德國的部署,不但分散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兵力,而且讓原本計劃在4月份執行進攻蘇聯計劃延遲到了6月份。

原本希特勒和總參謀部給隆美爾的任務是守住當下北非的局面,並非進攻,因為要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計劃,希特勒不太可能向非洲派出更多的部隊了!而隆美爾並不這麼想,當德國裝甲師踏上北非的土地後,隆美爾的進攻就開始了。面對強大的德國裝甲師再加上隆美爾這個進攻天才的完美應用,英國軍隊雖然在坦克數量上佔據著4:1的優勢,但是卻被打得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而這時候的英國軍隊在敗退的同時也面臨兩難局面,因為巴爾幹半島也被德國裝甲師打得節節敗退,需要增援,英國的非洲軍團不得不分兵去救,這削弱了英軍的實力!

如此大好局面,此時最著急的居然是德國的總參謀部,總參謀部多次下達命令要求隆美爾停止進攻,並組建防線。但隆美爾完全擺出一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姿態,甚至總參謀部派人到北非前線阻止隆美爾進攻,但隆美爾一個電話打到希特勒那裡並謊稱希特勒同意他的進攻計劃。而隆美爾也一直不理解為何元首不同意增兵非洲的計劃,命名德國國內能夠調遣更多的裝甲師過來參戰,直到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才知道,原來德國一直在密謀進攻蘇聯的計劃,根本沒有多餘的兵力!也明白了為何總參謀一直要求組建防禦線防守的目的!

但是隆美爾並沒有在德國大局上考慮,而是在非洲不斷的執行著他的進攻計劃,不得不承認“沙漠之狐”隆美爾對閃電戰的應用非常好,甚至可能已經超越了古德里安,他用有限的裝甲兵團,有限的坦克,在制空權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甚至幾乎佔領了整個北非,而且還拿下了半個埃及,但是隆美爾的進攻有些太孤軍深入,戰損嚴重而補充不足,隆美爾有些太高估意大利的後勤補給能力了,最後在非洲慘敗而歸!尤其是美國軍隊參戰後,非洲的局面變得更為惡劣,在裝備上的差距更大了,最後隆美爾還是敗給了蒙哥馬利,說實話並非蒙哥馬利有多厲害,而是隆美爾敗給了意大利的補給能力,彈藥和油料都沒有。

假如德國能多給一點部隊到北非參戰,假如意大利的補給能力能夠跟上,非洲的戰事的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