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張家的帽子為什麼要給李家戴,說一說“張冠李戴”的來歷

張家的帽子為什麼要給李家戴,說一說“張冠李戴”的來歷

張家的帽子為什麼要給李家戴,說一說“張冠李戴”的來歷

張冠李戴,按字詞典的解釋是指: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可是為什麼是”張冠李戴”,而不是“劉冠李戴”或是其它什麼冠什麼戴呢?這個成語有沒有來歷?

明代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對此有提到,但是也不有說明白:“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這個“張公帽賦”也只是說了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但是並沒有說清,為什麼是張公帽戴到李公頭上,而不是李公帽戴到張公頭上。

答案還是在明代人的書中。

明代錢希言在其筆記《戲瑕》中算是把這個問題說清了。

《戲瑕》就是對歷史上一些人和事進行探究,追尋其本源。

在《戲瑕》“張公吃酒李公醉”條中,是這樣記載的:

唐武后時,有“張公吃酒李公醉”之謠。張公謂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謂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壽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舉此為辭,官遂命賦其事,士人援筆立構數言,主者笑而釋之,此語流傳至宋,則宗門老宿,無不拈出來,作對答人底話頭,味之卻真有不可思議道理。在其時又有張公帽兒李公戴,至今相傳又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之諺,疑亦是此意耳。後世行市語有張三李四,皆非漫然無本。

李顯本是武則天的兒子,唐高宗死後繼位,即唐中宗,因得罪母親,在繼位僅僅55天后被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其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唐睿宗,不久武則天由聽政改而直接當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

武則天晚年,重新立李顯為太子,並將其接回長安,最後重新登上皇帝寶座。仍稱中宗。

“張公吃酒李公醉”說的就是中宗李顯被廢為廬陵王這個時期的事。李顯被廢,貶出長安,可是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卻得到武則天的極度寵信。一方面是張氏兄弟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焰熏天,喝酒吃肉。而另一方面,李顯被廢為廬陵王,武則天稱帝,李唐宗室子弟被殺戮者不可勝數,李顯聞聽後也是心驚膽顫。這期間,揚州發生了徐敬業等人的兵變。不久,宗室琅玡王李衝、越王李貞等人也相繼起兵。他們都打出了反對武則天、匡復廬陵王的旗號。這一形勢,不僅沒有讓被廢的中宗皇帝李顯看到多少希望之光,相反,更加劇了內心的憂懼,惶惶不安,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夢驚醒,甚至一日數驚,幾度想自殺,雖在韋后勸導下放棄自殺,但是以酒度日,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時人稱“張公吃酒李公醉”,正是這種反差的真實寫照。

而由此,以張李之姓代指人事,也就漸漸形成了。

而“張冠李戴”本身,還真的跟帽子沒什麼關係。

我的結論就是,“張冠李戴”一詞,其最初來源,就是“張公吃酒李公醉”,故事的主人翁是唐代的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和唐中宗李顯。

一家之言,不一定對,如果有不同看法,請留言。


閱讀是一種態度,漫讀是一份心情,開心是一份收穫。

漫讀純開辛與你一起,享受閱讀時光。


謝謝關注,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