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從這幾方面入手,就知道怎樣欣賞中國畫了

欣賞一幅中國畫作品,對於一般人來說,常常是能否“看懂”作為評判標準。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借助“文學性”的描述。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的,屬於看得懂範疇。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中國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中國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那麼,欣賞中國畫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神韻、意境是國畫的靈魂

中國畫十分重視表現對象的精神實質,即所謂的「神韻」,而不在乎是否畫得很像,所以齊白石先生說:「畫在似與不似之間。」一位創作者是將融合於胸中的自然現象,經過情感的激發,藉純然之技法自然繪畫而生,這就是所謂「靈感」的流露。意境是畫的靈魂,所謂「意境」就是擷取客觀事物中的精粹,加上主觀 思想感情的冶煉,即借景抒情,再經過藝術加工,達到情境交融的「美的境界」、「詩的意境」。 

李可染先生有兩句座右銘:「可貴者膽,所要者魂。」以勉勵自己除繼承傳統之外,要有膽量敢於突破、勇於創造;然而膽識雖可貴,但光有膽是不夠的,還要有「魂」,魂者即意境也。畫家的一筆一畫,既是客觀形象的表現,又是作者感情的抒發,即反應客觀事物之精神實質,創造有情有景的藝術境界。

「留白」讓觀賞者擁有想象空間

中國畫所表現的境界特徵,可以說是根基於中華民族的基本哲學,亦即易經的宇宙觀:「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畫面的空間憑著一虛一實、一明一暗的流動節奏表達出來,尤其講究「氣韻生動」,即是一種有 節奏的生命,虛實相映,計白當黑(以虛為實),達到「此時無聲勝有 聲」的境界,因此,「留白」是中國藝術中一門很大的學問與特色。不管是山水、花鳥或人物畫,一般來說,國畫很少會將整個畫面填滿, 而是要留給觀賞者更多的想象和自由以讓思緒在宇宙無限的空間裡飄遊,因為一幅作品並不是最後的敘述,而是一個開端,國畫家所記錄的並 不是單獨視覺上的經驗,而是許多經驗的聚合,這種經驗以形式來表現 ,同時還賦予象徵性的意義例如畫家畫黃山,黃山的真面目對畫家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自然 形態的精髓,可以對著它凝想,可以對著它遨遊。又如畫家畫樹上的小鳥時,這隻小鳥並非是被畫框框起來的東西,而是無限空間中的一個生命象徵,是「超以象外」、「靈的空間」,其內涵力量在於能引導觀「脫離自我」、從所觀賞的畫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及清新脫俗之感。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從這幾方面入手,就知道怎樣欣賞中國畫了

(山水小品/齊志前)

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從這幾方面入手,就知道怎樣欣賞中國畫了

(山水/齊志前)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麼?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從這幾方面入手,就知道怎樣欣賞中國畫了

(山水小品/齊志前)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從這幾方面入手,就知道怎樣欣賞中國畫了

(山水小品/齊志前丿

到了這一步,藝術的審美欣賞並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主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

從這幾方面入手,就知道怎樣欣賞中國畫了

(山水/齊志前)

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中國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朋友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認真試一試,看能否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