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献公将死,欲传位渠梁,召长子虔,却暗藏死士戒备”,是否真有其事?

渭水一青萍


此乃小说家言,至于真实的历史上这等宫闱秘事一般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大秦帝国》是近年来最火热畅销的历史小说,其中对当时历史变迁的节奏把握是相当精准的,我们几乎可以通过《大秦帝国》学习那段历史,但作为一本小说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上总是有虚构成分的,而长公子嬴虔的身份就是虚构情节之一。

在《大秦帝国》的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嬴虔比嬴渠梁大三岁,是秦军著名的猛将,虽然性格如霹雳烈火,但却是个极为内明的有心之人。秦献公只有这两个儿子,一嫡一庶,但都视为国家干城,同样器重。秦献公也从来没有明确谁是太子。只是在人们眼中,因为嬴渠梁是正妻嫡出,加之气度沉稳,文武兼备,所以自然的认为他是国君继承人。嬴虔虽然已经隐隐然是秦军统帅,但却对弟弟嬴渠梁钦佩有加,认定他是太子,任何时候只要公父不在场,一定推出弟弟嬴渠梁主事,而且非常注意维护嬴渠梁的威权。当此微妙之时,嬴虔自感比嬴渠梁年长,责任重大,许多事嬴渠梁不好出面,必须由他一力承当,所以才不顾宫门不得驻军的严令,将一千死战骑士留在宫门守望,自己独自携带天月剑入宫”。

然而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嬴虔是秦国嬴姓宗族子弟,和秦孝公嬴渠梁是族兄弟,而不是同父亲兄弟。《大秦帝国》为衬托商鞅变法中孝公和商鞅铁腕护法的决心而将嬴虔塑造为嬴渠梁的亲兄弟、献公嬴师隰的亲儿子,甚至还煞有介事地上演了一段献公在嬴虔和嬴渠梁之间选择继承人的大戏,其实这段情节纯属虚构。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由始至终秦献公嬴师隰都没想过让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的嬴虔。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献公将死,欲传位渠梁,召长子虔,却暗藏死士戒备”一事是假的呢?

其实也不尽然——尽管秦献公嬴师隰没想过传位于嬴虔,可这并不代表嬴虔自己对国君之位没想法(我说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嬴虔,不要先入为主以《大秦帝国》中的嬴虔没动过这心思来推导真实的嬴虔也没这念头)。嬴虔毕竟长期执掌秦国军政大权,在秦国嬴姓宗室中也有相当的威望,无论他是否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但他的确有取而代之的实力。对处于权力交接时期的君主而言:面对这样一位强势的臣子能心安吗?况且相比其他君主而言:秦献公嬴师隰的个人经历可能会使他对这种事更多一份警惕。那么秦献公嬴师隰有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使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呢?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逝世,本来太子嬴师隰理当继承秦国君位,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太子嬴师隰和母亲一起被流放陇西河谷,这年嬴师隰只有五岁,他还不明白权力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为自己回和母亲一起在陇西河谷平静度过余生。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嬴师隰的日渐成长,秦简公对他的担忧也与日俱增,于是秦简公决定派出杀手斩草除根,嬴师隰被迫隐姓埋名四处流亡。昔日的国君之子却沦落为一个流亡者不能不令人感叹世事无常。

嬴师隰十岁那年感觉自己在秦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因为他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于是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此后他在魏国经历了29年的流亡生涯。此时的魏国正是霸业鼎盛时期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魏国名将吴起打造了精锐的魏武卒并率领这支铁军于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击败秦军,完全夺取秦国早在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秦国朝政被世家大族把持,甚至连国君的废立也是由世家贵族做主。在被吴起重创后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

魏国变法后欣欣向荣的局面和秦国的亡国之危都没能逃过嬴师隰那双锐利的眼睛,也许在这段流亡岁月中他就已经开始思考秦国未来的出路了。魏国方面则将嬴师隰视为自己手中的一张好牌——毕竟他是秦国的前太子,这一身份如果运作得当将大大有利于魏国的霸业,因而魏国给嬴师隰的待遇很优厚。这使嬴师隰得以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

秦简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于秦出子的母亲重用她的亲戚和身边的宦官,这使得她和秦国的世家大族势力矛盾日深。秦出子的母亲为笼络人心,赏赐过多,使秦国的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税率以增加国库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农的强烈不满。一时之间秦国上上下下怨声载道。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魏国当时的国君魏武侯派人告诉嬴师隰:魏国要支持他归国夺回本应属于他的秦国君位。嬴师隰并没对此事立即表态,因为他明确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嬴师隰虽然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欢迎——弄不好秦国街头会有人拉起横幅,上书“打到魏帝国主义的傀儡走狗嬴师隰”。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才取得政权的国君,必然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对秦国不利。

嬴师隰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但与此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拒绝魏武侯——否则他将永远丧失回国执政的机会。甚至情况可能会演变得更糟:秦国和魏国本来就是死敌,魏国的反秦思潮一直有极大的市场,自己之所以受到魏国的礼遇,完全是因为自己对魏国而言有利用价值——这利用价值就是利用自己在秦国残存的影响力扰乱秦国而使魏国坐收渔利;如果拒绝魏武侯,自己就成为对魏国没有价值的人,那么魏国很有可能会选择将自己送给实际执掌秦国朝政的秦出子母子以缓和魏秦关系,而这对嬴师隰而言几乎就意味着死亡,而且不仅仅只是他本人的死亡,连同他的家人和追随者都会被斩草除根。嬴师隰思考再三后对魏武侯的使者说:“非常感谢贵国君侯和先君这些年来对我的照顾,我不愿君侯再为我而分散力量。我打算自己独自归国,对魏国的护送之意我心领了。”

魏武侯得到嬴师隰的答复后很是高兴:嬴师隰只要一回秦国,自己扰乱秦国朝政以便浑水摸鱼的目的就实现了,至于秦出子母子和嬴师隰之间的政治斗争谁胜谁败与魏国都没多大瓜葛——如果秦出子母子得胜就说嬴师隰是被魏国驱逐回秦国的,借以缓和魏秦关系;如果嬴师隰获胜就以魏国曾收留过嬴师隰为名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讹诈。高兴之余的魏武侯赠给嬴师隰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并问他何时启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嬴师隰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魏武侯辞别。魏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嬴师隰道别。此前嬴师隰也曾想过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嬴师隰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夺权的准备活动——因为再不行动,一旦自己对魏武侯失去利用价值,难保魏武侯不会扶植秦国的其他公子建立一个亲魏国的傀儡政权。

嬴师隰即使在落难流亡之际身边也一直有一群忠实的部下跟随。在追随嬴师隰的人当中不乏能力杰出的,嬴师隰让他们悄悄潜入秦国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嬴师隰离秦之前的小名叫连,他是秦国公子,所以秦国人一般管他叫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然而光散布消息是没用的,任凭你空口白牙说得天花乱坠也收买不到能为自己卖命之人。事实上嬴师隰对魏武侯那番虚与委蛇成功对其进行了战略忽悠,在收到魏武侯送来的资金后嬴师隰一点也没浪费——全部用来交接豪杰义士,暗中争取秦军的将领。我们要知道魏武侯何许人也?那可是当时的天下霸主,打得秦国几乎亡国的主,能没两把刷子吗?嬴师隰能成功对其进行战略忽悠,也算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了。

很快嬴师隰派到秦国的间谍们传回消息:秦国人对当年公子连君位遭叔祖秦简公夺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简公在位期间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河西地,秦人对秦简公都很有怨言。秦简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间秦国没有什么作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后两岁的儿子秦出子即位,秦国更是进入到秦出子母亲执政的混乱局面。秦人对秦国的这种危险状况都很担忧,希望秦国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春秋时代穆公称霸时的强盛。秦国许多大臣不满秦出子母亲重用本家亲属的做法,愿意配合公子连推翻秦出子母亲的统治。秦国的自耕农和地主在听说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后都盼着公子连的早日归来。

经过一年的筹划嬴师隰觉得时机成熟,便准备动身。在与魏武侯辞别时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嬴师隰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嬴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秦出子母亲得知后命令军队前去消灭秦献公一伙。这支军队的将领早已被秦献公收买,在路上说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献公。沿途闻讯而来迎接秦献公的秦国百姓很多,秦献公在这些人的簇拥下进入秦国的都城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夺回君位。

试问这样一个经历坎坷、心机深沉的人在涉及权力问题时的警惕性怎么会不强?尽管嬴虔不是身为国君的嬴师隰的亲儿子,在正常的继位法统下是没资格继位的,可当年的秦简公不也霸占了本该属于嬴师隰的君位吗?无论嬴虔是否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对此秦献公嬴师隰无法确定,也懒得去确定,他唯一所能确定的是嬴虔的确具有取而代之的实力。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刚刚看完大秦帝国之裂变,过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管是史料记载还是剧中,都没有暗藏死士的情节记载。秦献工被公子昂射伤后,知道命不久矣,于是故意在班师回朝时把两个儿子拒在国都之外,以防有变。在上大夫甘龙等一班老世族拥戴长公子赢虔的状况下,献公还是想选择自己心中酝酿很久的赢渠梁,于是把长公子赢虔叫到床榻前问话,问他是否想为王,是否能胜任此担,是否会拥戴二弟赢渠梁为王。最后,赢虔削指为誓,拥戴赢渠梁为秦公。


赢虔应该也知道,虽然自己是长公子,但是除了行军打仗,其它都不及弟弟,所以把君王的位置给了赢渠梁,后来也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是对的,赢渠梁为秦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献公是否派刀斧手在殿内准备杀害赢虔呢?完全没必要


其一:赢虔从15岁就跟着献公南征北讨,感情深厚,献公也对赢虔知之甚多,知道他一定会拥戴赢曲梁。

其二:若杀赢虔,老世族定会不服,即使赢曲梁顺利登基为王,老世族也不会拥戴他,难以治理,献公不会这么糊涂。


其三:秦国少了他们两兄弟哪一个都不行,赢虔是三军统帅,如果赢虔死了,秦国势必不能再战,无异于是自掘坟墓。


学于古今


这件事史书不见记载,却是根据历史上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合理发挥,算是与史实接近的小说家言。秦献公有三个儿子庶长子嬴虔公子虔,嫡长子秦孝公嬴渠梁,嫡次子嬴季昌。秦献公嬴师隰,未继位前称公子连,是秦灵公儿子,父亲死后,王位被叔祖悼子抢夺后逃奔魏国避祸,历经艰酸,几十年后在魏武侯支持下回国争位成功,在魏国避难时目睹秦魏的长短,当秦王后大力推行改革,创新田制,废止人殉,迁都栎阳,扩大商业活动等,在武侯去世后,多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生坎坷曲折,在位二十二年,把秦国从落后挨打经营到能与三晋争雄的局面。


为什么说“献公将死,欲传位渠梁,召长子虔,却暗藏死士戒备”是根据史实的合理发挥呢?秦国灵公去世,公子连年幼,灵公的叔父悼子夺位成功,成为秦简公,“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公子连在魏国避难,眼睁睁看魏国吊打秦国几十年,感触良多,之后回国继位才努力改革发展国力,叔祖悼子以王叔身份夺侄孙王位,这件事给献公极大的打击,所以在传位时回想之前的传位不靠谱,对庶长子有所防备是极有可能的,他多年的心血倾注在秦国发展中,如果嬴虔不听安排,不排除有大义灭亲之举。(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其实在宗法制社会,立嫡不立长的观念如同紧箍咒,君王也难以避免它的影响左右,秦献公的长子公子虔,虽是年长又与献公性格相近,一生也是充满悲情,让弟弟当上秦王后,成为侄子的师傅,商鞅变法要立威,以太子犯法不能受罚为由,把公子虔的鼻子割掉,来推动新法的深入,由此积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多年后,弟弟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即是惠文王,公子虔与老世族等控告商鞅十大罪状,秦惠文王遂杀商鞅并族灭其家。献公庶长子发挥的作用也大概仅是如此。

不管如何,秦献公选择嬴渠梁当秦王之举被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的,秦统一六国表面由秦始皇完成,其实大部份基础在孝公时就打下来了,没有秦孝公就没有商鞅变法,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势压六国的秦国,仅三晋正常发展再跟秦国耗上几百年也有可能。秦孝公在位重用商鞅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增进农业生产。外交上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东,自此国力蒸蒸日上。


南方鹏


如果单纯从影视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桥段很有吸引力,观众很喜欢;如果从历史史实来看,秦献公要么杀公子虔,肯定不会还多此一举暗藏死士戒备。

秦献公嬴师隰的经历很坎坷,他能够继位秦王之位很不容易,经历秦国的政治风波肯定比秦孝公、公子虔这一代要多得多。

嬴师隰5岁时候就应该接秦灵公的位继任秦王的,可是被自己的叔叔嬴悼子给抢了王位,自己被流放,成年后又一直流亡魏国,历经30年才回到秦国接任王位,这其中嬴师隰经历的争权夺利,政治风云很多,包括他能够回国任秦王都带着阴谋和算计的成分。

那么秦献公嬴师隰的个人经历对他的影响直接决定了他对后世秦王的选择,真实的历史中,公子虔并不是嬴师隰的亲儿子,只是他同族兄弟的儿子,秦孝公嬴渠梁才秦献公嬴师隰的亲儿子,从王位继承上来说,公子虔缺乏基本的嫡子继承原则,他本身就不具备法统的继承权,秦献公嬴师隰就没有必要对公子虔有所戒备。

但是,秦献公嬴师隰有没有防备公子虔呢,那是肯定的,而且这种防备绝对比《大秦帝国》电视剧里的桥段残酷得多,秦献公嬴师隰本身经历过秦国自秦灵公以后三代秦君长达30多年的内乱时期,而秦国内乱的根源就是王位继承问题,直接原因就是宗室内乱导致了秦国国力大损,甚至差点被魏国灭国。

秦献公嬴师隰在位期间,对于宗室和老世族的防范都是非常严密的,公子虔作为宗室中的杰出代表,并且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这不得不让秦献公嬴师隰想到了自己的叔叔秦悼子,自己的儿子嬴渠梁虽然不是年幼之子,但是从朝中实力和军中威望没有公子虔强大。

秦献公嬴师隰如何防范公子虔对嬴渠梁的威胁呢,史料中的零星记载,秦献公嬴师隰病重期间,公子虔并没有在秦国都城栎阳,而远在秦魏边境,直到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后,公子虔才回到了栎阳并被秦孝公许以高位,他的主要作用不在是在军方,而是以秦王宗室之首处理宗室事务,平衡宗室、老世族的关系。

所以,秦献公嬴师隰对待公子虔肯定是有所防范,甚至是多有拉拢,如果秦献公稍有对公子虔不放心,以他的政治经历来看,绝对会除掉公子虔以绝后患,不至于还要床前叮嘱,暗藏死士戒备。


沉墨I方之城


虽然没有正式史料记载,但是我认为是存在可能性的。这和当时的秦国的危急形势以及献公的自身经历有关。

一,来看看献公复位的过程

献公是灵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太子,但是他却在魏国流浪了三十多年才回秦国继位。秦灵公死的时侯嬴师隰才十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将嬴师隰的太子之位废除,发配到河西之地自生自灭,自己则当了秦国国君,也就是后来的秦简公。

嬴师隰在河西之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害怕爷爷嬴悼子将自己杀害,故逃到魏国生活,受到了魏武侯的热情接待。

献公在魏国跟着李悝学变法,跟着吴起学兵法,他亲眼见证了魏国的强大,也目睹了秦国的日渐衰弱。嬴悼子当了15年国君死了,传位儿子秦惠公;秦惠公当了13年国君死了,传位儿子秦出子。秦出子年幼,故秦国大政由其母亲主持,太后治国无方,引起群臣不满,大家想到了被流放的老太子嬴师隰!嬴师隰虽然身在魏国,但是心在秦国,他密切关注着秦国的动态,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太子的身份,最终他在老世族的帮助下成功复位。

献公当了国君后,立即下令将秦出子母子俩沉入渭河淹死,以绝后患。

献公自身被流放的经历以及秦国内乱的教训,是可以迫使他在关键时候杀子安国。

二,当时秦国面临的环境

首先献公继位之初,秦国短短的40年时间,期间发生了三次政变,权力几经更迭,整个秦国一直处于十分动荡的状态。《史记.秦本纪》中是这样说的:

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乘乱。

所以秦国经过长期内乱,事实上国力疲弱。

献公在魏国流亡那么多年,深知魏国的强大。但魏国偏偏挡住了秦国的东出之路。因此虽然献公进行了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推行“初行为市”经济政策三方面改革,但是国力依然不能和魏国相比。而献公还发动了河西之战,虽然成功收复一部分河西,但是与魏的关系破裂。所以秦的外部环境并不好

三,献公的改革需要时间,秦国不能再发生动乱。

秦国的政治体系由庶长所决,这种带有原始部落酋长式的制度,已经严重影响着秦国的发展。

而献公为了增强秦国国力,进行了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推行“初行为市”经济政策三方面改革。献公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军事制度的变革,尤其是对新兴地主阶层的支持前所未有,这种体制基本改变秦国过去的政治体系。但是改革需要时间,因此秦国承受不起再次遭受内乱的后果。

综上分析,献公完全是有动机,有决心杀子安国的。





晨起北风其凉


这个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这件事,只能通过我们的分析和推理来还原一个最可能的真相。

上古先秦的史料非常匮乏,只能通过一些名人雅士流传后世的只鳞片抓的记载来进行多方面的还原。仅仅有一部《史记》可以记载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而且时代跨度也不太远,基本可以采信。但因为司马公是汉朝人,对前朝秦国有着本能的抵触和方案,所以很有可能融入一些自己的主观意识在所记述的文字中,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也只能成为我们推理的一个参考,而不能完全照搬。况且这种战国时期的宫廷密薪也很难见诸于史料。

但是,通过我们的分析,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秦献公在和魏国丞相大战河西之地的时候,虽然成功击退了魏军,俘虏了魏国丞相公叔痤,在一定程度上重创了魏军。但是秦献公也在这场战斗中中箭负伤,且身中毒箭,回天乏术。秦国正处于权力交接的关键阶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前代秦出子篡位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要加以防备。

当时的秦国形势可谓岌岌可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秦献公将死,如果下一代帝王不能励精图治,秦国就有覆亡的危机。所以,秦献公属意自己的嫡子嬴渠梁继位。但是嬴渠梁的哥哥,庶出子赢虔掌握秦国兵权,在秦国军队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也不乏有一些世家宗族支持赢虔继位。一旦赢虔心怀异志,秦国就有可能陷入内战的可能。所以,为了防备万无一失,秦献公赢师隰在将死之际,分别传召两位王子,交代后事,希望赢虔能够真心辅佐嬴渠梁。这个时候,如果赢虔稍微有迟疑,那么就会遭到杀身之祸。

依次推测,秦献公埋伏下死士对付心怀异志的赢虔是非常可能的,也是合理的推测。但是历史的真相已经尘封在时间的黄沙中,永远都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只能通过后人的智慧加以合理的揣测。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


小石头LEO


我认为秦献公暗藏武士,如果长子嬴虔真有二心,他必然会无情的将长子处死。因此暗藏死士戒备的事应该是真的,这好比鸿门宴上项羽就预备了三百死士,意图一举将刘邦诸人斩尽杀绝。秦献公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国君,他被流放的经历以及秦国内乱的教训,迫使他在关键时候可以杀子以安国。赵武灵王赵雍爱子心切,最终两个儿子火并,大儿子赵章被杀,自己也被小儿子饿死,这些经历告诉我们帝王之家无亲情,国家公器不容私。

一、秦献公的复位故事

嬴师隰是秦灵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太子,但是他却在魏国流浪了三十多年才回秦国继位。秦灵公死的时侯嬴师隰才十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将嬴师隰的太子之位废除,发配到河西之地自生自灭,自己则当了秦国国君,也就是后来的秦简公。嬴师隰在河西之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害怕爷爷嬴悼子将自己杀害,故逃到魏国生活,受到了魏武侯的热情接待。

嬴师隰在魏国跟着李悝学变法,跟着吴起学兵法,他亲眼见证了魏国的强大,也目睹了秦国的日渐衰弱。嬴悼子当了15年国君死了,传位儿子秦惠公;秦惠公当了13年国君死了,传位儿子秦出子。秦出子年幼,故秦国大政由其母亲主持,太后治国无方,引起群臣不满,大家想到了被流放的老太子嬴师隰!嬴师隰虽然身在魏国,但是心在秦国,他密切关注着秦国的动态,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太子的身份,最终他在老世族的帮助下成功复位。嬴师隰当了国君后,立即下令将秦出子母子俩沉入渭河淹死,以绝后患。

二、秦献公有杀嬴虔的准备

嬴师隰做事果断决绝,一点不会感情用事,他深知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国君之位可以让很多亲人拔剑相向。秦国四代乱政的结果是积贫积弱,远远落后于山东诸国,魏国的强大如芒刺在前,刺得秦国十分伤心。嬴师隰继位后,在秦国推行新政,废止人殉,发展农业,但是主要目标还是在跟魏国打仗。为了跟魏国打仗,嬴师隰把都城从西部的雍城迁到东部的栎阳,二十多年的仗打下来,河西没有收复多少,却打秦国打空了。

长子嬴虔,次子嬴渠梁都是英雄好汉:嬴虔是秦军猛将,有老秦人执着的顽固精神,他当了国君必然与魏国血战,则秦国休矣,嬴族亡矣;嬴渠梁木讷刚毅,治军治国皆有成效,他当国君,则秦国或有新生。嬴师隰想传位嬴渠梁,但是嬴虔如果要反对的话,则秦国必然陷入内斗,这一斗下去秦国又要休矣!因此嬴师隰想在生前解决嬴虔,如果试探出一点嬴虔有反对嬴渠梁的意思,则当场将其格杀。死一个儿子而救秦国,嬴师隰是完全能做到的,他不再乎杀子之恶名,他再乎秦国之安危!嬴虔最终表态全力支持弟弟嬴渠梁,写下了血誓,留下了食指作为明证,否则他就得命丧当场!


大秦铁鹰剑士


关于秦献公去世到秦孝公继位,中间是否发生什么波折,《史记》中没有相关记载,最近新公布的北大简《周训》中有一段内容,恰好是说秦献公临死之前的一些事情,或许可以作为历史的补充信息。《周训》中大体内容是这样的,秦献公临死之前,把他的继承人仲敬子叫到身边,问了他一个问题:“按照秦国旧俗,如果有重大的丧事,需要将其他儿子拉去陪葬,但是我觉得这样太残忍了,我打算废除这个陋俗。你是否赞同?”仲敬子却表示,既然是秦国旧俗,又岂能废除?这个仲敬子显然不是渠梁,也不是公子虔,他恐怕是正史失载的秦献公原来的太子。但是秦献公对仲敬子所表现出的麻木不仁非常不满,他说:“大臣有罪都需要赦免,何况是无罪之人?没有仁德的举动,如何管理老百姓?”随后秦献公又问他的夫人:“你我共有六个儿子,你是愿意让一个儿子得利而失去五个儿子,还是愿意留下五个儿子而失去一个儿子?”夫人表示,愿意留下五个儿子。由此可见,秦献公临死之前,为了防止其他几个儿子不被拉去陪葬,于是废掉了仲敬子的太子之位,改立渠梁,于是秦孝公得以继位。他应该是遵守了父亲的教诲,没有让其他兄弟给父亲陪葬。

《大秦帝国》创作之时,北大简还没有发现,所以作者也不知道有这么一段历史,于是把公子虔当做长子来编故事,与历史有一定差距。


大意觉迷


此事史籍未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秦献公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一下。首先,秦献公到了35岁才继位秦君,本来他父亲秦灵公去世时,就已经立他为太子。可那时他才5岁,他的叔父嬴悼子以太子太小为由,篡夺了君位,称为秦简公,还将秦献公放逐到了陇西。秦献公迫于无奈流亡魏国,这一走就在外流亡了二十九年。

而这二十九年里,秦国日渐衰弱,魏国却越来越强大。秦献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秦国国君是秦简公之孙秦出子,秦出子继位时才2岁,就由其母代理朝政。可她任用外戚和宦官,这就与秦氏公室成员产生了矛盾,致使秦国内政紧张,秦国国库也日渐空虚,她不得不加重赋税,这就让地主和农民非常不满。

秦献公就想借此机会回国夺回君位,当时嬴改和甘龙早就不满秦出子和其母亲的做法,就暗地联络不满的大臣将军,准备迎接秦献公回国拥立为君,希望秦献公能改变秦国国困民乏的局面。至此,秦献公才重新夺回了本该属于他的君位,更是励精图治改革政治,希望壮大秦国。

所以在他将死之时,多方考察,细心思考,决定传位于嬴渠梁。可他不得不防着公子虔,以免重蹈他的覆辙,在召见公子虔时,埋伏死士以防万一,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公子虔有夺位之心,那他只有将公子虔拿下,再行定夺。因为他知道秦国再也经不起内乱了,如果再次出现宫廷内乱,那秦国只有灭亡一条路了。而公子虔立下血誓,坚决拥立新君,那死士就没用了。所以根据分析,此事可能真的存在,不为别的,为了秦国他也只有这样做。


鑫然说历史


王位传承从来都不是温情脉脉,稍有不慎就是国破家亡,看似无情实则满含情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