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志願填報專題:以人為本,以己出發

讓學生自由選擇,實現教育的“以人為本”,這才是未來教育改革最核心的方向。其實,大多數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並未對所選專業有準確深入的瞭解。有些考生僅從字面上理解專業,判斷自己是否喜愛;有些是受家長、老師、同學的影響,或子承父業,或只看就業前景;有些則是被調劑到其他專業……大多數學生要在入學一年後才對所學專業有較為清楚的認識,才發現自己是否適合該專業。

因此,學生不要盲目跟從他人填報志願,也不要只圖新鮮填報並不適合自己的專業,既浪費機會,也耽誤學習時間。大學4年短暫而彌足珍貴,希望每名學生都能理性選擇,在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志願填報專題:以人為本,以己出發

第一式 不要忽視個人興趣愛好

綜述:“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考生選擇專業一定不能忽視自身的興趣愛好,只有對所學專業真正感興趣,才願意主動投入更多學習時間和精力,才有可能收穫更多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

在選擇高考志願時,考生和家長固然要考慮到考生將來的職業規劃,但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自身的特性。考生在填報志願之前,先問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興趣是第一動力,這一點毋庸置疑。興趣的來源可以是從小的愛好、生活需求、人生目標與理想等。

那麼,在你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否感覺到有些興趣已經撞進腦海,讓自己在被別人問起有何興趣時不會含糊其辭。從這些興趣中挑選出來幾個,你覺得可以做出一個持之以恆的計劃來把它轉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為學業的一部分。如果你的答案是“有興趣”,就可以省卻一大段心理糾結;如果是“沒有興趣”也無大礙,你還有機會來確定自己的興趣。

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專業,揚長避短,才能促其學有所成,為將來獲得一個理想的職業創造條件,這才是最佳選擇。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興趣愛好、性格特徵、能力所及、身體條件四個方面。首先,填報志願時選擇考生不喜歡的專業,就違背了考生的個人興趣愛好。試想,面對一個自己根本不感興趣、完全不喜歡的專業,又如何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深造。其次,如果考生性格內向,平日少言寡語,性格特徵不適合從事與人頻繁打交道的工作,在填報志願時就應該避免類似專業。

被不喜歡的專業錄取了該怎麼辦:一般入學第一年期末和第二年期末都有轉專業的機會,由各專業老師組織考核。即使錯過了機會也可以選擇輔修課程,爭取拿雙學位。

如果報的藝術或者體育類院校未被錄取,還能不能參加文理科的投檔:藝術、體育類錄取結束後,會進行生源檢索,未被錄取的藝術、體育類考生如果下個批次沒有填報藝術、體育類院校,會被及時轉至文理科,以保證兼報文理科考生的正常錄取。

【案例】

就讀適合自己的專業,才能走得更長遠

2005級上海文科考生 梅長蘇

我從小愛好小說、影視作品,這基本是繼承了老爸的基因,感性文藝範兒。但我愛的是推理小說及其影視,這則是繼承了老媽的基因,多理性見長。這些表現在填報志願這事上,涇渭分明。

2005年,我高考成績出來,文科剛好500分。這分數在其他省份不算高,但在上海本地算不錯,報一本志願的話基本可以被錄取。在填報哪所高校的哪個專業上,老爸和老媽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老爸堅持要我填復旦大學中文系,老媽則要我讀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我一下子也不知聽誰的,似乎誰講的都有理,我也很喜歡這兩個專業。僵持之下,還是我的理性思維發揮了優勢,我說服了老爸老媽,讓他們幫我去做一次專業測評,用數據說話,以科學的方法為自己做決定。

他們找了一家權威的高考專業測評機構,該機構從我的天賦、性格、興趣等方面做出綜合分析,不僅讓我知道我最喜歡做什麼,而且讓我更深刻地瞭解自己最擅長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從而精準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測評結果顯示,我最合適填報法學類的專業,因為這個專業傾向於理性思維,但也需要感性思維來輔助才會學得更好。測評結果還顯示,未來如果我從事與思辨有密切關聯的工作,會更出類拔萃。最後,我參照測評結果,報讀了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民商法專業。老爸在科學數據面前,也只好依了我。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果真名不虛傳,這裡大師紛紜,人才輩出,是華東政法大學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二級學院。大學4年裡,最讓我得意的是,我參加了三屆大學生辯論賽,榮獲兩次獲得最佳辯手。辯論賽上我光芒四射,只要一到我發言,那真是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一發不可收拾。我以邏輯推理見長,把對手逼到理論、觀點的死角,讓對方無話可說、無理可辯,又以感性的語言和恰當的表情打動聽眾、征服評委。可以說,當年校內辯論賽,猶如一年一度的明星演唱會,熱鬧非凡。

如今畢業7年,每每回想當年的盛況,我多少都有些唏噓感慨。在如今真正的法庭上,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不過是象牙塔內的青春過往罷了。

分析:梅長蘇是幸運的,天賦、性格和興趣等因素讓她擁有了比其他人從事律師業的更多優勢。但她很多大學同學和前幾年的同事都陸續轉行,哪怕是已經獲得執業證書的人,也有放棄了漂泊奔波的律師生涯。作為考生來說,從梅長蘇身上我們獲得的認知應該是:選擇一門專業,要充分了解這個專業,審視自己對這個專業和職業是否有天然稟賦,能否堅持下來,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上如何走得更遠?

志願填報專題:以人為本,以己出發

第二式 不要忽視個人學科特長

綜述:揚長避短在考生填報志願時也極為重要,考生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填報與學科優勢相關的專業,日後會更加突出學生的專業優勢和能力優勢。

考生在填報志願選擇專業時,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從眾。從知己來說,就是對自身進行認真剖析,特別是要了解自己的學科特長,挖掘自身潛能。然而,現實中許多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忽視個人潛能,往往只跟著感覺走,好朋友報的什麼專業自己也跟著報,這種行為極不可取。

正確做法是:在填報志願前,應認真地對自己的學科特長、性格、潛能等進行剖析。如性格外向的學生,平時喜歡與人交往,屬於興趣類型中的“喜歡與人接觸”的人,這種類型的人一般對銷售、採訪、傳遞信息一類活動感興趣,可以選擇記者、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市場銷售人員等專業;性格內向的孩子,屬於興趣類型中“願與事物打交道”的人,則可以選擇會計、編輯等專業。同時,考生還應知道,不同職業對人的能力要求不同。從職業能力上看,加拿大職業分類詞典將人的職業能力分為11種, 如語言能力、算術能力等。考生在選擇專業時,應該參照職業能力的要求,結合自身特點來選擇專業,興趣加潛能是考生選擇專業的重要標準,這樣才利於考生的長遠發展。

簡單來說,在高中時如果語文成績較好,可以選擇漢語言文學、新聞、廣播電視等文學新聞類專業;數學成績較好,可以考慮金融、會計等對數學專業要求較高,或者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英語成績好,可以報考英語、小語種專業;物理、化學、生物專業成績不錯,則可以選擇理工類專業。

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人填報志願時分別應注意什麼:性格的確能影響自我職業發展,但不管是性格內向還是外向,都應該首先了解自己的性格所適合從事的職業,然後根據職業對專業的要求來選擇專業。但是,如果性格內向的人學習了一些本來適合性格外向人的專業,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些互動活動,也許會幫助性格內向的同學開朗起來,變得更加善於交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想要改變自我的內向考生,也不妨選擇一些外向型專業,比如市場營銷、廣播電視學等。

【案例】

填報不擅長的學科,苦了自己

2011級重慶理科考生 劉華建

高中時期我最感興趣的學科是物理,也比較擅長物理,但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卻忽視了這一點。現在每次想起自己選專業的情形都會覺得好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我最“擅長”根據專業名想象以後的工作情形,而且想象得過於美好。記得第一次看到地質工程這個專業的時候,瞬間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並立馬開始天馬行空的想象,心想學了該專業以後就可以像科考人員一樣,手裡拿羅盤,胸前掛相機,還能遊遍祖國大江南北……於是興高采烈地將它列為備選志願。

接著我便上網詳細瞭解了這個專業的就業情況。在我高考的那年,該專業不論是就業率還是起薪排名都是前幾名,而且社會需求較大,這也就更加堅定了我報地質工程的想法。就這樣我把重慶交通大學的地質工程專業列為了第一志願,最後也順利被錄取。

進了大學才發現,這個專業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它雖屬於理工科,但卻更偏向於經驗性學科,除了力學並沒有太多涉及到物理方面的知識,可以說跟我高中時的興趣特長完全不相符合。這時我才體會到去學一門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是多麼痛苦,也就更不用說我能學多好。

分析:其實,現在大學核心課程與高中課程基本相對應,大家在選專業的時候最好查詢一下自己有意向的專業的課程設置,然後判斷該專業設置的課程是否符合自己高中時期的學科優勢,因為自己高中時期最擅長的學科也往往最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志願填報專題:以人為本,以己出發

第三式 不能依賴父母表填報志願

綜述:父母可以為考生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但考生一定不能把志願填報的所有事情全交給父母,自己完全依賴父母的決定。畢竟,專業是考生自己要讀的,考生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父母可與考生一起科學地評判該考生的高考實力。高考實力是以考生的校、區排名為基準,而不是用某幾次考試分數值來計算填報志願。高考志願是學生對未來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規劃。這就需要家長與考生一起去研究和選擇適合考生的高校和專業。因此,填報高考志願既要考慮“分數”因素,也要考慮“非分數”因素。選擇與考生學業成績相應量級的高校,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把分數用好用足以避免風險。父母要擺正心態,冷靜對待高考,客觀對待上大學。父母不要給加壓,不要誤導,不要好面子,不要攀比,不要包辦代替。

填報志願前,父母與班班主任或任課教師溝通,瞭解孩子進幾次模擬考試成績的排名,瞭解本校各層次學生在歷年高考中的錄取檔次、比例數據,並聽取老師對學生填報志願的建議,參加招生院校現場諮詢和高校開放日,向高校招生辦詢問,瞭解高校往年在本市、本區錄取人數及名次等情況。

考生多已達到成人年齡,已具備一些思考和分析能力,但畢竟欠缺社會經驗,對人生抱有太多美好的夢想,有些甚至不切實際,這需要家長適當引導。專業本身無所謂好壞,父母在孩子實力允許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科特長、性格特點和綜合素質的專業。處理實力與興趣關係問題,更要以實力為基礎,不能過分強調興趣,過分強調興趣很可能因為實力不足而被淘汰。因此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並且教導孩子樹立長遠的成才觀念,引導孩子對自己的抉擇負責。

專業排序勿忘“五要點”:第一,要選擇孩子的分數能“夠得著”的專業。第二,所選專業是孩子喜歡或能接受的,至少是不反對的專業。第三,根據孩子所報的專業和學校往年錄取分數從高分到低分排序。第四,將專業排序的初步方案向高校招生辦諮詢,並作必要調整。第五,填寫“專業服從調劑”。

【案例】

填報志願,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一名北京考生母親的自述

我們夫婦倆都是醫生,希望孩子也能成為一名醫生,但女兒對醫生這個職業並不感興趣。她喜歡外語,英語口語水平較好,想讀一所外語類大學,將來從事英語語言方面的工作。但我們都認為語言方面的工作肯定沒有醫生工作穩定、收入可觀,而且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還是學一門專業技術實在一些,再說我們認為繼承父業是天經地義的事。依據女兒一模563分,能上一所不錯的醫科大學。5月就要填報志願,近來我們家庭會議討論的話題基本上是去哪所學校,一提到學醫就會遭到孩子的極力反對。孩子說從小因為我們工作的關係,我們整天和病人打交道而無暇照顧她,還讓家裡和醫院的味道差不多。我們與孩子在填報志願的問題上分歧很大,我該怎麼辦?

分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而且最好能進名牌大學讀書。這種願望會在孩子填報志願問題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還固執得有些過分,主觀決定孩子的志願,忽略孩子的興趣愛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填報志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在填報志願的整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參謀”,應把填報志願的決定權還給孩子。

高考決定近千萬考生的命運和前途。考入什麼樣的學校,讀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選擇的專業孩子並不喜歡,甚至一點興趣都沒有,將來讀大學就會造成被動的狀態,孩子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打擊。

父母關心孩子的未來發展,並對志願填報十分重視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父母畢竟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把該說的話都儘量說到,並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第四式 志願填報中家長的作用

綜述:如果把高考比喻成一個戰場,考生就好比戰場的主力軍,而志願的規劃和準備好比一場沒有硝煙的間諜戰,家長好比主力軍的情報官,是主力部隊的眼睛,只有擦亮這雙眼睛,才能保證在高考戰役中獲得準確的情報,最終幫助正面戰場的決戰獲得勝利。

1. 父母是志願諜報戰的情報官

志願填報其實是孩子成長關鍵的轉折點,是生活軌跡選擇的開始,甚至可以說志願是選擇未來人生的開始。換句話說,你填了什麼樣的志願,等於你以後可能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很多人認為這句話言重了,其實不然,每個人都面臨著很多選擇,而志願填報是極為重要的選擇,它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生涯軌跡。志願填報不僅僅涉及你考到哪所大學,而且報考大學所在的城市很可能就是你以後生存的城市。從南開大學的就業情況來看,南開大學每年畢業的本科學生,約有六成甚至更高比例留在天津工作。為什麼會這樣?大學生找工作本來不受地域限制,但理想往往拗不過現實,比如你在天津上大學,天津的企業出於方便的考慮,往往將招聘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天津本地的大學,而你本身就具有天津戶口,不牽扯到進津指標等現實中的條件,則會促使你在天津就業的可能性極大。如果你本身是外地人,又是獨生子女,可能將來就面臨舉家遷往天津的局面,看似跟生活沒有關係的志願填報,其實恰恰是生活軌跡選擇的開始。所以,對志願填報的重視,應該把它看作是家庭未來生活、孩子未來生活的戰略選擇。你的志願填報決定你未來的人生軌跡,換句話說,重視高考志願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年高考後都有很多考生因志願填報的失誤而遺憾,他們有的還要多付出一年或者兩年的努力才能達成目標,有的草草選擇一個調劑的大學和專業,從此人生走向了另外一個航向。這些因志願填報失誤導致高考失敗的每一個案例都讓我們覺得可惜。其實考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從小就應該培養,作為家長,依據孩子的性格,幫助孩子選擇將來是從事科研還是實踐,是出國深造還是在本土深造,是考研還是工作?而如何幫助孩子加強自我認識也是家長必修的一門功課。

“我喜歡一家人,一起向著一個方向創造”,高考,也是一家人一起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的過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2. 家長要進行三級修煉

孩子進入高三最後一學期,家長難免出現很多顧慮,想幫幫孩子又不知從何處入手。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孩子高中階段的學習除了與自身的努力,學校的培養息息相關之外,父母的學習水平和引導能力也是高考最終能否取得圓滿結果的關鍵因素。我們從大量的高三家長案例和訪談調查中發現,一般來說,家長存在三種狀態,我們把它稱為高中家長的三級修煉,修煉等級越高,越能幫助孩子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結果。

第一層修煉:做好家庭氛圍、後勤工作,其他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持這種觀點的家長不在少數,特別是自己本身教育水平不高,工作比較忙的家長。他們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為孩子提供更方便的學習環境,比如像案例中的租房陪讀,放在給孩子做好飯,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上。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樣做還遠遠不夠。從目前來看,高中生的學業非常緊張,他們很少有時間關注更多的時事和學習之外的其他事情,家長應利用好時間引導孩子,那麼前提就需要家長對相關工作有所準備。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的孩子上高中,距離家裡比較遠,每天都是他開車接送,在車上早晚可能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最開始他只是跟孩子聊聊天。孩子英語是弱項,特別是聽力總是丟分很多,他問我怎麼辦,我說你就利用好在車裡的一小時就行了,但可能需要你多下功夫,他就把車內mp3的歌曲全部換掉,每天下載美國之音、BBC等英語節目。剛開始孩子不理解,更聽不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發現孩子漸漸開始感興趣並且能聽懂一些內容,三年時間,孩子的英語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機會開闊孩子課外知識的眼界,前提是家長需要更用心、更細心,不推卸責任、不把高考備戰完全當成是孩子的事。

第二層修煉:願意投入時間,但學習不繫統,高考報考知識一知半解,想對孩子有所指導,但又感覺心裡底氣不足。處於這一層的家長,往往已經意識到志願填報的重要性,但又苦於沒有渠道,不知道如何學習,這一層的家長往往更容易出現志願引導上的失誤。我曾經接到過一個山東家長的郵件,他的兒子是2011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孩子本身就是復讀生,為了孩子一家人含辛茹苦。第一年孩子的成績並不理想,沒有達到山東的一本線,孩子選擇了復讀。第二年一開始,家長就跟孩子一起努力,看了很多志願填報的文章,瞭解了很多平行志願、專業級差一類的專業名詞,孩子考分高出一本線30分,他也諮詢了河海大學的諮詢老師,也通過網上進行了諮詢,通過分差法自己計算的分數也是20分左右,最終報了河海大學。

他們一家認為,反正現在都實行平行志願,河海大學不行,後面還有其他學校。沒想到河海大學當年在山東的錄取線很高,結果孩子被調劑到山東農業大學。我覺得能被調劑到一所在一批次招生的大學已經很幸運。家長在跟我交流的過程中一直在問我“山東為什麼違反國家政策,不實行平行志願?”這個問題問得我哭笑不得。在網絡上,這些家長掌握了一些填報志願的知識,但如果沒有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最後很可能會害了孩子。

第三層修煉,成為志願填報、高考知識的“專家”。一聽到專家這個詞,很多家長覺得不可能達到,其實恰恰不是。從我的經驗來看,僅對於自己孩子的報考來說,通過一年的學習,家長完全可以成為志願填報的專家。因為每個孩子在報考的時候都有所側重,比如說平時成績較好的孩子,能定在在一本線之上,對於家長而言,更多關注提前批次、本科一批次的高校和專業即可,最多關注到本科二批次的高校和專業,研究的政策範圍也限於這幾個有限的批次,三本,高職等批次的高校和專業以及政策就不那麼重要。對於有學科特長,比如競賽獲獎的孩子或者有其他文體特長的孩子,還要關注特長生招生、自主招生等方面的信息。自主招生從2015年開始改革,很多學校開辦學科夏令營、冬令營,實際上是自主招生工作的前置工作。當然也包括瞭解一些學校的綜合評價錄取機制,像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紐約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如果你不瞭解這類信息,極可能導致孩子失去機會。用這些家長的話來說,經過孩子三年的高中學習和高考準備,自己都能給別的孩子做指導,其實儼然成了一個志願專家。

“成績靠孩子,志願靠家長”這是經過千百萬高考家庭得出來的結論,孩子最終志願填報的是否科學,對高招政策的把握是否準確,很大程度在於父母的學習程度,希望所有的高考父母都能努力學習,跟孩子一起準備高考,迎接高考。

家長如何提供資訊支持

高三學生學業負擔很重,幾乎將所有能支配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無暇顧及其他事情,高考結束到填報志願的時間很短。因此,資料的收集整理作應當落到父母的身上,家長可為考生收集下列資料:

(1)國家教育部頒佈的關於當年招生工作規定、政策及體檢標準,本省關於招生工作具體規定。這是高考和填報志願的依據,是所有考生必須知道並且遵循的規矩和要求。

(2)目標院校的招生章程。招生章程規定了該校招生錄取的規則是考生填報志願的最重要參考資料。

(3)目標專業的介紹資料。據調查,很多考生及家長對專業培養目標、主幹課程、就業方向等知之甚少,在填報專業志願時不是盲從就是望文生義,或者是道聽途說,盲目選擇。家長要準備一些相關資料,供填報志願時參考。

(4)重點大學、重點學科分佈、各高校、各專業的就業現狀及前景等資料。

(5)近幾年本省各批次錄取分數線、招生計劃及錄取情況,包括錄取率、各高校錄取分及一志願錄取率等本省的招生錄取統計資料。

(6)高考分數的分差值以及在本身的位次。

(7)考生就讀中學近幾年高考升學率,包括畢業報考人數,考取重點大學、普通本科、專科的人數,考取的學校,一志願錄取率等統計資料。

家長幫助孩子瞭解高考資訊的途徑

(1)考生所在省(市、區)的考試招生機構網站以及發行的報刊,這些網站和報刊上面的信息官方、權威。重要的招生政策一定要以省級招考部門公佈的為準。

(2)選擇訂閱一些質量比較高的高考招生類雜誌,例如《高考金刊》。其報考和志願欄目刊登的文章均由來自全國的志願專家撰寫,分量重、有深度,能給家長提供高考志願方面的幫助。

(3)所有新聞媒體的教育新聞版面、相關的電視廣播節目,以及這些媒體的官方微博、微信。他們對快速傳播高考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三家長QQ群、博客圈在整個高考期間都值得高三家長們關注。雖然是由家長們自發創建起來的博客圈,但是一代又一代高三家長一直在堅持傳遞,這裡的信息最接地氣,比較符合家長的需要。

(5).參加高校校園日活動。這些活動一般4月後陸續開啟。這是考生和家長面對面瞭解高校招生的最佳途徑。

(6)高考志願填報公益講座。對高考志願掃盲和提高都十分有幫助。參加此類公益講座,家長還有可能直接向專家諮詢一些問題。

(7)各省級考試招生機構發放的資料。例如《考生須知》(或報考指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X省(市)招生錄取分數分佈統計》《X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專業目錄》(招生計劃)。這些都是直接用於高考志願填報的較權威的資料。

(8)部分高考志願填報指導圖書。這方面的資料便於家長們比較系統地閱讀。比如《高考金刊》推出的《志願檔案:行業抉擇與規劃》《大學·城》。

【案例】

父母的態度,關係孩子未來的人生路

宇和軒兩人因各自父母是同事,從小便認識並一直在一個班學習,兩人從同一所中學考入當地最著名的高中,都是2013年黑龍江的理科考生。

軒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備戰高考,從高一開始,就在學校旁租了間房子,離學校只有百米的距離。從高一開始,軒的母親負責軒的一日三餐,軒上了高中後,除了學習其他的事情基本不用操心,甚至連家庭聚會都很少參加,就這樣度過了三年的高中生活。

宇的情況跟軒極為相似,但宇的父母卻始終認為孩子高考的出路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出路都很重要,因為孩子學本領是為了在社會上生存,那麼這些信息必須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因此,從高一開始,他們便注意蒐集職業生涯規劃和志願填報方面的相關信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經常利用吃飯和業餘休息時間跟宇探討未來的想法,向宇介紹大學和專業的情況。

進入高三,軒和宇的成績依然相差無幾,軒因為受著父母“分數成就一切”的原則,對志願填報、生涯規劃幾乎不瞭解。宇雖然零碎的瞭解了知識碎片,確實也不是很系統。高二的暑假,宇的父母跟他商量後,結合宇的學科特長和愛好,給宇報考了南開大學的藥學夏令營,因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宇獲得了藥學夏令營的“優秀營員”稱號,有資格參加第二年初的自主招生考試;而軒一家,對此漠不關心,軒依然利用暑假時間在知識點上在查缺補漏。第二年過完年,宇參加了南開大學的自主招生測試,順利通過了筆試並獲得了40分的優惠資格,軒依然利用假期在努力地爭取高考取得更高的分數。

2013年黑龍江的高考進行了改革,從估分填報志願改為出分填報,並且在本科一批次實行平行志願,兩個孩子高考成績出來後,軒是645分,宇是642分。軒的家庭在成績出來後慌了神,他們根本不懂什麼叫平行志願,不懂什麼是“985”“211”高校,考了645分,他們才知道這個分數別看不低,要選擇一所合適的學校還真不容易。他們跑到諮詢會現場,見到材料就買,見人就問,兩天的時間忙得暈頭轉向。而宇則不同,因為心中有數,志願填報得井井有條。

兩個孩子都把南開大學作為自己理想的高校,都在平行志願的第一志願填報了南開,南開當年的錄取線是650,軒沒有投檔到南開,投入第三志願——省內一所知名高校;而宇則因為有40分降分政策順利進入南開大學,並被自己比較喜歡的藥學專業錄取。

分析:雖然兩個孩子的結果都不錯,但我更傾向於宇的家庭。看似軒的父母對軒的照顧無微不至,但其實他們讓孩子喪失了很多選擇的自由和很多求學的機會,甚至可以說,他們沒有給軒更多的時間來思考自己適合什麼、思考自己對未來如何選擇。比較兩個家庭家長的付出,都不相上下,但理念上的差距導致了結果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