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志愿填报专题:以人为本,以己出发

让学生自由选择,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这才是未来教育改革最核心的方向。其实,大多数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未对所选专业有准确深入的了解。有些考生仅从字面上理解专业,判断自己是否喜爱;有些是受家长、老师、同学的影响,或子承父业,或只看就业前景;有些则是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大多数学生要在入学一年后才对所学专业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才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

因此,学生不要盲目跟从他人填报志愿,也不要只图新鲜填报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既浪费机会,也耽误学习时间。大学4年短暂而弥足珍贵,希望每名学生都能理性选择,在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志愿填报专题:以人为本,以己出发

第一式 不要忽视个人兴趣爱好

综述:“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考生选择专业一定不能忽视自身的兴趣爱好,只有对所学专业真正感兴趣,才愿意主动投入更多学习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收获更多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固然要考虑到考生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自身的特性。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先问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兴趣是第一动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兴趣的来源可以是从小的爱好、生活需求、人生目标与理想等。

那么,在你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感觉到有些兴趣已经撞进脑海,让自己在被别人问起有何兴趣时不会含糊其辞。从这些兴趣中挑选出来几个,你觉得可以做出一个持之以恒的计划来把它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为学业的一部分。如果你的答案是“有兴趣”,就可以省却一大段心理纠结;如果是“没有兴趣”也无大碍,你还有机会来确定自己的兴趣。

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所及、身体条件四个方面。首先,填报志愿时选择考生不喜欢的专业,就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其次,如果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性格特征不适合从事与人频繁打交道的工作,在填报志愿时就应该避免类似专业。

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了该怎么办:一般入学第一年期末和第二年期末都有转专业的机会,由各专业老师组织考核。即使错过了机会也可以选择辅修课程,争取拿双学位。

如果报的艺术或者体育类院校未被录取,还能不能参加文理科的投档:艺术、体育类录取结束后,会进行生源检索,未被录取的艺术、体育类考生如果下个批次没有填报艺术、体育类院校,会被及时转至文理科,以保证兼报文理科考生的正常录取。

【案例】

就读适合自己的专业,才能走得更长远

2005级上海文科考生 梅长苏

我从小爱好小说、影视作品,这基本是继承了老爸的基因,感性文艺范儿。但我爱的是推理小说及其影视,这则是继承了老妈的基因,多理性见长。这些表现在填报志愿这事上,泾渭分明。

2005年,我高考成绩出来,文科刚好500分。这分数在其他省份不算高,但在上海本地算不错,报一本志愿的话基本可以被录取。在填报哪所高校的哪个专业上,老爸和老妈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老爸坚持要我填复旦大学中文系,老妈则要我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我一下子也不知听谁的,似乎谁讲的都有理,我也很喜欢这两个专业。僵持之下,还是我的理性思维发挥了优势,我说服了老爸老妈,让他们帮我去做一次专业测评,用数据说话,以科学的方法为自己做决定。

他们找了一家权威的高考专业测评机构,该机构从我的天赋、性格、兴趣等方面做出综合分析,不仅让我知道我最喜欢做什么,而且让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最擅长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从而精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测评结果显示,我最合适填报法学类的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倾向于理性思维,但也需要感性思维来辅助才会学得更好。测评结果还显示,未来如果我从事与思辨有密切关联的工作,会更出类拔萃。最后,我参照测评结果,报读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民商法专业。老爸在科学数据面前,也只好依了我。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果真名不虚传,这里大师纷纭,人才辈出,是华东政法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大学4年里,最让我得意的是,我参加了三届大学生辩论赛,荣获两次获得最佳辩手。辩论赛上我光芒四射,只要一到我发言,那真是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我以逻辑推理见长,把对手逼到理论、观点的死角,让对方无话可说、无理可辩,又以感性的语言和恰当的表情打动听众、征服评委。可以说,当年校内辩论赛,犹如一年一度的明星演唱会,热闹非凡。

如今毕业7年,每每回想当年的盛况,我多少都有些唏嘘感慨。在如今真正的法庭上,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不过是象牙塔内的青春过往罢了。

分析:梅长苏是幸运的,天赋、性格和兴趣等因素让她拥有了比其他人从事律师业的更多优势。但她很多大学同学和前几年的同事都陆续转行,哪怕是已经获得执业证书的人,也有放弃了漂泊奔波的律师生涯。作为考生来说,从梅长苏身上我们获得的认知应该是:选择一门专业,要充分了解这个专业,审视自己对这个专业和职业是否有天然禀赋,能否坚持下来,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上如何走得更远?

志愿填报专题:以人为本,以己出发

第二式 不要忽视个人学科特长

综述:扬长避短在考生填报志愿时也极为重要,考生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填报与学科优势相关的专业,日后会更加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和能力优势。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从众。从知己来说,就是对自身进行认真剖析,特别是要了解自己的学科特长,挖掘自身潜能。然而,现实中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忽视个人潜能,往往只跟着感觉走,好朋友报的什么专业自己也跟着报,这种行为极不可取。

正确做法是:在填报志愿前,应认真地对自己的学科特长、性格、潜能等进行剖析。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平时喜欢与人交往,属于兴趣类型中的“喜欢与人接触”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对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类活动感兴趣,可以选择记者、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专业;性格内向的孩子,属于兴趣类型中“愿与事物打交道”的人,则可以选择会计、编辑等专业。同时,考生还应知道,不同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不同。从职业能力上看,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将人的职业能力分为11种, 如语言能力、算术能力等。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参照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来选择专业,兴趣加潜能是考生选择专业的重要标准,这样才利于考生的长远发展。

简单来说,在高中时如果语文成绩较好,可以选择汉语言文学、新闻、广播电视等文学新闻类专业;数学成绩较好,可以考虑金融、会计等对数学专业要求较高,或者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英语成绩好,可以报考英语、小语种专业;物理、化学、生物专业成绩不错,则可以选择理工类专业。

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人填报志愿时分别应注意什么:性格的确能影响自我职业发展,但不管是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都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性格所适合从事的职业,然后根据职业对专业的要求来选择专业。但是,如果性格内向的人学习了一些本来适合性格外向人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些互动活动,也许会帮助性格内向的同学开朗起来,变得更加善于交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想要改变自我的内向考生,也不妨选择一些外向型专业,比如市场营销、广播电视学等。

【案例】

填报不擅长的学科,苦了自己

2011级重庆理科考生 刘华建

高中时期我最感兴趣的学科是物理,也比较擅长物理,但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却忽视了这一点。现在每次想起自己选专业的情形都会觉得好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我最“擅长”根据专业名想象以后的工作情形,而且想象得过于美好。记得第一次看到地质工程这个专业的时候,瞬间就被它的名字吸引,并立马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心想学了该专业以后就可以像科考人员一样,手里拿罗盘,胸前挂相机,还能游遍祖国大江南北……于是兴高采烈地将它列为备选志愿。

接着我便上网详细了解了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在我高考的那年,该专业不论是就业率还是起薪排名都是前几名,而且社会需求较大,这也就更加坚定了我报地质工程的想法。就这样我把重庆交通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列为了第一志愿,最后也顺利被录取。

进了大学才发现,这个专业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它虽属于理工科,但却更偏向于经验性学科,除了力学并没有太多涉及到物理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跟我高中时的兴趣特长完全不相符合。这时我才体会到去学一门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是多么痛苦,也就更不用说我能学多好。

分析:其实,现在大学核心课程与高中课程基本相对应,大家在选专业的时候最好查询一下自己有意向的专业的课程设置,然后判断该专业设置的课程是否符合自己高中时期的学科优势,因为自己高中时期最擅长的学科也往往最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志愿填报专题:以人为本,以己出发

第三式 不能依赖父母表填报志愿

综述:父母可以为考生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但考生一定不能把志愿填报的所有事情全交给父母,自己完全依赖父母的决定。毕竟,专业是考生自己要读的,考生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父母可与考生一起科学地评判该考生的高考实力。高考实力是以考生的校、区排名为基准,而不是用某几次考试分数值来计算填报志愿。高考志愿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规划。这就需要家长与考生一起去研究和选择适合考生的高校和专业。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既要考虑“分数”因素,也要考虑“非分数”因素。选择与考生学业成绩相应量级的高校,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分数用好用足以避免风险。父母要摆正心态,冷静对待高考,客观对待上大学。父母不要给加压,不要误导,不要好面子,不要攀比,不要包办代替。

填报志愿前,父母与班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几次模拟考试成绩的排名,了解本校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的录取档次、比例数据,并听取老师对学生填报志愿的建议,参加招生院校现场咨询和高校开放日,向高校招生办询问,了解高校往年在本市、本区录取人数及名次等情况。

考生多已达到成人年龄,已具备一些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毕竟欠缺社会经验,对人生抱有太多美好的梦想,有些甚至不切实际,这需要家长适当引导。专业本身无所谓好坏,父母在孩子实力允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选择适合孩子的学科特长、性格特点和综合素质的专业。处理实力与兴趣关系问题,更要以实力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兴趣,过分强调兴趣很可能因为实力不足而被淘汰。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并且教导孩子树立长远的成才观念,引导孩子对自己的抉择负责。

专业排序勿忘“五要点”:第一,要选择孩子的分数能“够得着”的专业。第二,所选专业是孩子喜欢或能接受的,至少是不反对的专业。第三,根据孩子所报的专业和学校往年录取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第四,将专业排序的初步方案向高校招生办咨询,并作必要调整。第五,填写“专业服从调剂”。

【案例】

填报志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一名北京考生母亲的自述

我们夫妇俩都是医生,希望孩子也能成为一名医生,但女儿对医生这个职业并不感兴趣。她喜欢外语,英语口语水平较好,想读一所外语类大学,将来从事英语语言方面的工作。但我们都认为语言方面的工作肯定没有医生工作稳定、收入可观,而且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还是学一门专业技术实在一些,再说我们认为继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事。依据女儿一模563分,能上一所不错的医科大学。5月就要填报志愿,近来我们家庭会议讨论的话题基本上是去哪所学校,一提到学医就会遭到孩子的极力反对。孩子说从小因为我们工作的关系,我们整天和病人打交道而无暇照顾她,还让家里和医院的味道差不多。我们与孩子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我该怎么办?

分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孩子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读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选择的专业孩子并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读大学就会造成被动的状态,孩子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父母毕竟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尽量说到,并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第四式 志愿填报中家长的作用

综述:如果把高考比喻成一个战场,考生就好比战场的主力军,而志愿的规划和准备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间谍战,家长好比主力军的情报官,是主力部队的眼睛,只有擦亮这双眼睛,才能保证在高考战役中获得准确的情报,最终帮助正面战场的决战获得胜利。

1. 父母是志愿谍报战的情报官

志愿填报其实是孩子成长关键的转折点,是生活轨迹选择的开始,甚至可以说志愿是选择未来人生的开始。换句话说,你填了什么样的志愿,等于你以后可能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认为这句话言重了,其实不然,每个人都面临着很多选择,而志愿填报是极为重要的选择,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生涯轨迹。志愿填报不仅仅涉及你考到哪所大学,而且报考大学所在的城市很可能就是你以后生存的城市。从南开大学的就业情况来看,南开大学每年毕业的本科学生,约有六成甚至更高比例留在天津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大学生找工作本来不受地域限制,但理想往往拗不过现实,比如你在天津上大学,天津的企业出于方便的考虑,往往将招聘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天津本地的大学,而你本身就具有天津户口,不牵扯到进津指标等现实中的条件,则会促使你在天津就业的可能性极大。如果你本身是外地人,又是独生子女,可能将来就面临举家迁往天津的局面,看似跟生活没有关系的志愿填报,其实恰恰是生活轨迹选择的开始。所以,对志愿填报的重视,应该把它看作是家庭未来生活、孩子未来生活的战略选择。你的志愿填报决定你未来的人生轨迹,换句话说,重视高考志愿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年高考后都有很多考生因志愿填报的失误而遗憾,他们有的还要多付出一年或者两年的努力才能达成目标,有的草草选择一个调剂的大学和专业,从此人生走向了另外一个航向。这些因志愿填报失误导致高考失败的每一个案例都让我们觉得可惜。其实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从小就应该培养,作为家长,依据孩子的性格,帮助孩子选择将来是从事科研还是实践,是出国深造还是在本土深造,是考研还是工作?而如何帮助孩子加强自我认识也是家长必修的一门功课。

“我喜欢一家人,一起向着一个方向创造”,高考,也是一家人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 家长要进行三级修炼

孩子进入高三最后一学期,家长难免出现很多顾虑,想帮帮孩子又不知从何处入手。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孩子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与自身的努力,学校的培养息息相关之外,父母的学习水平和引导能力也是高考最终能否取得圆满结果的关键因素。我们从大量的高三家长案例和访谈调查中发现,一般来说,家长存在三种状态,我们把它称为高中家长的三级修炼,修炼等级越高,越能帮助孩子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结果。

第一层修炼:做好家庭氛围、后勤工作,其他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特别是自己本身教育水平不高,工作比较忙的家长。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孩子提供更方便的学习环境,比如像案例中的租房陪读,放在给孩子做好饭,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上。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样做还远远不够。从目前来看,高中生的学业非常紧张,他们很少有时间关注更多的时事和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家长应利用好时间引导孩子,那么前提就需要家长对相关工作有所准备。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上高中,距离家里比较远,每天都是他开车接送,在车上早晚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最开始他只是跟孩子聊聊天。孩子英语是弱项,特别是听力总是丢分很多,他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就利用好在车里的一小时就行了,但可能需要你多下功夫,他就把车内mp3的歌曲全部换掉,每天下载美国之音、BBC等英语节目。刚开始孩子不理解,更听不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发现孩子渐渐开始感兴趣并且能听懂一些内容,三年时间,孩子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开阔孩子课外知识的眼界,前提是家长需要更用心、更细心,不推卸责任、不把高考备战完全当成是孩子的事。

第二层修炼:愿意投入时间,但学习不系统,高考报考知识一知半解,想对孩子有所指导,但又感觉心里底气不足。处于这一层的家长,往往已经意识到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但又苦于没有渠道,不知道如何学习,这一层的家长往往更容易出现志愿引导上的失误。我曾经接到过一个山东家长的邮件,他的儿子是201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孩子本身就是复读生,为了孩子一家人含辛茹苦。第一年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没有达到山东的一本线,孩子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一开始,家长就跟孩子一起努力,看了很多志愿填报的文章,了解了很多平行志愿、专业级差一类的专业名词,孩子考分高出一本线30分,他也咨询了河海大学的咨询老师,也通过网上进行了咨询,通过分差法自己计算的分数也是20分左右,最终报了河海大学。

他们一家认为,反正现在都实行平行志愿,河海大学不行,后面还有其他学校。没想到河海大学当年在山东的录取线很高,结果孩子被调剂到山东农业大学。我觉得能被调剂到一所在一批次招生的大学已经很幸运。家长在跟我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在问我“山东为什么违反国家政策,不实行平行志愿?”这个问题问得我哭笑不得。在网络上,这些家长掌握了一些填报志愿的知识,但如果没有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最后很可能会害了孩子。

第三层修炼,成为志愿填报、高考知识的“专家”。一听到专家这个词,很多家长觉得不可能达到,其实恰恰不是。从我的经验来看,仅对于自己孩子的报考来说,通过一年的学习,家长完全可以成为志愿填报的专家。因为每个孩子在报考的时候都有所侧重,比如说平时成绩较好的孩子,能定在在一本线之上,对于家长而言,更多关注提前批次、本科一批次的高校和专业即可,最多关注到本科二批次的高校和专业,研究的政策范围也限于这几个有限的批次,三本,高职等批次的高校和专业以及政策就不那么重要。对于有学科特长,比如竞赛获奖的孩子或者有其他文体特长的孩子,还要关注特长生招生、自主招生等方面的信息。自主招生从2015年开始改革,很多学校开办学科夏令营、冬令营,实际上是自主招生工作的前置工作。当然也包括了解一些学校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像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如果你不了解这类信息,极可能导致孩子失去机会。用这些家长的话来说,经过孩子三年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准备,自己都能给别的孩子做指导,其实俨然成了一个志愿专家。

“成绩靠孩子,志愿靠家长”这是经过千百万高考家庭得出来的结论,孩子最终志愿填报的是否科学,对高招政策的把握是否准确,很大程度在于父母的学习程度,希望所有的高考父母都能努力学习,跟孩子一起准备高考,迎接高考。

家长如何提供资讯支持

高三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几乎将所有能支配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无暇顾及其他事情,高考结束到填报志愿的时间很短。因此,资料的收集整理作应当落到父母的身上,家长可为考生收集下列资料:

(1)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当年招生工作规定、政策及体检标准,本省关于招生工作具体规定。这是高考和填报志愿的依据,是所有考生必须知道并且遵循的规矩和要求。

(2)目标院校的招生章程。招生章程规定了该校招生录取的规则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最重要参考资料。

(3)目标专业的介绍资料。据调查,很多考生及家长对专业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方向等知之甚少,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不是盲从就是望文生义,或者是道听途说,盲目选择。家长要准备一些相关资料,供填报志愿时参考。

(4)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分布、各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前景等资料。

(5)近几年本省各批次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及录取情况,包括录取率、各高校录取分及一志愿录取率等本省的招生录取统计资料。

(6)高考分数的分差值以及在本身的位次。

(7)考生就读中学近几年高考升学率,包括毕业报考人数,考取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专科的人数,考取的学校,一志愿录取率等统计资料。

家长帮助孩子了解高考资讯的途径

(1)考生所在省(市、区)的考试招生机构网站以及发行的报刊,这些网站和报刊上面的信息官方、权威。重要的招生政策一定要以省级招考部门公布的为准。

(2)选择订阅一些质量比较高的高考招生类杂志,例如《高考金刊》。其报考和志愿栏目刊登的文章均由来自全国的志愿专家撰写,分量重、有深度,能给家长提供高考志愿方面的帮助。

(3)所有新闻媒体的教育新闻版面、相关的电视广播节目,以及这些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他们对快速传播高考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三家长QQ群、博客圈在整个高考期间都值得高三家长们关注。虽然是由家长们自发创建起来的博客圈,但是一代又一代高三家长一直在坚持传递,这里的信息最接地气,比较符合家长的需要。

(5).参加高校校园日活动。这些活动一般4月后陆续开启。这是考生和家长面对面了解高校招生的最佳途径。

(6)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对高考志愿扫盲和提高都十分有帮助。参加此类公益讲座,家长还有可能直接向专家咨询一些问题。

(7)各省级考试招生机构发放的资料。例如《考生须知》(或报考指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X省(市)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X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招生计划)。这些都是直接用于高考志愿填报的较权威的资料。

(8)部分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图书。这方面的资料便于家长们比较系统地阅读。比如《高考金刊》推出的《志愿档案:行业抉择与规划》《大学·城》。

【案例】

父母的态度,关系孩子未来的人生路

宇和轩两人因各自父母是同事,从小便认识并一直在一个班学习,两人从同一所中学考入当地最著名的高中,都是2013年黑龙江的理科考生。

轩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备战高考,从高一开始,就在学校旁租了间房子,离学校只有百米的距离。从高一开始,轩的母亲负责轩的一日三餐,轩上了高中后,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基本不用操心,甚至连家庭聚会都很少参加,就这样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

宇的情况跟轩极为相似,但宇的父母却始终认为孩子高考的出路甚至大学毕业后的出路都很重要,因为孩子学本领是为了在社会上生存,那么这些信息必须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因此,从高一开始,他们便注意搜集职业生涯规划和志愿填报方面的相关信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利用吃饭和业余休息时间跟宇探讨未来的想法,向宇介绍大学和专业的情况。

进入高三,轩和宇的成绩依然相差无几,轩因为受着父母“分数成就一切”的原则,对志愿填报、生涯规划几乎不了解。宇虽然零碎的了解了知识碎片,确实也不是很系统。高二的暑假,宇的父母跟他商量后,结合宇的学科特长和爱好,给宇报考了南开大学的药学夏令营,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宇获得了药学夏令营的“优秀营员”称号,有资格参加第二年初的自主招生考试;而轩一家,对此漠不关心,轩依然利用暑假时间在知识点上在查缺补漏。第二年过完年,宇参加了南开大学的自主招生测试,顺利通过了笔试并获得了40分的优惠资格,轩依然利用假期在努力地争取高考取得更高的分数。

2013年黑龙江的高考进行了改革,从估分填报志愿改为出分填报,并且在本科一批次实行平行志愿,两个孩子高考成绩出来后,轩是645分,宇是642分。轩的家庭在成绩出来后慌了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平行志愿,不懂什么是“985”“211”高校,考了645分,他们才知道这个分数别看不低,要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还真不容易。他们跑到咨询会现场,见到材料就买,见人就问,两天的时间忙得晕头转向。而宇则不同,因为心中有数,志愿填报得井井有条。

两个孩子都把南开大学作为自己理想的高校,都在平行志愿的第一志愿填报了南开,南开当年的录取线是650,轩没有投档到南开,投入第三志愿——省内一所知名高校;而宇则因为有40分降分政策顺利进入南开大学,并被自己比较喜欢的药学专业录取。

分析:虽然两个孩子的结果都不错,但我更倾向于宇的家庭。看似轩的父母对轩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其实他们让孩子丧失了很多选择的自由和很多求学的机会,甚至可以说,他们没有给轩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适合什么、思考自己对未来如何选择。比较两个家庭家长的付出,都不相上下,但理念上的差距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