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同样统一了日本,为何丰臣秀吉死后诸侯再次战乱,而德川家康死后却依然有稳定的统一政权?

鹤游烟


其实,因为中国古代长期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主义传统,普通人对于理解古代日本的武士时代,是需要绕很大的弯子的。


就统一日本而言,丰臣秀吉的武家政权是一个类型,而德川家康的武家政权是另外一个类型,并不能完全等同。

武士阶层的产生,本身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是脱胎于日本的公卿世袭体系+律令国制度的平安时代旧制。

平安时代的天皇统治,在成文法和礼仪、文化上,大量吸收了唐代的内容,但是日本的开发程度远远比不上当时大陆上的唐帝国,以甚至无法实现全面、彻底的流官制,而只能采用类似魏晋式的世家门阀世袭体系,而这种世袭,甚至被律令、惯例所确认,当然,这和唐代政治体系本身就开着口子有关,晚唐其实也走向了世家大族把持中枢的路。

这之后,天皇和公卿贵族豢养的“家丁”,也就是武士,因为上述管理体制下,世袭贵族的城居化脱离封地,而逐步实际占有了他们理论上拥有的土地。

这个进程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就是所谓春秋时代家臣控制卿大夫,典范就是阳虎,这货甚至做了鲁国的执政。

武士的百花齐放,最后把主人天皇、公卿们弄成了小圈子里的“囚徒”,大世界归他们了。

而战国时代结束时,武士世界也已经进入了由“大封建”走向“官僚封建”的时间卡口。

现实是,丰臣秀吉的武家政权,采取的是通过担任关白、太政大臣的路线是进入日本公卿体系,以高阶公卿的角色来管理天下的武士,进而“大封建”令大名臣服自己的方式,并将自己的旧部分封到日本各地成为大封建的“钉子”,监视与自己关系较远的诸侯,这种形态类似于西周初年的分封。

而德川家康的武家政权,实质上是采取“幕府天领”官僚化,外样大名“小封建”的方式,用之前灭亡丰臣政权的军事优势,粉碎大诸侯,众建小诸侯,形成官僚中央对小封建诸侯的强干弱枝的态势,这种形态类似于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7、将淮南国一分为3之后,汉廷与诸侯王的关系。

其实,丰臣秀吉的政权体系不是不能维持,却缺了一个“核心”,他死了之后,没有一个有足够威望的“周公”来摄政,石田三成自然是不行,最后留下来的最强悍的“五大老”老大竟然是德川家康,这等于是王莽篡政了,自然也就等不到周成王了。

而德川家康的政权靠着他的长寿,以及谱代家臣(小分封的诸侯)的守护,官僚中央凝聚力很强,又不存在其他超级大名的挑战,自然就比较容易地度过了政权最初的危险期。


刘三解


体制问题。

丰臣秀吉所建立的实际是一个文官政权。因为各种原因,丰臣秀吉没法就任征夷大将军(各强势大名实力强大不支持,秀吉本人不是源氏和平氏后裔等等),所以秀吉走了一条歪门邪道,选择担任关白这个文职,企图摆脱身份的束缚建立一个如平安时代一样的文官政权。

但这个体制并未得到武士们的认可,武家的权利来源是征夷大将军,武士大名们效忠的对象也只可能是征夷大将军,不可能去服从文官的领导。秀吉本人在世时可以压制武家的不满,因为他本人就是武家出身,但秀吉一死,体制问题马上就爆发了。

结果就是丰臣家成了怪胎,看起来丰臣家既是武家也是公家,但武家不承认他是武家,公家也不承认他是公家。既然丰臣家不是武家,那大名们其实就对丰臣没有效忠义务。没有效忠义务,那丰臣家的命令就不用遵守了。这种混乱的状态给了德川家康上下其手喧宾夺主的机会。

关原之战前,德川家康很聪明的将夺取丰臣江山的一场战事描绘成了丰臣家的内战,弄的丰臣家臣人心大乱。如果德川打出夺取丰臣家江山的旗号来,那肯定丰臣家臣都得团结一心来和德川家拼命了,但德川是以丰臣家大佬的身份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很多本来效忠于丰臣家的家臣就因为对石田三成不满而加入了德川一边。他们以为只是一场丰臣家内部的派系争斗,结果稀里糊涂上了德川的贼船。关原之战中,德川的主力在秀忠的带领下困在东山道迟迟无法赶到,整个战场上不管东军还是西军其实都是丰臣家的军队,血战之后不管谁胜谁败,丰臣家都是一蹶不振了。

后边的事情就简单了,消灭了丰臣文官派,削弱了丰臣武将派,德川家康直接让朝廷任命自己当了征夷大将军。这个时候体制就起了决定性作用,征夷大将军是正统的武家统帅,家康当了征夷大将军,自然全体大名都必须向其效忠。面对实力毫无损伤的德川大军,丰臣旧部们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只能乖乖向新的征夷大将军宣誓效忠。后边的大阪之战就完全和打着玩一样了,征夷大将军发布出兵命令,全体大名自然出兵听从指挥。反观丰臣这边,虽然发了檄文,但基本上没有大名站在丰臣这边,能赶来的都是没有主家的浪人,毕竟虽然曾经有主仆情谊,但大名们都是有身份的人,不能违法乱纪是不是。

等到德川家康死后,一方面德川家已经控制了日本大部分领地,一方面也是体制上大名对征夷大将军在法理上的效忠,再也没有诸侯叛乱发生。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首先看政策。丰臣秀吉本是百姓出身,他能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日本脱颖而出,成为天下人,不仅有着高人一等的智商,而且运气也是超级好。在当时看来,能统一日本的就是战国强人,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上司织田信长,但织田信长意外的在本能寺事变中被杀,丰臣秀吉才有了机会当了一把手,所以这是一个顺势行为,丰臣秀吉的出位是织田信长本身的延续,所以统一后大致的政策也如织田信长的政策的发展和补充。这种统一,掺杂着大量的地方独立势力,大家只是或受恩于丰臣秀吉,或迫于丰臣秀吉势力大而臣服,并未做成中央集权式的那种国家,所以有着巨大的分裂隐患。



丰臣秀吉政权内部文臣武将两派矛盾尖锐,以石田三成为首文官派和以加藤清正为首的武将派不可融合,在丰臣秀吉,前田利家死后,这种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分裂。



德川家康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大权势,最终尾大不掉,而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未能处理好这一问题。



丰臣家人丁单薄,后续无人。这才是最大的问题!由于丰臣秀吉的原配宁宁无法生育,导致丰臣秀吉的子嗣稀少,虽然侧室有过孩子,但很可惜夭折了, 最后是茶茶给他生了两个,其中只有一个养活了,可惜那时候丰臣秀吉已经老了,孩子却太小,还没有实质上的交接,丰臣秀吉就死了。这如同他的孩子像小孩一样抱着一块大元宝走在闹市中,成了各地藩主惦记的对象。



相比较德川家康就完美多了。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取得了实质上国家的领导权。他活的岁数很大,他只比丰臣秀吉小五岁,但丰臣秀吉死后,他又多活了将近二十年,老天太偏爱他了。所以他有时间把丰臣秀吉这个松散的政权变成集权政权。首先他规范了公家和武士的行为准则,把地方大名分为亲藩,谱代和外样大名三种,大部分地方藩主都是自己的儿子或自己的几代家臣,没有关系的大名很有限,这就有效控制了地方造反的可能性。



而且德川家康子嗣很多,就在丰臣秀吉死后,他都58了,还能一个劲的生,继承他大位的是他的三子德川秀忠,在他死的时候,德川秀忠都近四十岁了,政治经验老道,加上老爹给他制定好的政策,他得以顺利接位。所以德川幕府之后比较稳定,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


史书上冬眠的蛇


第一,德川家康命长。

第二,德川家康儿子多。

第三,德川家康家底厚。

这不是开玩笑,听我一一道来。

丰臣秀吉生于1537年,卒于1598年,活了61岁。德川家康生于1543年,卒于1616年,活了73岁。

多活12年,不算太大的优势。但是,如果考虑到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同一个游戏场内的竞争者,我们不难发现,比丰臣秀吉年轻而且命长的德川家康,实际上多了18年的时间来修建自己的大厦(1616-1598=18)。

丰臣秀吉穷尽一生的时间,勉强统一了日本。但是,封建割据的状态,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他的统治下,德川、毛利、上杉、伊达、前田、蒲生等旁系大名,都拥有大几十万石甚至上百万石的领地,德川家更是高达两百多万石。丰臣秀吉,充其量不过是天下大名的“共主”而已。如果假以时日,以丰臣秀吉的手段和耐心,他是能够将这些大名都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无奈,老天爷没给他这个时间。

德川家康就不同了。1600年的关原之战后,他便基本控制了日本的大局。1603年,他任征夷大将军,创立德川幕府。即便从这个时候算起,到1616年,他有整整十三年的时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这期间,毛利、上杉、前田等显赫家族,都被他大大地消减了封地,沦落为二三十万石级的二流大名。这些消减的封地,自然是落入德川家的口袋,形成了德川一股独大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两百多年幕府统治的基础。这是第一点。

接着说第二点,丰臣秀吉的儿子少。丰臣秀吉一生,生了三个儿子,但是前两个都幼时夭折。第三个儿子秀赖,丰臣秀吉死时才五岁。五岁的孩子,显然是不能理政的。丰臣秀吉为此建立了一套“五大老”与“五奉行”共同执政的行政体系,想通过权力制衡来确保秀赖的地位。而五大老之首,便是德川家康。在这位老奸巨滑而且实力雄厚的大老面前,再完美的体系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如果丰臣秀赖大十岁,基本能够视事,情况或许也不会太坏。可他实在太小了,生母淀夫人又缺少政治智慧,所以只有任德川家康宰割。相比之下,德川家康却是一个成功的父亲,连带私生子,一共生了十六个儿子。德川家的基业,不至于因为后继乏人而坍塌。

第三点,两个人的起点不同。丰臣秀吉是白手起家,而且是贫民出身,可谓赤条条地来。德川家康出身小大名,虽然童年也很不顺利,长期被作为人质扣压于织田家和今川家,但是他有一批忠心耿耿的三河武士,这是他得以坐稳天下的重要基础。在德川家康最艰苦的时候,这些武士始终没有放弃他。甚至当他作为人质的时候,这些武士还在省吃俭用,为他积聚粮食和金钱,等着他回来东山再起。这是历史形成的主从关系,几乎牢不可破。德川幕府建立后,这些武士成为谱代大名,也是幕府统治的基石。而丰臣秀吉呢,在他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确实也交了不少朋友,培养了不少家臣,可是毕竟没有时间的沉淀。当丰臣秀吉在世的时候,这些人对他俯首帖耳,甘效犬马之劳。等到他一死,这些人的忠义也就到头了。福岛、加藤之流,哪一个不受丰臣家的养育之感?德川家康围攻大阪,逼死丰臣秀赖的时候,又有谁敢出头为秀赖说一句话?

所以,说起来是个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故事:出身好、命长、儿子多的德川家康,打败了出身不好、命短、儿子少的丰臣秀吉。


龙镇


就不给你找网上抄的的,本人对历史有些先8兴趣就说说自己的见解。

秀吉集团在秀吉死后瓦解的原因

1、秀吉出身贫寒,弟弟死的也早,自己就一个亲儿子,缺少一门众也就是宗亲的支持维护。

2、秀吉崛起太快,依靠政治能力和个人魅力吸收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忠诚于秀吉但对他的儿子却缺乏忠诚(能力越大野心也越大)。

对于以上两点危机秀吉也意识到了,作为应对手段秀吉收养过继了大量义子,再通过联姻手段短期内扩大一门众,但效果一般。在关原之战集中体现了出来,小早川秀秋、结城秀康、加藤清正、福岛正则四人都是秀吉义子。

3、继承人问题,秀赖不光年纪小,母亲茶茶是侧室而且和宁宁关系极差,导致缺乏在丰臣集团内部威望很高的宁宁支持。不光如此茶茶本身年纪小有身世坎坷,对战争有极大的恐惧(父母和继父都惨死)在政治上极为短见。

4、托孤辅政之人的问题,石田三成被选为托孤之臣也是勉为其难,即是因为三成的忠诚和清廉也是没有其他的人选。(弟弟和竹下早死、黑田野心太大)

5、名义问题,虽然秀吉基本统一日本但实际上对东部和西部影响都有限,而且秀吉最高官职是关白,是文职,远远没有幕府将军控制天下武家的权利大。(原本秀吉想在对朝鲜战争胜利后就职幕府将军,但是因为明军援朝导致苦战后失利)。

德川家康能统一日本后代控制日本上千年的原因。

1、命长。(能力比自己强的都死了)

以上纯手打加自己见解


大叔糖哥哥


德川家的直属领地多,也有一批忠实的谱带大名实力较弱只能依附幕府,而丰臣家没有忠实的谱带,也没有广阔的的领地;幕府将军作为武家的最高统治者统治日本已经有接近千年的历史了有深厚的传统这种模式被诸大名普遍接受,而关白统治武家大名这种模式不被广泛认可;德川家为了长治久安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约束大名


弘扬侠义道


第一,丰臣秀吉本身就是农民,没有势力背景,没有世世代代的家臣,丰臣家没几个有本事。关白秀次叫秀吉满门抄斩,关原战神秀秋,是个糊涂虫,其它的几个养子,比如福岛正则,加藤清正,鲁莽粗暴,政治白痴,让德川家康耍得团团转。

第二,丰臣秀吉根本没有真正统一日本,不过是部落联盟。秀吉一死,丰臣政权基本垮了。德川家康打赢关原合战后,天下基本上是德川家。德川家康慢慢削藩,几个强势大名,比如毛利家,上杉家,丰臣家,都严重削弱实力,元气大伤,基本上日本没人敢挑战德川家康了。

第三,德川家康手下人才济济,儿子众多,忠臣良将都保护着德川幕府,没人叛变。相比而言,丰臣秀吉一死,丰臣政权的重臣和大将都投靠了德川家康。除了忠臣石田三成孤军奋战,最终败亡。

第四,天下思定,人心思安。

战国都打了二百年,大家都疲了,不想再打了。何况德川幕府还不错。日本从此闭关锁国,过了三百年太平日子。


笑傲侯


虽然中国是英雄不问出处,但战国时期的日本还是等级制度严明。出生就决定了后面的很多事情,包括各大名服不服你,是心服还是口服,还有贫民出生就没有自己的普代家臣,这对于后期关原以及大坂各势力的站位与支持以及兵力和地利的掌握有很直观的关系。而在一门众的关系里,能帮助自己的弟弟小六先走,这等同于失去前田利家一样的左膀右臂,姐姐的孩子秀次本来被扶正为关白,也是丰臣家的继任者,但由于茶茶生下秀赖直接导致秀次的灭门,这也造成了他兄弟被过继的小早川秀秋最后的反水,以及正室宁宁夫人跟茶茶关系的决裂。而福岛正侧和加藤清正等人都是由宁宁带大的,再加上打朝鲜这帮人本就对石田三成等人不满,老奸巨猾的德川利用了这一点,取得了正室夫人的支持,也就赢得了福岛加藤等人的关键站位,剩下的藤堂和黑田等都是跟着带头大哥混的马屁精也就一锅端了。那么假设正室宁宁是只下蛋的鸡,那也就没福岛加藤这些养子啥事了,但也可能又派生出秀吉死后正室与侧室孩子争天下的局面,所以猴子才不得不忍痛干掉秀次,好表明其它人以后都一心扶持秀赖登基。而正是由于宁夫人没有子嗣,猴子才迎娶茶茶,才立了秀次又废秀次等制造一系列晚年昏头事件。而茶茶又非常争气,面对杀父仇人居然被这个全日本最有权势的人弄的神魂颠倒,先后生下都是儿子,不过先生的又早夭了,这让晚年得子的猴子悲愤无比,一度颓废到关自己紧闭,绝食,受这么大刺激的掌权人最后决定出击朝鲜,表面上都以为这是当家在转移注意力,重新回到王者风范,实际上猴子是在想着法的削藩,丰臣毕竟没有像先烈武田或织田那样用武力统一全日本,而靠的更多是谋略和金钱的拉拢。大名们迫于形势先后成服,但都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所以只有通过攻打朝鲜这个宏伟蓝图让各大名出兵,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出人,这样各地方势力就不可能养精蓄锐有机会谋反了。看是一食二鸟之计,但也埋下了文武派的对立情绪。这些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关原之战,各大名的站位问题了。然后老乌龟高超的外交手腕还远远不止这些,对压在头上的五大佬五奉行制度那是要坚决想办法去掉,在前田死后,制衡他的最大难题已破,而后政治白痴石田三成被武斗派追杀到老乌龟家,还是由老乌龟出面摆平,条件当然是让三成卸任手里工作回家养老送终。又打着被刺杀的幌子把前田家继位人逼卸任并减少俸禄。当然这些都是老乌龟一手策划的,趁着秀赖年幼无知,辅佐秀赖的一个个实力派和忠臣倒下了,剩下增田长胜等无论地位和实力完全不足挂齿,并还不断策反拉拢秀赖身边的人,如织田老匹夫,片侗且元等人,弄的茶茶最后身边仅剩大野这种级别的重臣可用,如果不是日本第一兵真田还在这边根本不用打,直接就挂白旗了。但就这样这俩母子都是老狐狸掌中玩物,又被骗的拆掉真田修驻的所有防御体系,直接一锅端掉了香火。在灭掉丰臣家后家康也不断在削弱毛利,上衫等势力。这样到了后期除了自家势力外,和联姻的独眼龙家外也就没有什么能威胁到德川政权的帮派了。当然这样还并不保险,继续削番让各大名把修筑自己家园的钱都投入到大寺院的建设和自己家的行宫二条城和本丸的建设上。再把不听话的福岛等罢免了,自己家臣里势力越来越大的本多父子也都想着办法查处了。这样既把一切有危险的异类铲除掉,又给天下感觉法律严明,任何人都不可不按幕府的法治来办事。最后吸取太阁的教训,临走前再把子嗣的继任权布置好,由年龄最小的三个儿子保驾护航自己的孙子,就是著名的御三家,以后要是没生儿子就在这三家里挑选,反正都是自己的正统血脉,包括皇室血脉全都是德川家的。这样完备的制度和控制力延续了两三百年才被新时代取缔。


总是开不了口让她知道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时候没有担任日本武士领袖征夷大将军,日本是武士集团统治的国家,征夷大将军是最高武士,丰臣秀吉出生平民,各国大名是屈服他的个人威望之下,在寻求支持时候各大名名义上都是支持,就是不表态让丰臣家开设幕府,所以丰臣秀吉转向公卿集团,想要另立山头,对手下文臣大力提拔,五奉行就是例子,这一举措让武将集团大为不满,导致文武不和,文武不和才是丰臣家覆灭的最致命的原因。再加上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丰臣秀吉大部分都是迫降各路大名,只是削减了一部分领地,分封领土的时候又分给了文官,武将觉得功劳与奖励不公平,所以丰臣秀吉才入侵朝鲜,结果又失败了,加上自己早死,没帮助秀赖建立威望,名不正则言不顺,秀赖又没有秀吉的手段让各国大名臣服,手下集团马上就分裂,关原之战就是丰臣家的内乱。加上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一统日本过程中是敌对,而且秀吉在军事上没有占什么便宜,是利用政治优势逼迫德川家降服的,所以导致死后隐患爆发出来

德川家康则是维护武士的利益,对公卿是打压态度,再加上自己实力雄厚手段厉害,各国大名后期都无力抵抗,而且德川家是源氏后裔,担任将军则名正言顺。主要他活的久,在幕后帮助儿子十几年才死,那时候他儿子秀忠都担任了十几年将军,所以德川幕府得已平稳延续


我是隔壁小王


被称为人中豪杰地丰臣秀吉所建立起来的基业为何在他死后不过17年,就灰飞烟灭了?

一般说法,无非两种。其一:是由于丰臣秀吉所建立起来的丰臣政权本身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统一体,除此之外,他是一介农民出身,所以没有像其它的统治者那样拥有众多的谱代家臣,即代代都侍奉自己家的老家臣,以至于造成了根基不稳。其二:最大的原因就是秀赖继位的 时候过于年幼,这才让德川家康有了可乘之机,被夺了家业.

这两个说法固然有其道理,但只是流于表面,未及深入。日本这个国家,自打有了各式各样的大名的那一天起,一直到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为止,都不曾“完全”的被统一过,德川家康所建立的江户幕府在行政划分上爷不是铁板一块,德川幕府下,依然有伊达政宗,有岛津忠恒,有藤堂高虎,还有等等其它大名!这能说是“完全”统一吗?这仍然是各种意义上的分裂和自治,只不过各大名得在中央政权之下自治罢了。

再说家臣,自战国一乱,全日本的风气都变了,别说家臣了,就是亲兄弟之间为了利益也有翻脸动刀子的,更何况家臣弑主在战国也不算新鲜事儿了! 更何况事实证明丰臣秀吉的几个家臣确实很给力,像石田三成,像片桐且元,就算是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等人,虽说是傻了点,如果没有德川家康从中作梗,丰臣家的武功派和文治派最多也就是互相看着不爽再吵架打架而已,断然不会弄到各拉十万大军跑关原开打的地步!

至于丰臣秀赖年幼,这也不能算是个说法,要知道在江户时代,十来岁当将军的娃娃有好几个,可也没见哪个就变成秀赖那副德行!

归根结底:丰臣家的灭亡,虽说从表面上看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因素,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众多原因中最大的、最根本的那个,其实是出在丰臣秀吉身上。 丰臣秀吉从最开始的时候就走错了路,那就是侵略朝鲜!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日本国内形势其实快垮了!因为没了战争,所以从作战用的盔甲一直到草鞋,订单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至于铁炮大炮刀枪剑等兵器的贩卖,也因为丰臣秀吉的狩刀令而几乎绝迹。运输业也变得后继无人,马商,造城的工匠,木材商等等原本在战争时属于十分热门的行业,现在也纷纷出现了失业者,变得无人问津。 当然最大的失业者还是手里拿着刀的职业军人:武士!

失业率的上涨导致了无所事事的人口变多,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收入,他们必须饿着肚子,当然很多人不甘心自己饿着肚子,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那就是治安问题恶化! 治安问题对于一个新生的政权来说是个大问题,处理不好就会触及根基,然而经过百年战乱的日本,谁也没有能力或者说经验去解决它。除了一个人,他就是石田三成,在经过苦思冥想后,三成相处了一个短平快的办法,那就是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夺取新的领地!所以他们选中了朝鲜!

这场战争让丰臣秀吉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从而使得很多本该做的事情都没法做或是来不及做了,比方说约束一下地方大名,或是想办法均衡一下武功派和文治派的矛盾等等。但是这场战争还未结束,丰臣秀吉就死了。 七年的侵略朝鲜战争确实缓解了国内的矛盾,同时还引进了相当多先进的技术,可这些是带给日本的,并不是带给丰臣秀吉政权的。丰臣家得到的只有一群抢肥了自己并且相互之间虎视眈眈的大名门,还有躲在角落里等待时机的德川家康。

既然出兵朝鲜,企图用战争的形势来化解国内危机是导致丰臣家灭亡的关键,那么秀吉当时应该做哪些功课,才能避免这场危机的发生呢? 接下来这个问题既然丰臣秀吉做不好,那就由德川家康来解决。

在灭亡丰臣家之后,德川家康立刻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幕府权威以及统治力度这两个方面去了。 所谓强化统治力度,就是把一切不利于统治的因素给消灭或者无限削弱。幕府统治的障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宗教、朝廷和武士。对应的就是三种人:和尚僧侣、王公贵族以及诸侯大名。

这三种人之所以会成为幕府的心腹大患,就是因为他们同时和一种东西扯上了关系,那就是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钱,有了钱就有人,有人就能闹腾。

所以要想除掉这三个心腹大患就必须从根本上掌控土地。但是一夜之间把全国大名的土地全部收归幕府所有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德川家康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控制土地的所有者,也就是大名。 控制的手段有三种:法,人,钱。

法,就是《武家诸法度》 也称元和令。这部共有13条的法律对全日的大名通用,并且从12个方面制约他们。这12个方面也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人,就是人身自由,以及人质的意思。德川幕府开创了参勤交代制度,具体说来就是让全国所有的大名每年都来江户帮助将军工作。不仅如此,还让各个大名的老婆孩子都留在江户做人质,每隔几年才能回自己的领国一次,至于世子,就更惨了,不到了上一代大名死的那天,是不能回去的。

钱,这项政策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天下普请,也就是支援幕府建设,幕府要造城了,大名出钱,幕府要修理河道了,大名出钱等等。第二部分其实就是大名在江户参勤交代时候的生活费,这笔钱的数目比幕府修路造桥更厉害,基本上是自己领国年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到六十左右。

王公贵族:由于日本的王公贵族本身能力和实力有限,所以控制起来并不像大名那样复杂。德川幕府只颁布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的法律来限制他们的行动,不要求公家参勤交代或者给人质。 然而,这部法律限制的并非单单是公家,最终针对的,其实是天皇。总数为17条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里,第一条就规定,天皇的值得是:研究学问,而公家的职责,就是帮助天皇一起研究学问,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混吃等死。

和尚僧侣:日本的和尚从来都不是省油的灯,最好的例子就是本愿寺家族操控的一向一揆,给日本各地大名都带来了无穷的痛苦。日本和尚之所以如此嚣张,关键原因还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他们手中有土地! 但是想要剥夺和尚的土地确实很难,毕竟宗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所以继《武家诸法度》和《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之后,幕府又颁布了《寺院诸法度》 在这部法律中,主要针对的是三方面:第一,一切事务由幕府管辖;第二,各寺院的住持以及象征着日本僧侣最高级别的“紫衣”资格证书,其认证规则和人事安排都由幕府制定并执行;第三,幕府将定期举行各种考试,让高级僧侣撰写论文,并以文章的优劣来评定该僧侣的俸禄。总之如果有和尚敢乱来,一律剥夺一切资格。

自此,德川幕府的统治才算稳固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