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为什么不是幕府将军?

是湜不是是


很多人对丰臣秀吉为什么不出任征夷大将军有着许多误解,尤其是什么非源平不将军、丰臣秀吉身份地位太低什么的,其实不然。

首先来说说非源平不将军论的由来,实际上,在日本战国时代,并没有非源平不将军的说法,但是却有一种非足利氏不将军的固有认知,而非源平不将军正是由此而来的。那么,如果不是源氏平氏出身,可以出任幕府将军吗?答案是可以的,在日本的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时期,就曾出现过藤原氏将军以及亲王出身的“宫将军”,镰仓幕府倒台以后,后醍醐天皇任命倒幕中立下战功的护良亲王出任征夷大将军,这充分说明了征夷大将军的就任并没有出身的限制。

在江户时代的文人林罗山父子所写的《丰臣秀吉谱》中,为了抹黑秀吉,故意编造了秀吉在出任关白以前想出任幕府将军,但是因为非足利氏不将军的缘故,他便想认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为养父,以足利氏后人的身份出任征夷大将军。但是此举却搞得足利义昭非常尴尬,最终菊亭晴季故意骗秀吉说,关白要比将军更尊贵,于是丰臣秀吉才转而选择出任关白。

然而,在丰臣秀吉出任关白同时期的《多闻院日记》中的记载却同《丰臣秀吉谱》截然不同,《多闻院日记》中记载,朝廷曾下令任命秀吉出任幕府将军,但是秀吉却推辞了,最终没有接受征夷大将军的任官。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林罗山父子创作的《丰臣秀吉谱》成立于江户时代,当时的日本由江户幕府统治,自然幕府将军最为尊贵,然而纵观日本历史,如果以战国时代的立场来看的话,幕府将军未必有关白尊贵。首先前文有提过,很多不同出身的人都曾就任过幕府将军,但是关白不同,只有藤原北家五摄家出身的人才有资格出任关白,几百年来一直如此,没有外姓插手,《丰臣秀吉谱》其实是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战国时代的。

其次,从《多闻院日记》来看,秀吉并不是非常热衷于就任幕府将军,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的室町幕府虽然灭亡,但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昭在朝廷里仍未解任,也就是说,当时的幕府将军仍旧是足利义昭。秀吉若是想出任幕府将军,自然就得解除足利义昭的官职,这事连灭亡室町幕府的织田信长都没干,秀吉自然不是很想干了。

再者,秀吉很有可能是真中意关白的贵族地位,当时五摄家正因关白之位打得不可开交,近卫家便找了秀吉做外援,想通过秀吉的干涉让自己家出任关白。结果,秀吉插手以后,虽然解决了纷争,但是却提出要成为近卫家养子,继承关白的条件。近卫前久的儿子也曾和他说过,关白之位几百年来都没有被外姓出身的人夺走,而近卫前久却说,天下都是秀吉的,区区一个关白就任,我们怎么阻挡得了呢?从后来朝廷下赐“丰臣”氏给秀吉来看,秀吉可能真的是想混入贵族曾之中。丰臣并非是苗字,而是和源平藤原并立的“氏”,秀吉是想开创“丰臣氏”的关白时代。

另外,丰臣秀吉的关白政权乃是“武家关白”政权,其制度大多继承于织田家的安土政权,后来也大多被江户幕府继承。这是同之前的“关白”政权完全不同的一个政体,丰臣秀吉开创武家关白政权其实名为关白,实则与幕府政权大同小异,只是称呼不同。就好比在镰仓幕府之前平家的“总官”政权,实际上除了名称不同,制度不够完善,其他的追捕使任免权、战时年贡征收权等其实都与后来的镰仓幕府无异,只是名称不是“幕府”而是六波罗府,不是“幕府将军”而是“总官”。


指尖看日本


让我们从辟谣开始。

关于丰臣秀吉没有成为幕府将军的原因,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秀吉本想就任征夷大将军,但就任将军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源氏”出身。因此秀吉便想通过成为时任将军足利义昭养子的办法,改姓源氏,再就任将军。没想到此提案遭到了足利义昭的拒绝。秀吉不得已只有放弃通过此种方式就任将军的想法。

在被足利义昭拒绝后,秀吉又与右大臣菊亭晴季相商,菊亭晴季建议说:“关白乃是人臣的最高爵,为士民所景仰,远比将军高贵,所以还是建议您就任关白吧。”秀吉便按照菊亭晴季的建议就任了关白。

(丰臣秀吉)

这个故事出自江户初期,林守胜根据其父林罗山的口述整理而成的《丰臣秀吉谱》,而除了这个文本,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文本中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我们且不说这个文本的可信程度如何,这则可以概括为“秀吉因为出身不好而无法担任幕府将军”的故事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幕府将军究竟是不是只有“源氏”才能担任?显然不是。尽管镰仓时代,源家人开创了幕府的统治形式,但即便是这一时期,也有许多非“源家”出身的将军,比如摄家将军藤原赖经、藤原赖嗣,亲王将军宗尊、惟康、久明、守邦等人;

另外,日本社会中关于直系血缘的认同感远不及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对是否是直系后代也没有任何要求,赐姓、改姓甚至由养子继承官位的大有人在,就连后来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原本姓松平,向上追溯似乎可以找到“藤原氏”的祖先,但跟“源氏”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儿——也是在上位之后才自称是“源氏”:源家康。

而至于“平家”(“源家”的死敌)出身的织田信长,也曾被天皇派遣使节询问是否有意担任将军。这也就指出了上文中的故事中值得商榷的第二点,即当时不论是文官职位如关白、武官职位如征夷大将军,都不是由朝廷任命,而是由适格之人自行选择,前者是朝廷的权威,后者是武士的权威,天皇只有同意任命权。秀吉则是在两者中选择了前者。

(丰臣秀吉权威的象征大坂(大阪)城)

至于秀吉究竟为什么选择成为关白而不是成为幕府将军,由于其在于秀吉的一念之间且没有任何权威的史料记载,学术界仍有争论。但从总体上来看,关白和幕府将军有着明显的文武差别,关白代表着以朝廷(天皇)为主导的文官政治,而将军则是武家统治。

反观“创业未半而遭人暗算”的织田信长,在创业过程中高举“天下布武”的旗号,打算通过武力完成权力重组、日本统一,甚至想要撇开朝廷、另立中央,使得“武家”一家独大,而挤压、得罪了“朝廷”和“僧家”的势力。丰臣秀吉显然看到了信长在本能寺大火中的惨状,因而希望——同时也是秀吉在建立政权时一贯同信长的不同之处——建立一个凌驾于武力之上、统合各方势力的文官政治。

这一目的很明显地体现在他任命了一大批像石田三成、大谷吉継这样的文官,也体现在他不断拉拢朝廷,为天皇修葺宫殿、重整京都等行为中。

同时,由于丰臣秀吉对日本全境控制的达成并非仅凭实力,其中也有很多的妥协和谈判,因此就武力而言,丰臣政权并非一家独大,德川、毛利、上杉等大大名都对丰臣构成威胁。倘若以武家首领的“征夷大将军”自居会难以服众,恐怕也是秀吉的考量之一。

(1583年:本能寺之变后一年,秀吉击败柴田胜家走上统一日本之路)

另一方面,由于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的远大理想,希望建立一个新日本,因此就要摆脱战国时“下克上”的风气,这也就意味着他要凭借合法的手段获得比信长之子织田信雄(中纳言,从三位)更高的地位,才能获得道义和名分上的优势。另立政权并且一步登天成为“将军”,恐怕会让秀吉背上背叛主家的骂名,因而通过朝廷获得合法的地位来摆脱织田家的阴影,可能也会被纳入秀吉的考量之中。

总而言之,对于自身地位和名分的考虑,对于结束战国纷争,建立稳定、统一的新日本的目的等等,许多因素都被纳入秀吉的考量之中。成为关白——而不是幕府将军——的选择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做出的,而由于秀吉后被授予太政大臣(从一位)这个一般只授予“五摄家”和“清华家”的职位,也恰恰证明了政治中对姓氏、出身的要求在古代日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严格。

参考文献

冯玮,《日本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


历史研习社


因为出身问题。

秀吉同志是铁打的贫下中农出身!就任幕府将军需要源家的后裔,再不济自己也得是几世的贵族,能和源平搭上边的。

可惜秀吉就是个农民出身,他的原姓木下是个卑贱的姓氏,后来借用前辈的名字取的羽柴其实是自己取的,最后他一统日本兵强马壮天皇御赐的丰臣姓。

秀吉曾经想编造自己的母亲曾服侍天皇的故事,这样他就可以说自己是天皇私生子,但是大家都没有理会,秀吉曾经想认足利家的义昭当干爹好混个将军后代身份,但是也被拒绝了。

所以秀吉只能另辟蹊径成为关白,也就是宰相的意思。

而当时是战国啊!武家强盛,当将军才名正言顺,而秀吉只能求一个公家的宰相职位来掌管天下。

我们可以想象秀吉心中的不甘心。


尤其是秀吉起家的时候一直被人看不起,许多大名之前可以向信长臣服因为织田家也算是大家族,信长也是实力强大,但是秀吉空有实力却无名份,就比如关东的北条家,之前已经要屈从于信长,结果秀吉继承了信长的一切,他们却死不上洛,一直抵抗。

普及一下,日本古代到现代的发达国家日本,有一点从未改变,阶级森严,一个人再优秀,想要跨越阶级仍然十分困难,阶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日本战国时期看起来乱,简单讲起来就是三个字:

下克上。

许多年面前明明是天皇说了算,但是经过一系列动乱武士阶层的首领——幕府将军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注意这里的幕府将军全称应该是征夷大将军。

战国的时候幕府将军也成了傀儡,各地方豪族自立,不停的推翻原本的领主,成为大名,强大的大名又打起了将军之位的主意纷纷上洛耀武扬威。

即使是这样,农民出身称霸天下的也仅此秀吉一人而已。


历史区的哈士奇


草根出身的羽柴秀吉为了靠拢皇室,竟称自己是母亲与天皇偷情所生!

我们先说将军这一职位,日本的幕府将军可是与皇权并驾齐驱的官职,即便摄政关白也都要谦让三分。这个官职其实也是天皇为了笼络武士政权,日益壮大的武士政权对皇室影响越来越大,最终不可控,于是天皇为了挽救最后一点主次立场,设置了与皇权相当的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调度任职,实则已经脱离中央控制系统,自成一派。历代将军也都是皇室后裔,有着贵族血统,不是谁相当就能当的!


丰臣秀吉以前叫羽柴秀吉,出生于一个平凡家庭,是织田信长手下的一名杂兵,由于踏实勤奋,深受织田信长重用。渐渐羽柴秀吉有了自己的军队日渐强大,成为织田信长的左膀右臂。本能寺之变后,织田信长被明智光秀所杀,作为织田信长最为亲近的部下,羽柴秀吉打着为主公复仇的旗号笼络军队扫除了自己的政敌!

放眼望去日本国内已无能与羽柴秀吉相抗衡的势力,这个时候

日本天皇出手了,本来天皇是想让织田信长上洛封将的,现在羽柴秀吉撺掇了军权,于是号召天下武士讨伐他,结果没人听!反倒是激怒了羽柴秀吉,带兵围了皇城,天皇一下子就怂了,各种赔不是。


邀请羽柴秀吉进入皇室官场,从此羽柴秀吉一路平步青云,天皇还赐姓他为丰臣氏,寓意太阳升起的地方。没当过官的秀吉兴奋极了,为了进一步升官,他开始捏造自己的身世,因为平凡的身世成了他相当官最大的阻碍,他甚至不惜称自己是母亲与天皇的私生子!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唏嘘一片。然而并没有阻止他,他还迎娶了天皇的妹妹,终于做到了关白的地位,在朝中也是权倾一方。


而征夷将军,大家都知道丰臣秀吉的身世是编的,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如果强行上位,怕会遭到天下人的嘲笑和讨伐。做到了关白其实和征夷将军也就相差无几,毕竟手里有兵权!
(谢谢关注荒野历史)

欢迎下方讨论我会积极回复


荒野历史


我先说织田信长,他从小生长在大名守护代父亲(实质掌控令制国)的溺爱下,生性顽劣,甚至于到了负责教育、照顾信长的平手政秀为了劝谏织田信长的奇怪行为而切腹自尽。可见织田信长从小就是一个小霸王,自其父去世后接家督之职后开始了励精图治,在自身努力下,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纲领,将统一全日本作为目标;先后两次打破“信长包围网”,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

这样的开创型领袖级人物,自然是靠杀出来的,往往十分的以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为主,所以遇到不顺从的事物,往往靠刀枪来解决问题,所以就会说出“杀之不足惜”的话。 丰臣秀吉原来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织田信长遇刺后,在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等于是个借势上位的人,自然知道要等待时机,水到渠成而因势利导的优雅华丽转身。所以信奉“诱之自然蹄”。


而德川健康两者兼备,兼具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德川不但能吃得苦中苦,也能进行忍辱负重的曲线斗争,也出身高干子弟。


李三万的三万里


丰臣秀吉为何不做征夷大将军而是担任关白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征夷大将军为源氏子孙方能担任”——不要说平安朝,即使是幕府时代也有“宫将军”、“藤原将军”,而丰臣秀吉本人就公开的称其故主织田信长为“将军”——而是因为关白比征夷大将军要大得多。

《本朝通鉴》中关于丰臣秀吉为何自称关白而非将军的解释。



首先古代日本曾经施行律令制,也就是有相互对应官职和位阶,中央推行二官八省制(仿中原王朝三省六部)期中太政官为类似内阁的机构,以太政大臣或右大臣、左大臣为首辅,大纳言、中纳言、少纳言为次官,各部卿为属官。而在律令官之外尚有令外官,摄政、关白、征夷大将军都是令外官。

后来律令制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了武家时代,律令官职逐渐成为荣誉称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律令官职对武家吸引力的衰退,因为律令官职乃是朝廷的认可,拥有律令官职者在地位及权力具有合法性的。这种情况在室町幕府时期尤其明显。而丰臣秀吉所生活的战国时代仍旧是名义上的室町幕府时代。在日本三个幕府中,室町幕府都是最借重于天皇朝廷传统权威的一个,也是最为低调的一个。作为幕府首领,武家盟主,室町幕府的历代征夷大将军在上台之初都不会向朝廷申请过于显赫的律令官职。新任的足利家征夷大将军一般都会谦虚的担任从五位上左马头的律令官职,之后平步青云的位机人臣,做到从一位太政大臣这样的高官。

而关白之号则始于平安朝权臣藤原基经(号正一位太政大臣昭宣公,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地狱变》的男主就是以此君为原型的),从诞生之始便与太政大臣这一无比荣耀的律令制官捆绑在一起。

相比之下初代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汉宗室之后),拜将伊始不过出羽按察使兼陆奥守,一生最高官位至正三位、大纳言兼右近卫大将兵部卿,后勋二等、赠从二位。可知征夷大将军虽然实力雄厚,但和关白相比实在级别不高。

大河剧中身着飞鱼服的丰臣秀吉,衣冠高还原

丰臣秀吉天性浮诞,生平最好故做惊人之举。当然会理所当然的选择关白之号而不是征夷大将军。

初代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


陳大舍


丰臣秀吉是16世纪日本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乡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也就是日本的下级步兵,后因追随织田信长而崛起。本能寺之变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天正十三年(1585年)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建立了新的封建体制,确定士农工商的身份,他还奖励新兴工商业,扶植城市的发展。

丰臣秀吉通过同盟妥协而建立的一个相对平稳的时局,算是大致上统一了日本。但正如上面提到的他出身于爱知郡的贫苦农民家庭,就算位高权重,使得他也无法轻易成为幕府。因为日本是一个严格讲出身的国家,长期以来武士集团都认为只有源氏、平氏的子孙才有资格开幕,如同只有五摄家能当摄政、关白一样。丰臣秀吉大概也试图开设幕府,因此先冒充平氏,但没有成功;丰臣秀吉退而求次,再认五摄家之一的近卫氏的近卫前久做干爹,此后蒙天皇赐姓“丰臣”,才算当上关白,也就是公家朝廷的最高官。但终其治世,他都没有开设幕府。


松楠庄主


自1192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而创立幕府体制后。“征夷大将军”便成“武家”的最高官职,而代替天皇实控天下。那么作为武家出身的丰臣秀吉,为何要放弃“征夷大将军”的官职,而谋求“关白”呢?

许多人都认为乃是丰臣秀吉的出身低,没有源氏、平氏的血统。致使丰臣秀吉没有开创幕府的资格,只得退而求其次。其实,绝非如此。在日本战国时代,为抬高门第而伪造家世的也不乏其人。虽说,丰臣秀吉的出身太低,伪造起来也没有太大的信服力。但是,日本的家名是可以转让的。例如,关东管领上杉宪政逃到越后,就将关东管领职、系图、重宝等一起转让给了上杉谦信(原为长尾氏)。

再则,丰臣秀吉在给大明、朝鲜的文书中,就自称“平秀吉”。所以,没有源氏、平氏的血统,并不是丰臣秀吉没有开创幕府的原因。其实,开创幕府凭的就是实力,而绝非名门高第那些虚的。只要丰臣秀吉想要,什么样的家名都不是问题。丰臣秀吉就曾想认近卫前久(藤原氏,五摄家)为义父,以便向朝廷索取“关白”的封号。然而,其最终还是放弃此种想法,该而要求朝廷赐予其新的姓氏。于是,朝廷便赐予其“丰臣”的姓氏。丰臣秀吉既能认近卫前久为义父,当然,更可以找一位家名高的源氏、平氏长者为义父。

而丰臣秀吉为何放弃“征夷大将军”,而谋求“关白”呢?这主要是“征夷大将军”的名号也并非那么神圣。自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从而开启了日本战国时代。而随着室町幕府的势力日益衰弱,“征夷大将军”的名号也就越来越不好使了。而丰臣秀吉平定了全日本,从长期的战乱中感受到了幕府体制的弊端,既而谋求一种新的统治方式。这才应是丰臣秀吉放弃征夷大将军,而谋求关白的原因。

那何谓关白呢?关白一词,起源於中国,见《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诸事皆先关白光(霍光),然后奏天子”。霍光辅政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故事,而日本的政治与词汇多受我国的影响。关白的原意,甭管什么事,先告诉我。关白也并非官职,日本的律令制度下的最高官位的太政大臣,其下依次为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此为太政宫(主持政事)的四大长官,也唯此四大长官才有资格当上关白。

天皇年幼时,由太政宫的某位大臣主持政事而称摄政。待天皇成年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依旧主持政事,而天皇无实权,此即为“摄关政治”。而日本的公家(朝廷)虽无实权,但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丰臣秀吉见“征夷大将军”的金子招牌在战乱时期,也并不实用。便谋求了“关白”的名号,其既具“武家之实”(事实上的大名之长),又具“公家之名”(朝廷之名)。

而幕府体制,却具有天然的弊端,既对抗公家。幕末时代,就曾掀起了一场“公武合体”运动,企图打压当时日益高涨的尊皇攘夷势力,而强化幕府的地位。然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倒幕运动,即是西南强藩以尊王(公家)为旗帜,打着“大政奉还”的旗帜而进行的。就连德川幕府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其自小受盛行的“尊王学说”的影响,而自觉是“乱臣贼子”。

可见,丰臣秀吉放弃征夷大将军,而谋求关白的封号,以求“公武合一”的新式统治,是较为远见的。而德川家康之所以没有跟随丰臣秀吉的路线,乃是其名义上仍属丰臣氏的家臣,而关白的职位却在丰臣家,其只能走“征夷大将军”的旧路。而丰臣氏丢失江山,系其自身的原因,并非“关白”这种“公武合一”的政治架构之过。


历史闻知社


古代日本等级森严,天皇万世一系,可以做傀儡,绝不会换一家来做这个位置。

将军第一任是源氏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他的亲家平氏北条家在他死后夺取了幕府的位置。日本武士集团有不成文的规矩,认可源平两家的后裔可以做大将军。

丰臣秀吉是藤原家的养子,藤原公家出身,是公卿不是武士,可以做到关白相当于宰相,但不能做大将军。

古代的中国要先进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肚肚多


他不是古老贵族源氏后人,他只是普通农民的后人,所以只能担任文官最高的关白一职,退休后称太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