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改用簡體字?化繁為簡的背後還有這些原因

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網絡上,有一些人認為捨棄繁體字不利於繼承傳統文化,另一方則認為簡體字有利於普通人學習生活。那麼中國為何要廢棄繁體字而整出簡體字呢?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改用簡體字?化繁為簡的背後還有這些原因

晚清民國時期普通人基本不識字,識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學習機會,學習成本也太高。因此自從民國時期起就開始搞簡體字了。在建國初期的50、60年代政府曾舉辦了很多識字速成班、掃盲班來普及文化教育,這也反映了舊時代國人普遍低識字率的事實。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改用簡體字?化繁為簡的背後還有這些原因

繁體字在過去大多數是用於官府公文、文人作品、經典古籍等層面,普通人在實際生活中則大多使用不同程度簡化了的字,這也被成為俗體字。

除了民眾識字率低下,素質較低的原因外。近代以來由於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激進思想,認為繁體字代表一種落後、愚昧的專制象徵,不利於民族國家的教育文化發展,因此要實現漢字的拉丁化。在這方面,魯迅先生、胡適都是大力提倡者。正是中西文化劇烈的碰撞刺激了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本國的文化傳統,投身於社會實踐當中。經過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白話文運動更加深入人心,繁體字顯然被逐步取代。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改用簡體字?化繁為簡的背後還有這些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簡化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民國到新中國也經歷了多次討論。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隨後的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陸費逵等教育文化界人士的呼籲推動了民國時期漢字簡化運動的進行,也是簡化從民間無意識到較大規模的一個轉折。後來胡適、錢玄同等人也積極提倡,胡適曾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在胡適等人的推動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簡化字的方案正式推出,但由於抗戰和內戰的耽擱,實質上簡化字的適用範圍仍很有限。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改用簡體字?化繁為簡的背後還有這些原因

建國後在吳玉章、黎錦熙等語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的簡化字運動蓬勃發展,與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先後有了一簡與二簡,關於漢字的簡化其實也是一種大的歷史趨勢。當然我認為學習古代文學歷史等學科知識,有必要多學習瞭解繁體字的知識,但普通人並沒必要耗費大量時間來學會書寫辨認較複雜的繁體字。

總而言之繁體字的廢棄與簡化字的推廣是一個歷史過程,是大勢所趨,順應了社會經濟需求與文化教育的發展。其中出現的個別問題可以通過更正修改解決,因此網絡上流傳的關於人大代表提議恢復使用繁體字的說法在我看來並不可取,每個人只要有興趣學繁體字也不難,但無必要強制要求,全面展開。只要熟悉漢字的簡化歷史也就不難作出自己清晰的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